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世界历史

经济政策调整与经济发展状况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01日 阅读:131 评论:0

20世纪70年代的危机爆发前,日本政府奉行通货膨胀政策。田中角荣于1972年出版《日本列岛改造论》,提出要“改变过去以私人设备投资为主导——出口第一的经济建设,转而以公共部门为主导,以福利为重点的路线”。其核心就是扩大财政支出,进行大规模的公共工程建设,创造社会需求,刺激增长。但“列岛改造”执行的结果是物价大幅度上涨,加之1973年的石油冲击,结束了经济高速增长的时期。1965—1973年,日本经济年均增长率为9.4%,1973—1980年仅为3.7%。日本也出现了经济“滞胀”。1974年处于严重危机之中,消费物价却暴涨24.3%,陷入以“狂乱物价”为特征的严重萧条,以后几年仍然以每年高达8%~11%的幅度继续上涨。工人罢工高涨起来。1974年春,几十个工会联合组织了265万人大罢工。4月11日,有600万人参加的交通大罢工几乎使国营铁路中断。危机期间,日本企业普遍实行“减量经营”,即压缩企业人、财、物三大成本要素的消耗,核心是裁减人员,减少招工,降低工资和设定退休的年龄标准(在40~45岁之间)。于是失业大增,1975年以后,失业人数每年都在100万以上,1978年3月达到141万之多。

危机爆发后,政府采取压缩财政、压缩消费支出、压缩投资等措施,使“狂乱物价”得到一定控制,但大批企业倒闭。政府为了刺激生产,又对企业减税,松动银根,降低利率。为了解决税收不足问题,政府从1975年起发行赤字公债。到1980年时,国家预算32.6%依靠公债。财政危机日益加深。1978年大平正芳内阁成立后,试图增加一般消费税来“重建财政”,遭到广泛反对而未果。1980年成立的铃木善幸内阁提出“不增税的重建财政”,不仅未能解决财政危机,反而国债愈发愈多。直到80年代中曾根内阁连续几年实行严厉的紧缩财政,情况才有好转。

经济危机促使日本实行经济结构和发展战略的调整,70年代中期开始的调整,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调整产业结构,将资本集约型和重工业、化学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向技术集约型和知识集约型产业结构转化,如大力发展以电子计算机为中心的一系列产业等;二是调整能源政策,能源向多样化、省能化方向发展,加强石油替代能源的开发;三是调整出口结构,扩大对外贸易和投资。80年代,日本政府再次调整发展战略。1986年的《前川报告》提出:要继续大力调整产业结构,要由商品输出为主变为积极扩大资本输出,并促进以海外就地生产为主要内容的企业经营国际化;由出口导向型向内需主导型转变。

在这种政策推动下,日本以高新技术为基础的一系列新兴工业部门迅速兴起,金融、通讯、保险、运输等部门的信息化程度加深。出口增长强劲,出口贸易额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1970年为9.8%,1980年为12.5%,1990年为14.2%。由出口带动的生产增长部分也日渐增加。80年代中期,日本合成纤维制品、电子计算机、电视机、小汽车、录像机等产品的出口占总产量的50%以上。日本在1981年宣布开始研制第五代计算机。1989年,日本决定向美国转让第五代计算机技术。日本资本向海外投资的步伐大大加快。1987—1989年,日本累计向海外投资达1479亿美元,超过1951—1986年36年的总和。随着80年代中期开始的日元国际化和日本金融业国际化,日本成为名副其实的经济大国和金融大国。在扩大内需方面,日本采取了放宽金融限制、改善国内流通、扩大进口、刺激民间个人需求等措施。

经济结构和发展战略的调整,促进了日本的产业结构进一步现代化和经济的进一步国际化,有利于日本经济继续保持较好的增长。这一时期日本经济增长率虽然比前一时期已大大降低,但在主要发达国家中仍然是较高的。其经济大国的地位继续加强。到1988年,日本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超过美国。1989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占世界的12%,为美国的60%,超过了苏联,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1985年,日本国际收支顺差1298亿美元,超过英国,成为最大债权国,美国则沦为债务国。日本仍然被普遍看做是西方经济中的“优等生”。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shijie/2022123921.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