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计
指桑骂槐
【计名起源】
《金瓶梅词话》六十二回:“他每日那边指桑树骂槐树,百般称快;俺娘这屋里分明听见,有个不恼的?”
《红楼梦》一十六回:“咱们家所有的这些管家奶奶们,那一位是好缠的?错一点儿他们就笑话打趣,偏一点儿他们就指桑说槐的抱怨。”
【原文】
大凌小者①,警以诱之②。刚中而应,行险而顺③。
【注释】
①大凌小者:凌,凌驾,领导。
②警以诱之:本句的意思是要用警戒的办法去诱导他。
③刚中而应,行险而顺:本句出自《易经》“师”卦。师卦坎下坤上,下卦为坎卦代表水,上卦坤卦代表地。水流地下随势而行,这正如行军要根据形势变化不断作出调整,故卦名为“师”。“刚中而应”是说九二以阳爻居于下坎的中位,叫“刚中”,又上应上坤的六五,此为此应。下卦为坎表示险,上卦为坤表示顺,故又有“行险而顺”之象。本句的意思是以此卦象的道理督治天下,百姓就会服从。
【译文】
强者领导弱者,要用警告的办法来诱导他。主帅强刚居中间正位,便会有部属应和,行事即便遇到艰险也不会有祸患。
【评析】
对待部下恩威并重刚柔相济,是为将的基本道理。毫无军纪的乌合之众固然一触即溃,如果只是一味严苛寡恩,也难做到让将士听从。因此指桑骂槐也需要有条件:首先是要有一定的事情可以由你借题发挥。当然这个事情可以是偶然事件,实在没有就要自己炮制。这个过程中不能露出人为的痕迹,否则只会导致别人的仇恨。此外在实施惩戒的时候要把握尺度,点到为止,不能伤人过深,否则会导致离心离德。最后在进行暗示的时候指向性要强,不能骂得人人都一头雾水,至少要被提醒的人有所警醒。
【兵家智慧故事】
杀鸡儆猴,机带双关
指桑骂槐,能杀人也能救人。不论其功用如何,总不外乎是用机带双关的办法,巧妙地影响周围的人。
春秋时齐景公任命司马穰苴为将带兵攻打晋、燕联军,又派宠臣庄贾作监军。司马穰苴骁勇善战,但景公却派庄贾来监督他,使他在军队中缺乏威信,因此他决定要借庄贾的人头镇服三军。于是与庄贾约定第二天中午午时在营门集合。
第二天,司马穰苴早早到了营中,命令装好作为计时器的标杆和滴漏盘。约定时间一到,司马穰苴就到军营宣布军令,整顿部队,准备开拔。可是正午已到庄贾迟迟不出现,司马穰苴心中暗喜,几次派人催促庄贾,可是直到黄昏时分,庄贾才醉醺醺到达营门。司马穰苴满面怒容,责问他为何不按时到军营来。庄贾不知死期已近,还说:“朋友都来为我设宴饯行,我总得应酬应酬,所以来得迟了。”
司马穰苴立刻拍案离席,严厉地斥责他身为国家大臣,又有监军重任,却不以国家大事为重,带头破坏军法。庄贾在宫里骄横惯了,以为这不过是区区小事,加之自己是国王的宠臣,所以对司马穰苴的话不以为然,还公然顶撞。司马穰苴当着全军将士叫来军法官,问他:“无故误了出兵时间,按照军法应当如何处理?”军法官答道:“按军令该斩!”司马穰苴随即命左右拿下庄贾,庄贾吓得浑身发抖,他的随从连忙飞马进宫向齐景公报告情况,司马穰苴料定齐景公会派人救庄贾,于是在齐景公派的使者没到之前将庄贾斩首示众。全军将士看到他把国君的宠臣给杀了,个个噤若寒蝉,没有人敢说一句话。这时齐景公派来的使臣飞马入军营,持齐景公的手令叫司马穰苴放了庄贾。司马穰苴不慌不忙地说道:“人已经杀了。况且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他见宫中来使也很骄狂,便又叫来军法官问道:“乱在军营中跑马,按军法应当如何处理?”军法官答道:“按军法该斩。”来使没想他如此大胆,立即面如土色。司马穰苴看目的已经达到,于是不慌不忙地说道:“君王派来的使者,可以不杀。”于是下令杀了使臣的随从和驾车的马,砍断了马车的木柱,然后让使者回去报告齐景公。司马穰苴军纪严明,士兵们不敢不服从命令,果然打了不少胜仗。
