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三国历史

王朗人物生平传记_王朗历史评价_王朗是怎么死的?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1月15日 阅读:223 评论:0

在战乱迭起、社会长期处于分裂状态的三国时期,神州大地上涌现出一大批纵横捭阖、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他们各为其主,或领兵征战,或筹谋划策,为历史渲染了诸多色彩。王朗则以文才渊博、知识丰富见称于世,最后官至曹魏司徒,爵封兰陵侯,从而得以名传千古。

王朗,字景兴,东海郡郯县(今山东郯城)人。他出生在一个经学世家中,少小熟读群经,十几岁时便以通晓经学闻名本郡,从而得以察举受官郎中。不久,他调补菑丘(今安徽宿县东北)县令,当上了地方父母官。在任时,他治尚宽大,廉政爱民,得到当地人民的爱戴。

在出任郎中时,他曾拜经学大师、当朝太尉杨赐为师。后来,杨赐因病去世了,他悲痛欲绝,决心辞去官职,回家为老师守孝,一时传为美谈。

过了几年,他又被东海郡守推荐,举为孝廉。当时三公府征召他入京为官,但被他婉言谢绝了。

后来,徐州刺史陶谦又察举王朗为茂才。他盛情难却,出任陶谦的治中一职,主掌其文书案卷。

初平元年(190),渤海太守袁绍、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德之君,不应同夏禹一起享受祭祀,于是便把秦始皇的木像从庙祠中取出,以后再也不祭祀他。在会稽的四年中,他为百姓做了许多好事,把会稽治理得井井有条。

兴平二年(195),孙策率军渡过长江,在江东一带大举掠地,各郡太守纷纷弃城而走,有的竟一听“孙郎”之名,便吓得失魂丧魄,匆匆忙忙躲进了山里。王朗的属吏虞翻认为会稽之兵难挡孙策的雄风,劝王朗也像其它郡的太守那样,弃城避走他乡。但王朗义正辞严地对他说: “我忝为汉朝的守城官吏,怎能一闻强敌来攻,便望风而逃呢?”于是,他召集全城军民,共同保卫城邑。结果,他被孙策打败,只得渡海逃到了东冶(今福建福州)。

不久,孙策亲率大军入闽,追击王朗。王朗打算再度乘船浮海南逃,但被截断了退路,不得不到孙策军中求降。孙策派人责备王朗说: “我率大军征讨江东,你为何不献城归降,反而聚集党众,阻挡我进军? 现在我将你困住了,你才俯首请降,难道其中有什么欺诈不成?”王朗并不畏惧,铿锵有声地回答: “我本是一个庸碌无才之人,幸得朝廷错爱,将会稽委托与我,我又怎能忽视守城之责呢?将军以大兵压境,我无法抵抗,只得与老母共乘一只小船,狼狈逃命。现在将军把我捉住,我走投无路,只好来降,又怎会有欺诈之心呢?将军未免也太多疑了。反正现在我的生命已握在将军手中,任将军处置好了。”孙策得到回报后,不但不伤害王朗,反而称赞他是博学的儒士,待之如上宾。从此,王朗便留在了江东。

在兵败南逃那段时间里,王朗虽然流离失所,朝不保夕,衣食也没有着落,但他仍然收容、抚恤亲朋故旧。他的这种操行和道义赢得时人的赞叹。

王朗虽留在了江东,但并不想臣服孙策,心中仍时刻想着回归汉室。孙策为了将他收为己用,曾私下派自己的得力谋臣、府长史张昭前去劝说他。张昭是王朗的故友,两人关系很好,曾一起谈论旧君的密闻,得到处士陈琳的赏识。但等张昭把来意讲明后,王朗誓死不肯屈服。张昭只好怏怏不乐地回禀孙策。孙策听后,心中虽然十分恼怒,但终于爱惜他的才学,没有加害他,而把他安置在曲阿(今江苏丹阳)。

建安三年(198),曹操听自己的谋士孔融谈起王朗的才识及境况,心生爱才之意,上表朝廷,请求征召王朗到朝中为官。孙策见王朗终不肯为己所用,只好做个顺水人情,让王朗起程回江北。

