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三十六计

三十六计《围魏救赵》出处、《围魏救赵》解读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1月11日 阅读:231 评论:0

第二计

围魏救赵

【计名起源】

公元前354年,魏国军队围攻赵国都城邯郸,齐国以田忌为统帅,孙膑为军师,领兵八万援助赵国。孙膑趁魏国精锐部队都集中在赵国都城,本土兵力空虚,带兵向魏国的都城大梁扑去。魏军闻听老巢起火,急忙回军救援,齐军于桂陵伏击魏国军队,魏军大败,邯郸之围遂解。(本计史实最初见于《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原文】

共敌不如分敌①,敌阳不如敌阴②。

【注释】

①共敌不如分敌:共,集中的。分,分散,使分散。本句意思是攻打力量集中的敌人,不如设法分散敌人的力量而后再打击它。

②敌阳不如敌阴:敌,动词,攻打。阳,强盛的。阴,衰弱的。本句意思是打击气势旺盛的敌人,不如打击气势衰落的敌人。

【译文】

进攻兵力结集的部位,不如打击敌人兵力分散的部位;攻击敌军的阳刚部分,不如攻击敌人的阴弱部分。

【评析】

妙计的效果常常令人击节赞叹,然而计策的运用却有其内在条件。“围魏救赵”的实施要具备以下条件:首先,施计者需要有过人的眼光和超群的才智,有广博的知识,善于观察周围的环境变化,发现对手的弱点;其次,此计对于实力略处下风的一方尤为有效,弱势者要耐得住性子,后发制人;再次,施计者不能只满足于解围,要有更远的打算,通过调动敌人,最终打击敌人,这需要远见和勇气。

【兵家智慧故事】

景阳摧盟巧解围

战国时期,齐、韩、魏三国联合起来攻打燕国,燕国眼看危在旦夕,便派太子到楚国救援。楚王与燕王交好,立即命景阳为将,率兵以解燕国之围。

在当时的情况下,直接冲上前线,同三国联军对阵固然可起支援燕国的作用,但楚国的军队并不十分强大,贸然向三国联军发起进攻,显然要冒极大的风险。

聪明的景阳没有直接发兵救燕,而是选择了三国军队中最为强大,而后防最为空虚的魏国作为敌手,用一支精干的轻骑军偷袭魏国的雍丘,结果很轻松地便取得了胜利。

在魏国的城镇中,雍丘虽然不算一个显赫的城市,但一旦被楚军夺去,国内的民心开始混乱,前线将士的士气也受到了很大影响。在攻燕的作战中,魏军由于思乡心切,作战也不如往常那样积极勇敢了,这就间接地支援了燕国。

攻占雍丘后,楚王十分高兴,准备重赏为他开疆拓地的将领,然而景阳却坚持要将雍丘作为礼物送给宋王。楚王十分恼怒,派人前去质问景阳。

景阳回答说:“本来我们此次发兵目的,是去救助燕国,解燕国之围的,怎么可以为了区区一座小城而使亡国的危险降临到楚国的头上呢?”来人不解,问:“难道我们占据一个小城就会亡国嘛?这实在是危言耸听。”

景阳不急不躁地答:“表面看来,我们攻占雍丘,一方面援助了燕国的正面战场,一方面又多占有了一座城市,可谓一举两得,可如果这样做,祸事也就临头了。楚国虽然兵强马壮,国力殷实,但与齐、韩、魏三国联军来比,实力还是处于下风。魏国见楚国乘机夺去一座城市,必不甘心,肯定回师声讨,如到那时,燕国战乱刚息,必不能有援于我,我们将独力同三国联军作战,难道我们就没有战败的危险吗?一旦战败,国家还能够存在吗?这怎么是危言耸听呢?如果我们把它送给宋国,宋国的国君肯定十分感激我们,因为他们早就垂涎这座城市。如果我们有难,他们还会发兵援助我们,除了这样做,难道我们还有更好的方法吗?”

