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施复亮

施复亮生平事迹:历史有情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16日 阅读:154 评论:0

人们通常说,历史无情。但从某种意义上说,历史也有情。
施复亮死于一个特殊的年代,当时虽已“盖棺”,但并未“论定”。他是戴着造反派强加给他的所谓“叛徒、走资派、资产阶级代理人”的帽子离开人间的。
由于他退党和一度倡导中间路线,因此,曾受到歧视和冷落,甚至在几次运动中遭到批判和冲击。有幸的是,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并没有歧视他,而是原谅了他,甚至重用他,保护他。这使他终身感激。他逝世后,在八宝山举行了遗体告别仪式,骨灰被安放在八宝山第一公墓,《人民日报》发了一则简短的消息。但是,在文革那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他的功过是非无法得到公正的评价。他是带着冤屈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而离开人间的。他的家人和亲友,都希望历史早日给他一个公正的结论。
粉碎“四人帮”后,正本清源,纠正冤假错案,施复亮的功过是非有了厘清的希望。
这一天终于来到了。
1982年6月1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民建中央主席胡厥文,全国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全国政协副主席胡子昂,全国政协副主席孙晓村,全国政协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周士观,全国政协委员、著名经济学家冯和法等联名在《人民日报》发表《民主革命时期的英勇战士施复亮同志》长篇文章,对施复亮进行了全面的介绍和评价。
文章的开篇就写道:
施复亮同志原名施存统,是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共青团的前身)第一届中央执行委员会的第一任书记,后来是中国民主建国会的主要发起人和领导人之一,并始终担任重要的领导职务。自从五四运动以来,他为了祖国的富强,长期努力工作,翻译和写作了不少马列主义著作,对于我国民主革命事业做出了贡献。
接着,从他出生一直写到他去世。重点介绍了施复亮参与筹建中国共产党、通过著译介绍和宣传马克思主义、主持社会主义青年团的恢复建设和发展工作并一度主编团中央机关报《先驱》、因脱党而铸成他经常悔恨的错误、为抗日救亡奔走呼号、发起筹建民主建国会、为和平和民主建国英勇战斗、为新中国的建设尽心竭力等。
文章的最后写道:
施复亮同志一生为革命尽心竭力,做出了贡献,党和人民是不会忘记他的。他虽然走过了曲折的道路,但终于又跟上来了,一直到逝世。党对这样的同志,是肯原谅而决不会歧视的。事实证明,也是如此。
这篇文章出自施复亮的同事、战友、民主党派的主要负责人、全国人大或全国政协的领导之手,它的分量和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他们的介绍和评价是全面、公正和权威的。
1992年,施复亮的夫人钟复光病逝,钟复光生前曾多次嘱咐儿女,要把自己的骨灰和丈夫施复亮的骨灰一起回归丈夫的故土浙江金华叶村安葬,后经中央统战部批准,1992年5月4日,在浙江金华市金东区叶村村北一公里外的骑龙殿岗上,为施复亮、钟复光夫妇举行了隆重的骨灰入土安葬仪式,施复亮终于在他去世22年后回到了自己的故乡。
1999年12月2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了纪念施复亮百年诞辰座谈会。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共中央统战部部长王兆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建中央主席成思危,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光英,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工商联主席经叔平出席会议,各有关方面负责人、施复亮的亲属和生前友好百余人到会。
王兆国、成思危、经叔平等在会上称赞了施复亮的爱国主义精神。
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李其炎、施复亮的亲属代表施月明先后在会上发言。
李其炎在发言中对施复亮的一生作了全面的介绍和肯定,尤其对他在劳动部工作期间作了较高的评价:
施复亮先生是新中国劳动工作的开创者之一。1949年10月至1954年10月,施复亮先生担任中央人民政府劳动部第一副部长。新中国成立之后,百废待兴。创立适合当时中国国情的劳动制度具有十分重要意义。施复亮先生在劳动部工作期间,积极协助当时的李立三部长,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为建立适应当时经济制度要求的劳动工资管理体制和社会保障体制做了大量工作,为开创新中国的劳动保障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
解放初期,私营企业劳资纠纷频繁。正确处理劳资关系,关系到党对民族资产阶级实行改造路线的贯彻执行,关系到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为了团结、教育、改造民族工商业者,落实党中央关于“劳资两利”的政策,施复亮先生充分发挥自己与民族工商业者联系广泛的长处,与工商界人士会晤、座谈,不遗余力地宣传、解释我党对工商业者的方针政策,消除工商业者的顾虑。为正确处理劳资关系,做到既保护私营企业职工的正当权益,又防止少数职工的不切实际的过高要求,施复亮先生经常深入厂矿企业认真调查研究,在李立三同志和施复亮先生的领导下,劳动部及时制定了处理劳资关系的一系列重要文件,如《劳资关系暂行处理办法》《私营工商企业劳资双方订立集体合同暂行办法》《劳动争议解决程序暂行规定》等,成为各级人民政府、工会组织处理劳资关系问题的重要依据。同时,总结一些私营企业劳资双方协商解决争议的经验,确定在私营企业中普遍设立劳资协商会议的组织形式,由劳资双方协商解决完成生产计划,改进生产管理以及妥善处理工资、工时、福利、雇佣及解雇、安全卫生等问题,把劳资关系的处理纳入民主、平等、两利的轨道,大大地减少了劳资纠纷,提高了职工的劳动积极性,促进了私营企业改进管理方式和对它们的社会主义改造。为正确处理好新中国过渡时期的劳资关系,施复亮先生在认真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还撰写了《资产阶级的自我改造》《如何建立新的劳资关系》《五反运动后的劳资关系》等文章。施复亮先生在建国初期所进行的这些有益的探索,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争议处理制度和集体合同制度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建国伊始,我国的劳动事业处于非常艰苦的初创时期。为开创中国的劳动工作,施复亮先生呕心沥血,勤奋工作。在他的参与和领导下,当时的劳动部按照计划经济的要求,在工资分配方面,调整改革了旧中国不合理的分配制度,确立了社会主义的按劳分配原则。在劳动管理方面,实行劳动力的统一调配和调剂,开展了劳动定额、编制定员与劳动组织管理,逐步建立了一整套适合当时经济管理体制的企业劳动力管理制度。在职业培训方面,从零开始,建立和发展了技工学校,实施了第一个“五年成熟工人培养计划”,在很短时间内,使我国的技工学校从解放初的4所发展到144所,培养技术工人14.7万人,学徒人数达到58.4万人。在社会保障方面,施复亮先生先后参与制定了《救济失业工人暂行办法》和《关于处理失业工人的办法》,通过这些方针政策的实施,到1952年底,我国约有240万失业人员得到了有效安置,其后我国每年安置失业人员和城镇新增长劳动力200万人左右,到了50年代中期,我国严重的失业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施复亮先生还参与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障条例》,该《条例》涵盖养老、工伤、疾病、死亡、生育待遇等内容,标志着新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初步形成。
……在新中国劳动保障事业的发展历程中,施复亮先生功不可没,光照后人。
次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报刊对座谈会作了报道。
2009年12月10日上午,民建中央在京召开纪念施复亮诞辰110周年座谈会,追忆缅怀这位民建的主要发起人和领导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建中央主席陈昌智,全国政协副主席、民建中央第一副主席张榕明出席会议并讲话。民建中央常务副主席马培华、民建中央副主席张少琴、原副主席朱元成、冯克煦、陈明德出席座谈会。
陈昌智充分肯定了施复亮为我国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的重要贡献,勉励全会在施先生精神的激励下,继续把全会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他说:施先生以天下为己任、顽强进取的高尚品格,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报国之心,兢兢业业、勤于实践的工作作风,集中体现了民建老一辈成员所具有的崇高品质,是本会宝贵的精神财富。
2015年,施复亮故居被民建中央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4月30日上午举行揭牌仪式。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建中央主席陈昌智出席并发表重要讲话。他说:


2009年民建中央纪念施复亮先生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会场。


施复亮是我国著名政治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早期主要领导人,是我国著名爱国民主人士,民主建国会主要发起人和领导人之一,为我国革命事业尽心竭力,作出了积极贡献。将施复亮故居作为民建中央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于继承和弘扬民建老一辈优良传统,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中共风雨同舟、亲密合作,更好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具有重要意义。……从以天下为己任,积极投身民主革命,再到参与民主建国,全身心投入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我们从施复亮身上看到民建老一辈忠贞不渝的爱国情操,和为国为民兢兢业业、舍身忘我的高尚风范。这些崇高品质都是本会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是民建优良传统的生动体现。今年是民建成立70周年,在施复亮故居建立“民建中央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就是为了让来到这里的会员同我们一样,更加生动地了解民建历史,更好地沿着先辈足迹,以更高的觉悟、更大的热情投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四个全面”汇聚起强大正能量,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勇前行。


民建中央主席陈昌智讲话。



揭牌仪式现场。


由于种种原因,主要是因为施复亮曾经退党和倡导中间路线等政治经历,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理论界、史学界对施复亮还是缺乏研究和反映,除了几篇回忆文章外,几乎没有论文和专著问世。
1982年6月17日,胡厥文等人在《人民日报》上发表《民主革命时期的英勇战士施复亮同志》一文后,开启了施复亮研究之门,国内有不少学者和研究生开始重视对施复亮的研究,并逐步走向深入。在日本和美国,也有学者对施复亮进行研究,并有多篇论文和著作问世。
据统计,近三十多年来,国内外研究施复亮的学术论文有五十多篇,传记有两部,专著有三部。无论在广度或深度上,都取得了新的成就。从横向上看,研究的范围日益广泛,涉及了政治、经济、学术、党建、建团等多个领域。从纵向上来说,五四时期、建党初期、大革命失败前后、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和建国以后,都纳入了研究范畴。而且,学者在研究中全面考察当时的历史现实、社会环境、研究对象的社会经历及其性格,还其本来面目,探讨其在各个历史时期主要活动及理论的价值和不足以及经验和教训。
主要研究成果:
综合性的专著和文章主要有:

《民主革命时期的英勇战士施复亮同志》(胡厥文、胡子昂、孙晓村、周士观、冯和法)、《中国各民主党派史人物传·施复亮》(齐卫平)、《中共党史人物传·施复亮》(王水湘、王祖汉、陈烈炯)、《政论家施复亮的半生》([日]平野正)、《外省行人》([美]叶文心)、《中国共产党历史·旅日共产主义小组、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代表大会、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第三方面”、新政协运动》(上卷)(中共党史出版社)、《施复亮政治思想研究》(宋亚文)、《施存统的一生》(赵镜文)、《三论施复亮》([日]平野正)等。
研究五四前后施复亮经历和思想的文章主要有:
《施存统著〈非孝〉引起一场轩然大波》(齐卫平)、《施存统的〈非孝〉与“浙一师风潮”》(姜丹书)、《论施复亮在五四运动前后的思想转变》(陈国庆、刘莲)、《试论五四时期施存统的马克思主义观》(李俊、周军)等。
研究施复亮在共产党创建前后的经历、思想及贡献的文章主要有:
《试论施存统对中国共产党创建的历史贡献》(窦春芳、苗体君)、《施存统与中国共产党》([日]石川祯浩)、《青年时期的施存统——“日本小组”与中共建党的过程》([日]石川祯浩、王士花)、《东洋史研究·年轻时期的施存统——中国共产党创立时期日本小组成员所作的有关党的建设问题的论述》([日]石川祯浩)、《一个中国共产党员和大正时期的东京——施存统在日本留学期间(1920-1921年)》([日]水羽信男)、《略论施存统在建党时期的理论贡献》(王炯华)、《建党时期施存统社会改造思想浅析》(徐云根)等。
研究施复亮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和传播的文章主要有:
《五四时期施存统对马克思主义的介绍和研究》(李俊)、《“一大”前后施复亮在宣传共产主义理论方面的贡献》(廖兴森)、《施存统对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的贡献》(陶水木)、《施复亮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刘珊)、《施存统与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研究综述》(张舒)、《施存统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杜芳)等。
研究施复亮对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建设及贡献的文章主要有:
《施存统对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创建及贡献》(宋亚文)、《俞秀松、施存统在建团中的地位与作用》(陈绍康)、《施存统对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创建及贡献》(白凌)、《首任团中央书记施存统对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贡献》(窦春芳)等。
研究施复亮在大革命失败后的思想的文章主要有:
《试论大革命失败后施复亮的国民革命观》(苗山根)、《施复亮的“革命的三民主义”思想》(宋亚文)。
研究施复亮抗战思想和战后经济思想的文章主要有:
《施复亮的抗战思想述论》(宋亚文)、《论施复亮的战后中国经济改造观》(杨宏雨)、《抗战胜利前后施复亮经济建设思想述论》(杨宏雨)、《施复亮第三条经济路线述论》(杨宏雨)等。
研究施复亮中间路线的文章主要有:
《施复亮与20世纪40年代的中间路线思潮》(宋亚文)、《论施复亮与抗战胜利后的中间路线》(齐卫平)、《论施复亮抗战胜利后的中间路线》(杨宏雨)、《施复亮的中间路线述论》(宋亚文)、《国际文化论集·再论施复亮与中间路线论》([日]平野正)、《从中间路线论到民主统一战线论》([日]平野正)、《施复亮的“中间派”以及对“中间派”论的批判》([日]水羽信男)、《施复亮——抗日胜利后的城市中间阶层与政治文化》([日]水羽信男)等。
研究施复亮在民主革命时期的经历和思想的主要文章有:
《一个知识分子的思想历程——民主革命时期施复亮的政治思想初探》(齐卫平)、《新中国诞生前的施复亮》(陈险峰)
施复亮的一生是不断探索、追求真理、坚持革命、曲折前进的一生。从1919年因《非孝》一文掀起轩然大波而被迫离开浙江一师,到因相信无政府主义而去北京参加工读互助团;从参加创建中国共产党,到赴日留学而信仰和宣传马克思主义;从领导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到去上海大学执教;从退出共产党,到积极改组国民党;从闭门书斋著书立说,到投身抗日救亡运动;从倡导中间路线,到呼吁民主建国;从否定中间路线、跟定共产党,到为新中国建设尽心尽力……这一切都留下了他奋斗不息的足迹,体现了他政治思想的活跃性、探索救国救民真理的坚定性和勇于修正错误的自觉性,也显示了他作为一位社会活动家和理论家的执着、睿智和勤奋。
施复亮留下的精神遗产具有不可低估的价值,值得后人不断地发掘和弘扬……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shifuliang/20221219427.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