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日趋尖锐,官僚士大夫与外戚、宦官之间的权力之争空前激烈。与之同时,土地集中现象也相当严重,大批农民失去土地,被迫走上流亡的道路,进而揭竿而起,奋起反抗。东汉帝国的危机降临了。华歆就出生在这个激烈大动荡的时代,并凭借自己的过人才识,成就了一番辉煌事业,累官至曹魏太尉,爵封博平侯。
一
汉桓帝永寿三年(157),九真人朱达率众起义。就在这次起义农民的号角声中, 华歆降生了。家人给他取字“子鱼”,期望他日后能有所作为。由于他家是平原郡高唐县(今山东禹城西南)的一门望族,因而华歆从小就受到很好的文化教育,加之他本人生性聪颖,十几岁时便享誉一方,引起人们的瞩目。
及至20岁,华歆出任本郡的一名小吏。当时的高唐是齐国的名都,市面十分繁华,一般士大夫每逢闲暇,便结伴到此交游,高谈阔论,以博取庶人的侧目,但华歆却不喜欢这样。他总是很少出门,即使有必办之事时,他也不呼三喝五,只是一个人悄悄地出门,事情办完后立刻回家,关起门来读书。他的这一行止遭到别人的非议,说他性格孤僻,是个死读书的“书虫”。他听后只是淡然一笑,不置一词,这样反而使流言蜚语自行消散了。其实,他并非不善交往,相反,他在平原各地有许多知心朋友。每逢朋友欢聚一堂,评论时事时,他总是先让别人发表看法,自己却很少讲话,不过,他每出一言,总让同坐者耳目一新,且议论持平,毫不偏激,一点儿也不伤人。久而久之,他那过人的见识闻名整个平原郡。当时,华歆曾与北海郡的邴原、管宁一起游学,彼此之间心投意合,关系十分亲密。时人给他们三人取了一个号,曰“一龙”,并指华歆为龙头,邴原为龙腹,管宁为龙尾。
有一个名叫陶丘洪的士子与华歆同属一郡,也是聪慧过人,才高八斗。他听说人们都盛赞华歆后,心里很不服气,扬言自己的聪明见识超过华歆。有人将陶丘洪的狂言转告华歆,但华歆并不发怒,反而说: “我知道陶丘洪这个人,他确实很有才识,非常人所能比。”听到华歆这番话,陶丘洪觉得自己的话讲的有点儿过分,反而感到不好意思。慢慢地,他和华歆竟然成了一对好朋友。
汉灵帝中平二年(185),冀州刺史王芬、南阳人许攸、沛国人周旌等联络各地地主豪强,欲趁黄巾大起义所造成的社会动荡这一大好时机,将体弱多病的灵帝废黜,另立合肥侯。王芬与华歆、陶丘洪都曾有过交往,这时便写信给他们二人,邀他们共同商讨此事。陶丘洪接信后很想前去,便来找华歆同行。但华歆却劝阻他道: “皇帝的废立是件大事,连古时候的伊尹、霍光都感到为难,更何况王芬。王芬这个人我了解,他性格放荡不羁,但遇事不果断,缺少勇猛劲儿,因而,我看此事一定不会成功。如若前往,祸及家族的日子就不远了,你最好不要去。”陶丘洪心中虽不服气,但碍于彼此间的友情,也就没再坚持。果不出华歆所料,时隔不久,王芬等人的预谋被灵帝知道了,王芬被杀头,家族也受到连累。闻听此讯,陶丘洪暗暗出了一身冷汗,庆幸当时没有前往参与此事。到这时,他才真正明白,与华歆相比,自己的见识实在差得太远了。从此,他对华歆算是心服口服了。
二
中平四年(187),华歆被举荐为孝廉,被朝廷任命为郎中。不久,他因病请退,辞去官职,又回到家中。
中平六年(189),汉灵帝病死,由年仅14岁的儿子少帝继位。由于皇帝年幼无知,他的舅舅何进便以大将军参录尚书事柄政,形成外戚专权的局面。就在这年,华歆与河南郡的郑泰、颍川郡的荀攸等人一同被朝廷征召,华歆被任用为尚书郎。
