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三十六计

三十六计《上屋抽梯》出处、《上屋抽梯》解读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1月11日 阅读:242 评论:0

第二十八计

上屋抽梯

【计名起源】

《孙子·九地篇》:“帅与之期,如登高而去其梯。”

【原文】

假之以便①,唆之使前②,断其援应,陷之死地。遇毒,位不当也③。

【注释】

①假之以便:假,借。本句的意思是借给敌人一些方便。

②唆之使前:唆,唆使,诱使。本句的意思是诱导敌人轻躁冒进深入我方埋伏。

③遇毒,位不当也:本句出自《易经》“噬嗑”卦。噬嗑卦的结构是震下离上。上卦为离卦代表火,下卦为震卦代表雷,卦象是雷鸣闪电,刚柔相搏。比喻做统帅要恩威并用。噬嗑的意思是咀嚼。本句的意思是抢吃腊肉中了毒,贪利冒进反而陷入被动的意思。

【译文】

故意露出破绽,使敌人觉得有大利可图,进而引诱它深入我方埋伏,之后截断它的后援使其陷入绝境。敌人抢腊肉而中毒,会输个精光。

【评析】

上屋抽梯,其实质是诱敌深入。诱敌深入的计策是有前提的,首先要善于做出弱势,使敌方骄傲自大,放松警惕。这个目标可以通过虚假的军事调度、谦卑的外交辞令来达到。其次要善于打败仗,打败了才能诱敌深入,但是败象太假就会引人怀疑。当年曹刿等齐军三鼓之后才冲锋,齐军败退。曹刿还要亲自下车观察对手的车印,看看对方的军旗,可见诱敌深入的可怕。

【兵家智慧故事】

断己后路和断人后路

秦朝灭亡之后,项羽和刘邦的势力最大,其他诸侯纷纷投靠实力庞大的项羽。之所以选择项羽,是因为当年在巨鹿之战中,诸侯作壁上观,亲眼看到了楚军以一当十破釜沉舟的伟业,于是都尊项羽为西楚霸王。而刘邦自从暗度陈仓之后开始了和项羽中分天下的战斗,尤其是项羽手下的诸侯王成了急需扫灭的对象,其中赵王歇是项羽争霸的重要力量。公元前204年,刘邦命令韩信率两万精兵攻打赵王歇,当时赵王歇有二十万人马,自然是不害怕韩信。赵王歇亲自率领二十万大军驻守井陉,韩信的军队也向井陉进发,双方在离井陉三十里外安营扎寨,一场大战即将开始。

韩信清楚地知道,敌军人数比自己多十倍,正面交战恐怕不是对手,如果久拖不决,汉军远离关中没有更多给养,经过反复思考,他定下了一条速战速决的妙计。他首先命将领率两千精兵在山谷树林隐蔽处埋伏,待汉军主力与赵军开战后,主力则会佯败逃跑,赵军肯定倾巢出动追击。伏兵迅速杀入敌营,将对方的营垒插上汉军的军旗。他又命令另一将军率军一万,在河东岸背水摆下阵势,韩信自己亲率八千兵马正面佯攻。

第二天天刚亮,只听韩信营中战鼓隆隆,韩信亲率大军向井陉杀来,赵军主帅陈馀立即下令迎战。双方刚一交战韩信就帅部队佯装败退,并且故意在阵前遗留下大量的武器及军用物资。陈馀见韩信败退,大笑道:“这个钻别人裤裆的韩信怎是我的对手。”他抖擞精神下令追击,并命令要全歼韩信的部队。

韩信带着败退的队伍撤到河边与背水扎阵的部队合为一股。韩信对有点慌乱的士兵说:“大家看到了,我们的后面是滔滔河水,前面是二十万追击而来的敌军,我们已经没有退路,只有拼死一战为自己争一条活路。”士兵们决心与赵军背水一战。

韩信就这样又率撤退的部队回杀赵军,这是赵将陈馀完全没有料到的,赵军正处于一片混乱中,他的部队还在争抢韩信丢弃的大量军用物资。就在此时锐不可当的汉军杀了一个回马枪,他们奋勇冲进敌阵,杀得赵军丢盔弃甲一派狼藉。陈馀见势不妙,下令马上收兵回营修整,稳住阵脚之后再与汉军作战。可是当赵军退到自己大营前时,只见大营中已插遍汉军军旗。赵军惊魂未定又见此景象,个个肝胆欲裂,这时营中汉军已经冲杀出来,和追来的韩信一起前后夹击赵军。赵王歇被汉军生擒,而赵军二十万人马全军覆没。