在启程之际,王朗接到了孔融的来信,信中说: “世路隔塞,情问断绝,感怀增思。日前见到曹公的奏表,知兄已被朝廷征召,可望不久即可相见。现今主上宽厚仁爱,赏罚有信; 曹公辅政,思贤若渴,兄来朝后定能受到重用。谈笑有期,勉行自爱。”看到这里,王朗归心似箭,盼望能早日回到朝廷去。

王朗到达许都时,受到曹操的热烈欢迎。宴席结束后,曹操单独召见他,问: “孙策凭什么混到今天这步天地?”王朗回答: “孙策能有今天,决非幸致。他勇冠一世,有俊才大志。张昭极得民望,可以很好地辅佐他; 周公瑾是江淮一带的豪杰,为他领兵打仗。有了这些人的帮助,孙策才发展为今天这种声势,成为天下大贼,决非鸡鸣狗盗之徒而已。”曹操听后,认为他分析得很正确。

不久,王朗被朝廷任命为谏议大夫,参与司空府的军事谋划事务。

建安二十一年(216),曹操晋称魏王,升王朗以军祭酒的身份兼任魏郡太守。后来,王朗又升任少府、奉常、大理等职。他在主掌案狱时,办案力求宽恕,每当罪行难以决断时便从轻处置,避免了不少冤狱。

王朗年轻时曾与沛国名士刘阳交往甚密,彼此之间心投意合。后来,刘阳出任莒县县令。他看到汉室渐衰,而曹操颇具雄才大略,唯恐日后对汉室不利,便想除掉这个隐患,结果没有成功。等曹操掌握大权以后,刘阳已死,曹操便悬赏捉拿他的儿子,欲图报复。刘阳的儿子四处躲藏,但他的亲朋好友们害怕受牵连,都不敢收留他。于是,王朗便将他收留在家中,一呆就是好几年。曹操知道后,便向王朗索人,王朗则对他说: “将军是干大事业的人,怎么会为这点小小的嫌隙而大动干戈?恐怕会被天下人耻笑的。”曹操这才收回成命,赦免了刘阳的儿子。

王朗的忠实和才干得到曹操的信任,因而每遇难以决断的国家大事,曹操都要征询王朗的意见,然后再作决定。有一次,孙权派使臣来到洛阳,称臣纳贡。曹操一时间不知如何处理,便召来王朗,就此事向他问计。王朗回答说: “孙权是个反复无常的小人。不久前他起兵攻打将军,现在却又上疏称臣,可见并非出自真心。不过,将军可暂时应付他,但不可过于信任,以免日后为其所害。”曹操听后认为很对,便照计而行了。

黄初元年(220),曹操病死洛阳,曹丕继承王位。王朗升任御史大夫,掌管监察,并协助三公处理国家政务,爵封安陵亭侯。

针对当时国家刑罚太苛、人民叫苦不迭的状况,他于这年七月上疏曹丕,劝谏他养育百姓,减轻刑罚。他在疏中说道:“战事发生以来已有三十多年,全国各地动荡不安,各诸侯国困苦不堪。幸赖先王除灭群寇,抚育孤寡老弱,才使国家重新有了法度,使魏国这片土地上,鸡鸣犬吠之声传至四方,百姓安居乐业,都为赶上这一太平盛世而高兴。现在远方的贼寇还没有归服,征伐战事也没有停息,如果下令免除徭役赋税以减轻百姓的负担,任用有才德的宰相来宣扬皇上的恩德,修治好农田水利,繁荣士农工商,就一定能超过从前,平定天下。《易经》上提倡整顿法令,《尚书》中强调要用善刑,天子一个人做了好事,万民便能得到幸福。因此,国家应该审慎地执法治狱。从前曹参离开齐国时,把齐国的狱政托付给继任者,并告诫切莫制造纷扰; 路温舒则提倡德教,宽缓刑罚,痛恨当时管理刑狱的官员。所以,执法者如能了解真情,就没有冤屈致死的囚犯; 壮年男子如能努力耕种土地,就没有饥饿的百姓; 贫穷老人如能得到仓粮供给,就不会有受饥而死的人; 嫁娶如能适时,就不会有幽独孤处的男女; 胎儿如能保养健全,孕妇就没有自己伤痛的悲哀; 新生婴儿的家庭如能免除徭役,儿童就没有养育不好的忧患; 壮年以后才服徭役,那么年幼的人就不会有远离家人的思念; 头发斑白的老人免服兵役,那么老年人就没有困顿跌倒的忧虑。总之,用药物来治疗他们的疾病,放宽徭役使百姓安居乐业,用严厉的惩罚来抑制强暴,用恩惠仁爱来帮助弱者,用救济来赈助那些贫穷的人,这样,十年以后,成年的妇女一定会充满里巷; 二十年以后,能服兵役的人一定会充满原野。”曹丕见疏后,深为王朗的忠诚而感动,传令予以奖赏,并接受了他的劝告。

