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世界历史

第三、四次中东战争和埃以和约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01日 阅读:103 评论:0

这一时期严重制约埃及和一些阿拉伯国家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阿以冲突。这一冲突的核心是巴勒斯坦人民的民族权利问题,又贯穿着阿拉伯国家反对以色列侵略和超级大国干涉的斗争。它使中东地区长期处于热点状态,一再发生战争。

1956年苏伊士运河战争后,阿以矛盾进一步加深。同时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加紧争夺中东。60年代,巴勒斯坦争取民族权利的斗争进入新阶段,亚西尔·阿拉法特领导的巴勒斯坦民族解放运动(简称“法塔赫”)兴起。1964年成立了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此后,巴解组织领导的游击队在阿拉伯国家的支持下,经常袭击以色列军队。埃及、叙利亚、黎巴嫩、约旦等成为阿以冲突前线国家,其他阿拉伯国家也或多或少地卷入其中。

在阿以冲突加剧和超级大国插手的背景下,1967年6月5日凌晨,以色列先发制人,发动对埃及、叙利亚和约旦三国的突然袭击。战争持续仅6天,埃及、约旦和叙利亚即损失惨重,先后被迫宣布停火。三国军队死伤约5万人,6.5万平方千米的土地被以色列占领,其中包括埃及的西奈半岛、叙利亚的戈兰高地等。更多的阿拉伯人和巴勒斯坦人离乡背井。同年11月2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242号决议”,要求以色列从其占领的土地上撤军。但以色列拒不执行,反而沿苏伊士运河东岸建立起长约160千米的“巴列夫防线”,与埃及隔河对峙。不战不和的局面,给阿拉伯国家特别是埃及带来严重后果,运河关闭造成经济衰退和剧烈的社会危机。

埃及急欲收复失地,结束不战不和状态。1970年萨达特继任总统后,于1971年2月发出“和平倡议”,试探和平解决阿以冲突的可能性,并希望美国在促成中东问题和平解决方面发挥作用,但是没有受到美国和以色列的认真对待。这坚定了萨达特对以色列开战以打破僵局的决心。

1973年10月6日,埃及军队在做好充分准备后,向巴列夫防线发起强大攻击。同时,叙军向戈兰高地以军发起进攻。巴勒斯坦游击队则在以色列控制区配合埃、叙两国军队。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阿拉伯产油国以减产、禁运和提价等措施协助军事斗争,打击以色列及其支持者。但是不久,战争形势发生逆转。以军一部越过苏伊士运河,包抄埃军后方,使埃军陷入被动。加之美国和苏联一起力促停火,埃及不得不接受停火。事后,经基辛格调停,埃以签订军事脱离接触协议,以色列撤军,并归还了部分埃及领土。

长期的埃以对抗和战争,使埃及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其国民生产总值的约1/3用于维持军事开支,外债沉重。1977年实行经济紧急措施,又引起社会动荡。埃及人民迫切需要休养生息,集中精力发展经济。这一切促使萨达特调整对外战略,走上联美和以的道路。1977年11月,萨达特单独访问以色列,呼吁和平,随即与以色列开展和平谈判。在美国的促进下,第二年埃以签署《关于实现中东和平的纲要》等两个文件,即“戴维营协议”。1979年3月,萨达特与以色列总理贝京在白宫签署《埃以和平条约》,两国结束战争状态,以色列分阶段归还全部所占埃及领土。

《埃以和约》使埃及摆脱了长期的战争,但并没有解决巴勒斯坦问题,且为其他阿拉伯国家所不容。叙利亚、伊拉克等国结成“拒绝阵线”,斥责埃及的“叛卖行为”。埃及国内的宗教极端势力也对萨达特转变对外政策极为憎恨。1980年10月,在纪念十月战争胜利的阅兵式上,萨达特总统被穆斯林极端分子枪杀。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shijie/2022123889.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