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十三年(208),赤壁之战以曹操的失败而告结束,由此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东汉王朝已名存实亡,其一切政令都出自曹操的魏王府。魏王与皇帝已只是名义上的差别,若非曹操坚持“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的想法,东汉王朝早已寿终正寝。于是,改刘汉为曹魏的使命很自然地就落在了曹操儿子的身上。但是,曹操生有25个儿子,究竟谁能承继曹操的基业,成此大举呢?这中间势必展开一场争夺。最后,争夺的焦点集中在曹丕和曹植身上。当时,一大批闻名于世的文人学士,如杨修、丁仪、丁廙、贾逵、王凌等人,都倾力支持曹植,眼看权力的天平就要倾斜到曹植一边。就在这时,力量对比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曹丕最终登上了夙夜以求的魏王宝座。贾诩正是造成这一变化的关键人物。
一
汉桓帝建和元年(147),各地农民起义此起彼伏,东汉王朝的统治危机显露无遗。就在这一年的春天,武威郡姑臧县(今甘肃武威)一个庶族地主家里,降生了一个小生命。他就是后来官至曹魏王朝太尉之职、爵封魏寿乡侯的贾诩。
贾家世居武威,但历代没有出过高官,所以至贾诩降生时,仍只不过是一个中小地主,常常受到士族大地主的欺凌。为此,家人对这个新出生的小生命寄予莫大的期望,希望他一朝腾达,也可光宗耀祖,改换门庭。于是,他们给贾诩取字“文和”,希望他日后能靠读书发达。
贾诩没有辜负家人的厚望。他生性聪颖,读书过目不忘,不几年就熟记六经,且才思敏捷,遇事颇能随机应变。不过,由于当时选拔官吏主要是实行察举制,即经过丞相、诸侯王、公卿和郡国守相的考察和荐举,然后按照皇帝所诏定的科目进行考试,根据考试的成绩高下分别授官或为郎官候补,而察举的标准十分笼统,加之缺乏严密的考核制度,公卿守相举荐的多是私人门生故吏,以致民间广泛流传着“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 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的谚语。贾诩出身寒门,当然不能入选,尽管他才高八斗,也是徒然。因此,直到年近20岁,贾诩仍是默默无闻,不为时人所知。
然而,有个人却慧眼识英才。这就是汉阳人阎忠。阎忠年轻时曾游学四方,当他在武威见到贾诩后,两人一见如故,促膝长谈,以致通宵达旦。从贾诩的谈吐中,阎忠认定他的才识远在一般士子之上,日后必能成就一番辉煌的事业。因此,他离开武威后,逢人便讲: “武威人贾诩有张良、陈平的奇才! ”张良是汉高祖刘邦的“智囊”,为刘邦夺取天下立有奇功; 陈平则为推翻吕后的独裁统治、中兴汉室做出了重大贡献。这两个人都是历代贤臣名相的楷模。现在阎忠将贾诩与他们相比,可见他对贾诩的推崇备至。
经阎忠这一宣传,世人都知道了贾诩的名字。汉灵帝建宁三年(170),贾诩终于被武威郡太守推荐,经考试经典,为朝廷察举为孝廉,任用为郎官。
但贾诩并未由此受到重用,这令他愤愤不平,不久即称病请退,辞掉了官职,准备回家。当他西行至汧县(今陕西陇县南)时,正巧碰上当地的氐族人发动叛乱。与他同行的数十人都被扣押,唯独贾诩急中生智,对那些叛乱者说: “我是原护羌校尉段