刘邦是韩信的主帅,两个人曾经就自己带兵能力进行过一番对话。刘邦问韩信:“你看我能指挥多少军队呢?”韩信说:“陛下您最多能指挥十万人。”刘邦又问:“那么你能带多少兵呢?”韩信说:“我带兵越多越好。”刘邦勉强笑了笑说:“既然是越多越好,你为什么始终在我的手下呢?”韩信巧妙地回答说:“陛下不善于带兵,却擅长指挥将领,这就是我始终在你手下的原因。”这一番谈话基本上反映了刘邦和韩信君臣二人在军事能力上的区别。上一个例子是韩信上屋抽梯计诱赵军,下边这个故事就是刘邦轻躁冒进白登被围。

话说刘邦在击破韩王后,高歌猛进准备继续北伐一举消灭匈奴。北方正逢隆冬,天气酷寒,刘邦得到情报匈奴单于栾提冒顿正驻扎在代谷,离自己不远,于是决定发动一场大规模攻势,不断派出特使侦察匈奴。

栾提冒顿知道刘邦已经扫平群雄,因此对西汉特使十分警惕,每当特使前来他就把精锐部队以及肥壮的战马全部藏匿,使西汉特使只看到老弱残兵及瘠瘦牲畜。刘邦先后派出十次特使,十次特使都把所见到的假象据实呈报,刘邦以此初步判断匈奴不堪一击。但刘邦仍不放心,又派出曾经建议自己定都关中的娄敬前往做最后刺探。然而娄敬还没有回报,刘邦就迫不及待地率领三十二万军队向北推进。汉军前锋刚越过句注,娄敬回报刘邦说:“我在匈奴那里看到的全是老弱残兵,匈奴的用意十分明显,他们就是要引诱我们攻击,然后用伏兵截断我们的退路。我认为绝对不可采取军事行动。”这时大军正向前挺进,刘邦不耐烦地对娄敬咆哮道:“你这个没死的齐国死囚,只靠游说当上将臣,今天又站在这里扰乱军心,散布失败谣言,朕焉能容你!”下令把娄敬囚禁在监狱。

刘邦根本没考虑娄敬的警告,他率领少数人马先来到平城,此时汉军主力仍在后面。栾提冒顿闻讯大喜,立即调集全国精锐骑兵四十万,乘刘邦巡视平城附近的白登之时,突然率主力出现在刘邦面前,把白登围了个水泄不通。匈奴围困了七日七夜,西汉先头军团完全孤立。城中和城外消息中断,汉军主力找不到刘邦,刘邦也得不到救援,白登陷落就在旦夕。最后关头刘邦采用陈平的诡计,派出秘密使节到匈奴大营进谏匈奴皇后,送上了贵重礼物,主要目的是希望皇后可以为自己说些好话。皇后在栾提冒顿面前说:“我们匈奴人世代骑马放牧,从来不会农耕定居。现在我们就算抓住了汉朝皇帝,侵占了中国土地,也不能长久居住,而且中国皇帝有神灵保护,战与不战大王要三思而行!”栾提冒顿原来与刘邦的两个诸侯王内外勾结约定了造反日期,但是时间已到汉朝的内应还没有到,栾提冒顿正举棋不定,害怕汉军的援军到来里应外合自己处于不利,怀疑赵军跟西汉军之间可能有勾结,就让白登城一个城角的匈奴兵撤退。陈平见此机会命兵士使用强弓硬弩,射出一条退路,保护刘邦从解围的城角悄悄溜出。

刘邦回到平城,西汉军主力也陆续抵达,匈奴兵撤退回国。刘邦回到广武特赦了娄敬,把前面派出的十个特使全部处斩,封娄敬为二千户关内侯。

剑走偏锋,不按规矩出牌

东汉末年,刘表割据在荆州。他有两个儿子,长子刘琦为原配夫人所生,幼子刘琮是刘表的现任夫人蔡夫人所生。并非是刘表有意偏心,因为刘表当年只身来到荆州做州牧,没有任何势力支持,控制不了地方局势,因此刘表和荆州的大族蔡氏结亲,娶了蔡家的女子。刘表之所以成为割据一方的军阀,蔡家的鼎力相助不可忽视,所以刘表有意无意地偏爱少子刘琮。但是偏爱归偏爱,刘琮的母亲蔡夫人知道刘表坚守封建礼法,绝对不会废长立幼,因此害怕刘琦得势会影响到儿子刘琮的地位,所以非常嫉恨刘琦。刘琦虽然是长子,但是孤立无援,时时感到自己处在十分危险的环境中,却苦于没有办法脱身于后母的谋害。自从刘备请出了诸葛亮,刘琦多次请教诸葛亮如何避祸,但诸葛亮以这是别人的家事为理由一直不肯为他出主意。