华歆此次出仕,是想借此良机,一展抱负的。然而,未过多久,朝中就发生了一场惊天动地的变化。原来,当时任西园军中军校尉的袁绍劝说何进诛杀宦官,以除隐患。何进听取了他的建议,不久就先杀了担任西园军上军校尉的宦官蹇硕,夺取了对西园军的指挥权; 接着,何进便与袁绍等人密谋,想彻底消灭宦官势力。谁知此举泄密,宦官段珪等人先发制人,趁何进入宫见驾的时候,将他杀死,然后劫持少帝出走。袁绍闻变,立刻率西园军反攻,一举杀死了二千多名宦官。一时间,洛阳城内血流成河,人心浮动。就在这时,董卓率领他的西北军进了洛阳,从而给洛阳人民带来了更大的灾难。
董卓控制洛阳后,废黜少帝,拥立少帝的异母弟刘协为皇帝,是为汉献帝。而且,他还放纵自己的军队烧杀抢掠,搞得城中居民闻“卓”变色。时人蔡文姬在其诗中写道: “卓众来东下,金甲耀日光,平土人脆弱,来兵皆胡羌,猎野围城邑,所向悉破亡。斩截无孑遗,尸骸相牚拒,马边悬男头,马后载妇女。”从中可以窥见当时洛阳的凄惨景象。
华歆亲眼目睹此情此景,对董卓的所作所为非常憎恨。但他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以不合作态度来对抗董卓的残忍、野蛮。董卓初入洛阳,也想拉拢人才,巩固自己的权势。为此,他起用了荀爽、陈纪、韩融等一些名士,对华歆也施以利诱。对此,华歆毫不动心,拒绝与他合作。后来,董卓把汉献帝迁到长安(今西安),华歆不愿随同前往,再受他的箝制,便上书请求出任下絡(今陕西渭南东北)县令。朝廷照准后,华歆如脱笼之鸟,马上收拾行装,前往下邽。谁知,天有不测风云,他刚至蓝田(今陕西蓝田),即病倒在床,不能再去赴任了。于是,他只好等病情好转,从蓝田转赴南阳(今河南南阳)。
华歆还未到达南阳,在穰县(今河南邓县)即被袁术留住,充当了他的谋士。一天,袁术召他商讨国事。华歆趁机进言道: “现在董卓独揽朝纲,欺君罔上,尤为天下所憎恨。公若能竖起义旗,发兵讨伐他,一定会得到天下的拥戴。”但袁术畏惧董卓的势力,唯恐一旦失败,势必惹火及身,因而没有听从他的建议。经此一事,华歆认识到袁术终非成大事者,故此产生弃之而去的念头。
恰在此时,汉献帝派太傅马日来安定关东。华歆闻信前去相见,受到马日的赏识,得聘为其属官。于是,华歆便随他东行。刚至徐州,诏书已下,任命华歆为豫章郡(今江西南昌)太守。他走马上任后,为官清廉,处理政事既公正又果断,赢得当地官民的感激和爱戴。
兴平二年(195),孙策起兵寿阳,渡江大举掠地。他先是在牛渚营(今安徽马鞍山西南采石)大破刘繇军,接着再胜刘繇于曲阿(今江苏丹阳),转战千里,所向披靡,各郡县纷纷归降。很快,孙策军已兵临豫章城下。刹时间,全郡官民一片恐慌,人心大乱。属吏劝请华歆出迎孙军,递表求降。华歆听后大怒,对他们说: “我虽然是刘繇刺史的属官,但归根到底接受的是朝廷任命,因而权充国家官吏。现在如果听从你们的建议,出城献降,恐怕死后仍难逃罪责。”因此拒绝出城献降。
谁知孙策也早已知道华歆的才学,对他很是仰慕。现在见豫章郡并不出城受降,心中并不生气,反而派虞翻前去拜见华歆。华歆见着虞翻后,对他说: “我久在江东,早就想回北方去。现在你们主公既然来了,我知道他很善于用兵,而且极得人心,豫章是肯定守不住的。不过这样也好,我正好乘此机会离开这里。”虞翻回去后,将这番话原封不动地告诉孙策。于是,孙策进兵,占据了豫章。
孙策军队入城后,属吏劝华歆躲避,但华歆不听,反而笑着说: “他既然已经来了,我为何还要躲避呢?”过了两天,门下报告说: “孙策将军来见。”华歆便身着便服,头戴葛巾相迎。两人相见后,交谈甚是投机,都有相见恨晚之意。直至深夜,孙策才恋恋不舍地告别离去。第二天,孙策再次前来,执弟子之礼求见,请求华歆作自己的上宾。华歆也很佩服孙策的才识,便答应了。江东士大夫听说这件事后,都暗赞华歆的刚正不阿、镇定自若,心叹自愧弗如。