十月,曹丕代汉称帝,建国号魏,改元黄初,同时大封群臣。王朗升任司空,位居三公,还进封乐平乡侯。

当时,曹丕经常外出游猎,有时直至深夜才回返皇宫。王朗知道此事后,心感忧虑,便上疏说: “帝王的住所,外面布防周密的警卫,里面严格禁止出入; 帝王外出时,派好卫兵才从帷幄中走出来,布好警卫才步下殿阶,张开弓弦才登上车子,清完街道才导引车驾,掩蔽安全才发车行进,居室清理好皇上才休息。这一切都是为了显示出皇上的至高无上,尽力戒备谨慎,以给后人留下效法的典范。近来皇上经常出外游猎,太阳过了正中时才出发,直至天色漆黑时才返回,这违背了帝王出入的常规,不符合帝王的身份。”曹丕听后大为感动,赶忙召见王朗,亲口答复说: “朕看过了你的表章。即使是魏绛引用虞人之箴来劝告晋悼公不要贪恋打猎,还是司马相如陈述游猎之事来告诫汉武帝要节俭,也都不像你说的这样明白。不过,现在吴、蜀两寇还未被消灭,将帅们还在远方征战,所以朕有时也应到野外练习战备,以鼓舞士气。至于夜间回来时的警戒,朕已下令有关官员施行,希望你不要为我担心。”

曹丕称帝后,刘备认为此时以继承汉统的名义称帝,对扩大本集团的势力和影响是十分有利的,便也于公元221年四月称帝,建国号“汉”(一般称蜀或蜀汉),定年号为章武。就在这时,刘备与孙权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起来,形成水火不容之势。先是公元219年孙权派偏将军陆逊白衣渡江,奇袭荆州,杀死了刘备手下的大将关羽。荆州失守,对刘备是一个沉重打击,不仅使原来准备分兵两路北取中原的计划破产,而且失掉了一个重要战略地区。刘备不甘心自己的失败,决意重新夺回荆州,为关羽报仇。于是,称帝后不久(同年七月),他不顾手下的劝阻,亲自率领五六万大军,东征孙权。

孙权见刘备来攻,唯恐曹魏再乘机进兵,因而马上派使者前去与曹魏通好,自称属国,接受了曹丕的吴王封号。同时,他还想请求曹魏进兵汉中,袭击刘备的后路。为此,曹丕下诏群臣,共同商议是否应出兵与吴国一起夺取蜀国。王朗上疏发表意见说: “天子的军队,比华山、泰山还稳重,应当坐着炫耀上天的威严,像大山一样安然不动。如果孙权亲自与蜀贼相持,进行长时间的拼战,而双方智谋和力量相当,以致战争不能迅速解决时,才有出动大军来安定大局的必要。到那时,皇上可以挑选稳重的将领,集中全力打击蜀贼的要害,但仍须观察时机,选择好地形以后再行动,以免一战不成留下后事。现在孙权的军队还没有采取行动,那么援助吴国的军队当然没有必要先行。况且目前雨水正多,根本不是兴师动众的时候。”曹丕接受了他的意见,没有出兵帮助孙权。后来,孙权在猇亭(今湖北宜都北)大败蜀军,大大削弱了蜀国的实力,使曹魏得以坐享其利。

