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三十六计

三十六计《空城计》出处、《空城计》解读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1月11日 阅读:209 评论:0

第三十二计

空城计

【计名起源】

空城计的语源不可考。历史上以“空城计”退兵的战例并不少见,但其影响远远不如诸葛亮的空城计。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马谡拒谏失街亭 武侯弹琴退仲达》的故事在民间盛传,因此现多用此故事来定义“空城计”。

【原文】

虚者虚之,疑中生疑①。刚柔之际②,奇而复奇③。

【注释】

①虚者虚之,疑中生疑:本句的第一个“虚”是形容词,意思是“空虚的”,第二个“虚”是动词,意思是“让它空虚”。疑,可疑的事情。全句的意思是空虚的就让它空虚,使它在疑惑中产生更多的疑惑。

②刚柔之际:本句出自《易经》“解”卦。解卦的结构是坎下震上。上卦为震卦代表雷,下卦为坎卦代表雨。雷雨交加,万物因之滋润萌生。解字的本意是缓解。刚柔之际的意思是刚柔相互交汇。

③奇:出奇制胜。

【译文】

空虚的就任由它空虚,这样使人更加难以揣测。在进攻之中运用空虚的战术来隐蔽自己的空虚,越发显得用兵如神。

【评析】

空城计的使用原本就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因此本计的使用基本上要考虑到作战时的被动局面。施计的首要前提是勇气,因为如果敌人一旦不管不顾地进行攻击,你恐怕要束手就擒。其次是理智,这表现为三个层面:首先是意识到别无他法,死马要当活马医。其次是要平静心态,以松弛的神经把空城计演得漂亮。要知道你一紧张,就意味着你可能没命了。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要对对手的内心进行理性的分析,确定对手是否会被故弄玄虚所迷惑。如果对手是个大老粗,趁早逃命要紧。

【兵家智慧故事】

故作镇静也是镇静

强敌大兵压境,自己手中无兵。要想不变为俘虏,镇静下来是很重要的,哪怕你是故作镇定,也可以防止恐惧产生连锁反应,导致军队崩盘。春秋时期,楚国的令尹公子元,终于等到了他哥哥楚文王死去的那一天,因为之前他就看上了自己那位倾国倾城的嫂子文夫人。文王死后,公子元用尽各种办法讨好文夫人,希望获得她的垂青,但这明显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文夫人无动于衷。为了讨好文夫人,他开始不断壮大自己的事业,以显示其能耐。

于是在公元前666年,公子元亲率兵车六百乘,趾高气扬地攻打郑国。楚国本来就强于郑国,所以大军所向没有遇到什么抵抗,楚军一路连下几城直逼郑国国都。郑国和附近的邻国进行了多年战争,国家兵力空虚,无法抵挡楚军的进犯。

就在郑国危在旦夕之时,朝堂上一片混乱,有的大臣主张赔款求和,有的主张决一死战,有的主张固守城池等待盟友救援。就在一片混乱之中,上卿叔詹说:“请和与决战都非上策。固守待援倒是可取。我们郑国和齐国订有盟约,可以派人去齐国求救,齐国一定会出兵相助。我猜测公子元伐我国,实际上是想邀功获得虚名讨好他的嫂子文夫人。因此他的心态一定是急于求成又害怕失败。老臣有一计可退楚军。”

郑伯按叔詹的计策,命令大开城门,士兵全部隐蔽起来,不让敌人看见一兵一卒。城中店铺照常开门,街上百姓往来如常,不露一丝慌乱之色。郑都就在眼前,而且是完全不设防的样子,似乎等着公子元来检阅。

楚军先锋到达郑国都城下,见此情景吓了一跳,进而心里起了怀疑,这是打仗,为何郑国如此城门大开而不设防?再不就是城中有了埋伏,诱我中计?先头部队不敢妄动,原地等待公子元。公子元赶到城下,也觉得奇怪。他亲自到城外高地眺望,见城中确实像平日的样子,但在一些街角隐隐有军队埋伏。公子元认为其中有诈,不可贸然进攻,于是按兵不动。

这时齐国接到郑国的求援信,立即联合鲁、宋两国发兵救郑。公子元知道对方来了援军,思量再三觉得自己很难取胜,好在自己一路侵入郑国,也算打了几个胜仗,树立大丈夫形象的目的达到了,还是见好就收为妙。于是下令全军连夜撤走,不出一点声响。所有营寨都不拆除,留了一座空营。