华歆归附孙策后,很受重视。当时由于北方连年征战,好多饱学之士都避居江东,聚集在孙策幕下。但这些人都自认才识不如华歆,因此,每当孙策召集开会,与座者都不敢先发言,想先听听华歆的高见。不过,华歆有个习惯,经常在这时出去更衣,于是,原先静寂无声的会场顿时热闹起来,人们这才争相发表意见。
建安元年(196),曹操迎献帝于许县,以许(后改为许昌,今河南许昌东)为都城,自任大将军,封武平侯,从而得以“挟天子以令诸侯”。
建安五年(200),曹操兵发官渡,准备与袁绍进行大决战,一统北方。就在这时,他听自己的谋士荀攸谈起华歆,顿生惜才之心,马上上表朝廷,请求征召华歆。此时孙策已死,孙权继承兄位。孙权虽然也很重视华歆,但华歆认为孙权心胸狭窄,才识远不如其兄,日后难成霸业,便想寻机离开江东。正巧,这时朝廷的征召令到了。孙权不想失去华歆这个人才,但又怕落个“违抗圣命”的罪名,便找来华歆商量对策。华歆一听朝廷征召,正中下怀,但还是不露声色地说: “将军是天子属臣,应该尊奉王命。况且你刚刚与曹操交好,彼此间的情谊还很不牢固,此次如若违令,势必前功尽弃。相反,如若答允他的请求,派我前往,说不定会有益于将军与他的关系,何乐而不为呢? 现在留我在江东,还不是白白地养活了无用的东西。”孙权听他这么说,心里也动了,于是便答应了朝廷的征召。
临行前,宾客故旧来送行的有一千多人,纷纷赠以厚礼,总数达几百金。华歆并没有拒绝收纳,但暗地里却将礼物一一作上记号,写明是谁所送。这天,他就要出发了,宾客故旧都来相送。到这时,华歆才命人把所接受的礼物全都聚集在院子里,对众人说: “我本来不想拒绝诸君的厚爱,但考虑到独车远行,携带不便,且古训有云: ‘匹夫无罪,怀璧其罪’。故此,只好有违诸君的好意,请一定见谅我的难处。”众人听了,对他的美德更是赞叹不已。
三
华歆到了许昌后,被朝廷任命为议郎,参与司空府军事。后来,他入朝担任尚书,接着又转任侍中。
建安十二年(207),华歆代替荀彧为尚书令。第二年,曹操率数十万大军征伐江东,上表任命华歆担任军师。建安二十一年(216),曹操称魏王,华歆晋升御史大夫。
延康元年(220)十月,汉献帝在群臣的要求下,不得不将帝位“禅让”给曹操的儿子魏王曹丕。曹丕建国号为魏,改元黄初,并大封群臣,华歆被拜为相国,爵封安乐乡侯。
当曹丕受禅时,华歆奉命登坛相仪,手捧皇帝玺绶,献给曹丕。但此时他的脸上并无喜色,因而惹得曹丕很不痛快。为此,曹丕在登位不久,爵封朝臣三公,对华歆却未进爵,而且改任他为司徒。事情过了很长时间,曹丕对此事仍耿耿于怀。一日,他问尚书令陈群: “我应天受禅,百辟群后,天下莫不欢悦,且形于声色,而相国和你却面带不快,究竟是何等原因呢?”陈群闻听此言,赶忙起身离席,跪着回答道: “臣与相国都曾做过汉臣,当时心里虽然高兴,但出于道义,脸上却不能带出来,因而惹得陛下不悦,愿领受惩罚。”曹丕听他这么讲,才了解了华歆的苦心,不禁转怒为喜,对华歆更加敬重了。
华歆十分轻财,经常把自己的俸禄和赏赐都用来周济亲戚朋友,因而家中清贫,几乎没有担石之粮的储蓄。当时,朝廷时常赏赐给三公九卿很多没入官府的奴仆,唯独华歆不忍驱使他们,总是把他们都匹嫁出去。曹丕闻听此事后,对他赞叹不已,亲自下诏说: “司徒真是国家的俊老。”俊老,是古时君主对才德出众的上卿的尊称。诏书中还说: “司徒是国家的重臣,整日为协调内外、治理国事而奔波,实在是太辛苦了。现在其他大臣们都有丰盛的膳食,而司徒却每日粗茶淡饭,于理太不妥当。”于是,曹丕特别恩赐给他御服,还为他的妻子儿女都做了衣服。