邹忌是齐国人,他身高八尺多,体形容貌美丽,全国闻名。有一天早上,他穿好衣服戴上帽子,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你说我跟城北的徐公比谁漂亮?”他的妻子说:“当然是您漂亮了,徐公哪里比得上您呀!”原来住在城北的徐公也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又问他的妾说:“我跟徐公谁漂亮?”妾也说:“徐公哪里比得上您呢!”第二天有位客人从外边来,邹忌跟他坐着聊天的时候问:“我和徐公谁漂亮?”客人又说:“徐公不如您漂亮啊。”又过了一天,徐公亲自上门拜访,邹忌仔细地打量他,自己认为不如他漂亮;再照着镜子看自己,更觉得相差太远。晚上躺在床上反复考虑这件事,邹忌终于想明白了:“我的妻子赞美我是因为偏爱我,妾赞美我是因为害怕我,客人赞美我是有求于我。”
于是邹忌上朝廷去见齐威王,他对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我不如徐公漂亮。可是我妻子偏爱我,我的妾怕我,我的客人有事想求我,他们都说我比徐公漂亮。如今齐国的国土方圆千里,城池有一百二十座,王后、王妃和左右的侍从没有不偏爱大王的,朝廷上的臣子没有不害怕大王的,全国的人没有不有求于大王的,由此看来您受的蒙蔽一定非常厉害。”齐威王恍然大悟说:“说得对!”于是就下了一道命令:“各级大小官员和老百姓能够当面指责君王的过错的,得头等奖赏;书面规劝君王的,得二等奖赏;能够在公共场所评论君王的过错让君王听到的,得三等奖赏。”命令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言规劝,朝堂上像个闹市;几个月后,偶尔才有人进言规劝;一年以后,有人即使想规劝,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燕国、赵国、韩国、魏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来朝拜。这就是人们说的“通过整顿内政征服了别国”。
这是提意见的艺术,也是高明的政治手段。一般的帝王都具有神圣不能被进犯的尊严。在历史上犯颜直谏的大臣一般很难有好下场,如果遇到残暴的帝王,如商纣王那样,直接来一个挖心炮烙,让你血流五步。换了聪明一点的昏君,暂时不理会,慢慢算账,进谏者就会吃不了兜着走。尤其是对一个帝王说他受到了蒙蔽,他就更会暴跳如雷。因为作为孤家寡人,帝王们有着很强的优越感,加之平时缺乏受挫折之感,所以很容易滋生出自己无所不能的虚幻印象。在这种条件下,只有像邹忌这种提意见的方式,才称得上有作用,又称得上是保全了君王的颜面,也达到了进谏本身的目的,可以说是善之善者也。
曹操计杀蹇硕叔
东汉后期。在古都洛阳,一批东汉最大的豪强地主,过着荒淫糜烂的寄生生活。
那一眼望不到边的良田,成了外戚的(皇帝的母族和妻族)花园、猎场,一连几十栋高阁楼亭,是宦官的豪华邸宅。他们奴役着成千上万的奴婢,搜刮了无数的金银珠宝。豪强地主的两大集团外戚和宦官,轮流把持着东汉王朝的统治权,作威作福。到了东汉第十一代皇帝——灵帝时,宦官集团独掌大权。他们依官仗势,为非作歹,把一个洛阳城闹得乌烟瘴气,昏天黑地。
当时,洛阳城分为东、西、南、北四个部。每部有一个负责治安的官员,叫作尉。在洛阳城里,这不过是一个小官,那些豪强,根本不把他们放在眼里。各部尉的衙门年久失修,破旧不堪。
可是,洛阳北部尉的衙门这天与往常大不相同。两扇大门刚涂上朱红的油漆,焕然一新。朱红大门的两边,各高挂着十几根簇新的五色大棒,有手腕那么粗,红的,绿的,蓝的……十分显眼。
路过这里的人看到这个新鲜景象,十分诧异。渐渐地,聚集在衙门口的百姓越来越多。不一会儿,两个兵士扛出一块木牌,竖在大门正中间。上面写着一道口气强硬的禁令:
“为了维护城北治安,禁止夜行。如有违犯者,不论平民、豪强,一律用五色棒严惩。”
下面署名是“洛北部尉令”。
大家看到这个禁令,不禁七嘴八舌小声地议论起来:
“新部尉刚到任,就出了这道禁令,来势可不小哇!”