第二天清晨,郑国君臣上城楼观看敌情,叔詹登城一望就说:“楚军已经撤走。”众人见敌营旌旗招展,都表示不信。叔詹说:“如果敌军营中有人,怎会有那样多的飞鸟在敌营盘旋上下呢?我看公子元也用空城计欺骗了我们,他撤兵了。”郑军攻人楚营一看果然如此。

西汉时期,匈奴不断兴兵进犯汉朝北部郡县,抢走人口烧毁房屋。飞将军李广曾任上郡太守,一度抵挡匈奴南进。有一天,皇帝派上郡的监军太监带人外出打猎,遭遇到三个匈奴骑兵的袭击,太监受伤逃回。李广知道这些太监可能会以保护不力为借口在皇上面前诋毁自己,所以不得不为他们出口气,于是亲自率领一百名骑兵前去追击匈奴兵。一直追了几十里终于追上,李广将三个匈奴人杀了两个活捉一个,正准备收兵回营时,忽然发现远处数千名匈奴骑兵黑压压向自己奔过来。匈奴队伍发现了李广的人马,看见李广只有百名骑兵,以为是自己的偷袭计划消息走漏,汉军派出了诱敌的前锋,所以不敢攻击,而是在山上摆开阵势,观察汉军动静。

李广的骑兵看到几千敌兵也非常恐慌,李广却沉着稳定地说:“我们只有百余骑,离我们的大本营又有几十里远。如果逃跑匈奴会轻易地追杀我们。如果我们按兵不动,敌人反会疑心我们有大部队在后面,决不敢轻易进攻。现在我们只能迎着敌军缓慢前进。”汉军走到了离敌阵仅二里的地方,李广下令全体将士下马休息。士兵们卸下马鞍,悠闲地躺在草地上休息,战马在一旁吃草。

匈奴部将对此情景感到十分奇怪,于是派了一名军官出阵观察虚实。李广立即上马一箭射死了这个军官,然后又回到原地继续休息。匈奴部将见此情形判断附近有伏兵。天黑以后,李广的人马还不见撤退,匈奴人反倒害怕在黑夜中遭到汉军大部队的突袭,于是悄悄地撤兵了,李广率领百余骑兵安全返回大营。

奏不奏效看对手

空城计很惊险,奏不奏效要看对手是不是一个有水准的人,通常说来,思维缜密的人不会轻易相信假象,但是也最容易被假象所欺骗。三国时期,诸葛亮一出祁山,因错用马谡而失掉战略要地街亭,司马懿乘势率大军十五万向诸葛亮所在的西城杀去。当时,诸葛亮身边没有大将,所带领的五千军队也有一半运粮草去了,只剩二千五百名士兵在城里,众人听到司马懿带大兵前来的消息都大惊失色。诸葛亮沉思良久,登城楼望之后对众兵说:“不要惊慌,听我号令。”

诸葛亮开始有条不紊地传递将令,他要求把所有的旌旗都藏起来,士兵原地待命不许随便走动,有私自外出及大声喧哗的立即斩首。又命把四个城门全部打开,每个城门只派二十名百姓洒水扫街。诸葛亮自己披上鹤氅,戴上纶巾,领着两个小书童,拿上一张古琴,到城头碉楼凭栏坐下,燃起一支香,悠然地弹着琴。

司马懿的先头部队到达城下,见了这种气势不敢轻易入城,便急忙报告司马懿。司马懿听后想亲自看个究竟,果然离城不远他看见诸葛亮端坐在城楼上焚香弹琴。京剧《空城计》这样描述司马懿的所见所闻:“有本督在马上用目观定,诸葛亮在城楼饮酒抚琴。左右琴童人两个,打扫街道俱是那老弱残兵。”司马懿看后也是疑惑不已,他的两个儿子却已经急不可待,打马就想冲进城去,司马懿立刻大骂两个儿子说:“我和诸葛亮打了半辈子交道,我知道诸葛亮一生谨慎不曾冒险。现在他居然把城门大开,里面必有埋伏,我军如果进去不过是中了他的计。传令后军充作前军,撤退!”于是司马懿的十几万兵马在诸葛亮的一座空城面前无功而返了。

