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东汉末年,在河内温县(今属河南)住着一户名扬天下的大豪族,这就是家喻户晓的司马氏。司马家中名垂青史的首推司马氏兄弟八人,时人号称“八达”。司马孚就是其中的老三。
司马孚字叔达,自幼生长在官僚豪族之门,受优良的封建教育。他的祖父司马儁字元异,就是个博学好古,倜傥有大度的人。司马氏发展成一方豪族,就是从司马儁开始的。据说司马儁身长八尺三寸,腰带十围,是一个体形魁伟的大汉,而且气度非凡。乡里宗族,无不投靠到他的门下,成了温县有名的人物。司马儁官也做得不小,曾任过颍川太守。他创下的大业,为其子司马防所继承。司马防字建公,品性端正,特别威严。继承父业,好学博览,尤其喜好读《汉书》的名臣列传,而且所写评论达数十万言。少时就步入仕途,历任洛阳令,京兆尹等官职,上了岁数后,又转任骑都尉。司马防有八个儿子,长子司马朗字伯达,次子司马懿字仲达,三子司马孚字叔达,四子司马馗字季达,五子司马恂字显达,六子司马进字惠达,七子司马通字雅达,八子司马敏字幼达,兄弟八个各有声名在世,当然最有史名的是老二司马懿,老大司马朗是个很有作为的地方官,我们的主人公司马孚也是胸有大志的优秀人才。兄弟八人无不服从父亲,司马防对儿子要求十分严格,儿子们都已是成人了,让儿子进,儿子不敢退,不让儿子坐,儿子不敢坐,不让说的话,儿子不敢说,父亲对儿子的严格要求,对儿子们的成才无疑起了锤炼作用。也许是自幼受家教的影响,司马孚格外崇尚封建礼道,恪守臣节。
司马孚性格温和敦厚,廉洁谦让。自幼饱读经书,博览史籍,个人修养高,颇有气度。在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社会动荡不安,司马孚兄弟们虽生活清苦,但司马孚仍旧手不释卷,刻苦读书。因他脾气好,又洁身自好,由此声名远播,结交了不少名士。陈留(今属河南)有个名士叫殷武,汉末时,名闻天下,许多人仰慕他。后来,他犯了事,受到政府的遣散,一时孤立无援,往日的朋友也不敢看望他。司马孚听说他有难后,不辞道路艰险,赶来看他,还和他同吃同住。这件事使司马孚名声大振,时人无不称赞他。司马孚的才学和名声为他步入仕途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
司马孚从政最早是跟随陈留王曹植。曹植是个著名的文学家,他文才横溢,广交有才学的人,当他为自己的王府择选掾属时,就看中了司马孚,请司马孚当他的文学掾。曹植是曹操的次子,他和兄长曹丕成了未来执掌天下的竞争对手。曹植的文才虽得父亲的赏识,但他负才凌物,因而得罪不少人,每当此时,司马孚都诚恳地劝谏,起初,曹植很不满意,但过后总要感谢他。后迁为太子中庶子,佐助曹丕。延康元年(220),曹操病逝,太子曹丕号哭不止,悲痛欲绝,司马孚见状,劝慰他说: “曹公晏驾,天下人无不仰恃殿下您,殿下应当为了宗祖社稷和百姓,节制悲哀,怎能像普通人一样尽孝心呢?”过了好一会儿,曹丕才站起身来,强忍悲痛,说: “卿说得对。”曹操一死,群臣没了主心骨,无不相聚号哭,也不讲究在朝堂上的礼节了,只有司马孚当众严厉地说: “如今曹公晏驾,天下震动,应当尽早拜立嗣君,以镇抚海内,身为臣子能只是聚在一起哭吗?”而后,司马孚和尚书和洽让群臣回家休息,他俩安排好禁卫,准备办理丧事。又奉曹丕即位,司马孚立下了功劳。当年十月,曹丕废汉献帝自立为帝,是为文帝,追尊曹操为武帝。曹丕由魏王而称帝,原来在他手下办事的人员也都想趁此机会升迁。当时正准备选拔侍中、常侍这样一些地位虽低,但在皇帝身边工作,权力较大的官员,所以,从曹丕为太子时就跟着曹丕干的人,大多数都讽谕选官的人,选拔自己,不要再调用别人。司马孚知道后,上书建议说: “人世间有尧、舜,也就一定会有后稷和契。如今嗣君刚登位,应当提拔海内的英贤之士,即使如此,还怕得不到人才,又怎能借此机会自相荐举呢?为官失其所任,即使得到官位,也证明不了他的才能。”曹丕采纳了他的建议,因他为政公正,所以,曹丕给了他一个十分重要的官职——中书郎,给事常侍,在禁中值宿,后来又提升他为黄门侍郎,加骑都尉。
