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三十六计

三十六计《送交近攻》出处、《送交近攻》解读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1月11日 阅读:195 评论:0

第二十三计

送交近攻

【计名起源】

在《战国策·秦策》中,是最早的关于远交近攻战略的记载,范雎和秦昭王的谈话:“大王越韩、魏而攻强齐,非计也。少出师则不足以伤齐;多之则害于秦。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也。王若欲霸,必亲中国而以为天下枢,以威楚、赵。赵强则楚附,楚强则赵附。楚、赵附则齐必惧,惧必卑辞重币以事秦,齐附而韩、魏可虚也。”

【原文】

形禁势格①,利从近取②,害以远隔③。上火下泽④。

【注释】

①形禁势格:禁,阻碍。格,掣肘。比喻受到主客观情况的限制和阻碍。

②利从近取:本句的意思是先进攻离自己近的敌人有利。

③害以远隔:长途奔袭远处的敌人是有害的。

④上火下泽:本句出自《易经》“睽”卦。睽卦兑下离上。离代表火,兑代表泽。上离下兑象征,水火相克。“睽”字的本意是乖戾,所以本句的意思是矛盾。

【译文】

由于受到地理条件和战场态势的限制,先攻取就近的敌人有利,不要越过近敌去攻取远处的敌国。对于远方的敌人,可以暂时放弃对立的主张,同它取得暂时的联合,可以留作以后击破。

【评析】

远交近攻是混战计,这意味着施计一方处于相对的弱势,因此在施计之时要满足以下条件:首先要掩盖自己的意图,使得远方之国不会怀疑你的交往动机。因为你早晚有一天会和他翻脸,如果他识破了你的意图,就会扶持你的邻国,你就会腹背受敌。其次,对于邻国的打击要迅速而致命,不要拖沓,否则会消耗过多实力,再进攻更为强大的对手,可能会力有不逮。

【兵家智慧故事】

惹不起的躲,不能躲的惹

混战之中,最重要的是分清敌友,确定进攻的主次。以卵击石自取其辱,兼并小国才是上上之选。春秋初期周室衰微,天子的地位实际上已经被架空,群雄并起追逐霸业。郑庄公巧妙地运用“远交近攻”的策略,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称霸的君主。但是当时郑国的地理位置比较尴尬,郑国位处中原腹地,和东面的宋国、北面的卫国积怨很深,由于地缘政治的因素,这些矛盾还十分尖锐,郑国时刻都有被从东、北夹击的危险。于是郑国在外交上与泗上的邾、鲁等国结盟,不久又与实力强大的齐国在石门签订盟约,把钉子插入敌人后方。

公元前719年,宋联合卫、陈、蔡共同攻打郑国,鲁国被胁迫助战,使郑国东门被围困五天五夜,且粮食被收割。经此一役,郑国已感到本国与鲁国的关系还存在变数,就抓住机会与鲁国重新修好,共同对付宋、卫。公元前717年,郑国以帮邾国为名攻打宋国,同时主动派使臣到鲁国积极发动外交攻势,把郑国在鲁国境内的领土访枋重新交归鲁国,果然鲁国很高兴并与郑国重修旧谊。齐国也出面调停郑国和宋国的战争,郑庄公尊重了齐国的意见与宋国修好,齐国很有面子,因此也对郑国加深了感情。

等到和诸侯的关系理顺了之后的公元前714年,郑庄公以宋国不朝拜周天子为借口,以周天子名义攻打宋国。郑、齐、鲁三国组成联军,攻占了宋国大片土地。宋、卫军队用围魏救赵之计,避开联军锋芒攻入郑国。关键时刻,郑庄公把占领的宋国土地全部送与齐、鲁两国作礼物,两国迅速支援郑国回国作战,大败宋卫联军。郑国和联军乘胜追击,宋卫两国被迫求和。郑庄公对于邻国不遗余力地加以打击,对于远方盟友不惜重金竭力笼络,此战之后他的势力进一步扩张,春秋时期第一位小霸主的地位正式形成。