曹丕在位的时候,大将文聘镇守在江夏一带。有一回孙权亲自率领五万兵马把文聘包围于石阳。文聘在石阳据守,城池原本很坚固,偏偏江南连绵数月的大雨,城池的防御工事受到大雨破坏,还未修补,此时城里的壮丁还在田间劳动,没有回城。孙权大兵突至,文聘只好关城门防守。文聘知道被雨水泡垮了的城墙根本禁不起冲击,守城也守不了几天。他苦思冥想之下,心生一计,他吩咐城里人都藏起来,让城中死寂一片。孙权见到这座城市如此安静,觉得非常可疑,就对部将说:“想当年曹操南下进攻刘表,刘表灭亡之后文聘闭门不出,曹操亲自到府上拜会了他,让他仍然驻守在刘表时的防区,可见曹操对文聘的信赖。文聘为人持重,在本地经营多年,现在我大兵压境他却毫不防备,其中定然有诈,否则便是外面埋伏奇兵,我们还是撤退为好。”于是引兵退走了。

同样的事情还出现在南朝宋文帝元嘉七年(430年),那时北方的北魏拓跋氏政权和南方刘裕建立的宋朝彼此对峙。如今的山东省北部黄河沿岸就是北魏和宋的边界,其中黄河南岸的济南郡是边境的要地。这一年北魏突然出兵进攻济南郡,济南太守萧承之手下只有几百士兵,因为敌人突然袭击,请援兵已来不及。萧承之便叫打开城门,藏匿自己的军队,制造出一片神秘的气氛。城中人都对他说:“将军,贼人势众我军兵少,你这样应敌简直是自杀!”萧承之说:“如今我们只有孤城一座,兵微将寡怎么和敌人打仗?再向敌人示弱也不过是被消灭罢了,还不如故布疑阵,使敌人疑我有埋伏,说不定能起到作用,这也是死马当作活马医。”果然,魏兵看见城外这般模样十分疑惑,于是撤走了。这事记载于《资治通鉴·宋纪》。

李世民渭水立白马盟

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掉了自己的兄弟,实际上掌握了唐朝的军政大权。就在他掌权之后二十天,突厥颉利、突利两位可汗趁唐朝政变人心不稳,率二十万大军抵达长安北边的渭水,企图浑水摸鱼,形势一时间十分危急。在突厥与唐朝短暂的交往史中,主要的受益一方为突厥,多年以来唐朝向突厥赠送很多财宝,李渊也低声下气地向突厥称臣,这才换来两国相安无事。因此突厥出动如此大规模的部队,又是最高领袖亲自率领还是第一次。突厥骑兵战斗力极强,进展速度极快,唐朝边境的部队往往还没有出动,他们就已经把唐朝的边郡扔在身后。因此唐朝的守军甚至不能迟滞突厥的进军,突厥军队就已经迅速逼近长安,以至于各地的援军根本来不及赶到长安,情况十分危急。

在长安城内,李世民做了一个令人吃惊的决定,那就是与高士廉、房玄龄等五位文官一共六人骑马到渭水便桥与颉利、突利两位可汗见面,责备对方背弃盟约。大臣萧璃担心李世民的安全,于是拦住马头。李世民却胸有成竹地说:“突厥之所以敢倾国来犯,无非是轻视我们。我们如果闭城拒守,突厥人一定会纵兵抢掠京城附近生活的百姓。我带文官亲临渭水便桥,然后再整顿军容炫耀军威,他孤军深入搞不清我们的援军是否已来,必定心怀狐疑。两军相逢勇者胜,我们用气势压倒突厥,再用疑兵之计扰乱他们的判断,他们一定会同意再次定盟。爱卿不必忧虑,朕思虑已定。”

突厥颉利、突利两位可汗陈兵在渭水北岸,只见远远地来了六匹马,马上的人都是便装,似乎不像是唐军的探马。两位可汗派人和来人对话,李世民对突厥哨兵喊道:“告诉你们可汗,就说大唐皇帝李世民前来谈判。”这话一传到两位可汗耳朵里,他们立即震惊无比,继而惴惴不安。他们没想到李世民敢带五个随从便装来到两军阵上,不禁为他的气势所震。两个人不敢无礼,也打马上前,双方不到十匹马在渭水便桥的正中央会面了。

李世民严厉谴责了突厥的背约行为,要求对方立即撤兵,两国重新结盟,各自罢兵。两位可汗偷眼观瞧,发现渭水南岸隐隐有旌旗蔽天而来,以为是唐朝的援兵到了,心里更加不安,当场就表示:“愿遵大唐天子之令,重新修好。”

第二天,李世民再次驾幸便桥,在桥中间宰白马,和突厥重新订立了互不侵犯的盟约,并赠送了一些布帛财物,颉利就率军北还了。李世民以六骑吓退突厥十万雄兵,展示了雄才大略的“天可汗”风采。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sanshiliuji/2022111454.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