“这样也好。那些豪强再也不能在夜间到处横行了。”一个吃过豪强亏的小贩说:
“你看这几根大棒可厉害,谁要是挨了三、五十下,准完蛋。”
旁边有个老人摇头苦笑说:“我看不过是新官上任三把火,虚张声势罢了。”
这时,有人轻声嘘了一下:“别说了,新部尉出来了。”
几个小吏拥着一个青年官员从衙门里缓步走出来。这个官员约莫二十多岁,中等个子,身体结实,眉宇间显出一副沉着、果断的神态。他在门口兜了一个圈子,观察了一下门前刚布置的五色棒和禁令,向左右小吏微微点头,表示满意。
这个年轻官员,便是新任北部尉曹操。
曹操早就知道洛阳城里治安混乱的情况。他雄心勃勃,决心在城北地区强化法令,改变混乱的局面,尤其是改变豪强在洛阳城为非作歹的局面。因此,他一上任,就命令手下人把衙门修整一新,叫工匠连夜赶造了二十多根五色大棒,悬挂在大门两旁,并且出了这道《夜禁令》。
当晚,曹操又派了一队兵士在城北一带巡夜,专门搜索违犯夜禁的人,并且吩咐:只要遇到夜行的,不管什么人,都把他抓来审问。
深夜,北部尉衙门的大厅里,还是灯火通明。曹操坐在几案旁,一面阅读兵书,一面在等待着巡夜队的回报。一会儿,他掩上书卷,眉宇微蹙,思索起来:三天过去了,巡夜的兵士回来,总是说外边平安无事,他觉得情况有点可疑,难道凭一道禁令,那些平时在夜间胡作非为的豪强,就会老老实实地销声匿迹了吗?想到这里,他站了起来说:“明天我去巡逻。”
这时,有一个掌管文书的老吏说:“部尉,我看你不必亲自去了,他们巡逻还不是一样,再说,过去的部尉从来不巡夜。”
曹操说:“过去的事我不管,《夜禁令》是我下的,我要亲自去查一查。”
第二天深夜,上弦月已经下去了。洛阳城北,除了远处还有几点灯火外,已是黑洞洞的。四下里静悄悄的,偶然传来了几声打更声和狗叫声,划破了黑夜的寂静。
街头转角处,闪出七、八个人影,两个家兵打着灯笼,后面骑在马上的是一个年约五十岁,穿戴华丽的人,长得獐头鼠目,满脸横肉。那人喝得醉醺醺的,和随从的几个宾客正在大声地谈论:
“曹操这小子下了《夜禁令》,能把我怎么样?”
旁边一个宾客谄媚地接口说:“这种芝麻大的官儿,也想管到我们蹇大人身上来,哼!那些夜巡的兵士,见了你的影,早就躲得远远的了。”
这个被称作蹇大人的,是汉灵帝宠幸的宦官蹇硕的叔父,一般人称他为蹇叔。这个老家伙依仗他侄儿在朝廷的权势,兼并土地,欺压百姓,横行霸道,无恶不作,是洛阳北部的一个出名的大恶霸。他白天干尽坏事不算,还经常在夜间喝饱了酒,带着一些爪牙在外面强抢民女。当地百姓视他和瘟神一般。
这天晚上,他们一伙又想闯入一家民宅抢夺民女,正在持刀破门时,曹操亲自带领巡夜队伍赶来了。
曹操勃然大怒,用剑指挥兵士:“把这伙歹徒抓起来!”
蹇叔身边几个眼尖的宾客,一看势头不妙,悄悄溜走了。另外几个也吓得面如土色。只有蹇叔,仗着酒劲,仍旧满不在乎,嘴里还乱骂:“哪里来的小子,胆敢抓到老爷我头上来了!”
几个兵士呆住了。曹操喝令道:“把他抓起来!”
二十几个兵士一拥而上,把这个老家伙五花大绑捆了起来。
部尉衙门里。蹇叔虽然被反绑着,却依然盛气凌人。一双贼眼骨碌骨碌翻动,干瘪的嘴唇斜撇着。
曹操见了他那嚣张的样子,大喝一声:“你为什么违反夜禁,闯入民宅?”
蹇叔恶狠狠地叫嚷:“你一个区区部尉,有什么资格来审问我。”
曹操强抑着心里的怒火,冷笑几声说:“看来你是不会老实招供了。”吩咐兵士,“来人,拿五色棒!”
当兵士去取五色棒时,旁边的老吏慌慌张张地走近曹操身边。
“部尉”,老吏轻声说:“这个人是当今皇上宠臣蹇硕的叔父。部尉要对他用刑,恐怕……”
曹操冷笑起来:“禁令要么不设,既然设了就决不允许由,人随便违犯。任凭他是皇亲国戚,三公九卿,我也要依法处理,我今天就是要杀一儆百,叫这些豪强知道禁令的厉害!”
说着,他转身向蹇叔怒喝:
“好一个当朝大臣的叔父,你既然存心触犯禁令,就饶不得你了!”