二
中平六年(189),汉都洛阳接连发生巨变。先是汉灵帝病逝,由年仅14岁的儿子少帝承继帝位; 接着,以大将军参录尚书事柄政的何进联络袁绍、曹操、董卓等人,欲彻底消灭宦官势力,不料事泄,何进为宦官所杀,袁绍立刻率军反扑,一举杀死宦官2000余人; 最后,并州牧董卓率西北军进入洛阳,废去少帝,改立刘协为皇帝,自任司空,后又加封为太师,完全控制了中央政权。
就在这一年,贾诩被董卓慕名相召,以辟署的名义充太尉属官,先是担任平津都尉,后又升任讨虏都尉,辅佐驻军陕西的中郎将牛辅。牛辅是董卓的女婿,才疏学浅,故此才命贾诩帮助他治军。
初平元年(190),关东军推渤海太守袁绍为盟主,兴兵讨伐董卓,从东、西、北三面来包围洛阳。董卓被迫挟持汉献帝刘协迁都长安(今陕西西安)。
初平三年(192),司徒王允联络吕布诛杀董卓。不久,牛辅军中也发生骚乱,牛辅在乱军中毙命。校尉李傕、郭汜、张济等人在群龙无首的情况下,派使者到长安去请求王允赦免,结果被拒绝。这么一来,军中上下一片恐慌,认为末日就要到了。李傕等人束手无策,便想将这支军队解散,从小路偷偷回凉州(治所在甘肃武威)。他们就此事与贾诩相商。贾诩一听,大呼不可,并为他们指点迷津说: “听说现在长安城中有人想杀尽凉州人,而如今各位想丢开部队单独行动,这样一来,即使是一名小小的亭长也能把你们捆绑起来,到那时,各位的生命就保不住了。与其这样,不如率领部众向西前进,沿途征召士兵,然后再举兵攻打长安,为董公报仇。如果侥幸事情成功了,我们就可以以天子的名义来征服天下; 即使不能成功,再逃回家乡也不晚。”听他这么一讲,李傕等人好像有了主心骨,才算把心定了下来。
于是,按照贾诩的计策,李傕等人立刻集结部队,向西开拔,并打出“招兵”的旗号。就这样,等军队行至长安城下时,人数已达十几万。李傕率军与吕布在长安城下大战八日,最后赶跑了吕布,攻破长安。王允被杀,汉献帝又落入李傕、郭汜等人手中。
攻进长安后,贾诩被任命为左冯翊。李傕等人想根据他的功劳封他为侯,但被他拒绝了。他说: “我出此计乃是为了救自己的命,哪算什么功劳!”后来,李傕等人心中过意不去,又上书让朝廷任命贾诩为尚书仆射。贾诩闻信后,马上找到他们,严正说道: “尚书仆射是全国官员的师长,应为天下人所敬仰者担任。我贾诩名声向来不大,根本无法令人信服,又怎能出任此职呢? 如果我贪图荣利,对国家将会怎样呢! ”于是,李傕等人只好改变主意,改他为尚书,掌管选择、举用贤士之事。贾诩在担任尚书期间,为国家选拔了一批有才学的名士,得到天下人的拥护。
李傕等人见贾诩并不买他们的帐,从此对他又是亲近又是畏惧。
兴平元年(194),贾诩的母亲去世了,他便辞去官职,回家守丧。但时间不长,李傕等人接连派人请他回朝。无奈,他只好重新出山,受任光禄大夫。
兴平二年(195),李傕与郭汜之间产生权力之争,在长安城中各自拥兵对峙,时常发生火并。此时贾诩已升任宣义将军,为天下百姓着想,他极力劝解李傕、郭汜两人,终于使他们讲和,不再互相争战。后来,他又劝说李傕放出劫持的汉献帝及一些大臣,才使汉献帝在杨奉、董承的护卫下,顺利逃往大阳(今山西平陆东北),后又辗转东行,于第二年回到洛阳,从而摆脱了李傕等人的控制。
贾诩帮助李傕、郭汜等人攻进长安,尽管有助纣为虐之嫌,但也表现出他的超人才能。他事后也很后悔,因此,在李傕等人给他表功进爵时,他只说那是“救命之计”,丝毫不承认是什么功劳。历经李傕、郭汜的争战,长安由繁华的都市变成一片废墟,他对此痛心疾首,决心不再与他们同流合污。