曹丕称帝建魏后,东南的孙权因和巴蜀的刘备闹翻,上书曹丕称臣,并送任子(实为质子)来洛阳,声称要将在以前俘虏的大将于禁送回来,曹丕很高兴。可是过了好长时间,也不见任子和于禁来,曹丕就此事问司马孚,司马孚回答说: “古代先王设有九服之制,就是因为对边远的地区难以德教感化,而不用中原的礼制来统治这样的地区。陛下继承大统,远地的人来朝贡,就是好事。孙权虽没有把任子送来,于禁也没回来,对他还应以宽容相待。陛下应蓄养士马,以观其变,不可因心下有疑就责备他,否则怕有伤怀远之义。再说,从孙策到孙权,经营江东多年,谁强谁弱也不在一个于禁身上。于禁没回来,当是有其他原因。”后来,于禁果然从江东回来了,原来,他是身患重病回来迟了。但孙权始终没送任子来。曹丕新君临御,很想建立功勋,所以借此机会,发兵南下攻打孙权,孙权也早有防备,所以,此次出征并没取得多大战绩。从此,孙权断绝了对曹魏的进贡。这一切均如司马孚所言,曹丕对他很是钦佩。后来升任司马孚为河内典农,并赐爵关内侯,又转为清河太守。
一晃就是数年过去了,当初魏文帝设置了度支尚书一职,专门掌管军国所需,朝议时,群臣以为征讨尚未停息,本着节约的精神支出。到明帝曹睿继位后,想重用司马孚,就问左右的人: “司马孚有没有兄长(司马懿)的风操?”左右人回答说: “很像他的兄长。”明帝高兴地说: “我有二个司马懿,还有什么忧虑的呢!”原来,明帝继位,是由陈群、曹真、司马懿等人受遗诏共同辅政,司马氏成为权势显赫的家族,所以,明帝才想重用司马孚。就这样,司马孚调回京担任了度支尚书。司马孚在地方干的这些年,积累了不少经验,这次他回到京师,掌握国家的经济命脉,当然担子不轻。当时,魏蜀在汉中展开了多年的争夺战,没有进展,军费开支很大。司马孚认为: 擒敌制胜,当有所备。每次诸葛亮北进汉中,边兵都不能抗敌,即使派战斗力很强的中军奔赴对敌,也无济于事。应当预选步兵、骑兵二万,分成二部,以备讨敌之用。又因关中连遭诸葛亮的进攻,关中所需谷帛供给不足,司马孚又派遣了冀州的屯田丁民5000人到上邽(今甘肃天水西南)进行屯田,秋冬时习战阵,春夏时种桑耕田,用以军需,这是著名的“上邽军屯。”这为司马懿长期在关中与诸葛亮相对,提供了物质保证,而且它还成为关中重要的粮食供应地。从此,关中的军国所需有余,防敌有备。正因司马孚治政有方,很快又提升为尚书右仆射,并进封为昌平亭侯,到明帝统治后期,他升迁为尚书令,权势显赫。司马氏一门已对朝廷构成了潜在的威胁,因为司马懿手握国家的军权,司马孚参掌国家的政权,虽说明帝“政由已出”,但他所起用的司马氏却在他死后渐渐地浸噬了他家的大权。
三
景初三年(239),明帝病死。养子曹芳以8岁少龄继位。由大将军曹真的儿子曹爽和太尉司马懿辅政,不久,曹爽升司马懿为太傅,架空司马懿,大权一归曹爽。曹爽起用心腹何晏、邓颺、丁谧、毕轨、李胜等人掌管机要,力排司马氏势力。所以司马孚不得志,只是正身自守,避祸而已。双方矛盾日趋激化,在正始十年(249),司马懿在周密布置后,正月初六这天,趁皇帝曹芳和大将军曹爽离开洛阳去祭扫明帝的高平陵时,发动军事政变,司马孚也积极参加了政变,并和司马懿的长子司马师统兵进洛阳,据守在司马门,司马氏控制了洛阳的局势,迫使郭太后下令免去了曹爽兄弟的职位,曹爽同意交出权力。不久,司马懿就将曹爽一党全盘诛尽。魏氏政权一归司马氏,这就是历史上的“高平陵政变”。事后,司马孚因功进封为长社县侯,并加侍中。
嘉平三年(251),司马孚升迁为司空。当时反对司马氏专权的事件层出不穷。这年四月,太尉王凌谋废帝,欲立楚王彪。司马懿亲自东征,平息了王凌之乱。这年司马懿也病死了,由长子司马师擅政。司马孚力助司马师。嘉平五年,又是多事的年头,东吴大将诸葛恪包围了新城(今安徽合肥),朝廷命司马孚为督军,率20万南下防御。司马孚驻军在寿春,派大将毋丘俭和文钦统兵进讨。诸将以为应当速战速决,司马孚认为“攻战,是借人力以为功,当用计谋,不可力争。”大军停留了一个多月,进军,吴军果然望风而退。在东吴进兵的同时,西边蜀也进行北伐,大将姜维进攻陇右,雍州刺史王经战败。朝廷又派司马孚坐镇关中,统领诸军事。征西将军陈泰和安西将军邓艾一并进击,姜维撤退。司马孚东奔西忙,只是为了监督魏的大将,以防有变。回京师后,进位为太傅。嘉平六年,司马师废魏帝曹芳为齐王,另立高贵乡公曹髦为帝,又除掉了政敌太常夏侯玄、中书令李丰、皇后的父亲张缉。第二年,镇东大将军毋丘俭举兵讨司马氏,司马师派兵镇压下去。同年, 司马师病逝, 由其弟司马昭继续擅政。甘露三年(258),司马昭杀了征东大将军诸葛诞。这一系列的政治事变,无疑证明了司马氏的野心。