当十几个兵士拿着五色大棒在大厅里两旁挨个排开的时候,蹇叔的骄横气焰顿时一扫而空。他脸色蜡黄,两腿发软,跪倒在地。
“看在我侄儿的面上。饶了我吧!”蹇叔哀求着,声音已经发抖了。
曹操一拍惊堂木:“你倚仗权势,漠视禁令,必须严惩。”接着命令兵士,“给我狠狠地打!”
兵士们平时惧怕蹇硕威势,敢怒不敢言。今天见新部尉一声令下,立刻将蹇叔按倒在地,挥舞起五色大棒,一阵痛打。那个作恶多端的蹇叔开始还嗷嗷乱叫,挨到三十棒光景时,连求饶的声音也听不见了。
第二天,洛阳北部的大街小巷,人们都传播着部尉棒杀蹇叔的新闻,大家都为洛阳城少了一个大恶霸拍手称快。尤其是那些平日倚仗权势的豪强,也不得不在表面上收敛一下他们的蛮横行径。
从这以后,洛阳城里的治安秩序渐渐好了起来。
当着和尚骂秃子
齐威王时,有个辞令家叫淳于髡,也非常善于通过指桑骂槐来进谏。一次楚国来侵犯,齐威王派能言善辩的淳于髡去赵国搬兵。他让淳于髡驾上马车十辆,装上黄金一百两去赵国求救。淳于髡听罢放声大笑,连系帽子的带也笑断了。齐威王说:“先生嫌这些东西少,排场不够大吗?”淳于髡说:“我怎么敢嫌少呢?”齐威王不解地问:“那你为什么笑得那么厉害呀?”淳于髡说:“今天我从东面来面君时,看见有个农民在田边拜求土地赐个丰年,他拿着一只猪蹄和一杯酒祈祷说:‘土地呀土地,请你保佑我五谷丰收,米粮满仓吧!’可笑的是他的祭品那么少,想得到的又是那么多,所以我禁不住要笑他。”齐威王领悟了他的意思,马上把他的出使礼物上升为黄金一千两,车马一百辆,白璧十对。淳于髡于是出使赵国,用这些宝物搬来了十万赵兵,楚国立即撤兵。
楚军撤走后,齐威王非常高兴,大摆筵宴款待成功出使归来的淳于髡,席间兴致很高地问他说:“先生喝多少酒才醉?”齐威王对饮酒的兴趣很大,淳于髡却想让他改掉这个习惯,于是就借题发挥地说:“臣的酒量很奇怪,喝一海碗也醉,喝一坛子也醉。”齐威王问:“这是怎么回事呢?”淳于髡答:“大王若赏酒给我喝,法官、史官站在一旁看着我,我非常遵守礼节地伏地喝酒,这样喝不了一海碗就醉了。但是如果有贵客来我家,我在席间侍奉酒席,客人不时敬酒给我,我就能喝它两海碗。如果和不常见面的老朋友一边谈心一边喝酒,那么喝五六海碗。如果是年终举行乡社聚会,男女交错杂坐,大家彼此劝酒,这样酒喝到八海碗也只有二三分醉意。天色越加晚了,酒喝多了,杯子合用一只,男女同坐一条席子挨得紧紧的,鞋子满地乱放,酒杯菜盘横七竖八。厅堂上点亮蜡烛,主人打发走了别的客人却把我留下来继续喝,这时我心情最好,能够喝得下一坛子酒也不醉。所以俗话说,酒喝过头就会胡来,乐享过头就要伤心。干杯万杯和一杯总是一个样。”齐威王赞赏地附和道:“是啊,酒极生乱,乐极生悲啊!”于是不再彻夜饮酒了。
汉武帝时,有一个倡优叫郭舍人,倡优就是现在所说的戏子。作为倡优,郭舍人的本职工作是说俏皮话逗皇帝高兴。郭舍人的俏皮玩笑话虽然和其他倡优的笑话差不多,但却往往包含有很深的道理,因此汉武帝对他另眼相看。武帝小时候有个乳母姓侯,乳母对武帝很好,两个人之间的感情非常深。虽然长大做了皇帝,武帝仍然称她为大乳母。大乳母虽然不在宫里了,但是也经常去见武帝,通常一个月就要去几次。日理万机的武帝,当然不可能每次都见她,但即便不见也要叫身边宦官送些衣料等赏给她,还经常赐给她一些吃的喝的。其实大乳母根本就不缺钱,有一次大乳母给武帝上书说某地有一片公家的田土,希望武帝同意借给她种植。武帝立即召大乳母来见,下诏把那块地封给了她。总之凡是大乳母的要求,武帝都是尽可能满足,以报答她对自己的养育之恩。由于大乳母在武帝面前很有面子,当时的公卿大臣都要敬重她几分。
她的儿女子孙甚至奴仆都骄横起来,整日无法无天,在京城长安大街上阻拦别人的车马,抢夺人家的衣服。这些情况被京城官员告进了宫中,武帝知道后非常气愤,但又不忍心治大乳母的罪。有关官员知道了武帝的难处,便想出了变通的办法,建议把大乳母全家迁徙到边远的地方去,武帝同意了。诏书发出后,大乳母得到了消息,知道自己平时糊涂,没有加强对家人的管束。现在后悔已来不及了,但自己年纪大了,实在吃不消长途跋涉到边远地区。