黄初四年(223),朝中为举孝廉的标准展开一场争论。当时好多大臣都认为: “推举孝廉,本来就是根据德行标准,不应再加以考试经典的限制。”但华歆却力排众议,提出: “自从秦代连年征战以来,六经都已散失废弃,现在国家初建,应当努力恢复、保存,以便推崇王道,实施仁政。法令的制定,是用来治国安邦的。可现在如果推举孝廉不用六经考试,恐怕学业就会从此荒废了。当然,如果确有德行特别优秀的人才,也可以特殊征用。但我担心的是没有那样的人,所以不能废去考试经典的限制。”曹丕最后采纳了他的意见,果然征召了一大批才学兼备的人才。
同年,朝廷颁布诏书,令三公九卿推举志节、行为高尚的人,以备国用。华歆以管宁上荐,说他“深怀道德,六艺牢记在心,清静超脱足以与古人相等,廉洁清白可以担当重任。”朝廷听从了他的推荐,用安车征召管宁。任命他为太中大夫,但被管宁坚决推辞,不肯接受。
黄初七年(226),曹丕病死,曹睿继位,改元太和,是为魏明帝。这年,华歆进封博平侯,增加食邑500户,连同以前所赐的共计1300户,接着晋升太尉。
华歆这时已是70岁的老人,不想再徒受俸禄,于是上表称病,请求退休,而举荐管宁代替自己的职位。魏明帝不同意,便召集朝中大臣集会,然后命散骑常侍缪袭拿着自己的诏书前往太尉府宣读。魏明帝在诏书中写道: “朕初登大位,亲自处理国家政事,日理万机,担心处理不当。因此,我希望依靠有才德的大臣来辅佐朕,而您却多次以疾病之由辞职。衡量和选择君主,不处朝廷; 抛弃荣誉和俸禄,不求职位,这样的人古已有之,但过去的周公、伊尹却没这样做。洁身自好,坚守贞操,这是对普通人的要求。朕希望您能尽力支持病体,辅佐朝廷。今日朕召集朝会,已命百官各统己职,朕则站立筵桌旁,等待您的到来,然后朕才能就座。”同时还命令缪袭:“必须等到华歆起行,你才可回转。”看到明帝如此挚情,华歆只好支撑病体,重新参与国事。
太和四年(230),魏明帝派曹真从子午道攻打蜀国,自己则亲往许昌督师。眼看一场征杀又要发生。华歆为此上疏说:“自从战乱以来,时间已超过两代。大魏承受天命,陛下圣德恢弘,现在处在周成王、康王那样的兴盛时代。因此,当务之急,应当弘扬已有的政绩,继承夏禹、商汤、周文王的业绩。虽有吴、蜀两贼凭借险要之地苟延残喘,但如果我朝圣明教化蒸蒸日上,远方的人怀念恩德,将会携家带口前来归附。军队征伐是不得已才用的下策,须因时而动。臣恳请陛下首先注意治理国家,把征战作为次要的事情。况且从千里之外运送粮草,终非用兵的有利条件; 越过险阻深入敌境,恐怕不会收独胜之功。听说今年要征集兵役,这就会给农耕桑蚕带来极大损失。总之,治理国家的人要以百姓为基础,而百姓则以穿衣吃饭为根本。假使国家没有挨饿受冻的忧患,百姓没有背井离乡的念头,那么天下人就幸运得很,吴、蜀两国的内部分裂也就可以坐等了。”说到这里,他话锋一转,谈起自己如此做的苦心: “臣滥竽充数地占据宰相高位,年龄已老,且疾病日益严重,像犬马一般的生命即将结束,恐怕服侍陛下的日子不多了。但臣不敢不尽臣子的心意,故进此逆耳之言,希望陛下裁决省察!”
看到华歆的这个上疏,魏明帝热泪盈眶,心中对这位老臣充满了敬意。他思索良久,回复说: “您深忧国家大计,朕十分嘉许。但吴、蜀两国依仗高山大江,二祖在世时为此操劳终生,都不能平定,朕何敢自夸,认为一定可以建此奇功呢?不过,将领们激情很高,都想试攻一下,说如果不去攻打,他们不可能自己衰败得太快。我怎么能打击他们的积极性呢? 如果确实时机未到,那么周武王适时撤军的事已有先例,我们也可以引以为鉴。对此事,朕时刻谨慎,丝毫也不敢忘记警诫自己。”
果然,曹军在进攻途中适逢秋雨淋漓,行军艰难,于是,魏明帝果断地命令曹真率兵撤回。
太和五年(231),华歆病重逝世,终年75岁。魏明帝闻此噩耗,悲恸万分,慨叹失去一只臂膀。特赠以谥号“敬侯”,命华歆之子继承其爵位,还从华歆的食邑中分出一部分,封华歆的弟弟华缉为列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