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70年代东西方冷战的缓和期间,苏联的全球扩张攻势造成对西方战略地区的严重威胁,促使美国采取抗衡措施,以维护其既得利益并重振世界霸权。1979年苏联武装入侵阿富汗之后,美国总统吉米·卡特于1980年初发表讲话,表示美国将使用包括武力在内的一切手段,以击退任何外来势力控制波斯湾地区的尝试。这就是所谓“卡特主义”。美国采取一系列措施对苏联实行制裁,缓和为新的一轮紧张的冷战对抗所代替。
1982年,美国共和党右翼罗纳德·里根就任总统。里根政府加强了对苏斗争的意识形态色彩,重新强调以抗苏为中心的政策,加强对苏联的军事遏制和抗衡,全面增强美国实力,提出“战略防御倡议”(又称“星球大战计划”),在西欧部署新的中程导弹和巡航导弹,在第三世界重新加强干涉,声称“支持为自由而奋斗的战士就是自卫”。1983年,美苏间的中程导弹谈判和削减战略武器谈判破裂,新一轮对抗达到顶点,人称“第二次冷战”。这时苏联已是内外交困,领导老化并连续更换,经济停滞,对外扩张战线太长,不得不屈居守势。
80年代中期,以戈尔巴乔夫为首的苏联新的领导人上台后,鉴于严重的内外困境,决心厉行改革,以加速发展。戈尔巴乔夫提出“新思维”,强调核时代全人类的生存高于一切,战争不再是政治的继续,两种体系只能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国家安全不能靠军事力量而应靠政治和外交手段来保证,各国有权自主选择发展道路,在国家关系中摒弃意识形态分歧的因素等。苏联对外政策随之发生了重大变化,收缩力量,放弃70年代扩张的一些成果,并谋求与外部世界改善关系,加入现存世界体系。
主要由于苏联政策的重大变化和较多的让步,80年代后半期冷战重新出现缓和。美苏两国首脑会谈再次频繁进行,双方形成了多层次的磋商机制。在削减军备方面达成了重要协议,特别是1987年达成了关于中程导弹的协议,规定消除部署在欧洲和亚洲的全部中程导弹,实现“全球双零点”,从而首次实行了军控中的“向下平衡”。两国在第三世界热点地区的争夺实现降温。1988年,两国签署关于政治解决阿富汗问题的协议。此后,苏联从阿富汗分阶段撤军。不久,由美国斡旋,在美苏相互谅解的基础上,有关各方达成了实现安哥拉和平的协议。美苏共同促成了两伊战争的停火,在阿以冲突问题上苏联开始与美国协调立场。80年代后期美苏新的缓和,是在苏联内外交困、收缩力量的条件下实现的。美国则转为全面进取的态势。
促使美苏冷战再度走向缓和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世界多极化趋势的进一步发展。此时,超级大国对国际事务的控制能力进一步削弱。80年代,中国对外政策进行了重要调整,特别强调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与任何一个超级大国结盟,而是要根据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利益,根据事情的是非曲直来决定自己的政策,致力于和平与发展。中国既反对霸权主义,同时又积极改善与各国的关系,全面对外开放,争取合作。中国与美国政府在台湾、西藏等问题上,对美国干涉中国内政的政策进行了斗争,同时坚持发展中美多方面的合作关系。中国与苏联的关系开始逐渐改善。1982年,勃列日涅夫发表“塔什干讲话”,发出改善对华关系的信息。中国对此作出积极反应,提出全面改善中苏关系的三大前提:苏联从中苏中蒙边境撤军,解决阿富汗问题和柬埔寨问题。戈尔巴乔夫就任苏联领导人之后,全面调整对外政策。中国方面也积极推动,邓小平表示愿意在苏联消除三大障碍的条件下与戈尔巴乔夫会谈。经过努力,苏联在消除三大障碍方面采取了实际行动,从而实现了1989年5月戈尔巴乔夫对中国的访问。中国提出中苏关系要“结束过去,开辟未来”,正式宣布了两国关系的正常化。
80年代,西欧和日本的独立自主性进一步加强。当美国对苏联实行强硬的抗衡和制裁的时候,西欧国家却要求保持东西方缓和成果,继续裁军进程,与苏联、东欧对话,坚持进行经贸往来。围绕苏联与西欧的“天然气——管道交易”,美欧之间发生了尖锐的分歧,使美国无法组织起对苏联的集体制裁。这对美国冷战政策牵制很大,也是美国控制盟国能力削弱的表现。
80年代,西欧联合有了新的发展。1981年和1986年,希腊、西班牙和葡萄牙加入欧洲共同体,使共同体增加到12国。1986年,欧共体制定了“单一欧洲文件”,要求加强一体化,对共同体决策中的“一致通过”原则作了一定修改,在部长理事会实行“特定多数表决”,以加强决策能力。同时还提出在1992年建立统一的欧洲大市场的计划,实现商品、人员、劳务、资金流动“四大自由”。作为建立统一大市场的必要步骤,再次提出建立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1989年的“德洛尔计划”,提出分三个阶段建立经济与货币联盟。在科技方面,80年代法国提出了以发展高新技术为目的的“尤里卡”计划,促进了欧共体国家的科技合作。
欧共体国家在其他方面的合作也在加强。值得注意的是在防务合作方面,鉴于80年代美苏关系极不稳定和多变,欧洲既担心美苏对抗失控而使欧洲受害,又担心美苏达成协议而牺牲欧洲利益,深感需要加强自己的防务能力。80年代中期,沉寂多年的“西欧联盟”重新激活,作为讨论欧洲防务的一个论坛。法德两国还酝酿开展军事合作,决定于1987年组建“法德联合旅”,希望以此加强欧洲的独立防务能力,作为大西洋联盟的“欧洲支柱”。
80年代,日本经济实力地位的排名又有所上升,不仅超过苏联,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而且成为世界最大的债权国。日本资本大举进入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收购股票或直接投资建厂。在此背景下,日本宣传要进行“第三次远航”,要在世界上扮演“能动创造者”的角色。1983年,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放言日本要成为“政治大国”,要向“国际国家”的方向迈进。1987年,竹下登首相又提出“新地球主义”,要展开“主体外交”,实现“世界政治大国”的目标。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日本不断增加军费开支。80年代,日本的军费开支突破了国民生产总值1%的限额,在世界上仅次于美国和苏联。日本表示要充当西方联盟在远东“不沉的航空母舰”,要“分担对世界的安全责任”,要从“专守防卫”转变成为美国全球战略中的积极伙伴,使其地位进一步向“平等伙伴”方向发展,要在作为“西方一员”的同时,提高对国际政治的参与程度。
日本谋求在亚洲舞台上发挥更大的作用。80年代,日本提出了种种环太平洋区域的构想。其对亚太事务的参与已从经济方面扩大到政治、安全等方面,其中特别重视东盟国家。中曾根提出要把日本与东盟间的“纯经济关系”发展到“政治经济外交的全面合作”。日本的目的,一是谋求经贸关系的进一步扩大,确保稳定的市场和资源供应,使之成为日本与美欧鼎足而立的“经济后院”;二是作为其谋求提高政治地位的依托。1990年,日本在东京主持召开了政治解决柬埔寨问题的国际会议,表明了它在亚太地区发挥政治作用的意图。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shijie/2022123858.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3主编
2022-11-18主编
2022-12-08主编
2022-12-08主编
2022-12-02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3-01-03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6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6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6主编
2022-10-27主编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