有一天,刘备给刘琦出了一个主意。刘琦依计行事,约诸葛亮到一座高楼上饮酒,二人坐下饮酒时,刘琦暗中派人拆走了楼梯。刘琦看时机成熟就跪了下来说:“今日上不着天,下不着地,计策出君之口,入琦之耳,先生可以赐教矣。”诸葛亮见状无可奈何,便给他讲了一个故事。春秋时期晋献公的妃子骊姬想谋害晋献公的两个儿子——申生和重耳。重耳知道骊姬居心不良,只得走为上计,流亡别国。申生为人厚道,就没有出走。一天申生派人给献公送去一些美食,骊姬乘机把食品下了毒。晋献公准备去吃,骊姬却假装关心说最好让人先尝尝以防万一。晋献公于是命侍从品尝,刚尝了一点侍从毒发身亡。晋献公大骂申生不孝,阴谋杀父夺位,申生闻讯后自刎身亡。诸葛亮对刘琦说:“申生在内而亡,重耳在外而安。公子应该知道该怎么做了。”刘琦马上领会了诸葛亮的意图,立即上书请求将自己派往江夏防守,从而避开了后母的陷害。

隋朝末年,隋炀帝荒淫无度,四处侵略扩张,人民不堪其扰纷纷造反。当时唐国公李渊留守太原,其儿子李世民虽然不到二十岁,眼见隋朝江山已日薄西山,于是决心进行反隋起义。但是李世民没有兵权,虽然结交了不少豪杰之士,但力量有限,如果要起兵反隋还要说服自己的父亲李渊。然而,李渊的姨母独孤皇后是隋文帝的皇后,自己七岁就袭位唐国公,因此对隋朝还是很忠心的,现在要说服他反叛隋朝确实很难实施。

李世民找到李渊的朋友裴寂,向他陈述了自己的打算,希望他说服父亲起兵,裴寂同意了他的请求。当时隋炀帝在晋阳设有行宫,李渊作为太原留守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保卫晋阳宫。裴寂背着李渊在行宫中挑选了几个宫女,然后把李渊灌醉,随即接进晋阳宫。

等到李渊酒醒之后发现自己住在皇帝的行宫里,身边是皇帝的女人,大惊失色,但悔之已晚。过了几天,裴寂请李渊到家里饮酒,酒至半酣裴寂突然对李渊说:“现在皇上残暴荒淫,处处是乱民,大人不如顺民心起兵反隋,这是顺天时的举动,不知大人意下如何?”李渊当即变了脸色说:“先生不要乱说话,这可是灭族之罪!”裴寂胸有成竹地说:“大人身为晋阳宫监,私用皇上的宫女侍奉,这难道就不是灭族之罪吗?”李世民早就守候在窗外,听到这里连忙进来劝说父亲。

看到自己的儿子也算计自己,李渊大怒,但一想自己私用皇上的宫女,如果被隋炀帝知道定会是灭九族的大罪,在裴寂的胁迫下毫无退路;另一方面因为李世民反意已决,早晚也会牵连自己,无可奈何之下只好举起反隋义旗。

李世民在这里使用的是“断其退路”的计谋,使他的父亲李渊处于有进无退的境地,因为无论是“淫乱宫廷”,还是“蓄谋造反”,都要祸灭九族。这样的后果李渊是知道的。李渊之所以处于这种境地,是被逼所致,并非他的最初本意,李世民所用的强迫的手段,促其犯罪属迫其“上屋”,把罪公开,使其无法隐瞒,属公开“抽梯”。

御史明辨诬告案

唐朝初年,有人向唐高祖告发岐州刺史李靖谋反。唐高祖对此事很重视,专门派出一个御史前去调查。

御史不相信李靖会谋反,于是想出一个办法来辨别真假。他邀请告发者一起去岐州,在中途,他谎称检举信丢了,并且装出很焦急的样子,鞭打随从的典吏。接着,御史又请求告发者再重新写一封检举信。待告发者写完,御史将两封检举信加以比较,发现大有出入,甚至相互矛盾。御史立即将告发者抓起来押回京城,向唐高祖如实禀报。唐高祖大为吃惊,一气之下,把这个诬告者杀了。

御史在这里运用的就是上屋抽梯之计。御史说检举信丢了让告发者再写一封,是一个精心策划的圈套。告发者不假思索地“上屋”,结果御史“抽梯”后,他的性命就保不住了。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sanshiliuji/2022111462.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