在献帝出走后不久,贾诩就将自己的官印和绶带放在家中,偷偷携家属出了长安,去华阴(在今陕西东部、渭河下游)投奔屯兵于此的宁辑将军段煨。
三
贾诩来到段煨军中时,受到段煨的热情款待。段煨与贾诩是同乡,早就听说过他的名声,现在见他来投,大为高兴。但是,没过多久,贾诩发现段煨对他越来越冷淡了。他开始还不知道是何原因,但后来就慢慢明白了。原来,段煨心胸狭窄,他见贾诩来后,自己的部下敬仰贾诩的才学,经常往贾诩那儿跑,深恐日后贾诩会夺去自己的权力。于是,他传令部下,以后再也不准与贾诩交往,自己也从此对贾诩敬而远之,不让他参与任何军中事务。
看到段煨如此忌才,贾诩认定他不会成就大事,决心另投明主。他听说南阳的张绣很爱才,能礼贤下士,便暗中与张绣联络。张绣也很敬仰他的才学,亲自派人偷偷地来迎接贾诩。
于是,在一天夜里,贾诩乘夜色出了段煨大营,去投张绣。临行前,有人对他说: “段煨待您已经很优厚了,您为什么还要离开他?再说您的家小还都留在这里。”贾诩叹息道: “我也不愿意走,但段煨性格多疑,已对我产生顾虑,因此,他对我的礼遇虽然优厚,但却不可长久依靠,时间久了会遭他暗算。再说,我离开了,他一定很高兴,希望我在外面为他联络强大的势力,这样,他一定会厚待我的妻室儿女。张绣帐下缺少谋士,极愿意得到我,那么我的家室及我本人都可以保全了。”
果然,贾诩来到南阳时,受到张绣的热烈欢迎,以晚辈侍奉长辈的礼节款待他; 段煨也对他的家属以礼相待。不久,贾诩便把家属也接到了南阳。
张绣是西北军将领张济的侄子。张济于建安元年(196)秋冬之交随汉献帝由关中向荆州推进,行至南阳,遭荆州牧刘表部的伏击,张济被流矢射死,余部由张绣率领,投降了刘表。刘表见张绣能征善战,便命他屯兵宛县(今河南南阳),以便在有利时机进军威胁许昌(今河南许昌东,时为汉朝都城)。
张绣既与刘表有仇,也与曹操不可并立。他就此事求教于贾诩。贾诩劝他与刘表联合通好,共拒曹操。于是,张绣派他前往荆州与刘表交好。贾诩见到刘表后,刘表以客礼相待。但两人交谈过后,贾诩认为刘表不过是一个庸才,见识短浅,且又多疑,遇事不果断,不是有作为的人。不过鉴于目前形势,他还是认为应与刘表联合拒曹。
从建安二年(197)正月开始,曹操为了解除许都的威胁,接连发动了对张绣的攻势。建安三年(198)三月,曹操第二次进攻张绣,兵围其根据地穰县(今河南邓县)。但曹军围攻了两个多月,仍未攻下。这时,曹操一方面恐怕冀州的袁绍突袭许都,劫走汉献帝; 另一方面又因刘表的援军正在企图切断自己的退路,于是决定迅速撤退。
一天早晨,张绣接到报告,说曹军突然开始撤退。张绣闻报大喜,想亲自带兵追击。贾诩劝阻他说: “现在不能追击,如若追击,一定会吃败仗。”张绣认为贾诩太多虑了,笑着回答: “曹军后撤,我们哪有不追击的?”然后率兵出城而去。不料曹操早就想到他会追击,预先已有所安排。因此,当张绣和刘表的人马在安众(今河南镇平东南)追上曹军时,曹操故意让兵士挖掘地道,做出欲先把辎重运走然后突围的样子。刘表、张绣果然上当,命全军追逐曹军的辎重,以致阵形大乱,曹操乘机率奇兵夹攻,一举将他们的联军击溃。