孙权大败刘备后,为了保持与曹魏的友好关系,打算派自己的长子孙登入朝侍奉皇帝。此时曹丕正想趁吴国刚与蜀国交战,势力衰竭之机,准备亲自率领大军东征孙权,闻此消息,感到有些为难,便问计于王朗。王朗答复他说: “从前南越王赵胡为与汉廷结好,曾派儿子婴齐入朝宿卫,后来被立为太子,在赵胡死后被迎回统治他的国家。而康居国王傲慢狡猾,言行不一,都护郭舜便上书请求将他入侍朝廷的儿子遣送回国,以示惩戒。更何况汉孝文帝时发生的吴濞之祸,就是由他的儿子入侍萌发的; 陶嚣反叛朝廷时,也毫不顾及他那入侍的儿子陶恂。再说以前就听说过孙权有派遣儿子入侍的要求,但未见实行。现在朝廷正在集结军队准备伐吴,臣恐怕有人不理解皇上的意旨,会说国家出兵东征是因为恼怒孙登的拖延。假如出动军队而孙登才到,那么就不免得不偿失,根本不值得庆幸; 但假如孙权傲慢凶恶,全无派子入侍朝廷的诚意,臣担心那些不理解皇上意旨的人会对朝廷不满。因此,以臣愚见,应当分别命令出征的各位将领,务必严明地奉行禁令,谨慎地统领各自的军队。只有对外显示强大的威势,对内扩大耕种,使将士们恬淡如山,恬静如潭,这样,朝廷的威势才不可动摇。”但是,曹丕求功心切,以军队已经集结完毕,如再放弃行动会削弱士气为由,拒绝了王朗的建议。结果,曹丕率军到达长江岸边,见长江波涛汹涌,只得感叹说: “唉! 是老天要将南北隔开啊! ”然后领兵北撤,而孙登终于没有入侍朝廷。

黄初三年(222),许多杜鹃鸟聚集在灵芝池(今河南洛阳东北)。一时间,人们传说这是贤良出世的吉兆。曹丕得知此事后,下诏要三公九卿推举志节高尚的人,以备朝廷录用。

王朗上疏举荐光禄大夫杨彪。他在疏中说道: “杨彪为人忠耿,刚直不阿。在李傕、郭汜之乱中,他能挺身而出,不畏强暴,尽节保卫汉献帝,足见其忠诚。更何况他才识出众,可堪大用。”接着,他又称自己年事已高,且又多病,请求朝廷把自己的司空一职让给杨彪。

曹丕接到他的上疏后,深为他的不求私利而感动,答应重用杨彪,但不同意他的让贤。不久,杨彪受到提拔,位居三公。但王朗仍坚持把自己的职位让给杨彪。于是,曹丕特颁诏书,说: “朕向您寻求有才德的人而没有求得,您反而说自己有病,要求辞退。如果这样,朕不但没有得到贤人,反而开了失去贤人之门,增加了玉弦倾倒的忧虑。莫非是朕在宫中说过什么不好的话,违背了您的心意么! 请您不要再说辞退一类的话了。”王朗见曹丕情真意切,不好再坚辞,只得重新出来参与朝政。