这时大乳母想到了郭舍人,立即去拜见了他。因为两人熟悉,所以大乳母见面就哭诉了一番。郭舍人被大乳母央求,就给她出了个主意,让她临行前向武帝当面告辞,告辞后下殿时边走边回头看武帝。大乳母不明其意,但还是依照郭舍人的话去做。她请求临行前去向武帝告辞,武帝同意了。她上殿见过武帝,下殿时她边走边回头看武帝,眼里饱含着不舍的泪水。这时站在武帝旁边的郭舍人突然高声骂道:“我说你这个老女人怎么还不快走呢?陛下现在已经长大了,难道还要靠你的奶来养活他吗?你还边走边回头干什么呢?”武帝一听这话立即想起了小时候大乳母精心抚养自己的情形,心里也是一阵难过,她毕竟把自己喂养大了,现在上了年岁,怎么好把她赶到边远的地方呢?于是武帝赦免了她的罪过,只是要求她加强对自己家里人的管束,而不再让她到边远之地去了。
应该注意到,劝谏的角度虽然合理,方式也很合适,但是如果缺乏对被劝服对象的了解,指桑骂槐的效果还是会打折扣。汉武帝是出名的雄才大略,但是越是这样的皇帝越容易冷酷无情,这从汉武帝一开始要“金屋藏娇”,到最后又将陈皇后阿娇遗弃一事中可以得到体现。在这种情况之下,除非像大乳母这样和汉武帝有着如同骨肉一般亲情关系,才有可能打动汉武帝,除此之外都是妄想。到了汉武帝的晚年,他甚至糊里糊涂地杀了自己的皇后和太子,这样的雄主能有真情流露的一面,也殊为难得。
苏轼婉言拒“后门”
北宋中叶,苏轼与苏辙兄弟均在朝中做高官,前来“走后门”的人络绎不绝。
一次,苏辙的一个朋友来到苏府,想让苏辙帮他谋个差事。苏辙躲着不见,这个人便向苏轼求助。
苏轼没有办法,就把他让进了屋里。苏轼不提找差事的问题,却给他讲起了故事:“传说有一个人穷得无以为生,便去盗墓。挖开第一个墓,只见里面光着身子的古人,嘴里还念念有词:‘你没听说过汉朝杨王子孙轻财傲世,下葬时连衣服都不穿吗?我自己光着身子,还能拿什么接济你呢?’”
求职者听得津津有味,于是苏轼继续讲下去:“穷汉又凿开第二个墓,墓中是个帝王,他很和气地说:‘我是汉文帝,早已立下遗诏,墓中不放金玉之物’,你还是到别处去吧!”苏轼讲到这里哈哈大笑,求职者似乎明白了苏轼讲这个故事的用意,脸上不觉有些发烧。
苏轼又讲了起来:“穷汉气得没办法。又去找墓。他发现有两座连在二起的墓,便首先凿开左边的墓,只见一个瘦弱的身影走了过来,对他说:‘我是伯夷,早年饿死在首阳山下,我怎么能满足你的要求呢?’穷汉只得去挖右边的墓,伯夷劝道:‘那里住着我的兄弟叔齐,他的状况和我差不多,我看你是白费力气。’”
听到这里,求职者彻底明白了苏轼的用意,以有急事为由匆匆地离开了苏府。苏轼所讲的故事是“桑”,求职者相当于“槐”。苏轼表面上轻轻松松地讲故事,实际上表明了自己不开“后门”的立场,他最后的几句话巧妙地提醒求职者不要再去麻烦他的弟弟。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sanshiliuji/2022111474.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3主编
2022-11-18主编
2022-12-08主编
2022-12-08主编
2022-12-02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3-01-03主编
2022-12-31主编
2023-01-02主编
2022-12-31主编
2022-12-24主编
2022-12-31主编
2023-01-02主编
2022-12-19主编
2022-12-24主编
2023-01-02主编
2022-12-23主编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