张绣垂头丧气地领着残兵败将回到穰县,见着贾诩,脸上露出愧色。谁知贾诩不等他说话,就急迫地对他说: “赶快再去追击,再战一定能取得胜利。”张绣一听此言,以为贾诩是在责备他,便道歉说: “前次没有采纳先生的意见,才弄到这般地步。现在我们已是败军,怎么能再去追击呢?”贾诩知道张绣误解了他的话,便进一步说: “现在军情发生了变化,此一时,彼一时,赶紧再去追击,一定能取得胜利。”张绣见他这么说,仍半信半疑,不过还是听从了他的意见,立刻召集人马前去追击,结果真的取得大胜。战斗结束后,张绣问贾诩:“我前次用精兵去追击撤退的曹军,您说一定会失败; 这次用吃了败仗的士兵去追击取胜的军队,您却说一定会取胜。结果事情都被您料中了,为什么违反常理的事情却全部被事实验证了呢?”贾诩淡然一笑,回答说: “其实这很容易理解。据实讲,将军虽然善于用兵,但绝不是曹操的对手。因此,曹军虽然刚刚撤退,但曹操一定会亲自督领后队。这样,我们追击的军队虽然很精良,但将领既然不是对手,况且他们的士兵又还十分勇猛,这时追击又怎能不失败呢?曹操进攻将军时并没有什么失策的地方,所以他在军队战斗力没有完全耗尽的时候撤退,一定是国内有什么事情。前次曹操已经打败了将军,以为将军必不敢再去追击,故此一定会轻装前进,这时便只能留下别的将领来断后。他的将领虽然也很勇敢,但却不是将军的对手,所以即使是用战败的士兵去追击,也一定能取得胜利。”听到这里张绣恍然大悟,从此对贾诩信服备至,言听计从。
四
张绣大败曹操后,名声大震,一时令天下诸侯刮目相看。
建安四年(199),袁绍为了拉拢张绣对付曹操,派使者到穰城与张绣订盟,约他出兵进攻许都。张绣见兵强马壮、威名远播的袁绍竟亲自派使者来与自己订盟,觉得十分荣耀,便大摆宴席迎接袁绍的使者。贾诩应邀作陪。
席间,袁绍的使者极力推崇张绣,说他胸怀韬略,竟大败曹操,足为天下将领的楷模。听了这些奉承话,张绣眉飞色舞,便想答应袁绍的请求。贾诩其实也已接到袁绍的亲笔信,信中请他帮忙促成此事,并送了好多礼品,但他拒绝了。现在他见张绣想答应袁绍,马上毫不避讳地对袁绍的使者说: “请你回去对袁本初(袁绍字本初)说,他连兄弟尚且不能相容,还能容得下天下的豪杰吗?”这是指袁绍对他同父异母的弟弟袁术进行排挤的事。张绣见贾诩不同意依附袁绍,也只好故作惊恐地说: “怎么到如此地步呢! ”接着就再也不谈此事。一场宴席就这样草草结束了。
席后,张绣问贾诩: “既然先生认为不应归附袁绍,那又该归附谁呢?”贾诩胸有成竹地说: “不如归顺曹操。”张绣一听,迷惑不解地说: “袁绍与曹操相比,袁绍势力强大得多,更何况我们去年才和曹操打过仗,与他结了怨仇,怎么能归顺他呢?”贾诩进一步为他分析说: “这正是归顺他的原因。曹操现在是奉天子的号令来征服天下的,这是应归顺他的第一个原因。袁绍兵强马壮,我们这点儿人马归顺他,肯定不会受到重视,而曹操人马少,正需要扩充,他得到我们一定会很高兴,这是应该归顺他的第二个原因。曹操是一个具有雄才远略的人,不会因一点私怨而失去向天下人表明自己的高尚品德的机会,这是应该归顺他的第三个原因。有了这三个原因,希望将军千万不要再迟疑了!”张绣听取了他的意见,率领士卒到许都向曹操投降。
曹操见到贾诩时,高兴万分,拉着他的手说: “为我取信于天下的就是你!”张绣投降曹操后也受到重用,官拜扬武将军。曹操还让自己的儿子曹均娶了张绣的女儿,以示亲近。对于贾诩,曹操更是予以重用,亲自上表奏请他担任执金吾,爵封都亭侯。不久,又升任冀州牧。只是当时冀州还在袁绍手里,贾诩便留在曹操幕下担任司空军事参谋。
建安五年(200)正月,袁绍正式发表了声讨曹操罪状的檄文。二月,他派兵进攻黎阳(今河南濬县东北),准备渡河南进; 又派大将郭图、颜良向驻守白马(今河南滑县北,古时为河水分流处)的曹操东郡太守刘延进攻。四月,曹操为解白马之围,自官渡率兵北上。至八月间,曹操与袁绍的主力对峙在官渡,一场大战爆发了。