到了战国末期,虽说是七雄争霸,但是秦国经商鞅变法之后势力发展最快,后来居上的态势十分明显。秦昭王是个有雄心的君主,开始图谋吞并六国一统天下。但是关东六国的力量尤其是赵、楚、齐的力量十分强大,他们经常联合行动,把数十万军队开到秦国的函谷关前。所以秦国多年以来很难把势力真正扩展到关东。公元前270年,秦昭王准备兴兵伐齐。范雎此时向秦昭王献上著名的“远交近攻”之策,范雎认为秦国不必伐齐,也绝对不能伐齐。他分析认为:齐国势力强大,最重要的是离秦国本土又很远,攻打齐国要经过韩、魏两国。由于长途奔袭军队疲乏,军队派少了难以取胜还会被消灭;军队即使打胜了,由于中间隔着两国,还是无法实施有效的占领和管理,最终也无法占有齐国土地,白白浪费了国力。

魏、韩两国地处中原,是天下的枢纽,最重要的是离秦又近,攻打起来消耗比较低,而且应该首先攻打魏、韩以除心腹之患。魏、韩臣服之后,则北上可攻赵,南下能伐楚,最后再攻齐。这样由近及远向外扩张,好比蚕食桑叶一样,虽然见效慢,但是必能统一天下。因此不如先攻打邻国韩、魏,逐步推进侵略计划。为了防止齐国与韩、魏结盟,秦昭王还派使者主动与齐国结盟。

远交近攻的战略制定之后,公元前268年秦昭王用范雎机谋派兵伐魏,获得大片领土。公元前265年,范雎又为秦昭王谋划攻打韩国,攻占了地处韩国咽喉的荥阳,将韩国领土斩为不相统属的三段,韩国此后不得不听命于秦。公元前260年,秦昭王趁热打铁派大将王齿乞率兵伐赵,赵国大将廉颇经验丰富拒不出战。范雎用反间之计让赵王派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替换廉颇任主帅。秦昭王派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白起大败赵括,消灭赵军四十五万,赵国自此一蹶不振。三个邻国相继沦亡,近攻之策已经初步奏效。其后四十余年,秦始皇继续坚持了范雎“远交近攻”之策,远交齐楚,首先灭亡韩、魏,然后从两翼进兵灭亡赵、燕,统一北方,然后以举国之力攻破楚国,最后齐国的灭亡就不可避免了。秦始皇只用了不到十年征战,就实现了统一中国的愿望,这都是范雎“远交近攻”战略的功劳。

历史之相似颇为惊人

远交近攻尽管是野心大于实力的选择,但是也决不能胡乱利用,以下两个例子就是最好的注脚。

宋朝是出名的贫弱朝代,当年宋王朝面对北方的契丹和西夏,总是处于绝对的守势,只能靠每年屈辱地送钱送物勉强维持住彼此间极脆弱的和平。1115年,女真人建立了金国,金国和北宋恰巧把契丹夹在当中。金国和契丹有恩怨,因为契丹对他们曾实行野蛮的民族灭绝政策,所以建国后,金国立即向契丹发动了大规模进攻。久遭契丹压迫的北宋政权大喜过望,看到金国崛起,想起了“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马上派从辽国叛逃到宋朝的赵良嗣前往联络金国。赵良嗣见了完颜阿骨打,双方商议合兵夹击契丹之事,希望能够收复北宋的幽云十六州。经过讨价还价,金人提出可以出兵帮助宋朝收复幽云十六州,但宋要把给契丹的岁币如数给金国,这就是“海上之盟”。但是宋军在对契丹的进攻中显得软弱无能,经常一败涂地,这让金国摸透了宋朝的底细。于是金军就在刚刚攻占了契丹的首都,俘获了契丹皇帝,连马匹也没来得及饮的情况下,随即乘胜进攻了盟友北宋的都城。宋徽宗这才大梦初醒,但是又手足无措,只好急忙把帝位传给他的儿子宋钦宗来收拾烂摊子。一年以后,金兵就占领了淮河以北的广袤土地,徽、钦二帝做了阶下囚。

然而历史不断重演,遭受了金国百年欺辱之后,南宋的君臣百姓对金国恨之入骨,他们当时没有意识到一个更可怕的敌人正在诞生——蒙古建国了。于是,南宋新的结盟机会来了。绍定五年,即1232年12月,蒙古遣使来商议宋蒙合作夹击金朝的事宜,当朝大臣忘记了北宋亡国的前车之鉴,大多赞同结盟。宋理宗答应了蒙古的要求,蒙古也允诺灭金之后将河南还给宋朝。双方没有留下书面协定,在蒙古进攻下节节败退的金哀宗得知后,也派使节与宋朝商议,希望联合抗蒙,但被理宗拒绝。其后在和金国作战的过程中,南宋军队还是屡屡失败,蒙古把南宋的腐败看在眼里,虽然按照约定“夹击金国”,但是金国灭亡之后蒙古却进行了长达四十年的“灭宋之战”,最终把南宋最后一个小皇帝埋葬在大海里。