甘露五年(260),高贵乡公曹髦见司马昭野心膨胀,不甘做他手中的傀儡,亲率数百人,大张旗鼓地前往司马昭府上要诛司马昭。中护军贾充是司马昭的亲党,带领士兵赶来阻挡,双方在南阙下相斗,曹髦惨死在刀下! 年仅20岁。当时,百官没有人敢前往,消息传到司马孚处,司马孚震惊之余,奔往南阙,当他赶到时,只见年轻的皇帝倒在血泊之中,手里仍然攥着一把钢刀! 司马孚见状,悲痛欲绝,头枕尸体放声痛哭,哭声哀甚,他边哭边说: “陛下被杀,是臣下的罪过啊!”在曹髦被害的一瞬间,狂风暴雨劈面而来,加上司马孚跪在雨中号啕大哭,在场的人无不泪下。司马孚上奏要求追查元凶。这是不言而喻的事情,怎么可能抓到真正的元凶呢?只把杀死曹髦的凶手成济处死就了结了。看起来,当叔父的有些猫哭耗子给人看,实际上,司马孚与侄子司马昭有很大的差距,他们想的很不一样,一个是维护魏主地位,一个是侵夺魏主权力。皇太后下令以庶人之礼埋葬曹髦,这是向世人说明,曹髦之死是罪有应得。司马孚和其他大臣纷纷上表,乞请以王礼安葬,太后听从了建议。此后,司马昭晋升为晋王,曹魏政权名存实亡。
司马孚天性谨慎,在司马懿执政时,经常自我反省,要求降职。关于魏主的废立他从未参与,司马师和司马昭,也不曾强逼他,只因他在朝中很有威望,所以,也让他三分。司马昭进封他为长乐公。咸熙二年(265),司马昭病死,其子司马炎继司马昭之后为丞相、晋王,不久他又废魏主曹奂,自立为帝,国号晋,他就是晋武帝。当陈留王曹奂将被押往金墉城时,司马孚前往拜辞,他拉着曹奂的手,老泪纵横,哽咽道: “臣死之后,也是大魏的臣子! ”晋武帝诏令: “太傅(司马孚)德高望重,朕所瞻仰,其德可训导后代,为天下楷模, 他可依愿对朕行不臣之礼。封为安平王, 食邑40000户。进拜太宰、持节、都督中外诸军事。”有关部门上奏说,所封诸王尚未到封国,设置的官属尚未全备。晋武帝因司马孚明德教,又受人尊敬,可树立为典范,教化他人。就准许给封王备置官属。其实,分封诸王是晋武帝巩固司马氏天下的一种手段。又因司马孚在家为宗室之尊,在外又广交朋友,开销很大,每年的开销都不充裕,特准额外拨给他2000匹绢。到元会(皇帝元旦朝见群臣叫正会,又叫元会)那天,诏令司马孚乘舆车上殿,晋武帝在阼阶迎拜他。落坐后,武帝亲自捧酒斛为他祝寿,像行家人礼一样。武帝每次拜他,他都跪下来制止,武帝还赐给他云母辇、青盖车,以示隆恩和尊崇。
司马孚虽受尊宠,但他并不因此沾沾自喜,相反,他更为谨慎,也更加忧虑。泰始八年(272)司马孚医治无效,病逝,享年92岁。临终,司马孚留下遗言: “有魏贞士河内温县司马孚,字叔达,不是伊尹不是周公,立身行道,始终如一。当以素棺单椁,敛以时服。”晋武帝在太极殿东堂为他举哀三天。给东园温明秘器、朝服一具、衣一袭、绯练百匹、绢布各500匹、钱100万、谷1000斛办理丧事,其他所用,都依照汉东平献王刘苍的故事办理。司马孚的儿子们遵照父亲丧事从俭的要求,对朝廷所给器物,一概不用。晋武帝二次临丧,亲拜灵堂,极尽悲哀,在送葬那天,晋武帝又亲自送灵柩到都亭,望柩而拜,感人泪下。又给他鑾辂轻车、介士武贲百人,吉凶导从2000余人,前后鼓吹,好不气派。配饷太庙。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sanguolishi/2022111611.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3主编
2022-11-18主编
2022-12-08主编
2022-12-08主编
2022-12-02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3-01-03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