黄初七年(226),曹丕去世,曹睿继位,是为魏明帝。曹睿以王朗功德显著,特进封他为兰陵侯,增加食邑500户,连同以前的共计1200户。

十月,魏明帝派王朗到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南)去拜谒文昭甄皇后的陵墓。沿途之上,王朗看见好多百姓衣不蔽体,面带菜色,再联想到当前朝廷正大举营建、修缮宫室,心中不禁忧虑重重。回朝后,他立即上疏明帝,疏中说道: “陛下即位以来,施行恩德的诏书多次发布,广大百姓无不欢欣鼓舞。臣近来奉命到了北方,在来往途中,了解到那些服役者中很多本可以免除或减轻徭役。希望陛下重视日中则昃的古训,懂得用计策去制胜敌人。从前大禹准备去拯救天下黎民百姓,由于自己先居住在低矮、简陋的房子里,节衣缩食,因而能最终拥有九州,君临天下。句践想夺取御儿(今浙江嘉兴御儿乡,吴国的一个边戍所在地)的疆土,战胜势力强大的吴王夫差,也能约束自己以及家人,使节俭的家风推广到自己的国家,因而能独领五湖,占据三江,在中原取得威望,在华夏树立霸权。汉文帝和景帝也想发扬祖业,扩展汉室,所以决意不修建耗资百金的露台,身着粗布的衣服来表明节俭,对内减少官吏的人数,不接受贡奉,对外减轻劳役赋税,让百姓致力于农耕蚕桑,因此能号称太平,几乎使刑罚搁置不用。汉武帝之所以能发挥军事优势,开拓边疆,实在是因祖先的积累十分充足,所以能成就伟业。霍去病的才能中等,却也能因匈奴未灭,不修居室。这些都说明考虑长远的人先要舍弃眼前的利益,在外要想建立功业的人先应对内俭省。从汉初到中兴,都是在战争停息以后,才开始修建宫殿营造宗庙的……至于其它一些建筑,应该留待丰收之年再动工。总之,陛下应以全力发展农耕为急务,以加强战备训练为要事,这样国内才不会有怨女旷男,才能使人口增长,民富兵强。到那时,敌寇不归服,百姓不和乐,是不会有的事。”魏明帝接受了他的劝告,停止了一些正在兴建的工程。不久,王朗被升任司徒。

王朗不仅关心国家政事,对明帝的继承人问题也很关心。当时,明帝的几个儿子,如清河王曹冏等,接连夭折,而毛皇后又醋性很大,禁止别的后宫妃嫔入馆与皇帝共寝。王朗得知此事后,上疏道: “从前周文王15岁时就有了武王,于是能享受拥有10个儿子的福气,从而增加了姬姓的后代。周武王直到老年时才生有成王,成王因此缺少兄弟。这两位帝王,各自都树立了大德,彼此不相上下。但比较他们子孙的福气,就差得很多了。大概是生育有早有晚,所生子女也有多有少。陛下身兼二位圣王的仁德、福祚,年龄也比文王生武王的时候要大,但皇太子还没有在后宫中降生时,藩王在各妃嫔的居室中也生得不多。与武王生成王比,虽不算晚,但与文王生伯邑相比, 就不算早了。《周礼》规定六宫中有内官120人,可是各种经书中却都以12人为限度,到了秦汉末年,有的数以千百计。然而,虽然妃嫔的人数众多,而按时到宫馆去为皇帝所宠幸的人却很少,这说明多子的根本,的确在于专心于一人,不只在于要求多。老臣诚心诚意地希望国家的福祚像黄帝一样有25个儿子,而实际上还未赶上周文王有10个儿子,为此深感抑郁。并且,婴儿常常苦于被褥太暖和,因为太暖和了不宜于柔弱的身体成长,导致难以保护,容易令人感叹。如果常让小孩的缊袍不至于太厚,那么一定都能保持金石般的体质,而且会寿比南山。”明帝看到他这份奏疏后,感动地流下了眼泪。一次散朝后,明帝特意留下王朗,对他说: “忠诚到极点的人言辞恳切厚实,仁爱深重的人语言深切感人。你既能勤于思虑,又亲笔上疏顺势助成君王的美德,使朕万分高兴。朕的继承人还没确立,这竟成为你的忧虑,朕深感不安。朕钦佩地接受你的至理之言,愿意听从你善意的规劝。”

王朗一生中要求自己及家人恭俭节约,但对别人却十分慷慨。他常常讥斥一些世俗之人徒有好施之名,却无恤念穷贱之实。因此,他以身作则,每遇有人困窘,总是毫不吝惜地进行周济,从而颇为时人所盛赞。

太和二年(228),王朗去世,谥号为成侯。他的爵位由儿子王肃继承。起初,魏文帝曾从王朗的食邑中分出一部分给王肃,并要封他的另外一个儿子为列侯。王朗则请求把列侯的爵位给了哥哥的儿子王祥。王肃后来官至中领军。

王朗一生著述颇丰,他对《易经》、《春秋》、《孝经》、《周官》等所作的注释,以及奏议论记,都广泛流传于后世。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sanguolishi/2022111618.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