来人心悦诚服,回去如实向楚王做了禀报,并将雍丘送给了宋国。

果然,没过多久,三国联军便罢兵不再攻打燕国,转而攻打楚国。魏国的大军驻扎在楚军的西边,齐国的军队驻扎在楚军的东边,楚军的后路也被阻断了,形势十分危急。

胸有韬略的景阳再次使用围魏救赵之计,他采取了联齐打魏、声东击西的战略,白天晚上,景阳不断派出使者假意前往齐军的营地进行谈判,每次去都大事张扬。白天去时驾着马车,带着丰厚的礼品,晚上去时则点燃灯笼火把,同时也派疑兵来往于楚韩两军之间。三国的军队看到后,都以为另外两国的军队在同楚军谈判,害怕盟军做出不利于己的行动,齐军首先撤兵,紧跟着韩国撤军。最后只剩下魏国一支军队,他们看到孤掌难鸣,而楚军又难以攻破,只好言和罢兵。

就这样,景阳多次巧妙的采用围魏救赵之计,不但替燕国解除了灭国之危,还机智地使三国联军不战而退,在历史上,这是极为成功的战例。

围魏救赵 桂陵之战

竞争求胜乃人之常情,但求胜之道却因人而异。有些人爱逞一时之勇,贪一时之快,迫不及待地与对方展开针尖对麦芒的搏击,这样常常置胜负于不测之地。围魏救赵的精髓就在于避实就虚,进攻敌方的薄弱环节,这往往是一种达到最佳战争效果的高效方式。公元前354年孙膑导演的桂陵之战,确实是建立在自我认知基础上高明的审时度势。

魏国是战国历史上的第一个霸主。魏惠王的祖父魏文侯任用李悝推行变法,成为战国时期第一个开始改革的国家,所谓变则通,通则久,因此魏国在战国诸国中率先强盛。经过多年的战争和外交争夺,魏国的气焰非常嚣张,以至于围攻赵国都城一年,赵国四处求救,大家也不敢得罪魏国。

在这种情况下,前来救援的齐国固然是老牌的强国,但是在后来居上的魏国面前,基本没有优势可言。从战场的态势来看,魏军自然远离国土,但是齐军也是劳师袭远,双方都面临着后援不足的问题。当时齐军有八万,魏军也有八万,如果长途奔袭来到邯郸城下,则魏军以逸待劳,这是典型的“敌阳”态势,成败未卜。这时最重要的就是转换思路,让魏国军队进入齐国军队的步调。所以当田忌与孙膑率兵进入交战的魏赵两国交界之地时,实际上面临着攻敌不成但后果严重的局面,因此当田忌想直逼赵国邯郸时,孙膑的制止就十分关键。

孙膑的思路是给魏国军队找弱点找麻烦,打乱战场上的平衡态势。魏军最大的弱点是什么?就是后防空虚,精兵倾国而出。所以孙膑做出攻击魏国都城的样子,魏军果然被迫离开邯郸,这就进入了孙膑的攻击火力,孙膑要的就是魏国军队在攻城不克之后又长途跋涉,这样一来就把双方的态势转化为齐国以逸待劳,于是将态势转化为“敌阴”,从而变得大大有利。事实证明,如果没有必胜的把握,就不妨采取这种主动打乱对手节奏的办法。当然这需要施计人有良好的敏感性,深远的眼光和大局观,能精确地判断出敌人的弱点,确定从何处入手让敌人阵脚大乱。在孙膑的眼中,毫不设防的魏国都城大梁就是魏军的死穴。

徐庶赤壁险中脱身

围魏救赵,其实是主动挑起事端,让对手疲于奔命或失去判断,再趁乱达到目的,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这也很常见。比如在《三国演义》第四十八回《宴长江曹操赋诗 锁战船北军用武》中,被逼投降到曹操阵营却发誓不为曹操谋划一计一策的徐庶,看穿了孙权刘备一方接连使用诈降计和连环计,并预料到曹操的失败已经不可避免。但是徐庶单单想要远离战场独善其身,也绝非易事。