与此类似的是德国实施的远交近攻之计,但是德国人的实践取得了部分成功。现代德国人主要由日耳曼民族组成,其来源是神圣罗马帝国。但是在19世纪的欧洲大陆,对于德国来说东有俄国,西有法国,二者都是统一的大国。日耳曼民族分裂成了数百个德意志小国,各自为战甚至彼此攻占,犹如一盘散沙,正因如此,德意志小国总是大国争夺的焦点。欧洲一旦开战,德意志小邦们往往是朝秦暮楚,今天成为这个国家的势力范围,明天又被那个夺去,毫无安宁之日。因此在德意志民族内部要求组成统一国家的呼声不断增强。很快这种局面随着日耳曼小国普鲁士的后来居上而改变了。普鲁士迅速崛起,完成工业革命,成了欧洲的一个强国。

19世纪下半期,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任用俾斯麦为宰相,开始了统一德意志各邦国的事业。俾斯麦分析了欧洲大陆的局势,他掌握普鲁士大权后,远交近攻收发自如,他首先和无意干涉的英俄等强国交好,得到他们的支持,至少不被他们反对;面对阻碍德意志统一的近邻奥地利和法国则通过发动战争将其击败,连拿破仑三世都因之下台。就这样仅仅过了十几年的时间,普鲁士就通过兼并小邦完成了德意志的统一,结束了自神圣罗马帝国以来的分裂历史。

就在俾斯麦远交近攻获得成功之后的几十年,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英、法等国瓜分了德国的殖民地,德国被迫签订《凡尔赛和约》。但是德国依靠美、英等国垄断资本给予的直接或间接的财政援助,很快恢复了元气。为了代表本国垄断资产阶级重新争夺世界霸权,德国垄断资产阶级把希特勒的法西斯党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推上了德国政治舞台的最高处。

希特勒一上台就撕毁了《凡尔赛和约》,积极扩军备战。一开始,希特勒虽然有称霸世界的野心,但担心德国附近的欧洲诸国,尤其是英法联合起来群起而攻之。但是当时的英国首相张伯伦、法国总理达拉第积极推行反苏反共政策,拼命要把德国这股祸水推向苏联,因而热衷于对德国施用绥靖政策。苏联曾经想联合英法共同对付德国,但是被英法两国拒绝了。为了自身利益,苏联也和德国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这些强国对德国的野心不加约束,在战争过程中希特勒一直奉行的“远交近攻”谋略权术更加奏效。

他充分利用了西方盟国的绥靖政策,1938年3月在英、法等国不干涉下,德军占领奥地利。第二年德国又以苏台德侨民问题为借口挑衅,英法继续妥协,他们和意大利的墨索里尼、德国的希特勒签订了反苏反共的《慕尼黑协定》,割让苏台德地区给德国。接着德国又把矛头指向了波兰。德国入侵波兰的前夕,1939年8月31曰墨索里尼还按照希特勒的授意提出召开德、意、英、法四国代表会议的建议,作出和平的假象。9月1日,德国向波兰发起“闪击战”,意大利外交部还召集英法开会,英法指望德国进攻苏联,所以仍然纵容德国。通过这些事希特勒了解到西方盟国以后也不会援助波兰,因此便彻底占领波兰。

德军在攻陷波兰后,又挥师向西先后攻陷了丹麦、挪威。德军从丹麦获得了汽油,控制了波罗的海的门户,从挪威夺得了重要的战略物资铁矿砂,充实了德军的战争储备,又解除了后方的军需问题。最后当希特勒把魔爪伸向西欧时,卢森堡不战而亡,荷兰宣布投降,比利时停止战斗,希特勒直趋英吉利海峡并绕道阿登山区攻入法国,法国被迫宣布投降。

希特勒利用了欧洲几个主要大国——英、法、苏之间的利害关系,分别和他们制定同盟或签订条约表示友好,同时又对比自己弱小的邻国进行军事征服,一直到了德国和那些大国也成为“邻国”后,希特勒的毒牙就露了出来。

1941年6月,德国单方撕毁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向苏联发动了突然袭击。数月后苏联在欧洲的大部分国土被德军占领。希特勒“远交近攻”的谋略达到了巅峰,也正式破产。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sanshiliuji/2022111466.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