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世界历史

第三次技术革命的特点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01日 阅读:120 评论:0

第三次技术革命具有一系列新的特点。首先是技术突破的范围空前广泛,技术发展的群体化特点非常突出。这次革命在人类生产活动的各个领域、各个部门,都取得了新的理论和技术突破,因而产生了整整一大批新技术,构成空前广大的技术群。近代以来的每次技术革命都产生过一些技术群,如18世纪产生的纺织工业技术、机械制造技术和煤矿开采技术,19世纪后期兴起的电力技术、化工技术、冶金技术。但是,它们都远不能与战后兴起的新技术群所涉及的领域、部门的广度相比,而且不同技术领域之间的相互渗透和兼容性要小得多。当代迅速发展的信息技术,除了电子计算机之外,还包括激光技术、光纤通信、微电子技术等一切有关信息的处理、传输、变换、存取、设计、制造的技术的运用。如分子生物学对生命物质结构的分析,必须将本学科的理论成果与同位素、电子显微镜、晶体衍射、多种谱仪、电子计算机、遥测、遥感等多种技术结合。有时一个普通产品就需要凝聚多方面的新技术,如在机器人身上,就必须综合运用微电子、新材料、软件和精密机械等现代技术。不同学科和技术门类之间的空前广泛的交叉渗透,互相促进,成为当代技术革命的重要特点。

其次是科技开发社会化。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为了确保战争胜利,美国政府在极度机密的环境下实施“曼哈顿计划”。该计划耗费了政府巨资,联合了美国、英国、加拿大三国的顶尖科学家,在众多企业和大学的联合参与下,最终制造出第一颗原子弹。“曼哈顿计划”的空前组织活动,标志着人类从此进入大科学时代,即以统一的方式将相关的科学事业组织起来加以科学管理的时代。从此,科学研究和技术攻关成为一种集体活动,成为战后科学技术发展一日千里的重要特点和保证。战后,科学技术发展社会化的趋势,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科学技术的组织规模广大。如美国马萨诸塞州60年代的“科学—工程综合体”,有100所大学、20个国家实验室、780个工业企业参与。(2)科研经费激增。各发达国家的主要大学均实行以学科和技术优势为基础的课题制,课题科研经费极为充足。(3)国家作为社会管理者对科技工作的协调与领导,发挥着重要作用。美国60年代的阿波罗登月计划就是在副总统约翰逊的直接领导下完成的。80年代,法国总统提出“尤里卡计划”,也是一项在国家发起和支持下的重大高科技发展计划。又如2000年,日本森喜朗政府召开信息技术战略会议,设立国家战略委员会,拟定在5年内超过美国的超高速因特网大国计划。

三是技术转化和更新的速度空前加快。各国对科技开发的全力支持、世界经济开放体制和竞争体制的建立,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技术成果商品化的周期有明显的缩短趋势。在近代史上,蒸汽机技术从发明到应用历时84年,电动机为65年,无线电为35年,飞机为20年,雷达为15年。从科学的发明、发现到实际应用所需要的时间,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为35年,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为18年,二战后缩短为9年。

新的科技成果如泉水般涌出,加速了新旧技术的更新换代过程。据估计,化学、工程学、生物学等领域的当代知识有90%是50年代以来积累的结果,电子计算机从1945年问世至今已进入第五代。在发达国家,70年代兴起的新技术,已有40%以上过时了。此外,在科技发展群体中以龙头作用出现的带头学科的更替也有加快之势。

四是科学与技术的结合越来越紧密。其表现之一是科学的技术化和技术的科学化。当代新技术的出现,往往不是像以往瓦特发明蒸汽机那样,靠经验积累而成,而是科学上的理论突破成为新技术革命的先导,为其产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受激辐射理论与激光技术的产生、原子核物理学的发展与原子能技术的产生、孟德尔—摩尔根的遗传学理论和分子生物学与当代生物技术的产生等,这一系列科学与应用技术之间的关系都证明了这一点。从宏观来说,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并没有出现新的飞跃,但的确在许多领域取得了重大理论突破,它们大大扩大和加深了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正是这些领域的理论突破成为新技术产生的前提和基础。从来没有一场技术革命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这场技术革命与科学理论上的成就联系如此紧密。所以,有时人们也把这次技术革命称为“科技革命”。

五是开始以机器部分地代替人类的脑力劳动。这次技术革命使构成生产力的三大要素即劳动手段、劳动对象和劳动力三者都发生了变化。电子计算机和自动控制技术,不仅仅是人类体力的延伸,而且是人类脑力的延伸。以前的技术革命产生的新机器,基本上都是用来减轻人的体力劳动负担,提高工作效率,而现在不少生产工具、机器带有智能性质,导致了其性质、结构、功能的根本变化,人们开始用计算机来代替人进行各种复杂的计算等脑力工作,用机器人代替人工来操纵和使用机器,从事生产活动。以前是用机器制造机器,而现在则可以用机器控制机器。这样开始了生产自动化阶段。因此,这次技术革命开辟了人类脑力劳动解放的新时代。就劳动对象而言,人们的生产活动除了仍然需要依靠自然资源外,已在更大的程度上靠研制新材料、新原料,劳动对象的范围也空前地扩大了。就劳动者本身而言,无论参与生产过程的劳动者还是管理者,所从事的劳动都具有更大的创造性。掌握现代文化技术知识和技能与否,越来越成为衡量劳动力标准的准则。这对劳动者的素质,特别是文化技术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否则就不可能适应现代科技条件下生产的基本需要。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shijie/2022123891.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