官渡之战前,袁绍与曹操的力量对比是袁强曹弱。袁绍占据青、冀、幽、并四州,地盘大,军队多,有部众数十万人,粮食也比较充足。而曹操虽在许都附近屯田,积蓄了一些军粮,但还不很丰足,军队也比袁绍少得多。因此,曹操的手下有一些人被袁绍的表面优势所吓倒,如孔融就说: “袁绍地广兵多,有田丰、许攸这样的智士出谋划策; 有审配、逢纪这样的忠臣奔走效劳; 有颜良、文丑这样的勇将带兵打仗。我们同他们较量,恐怕是难以取胜的。”听到这些议论,曹操忧心忡忡,便问计于贾诩。贾诩对他说: “您精明超过袁绍,勇敢超过袁绍,任用人才超过袁绍,果断机智超过袁绍。有了这四个超过袁绍的长处,您没有不能在半年之内平定袁绍的原因,只是要顾及到万无一失就行了。因此,您必须果断地把握住时机,争取在极短的时间里打败袁绍,这样军粮缺乏的不足也就弥于无形了。”曹操听了他的话,好像吃了一颗“定心丸”,忧虑之心顿然消失。
不久,曹操突出奇兵,火烧袁绍的粮草基地乌巢,致使袁军军心大乱,不战自溃。最后,袁绍仅率800骑兵渡过黄河,仓皇北逃,曹操终于赢得了这场关键大决战的胜利。从此,黄河以北的地区得以平定。战后,曹操上表为贾诩请功,将他升任太中大夫。
建安十三年(208),曹操准备挥师南下,一举消灭南方割据势力,实现统一。他先夺取了刘表盘踞的荆州,然后计划沿长江东下,进取退至樊口(今湖北鄂城西北)的刘备,并写信给江东的孙权,说自己“今治水军80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想威吓孙权臣服。
贾诩劝谏说: “明公您过去打败了袁绍,如今又收取了汉南,威名远扬,军队势力日益强大。如果您能利用原来荆州的富饶资源,厚赐官兵,抚慰当地百姓,使他们能安居乐业,那么就不必劳师动众,垂手可使江东归服了。”但此时曹操雄心正浓,哪听得进他这种建议。不久,曹操便在乌林赤壁(今湖北嘉鱼东北,在长江南岸)遭到刘、吴联军的火攻,大败而还。到这时,曹操才深悔当初没能听从贾诩的意见。
建安十六年(211)春,曹操命司隶校尉钟繇和部将夏侯渊等进取关中,攻打马超和韩遂。七月,他亲自到前线指挥作战,与马超等人的关西联军对阵于潼关。很快,曹军取得大胜,马超自知不是曹操的对手,便派人向曹操请和,答应割地,但要求放回被当作人质的父亲马腾。曹操便将此事与贾诩相商。贾诩说: “明公可以假装同意。”曹操不明就里,于是贾诩接着说: “这不过是离间他们的关系罢了。”曹操这才明白了,连称“妙计”,一一照计而行。
果然,马超与韩遂之间不久就出现了矛盾,互相猜忌起来。于是,曹操坐收“渔翁之利”,很快就打败了他们,占领了关中的大部分地区。从此,贾诩在曹操心目中的地位更加重要了。
五
至建安二十一年(216),曹操自称魏王,领有冀州、魏郡等十郡,权力达到巅峰。可是,他这时已是62岁的老人,册立王嗣的事情便变得异常急迫起来,几乎是刻不容缓。
此时他的儿子中较有希望接替他职位的有两个: 一个是时任五官中郎将的曹丕,另一个是爵封临菑侯的曹植。曹丕在曹操的长子曹昂早逝后成为诸兄弟中的长兄,且能文能武,照理承继王位不成问题。但是,曹操可不是一个循规蹈矩的人,他选择继承人的标准是能继承和发展自己一生所追求的事业,因此,曹丕在登上王太子宝座的道路上就遇到强有力的挑战。
这一挑战来自曹植。同曹丕一样,曹植也是能文善武、胸有大志的人物,而且在才思敏捷方面远远超过曹丕。他为了能取得父亲的继承权,以自己的才华吸引了一大批支持者。他的这些支持者便经常在曹操面前称赞曹植,说他是当世的奇才,应该被立为王太子。说的人多了,曹操的心也就动了,更何况他本来就很欣赏曹植的才智。但是,他仍然不能下定决心。