从徐庶和曹操个人交往的历史来看,徐庶母亲之死,曹操有着难以推脱的责任,但是曹操对于徐庶本人却非常的尊重,也有很高的期望。而徐庶本人偏偏进曹营却一言不发,很不给曹操面子,曹操为此在谋臣面前也很尴尬。所以说在当时曹操和徐庶的人际关系处于一种很微妙的状态。但从根本上说徐庶处于弱势地位,因为曹操和他的实力不对等。一方面曹操对徐庶的忍耐会有什么样的限度,徐庶是否会落得和孔融一样的下场很难说;另一方面由于双方的冷战状态,徐庶也确实不好向曹操提出诸如身体不好想回后方休息的借口。

徐庶不得已,只好以说破连环计为威胁,向大名鼎鼎的庞统请求帮助。庞统让徐庶回到曹营之后,立刻派心腹之人在曹营中散布流言,说西凉州的韩遂、马腾谋反,杀奔曹操的大本营许都。当时曹操已经统一北方,但是对于西凉的少数民族却没有收服。如今曹操引兵在外,最怕的就是这些人趁机作乱,因此第二天就开会讨论这件事。这时之前一言不发的徐庶站了出来,主动要承担起防守西凉的任务。曹操应该说是受宠若惊的,因为这样一个自己倾注了极大心血却不买自己账的人才,今天居然公然站出来要为自己排忧解难,曹操的高兴和满意不用多说。一方面有徐庶这样的人去防范叛军,应该会成功;另一方面自己对徐庶的一番心血总算没有白费,群臣也会对自己的人才政策大加赞赏。于是曹操不假思索地拨给徐庶一部分军队,高高兴兴送徐庶北上了。

结果可想而知,当曹操的83万大军在赤壁灰飞烟灭的时候,徐庶一定是在北部边界的某处高墙深池的古城里安稳度日,置身事外。庞统这招围魏救赵计,首要的一点是契合了曹操的强者心理,曹操以宰相之尊却得不到徐庶的效忠,自然免不了恼羞成怒。而徐庶通过无中生有地制造事端,之后再表效忠,似乎承认了自己对权势的低头,反而正好救了自己。可以说是子虚乌有的大兵压境,救了徐庶险中脱身。

晋国攻曹卫救宋国

公元前632年,楚成王拜成得臣为大将,亲统大军,纠合陈、蔡、郑、许四路诸侯,一同攻伐宋国。宋成公派遣公孙固向晋国求救。然而,由于晋文公在19年的流亡生涯中,曾得到楚成王的帮助,故而不便直接和楚军作对。这时,晋文公的参谋狐偃便出了个主意,说道:我军不便直接前往救援宋国,与楚军作对,何不先去攻打与楚国结盟的曹国和卫国呢?这两国的国君在您流亡时期都曾对您极不友好,晋军师出有名;卫国的楚丘城是楚成王舅父的领地,而曹国则紧靠楚国本土,我军攻打这两国,楚军势必回师救援,这样便可解除宋国之围了。

晋文公听从狐偃这番用计,便一面叫公孙固回报宋成公务必坚守阵地,一面则以先轸为将,率领三军人马先向卫国进军,一举攻占了卫国的五鹿城,直逼楚丘,迫使卫成公向晋国谢罪请和;接着,又挥军东指,一举攻破了曹国。这期间,楚成王讨伐宋国正是连连告捷:在攻占了宋国缗邑后,又围困宋都睢阳。这时,忽然听说晋军已占领卫国五鹿城,直逼楚丘,楚成王眼见得自己舅父的领地不保,不可不救,于是,便只留下一部分兵马由成得臣率领,继续攻打宋国,自己则亲自率领劲旅回师救援楚丘。但当他的兵马才走到半路时,又听说晋军已经攻破曹国,对楚国本土造成直接威胁了。情势紧急,迫于无奈,楚成王只得命令成得臣从宋国撤出全部人马,以确保本土安全。就这样,晋文公用狐偃的“围魏救赵”计,成功地解了宋国之围。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sanshiliuji/2022111469.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