在这场王位之争中,贾诩倾向于曹丕,认为他颇有乃父之风,而曹植充其量只能算一个饱学之士,未必能治理好国家。因此,他虽然在曹操面前并不明说曹丕的好话,但这恰好使曹操误认为他是中立者,反而更相信他的话。
一次,曹丕派人询问贾诩巩固自己地位的方法,贾诩回答说: “希望将军能提高品德,扩展气度,躬修寒门士子的学业,日夜孜孜不倦,不违背做儿子的规矩,做到这些就可以了。”曹丕听取了他的意见,刻苦磨炼自己,果然日渐取得曹操的喜爱。
过了一段时间,曹操感到自己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决定尽早做出抉择。在做决定前夕,他单独召见贾诩,问他曹丕和曹植哪个更合适继承自己的王位。贾诩听后默语不答,且双眉紧皱。曹操感到很奇怪,问他: “我与先生说话,先生却不作回答,究竟是为什么呢?”贾诩连忙谢罪,回答说: “我刚才正在思考一个问题,所以没有马上回答丞相的问话。”曹操便问: “先生在想什么?”贾诩恭敬地回答: “我在想袁本初和刘景升父子。”曹操一听,抚须大笑,明白了他的意思。
原来,贾诩是在用袁绍和刘表在继承权问题上的教训来告诫曹操。他们两人都因废长立幼,结果导致内部发生火并,最终自取灭亡。对这些事,曹操焉有不知之理?于是,他听从了贾诩的劝告,于建安二十二年(217)立曹丕为魏王太子。贾诩在这场王位之争中,为曹丕最终取胜起到了极其关键的作用。
但立王太子事过后,贾诩并不引功居傲,时刻提醒自己不是曹操的老臣,唯恐受人猜忌,因而总是闭门自守,回家后从不与他人交往。当时,好多豪门望族都想与贾诩结成儿女亲家,但他一概拒绝,反而与一些普通人家联了姻。对此,天下人都认为他是一个有智慧、有计谋的人。
延康元年(220),曹丕代汉称帝,建国号魏,改元黄初。为了报答贾诩的恩情,曹丕升任他为太尉,爵封魏寿乡侯,增加食邑300户,连同以前的共有800户。曹丕还从中分出200户,封贾诩的小儿子贾访为列侯,并任命其长子贾穆为驸马都尉,以示恩宠。
魏国初建,同时并立的还有吴、蜀两国,对魏国造成很大威胁。于是,曹丕便询问贾诩说: “我想用武力征伐不听从命令的人,一统天下,不知应先对吴、蜀哪一国下手呢?”贾诩此时已是重病在身,强打精神回答说: “夺取领土首先要靠武力,但建立根本大业则要崇尚道德教化,光靠武力是不行的。陛下上应天命,接受禅让,只要用德化文教来安抚天下百姓,静观其变,那么平定天下就不困难了。吴、蜀两国虽都是区区小国,但它们依靠山川险阻,且刘备有英雄之才,诸葛亮善于治理国家,孙权懂得敌我虚实,陆议善于观察军事形势,因此,他们据守险要地势,其水军游弋江湖,恐怕都难以一下子取胜。自古以来,用兵的原则是先有取胜的把握,然后再战,这样打起仗来才不会失策。我私下观察,觉得我们群臣中没有刘备、孙权的对手,即使陛下御驾亲征,也不见得能万无一失。从前舜帝舞动干戚而使苗人降服,臣以为当今应该首先用文治,然后再动用武功。”但曹丕没有接受他的这一意见,于黄初五年(224)亲率大军伐吴,到达广陵(今江苏扬州)。面对正值盛涨的长江水,曹丕临江眺望吴军,感叹道: “他们有所准备了,我们根本无法图取。”只好退兵。
黄初四年(223)六月甲申,贾诩病逝,终年77岁。曹丕赐其谥号肃侯,其爵位由他的儿子贾穆继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