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三国历史

邓艾人物生平传记_邓艾历史评价_邓艾是怎么死的?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1月15日 阅读:152 评论:0


 邓艾,字士载,三国魏义阳郡棘阳(今河南南阳南)人,魏国后期著名将领。邓艾生于汉献帝建安二年(197),卒于魏元帝咸熙元年(264),自幼丧父,家境贫寒,小时曾靠为人牧牛为生。建安十三年(208)曹操率兵攻下荆州,百姓四散逃亡,流民以万计,邓艾随母亲避乱到了汝南(今河南息县)。120岁这年,邓艾又随母亲北迁至颍川(今河南许昌东)。
 两汉至三国时期,颍川一带名人奇士倍出。东汉大名士陈寔的故里就是颍川。在那里,邓艾读到了陈寔的碑文。他非常仰慕陈寔的行为和才学,并决心效法陈寔。陈寔的碑文中有“文为世范,行为士则”的话,邓艾遂改名为范,字士则。后来,由于宗族中有同名的,才又改了回来。邓艾虽然生于乱世,从小颠沛流离,生活很不稳定,但却能发愤读书,立志成才。邓艾特别喜欢军事,因此常常刻苦攻读兵书战策,学习用兵布阵之法。不论走到那里,他都要认真考察当地的山川形势,度量安营扎寨的处所。他的这些做法,引起了身边一些人的耻笑,但他并不介意,依然如故。经过长期的勤学苦读,邓艾终于成为一个品学兼优且有文才武略的青年。据《世说新语》记载,邓艾说话口吃,常称“艾、艾”。有一次,司马昭和他开玩笑说: “卿云‘艾艾’,定是几艾?”邓艾应声答道: “‘凤兮凤兮’,故是一凤。”其学识之博洽与应对之敏捷,由此可略见一斑。
 


 邓艾入仕后,开始任都尉学士、稻田守丛草吏、典农纲纪(典农官的上佐,纲纪系司马、功曹的别称)等职。后来,他因事晋见魏太尉司马懿,司马懿十分惊奇他的才干,遂征召他为自己的属官,任尚书郎之职。
 魏邵陵厉公正始二年(241),朝廷想在扬州(相当今安徽中部)、豫州(相当今河南东南部及安徽北部)地区扩大耕地面积,以便蓄积粮食,为消灭孙吴政权作准备,便派邓艾前往陈(今河南淮阳)、项(今河南沈丘)和寿春(今安徽寿县)落实这一计划。邓艾经过考察之后认为,陈、项、寿春一带土质优良,但水利条件不好,因而无法充分利用这里的土壤和地力。应当开渠治河,兴修水利。这样,既可以引水浇灌农田,又可以通畅漕运之道。为进一步说明自己的见解,他特地撰写了《济河论》一文。他在文中指出: 当年,魏太祖曹操攻灭黄巾起义之后,即实行屯田政策,在许都(今河南许昌东)蓄积了大量的粮食,以为荡平四方之用。如今北方已经安定,若有动乱,当在淮南一带。每当大军出征,动用的兵员总要超过全国兵力的半数,所以花费的财力巨大。陈、蔡(今安徽凤台)之间的广大地区,地势较低,土质优良,因而可以减少许昌(今河南许昌东)附近的稻田,以便使汝水、颍水、渦水能够东下至淮,扩大和浇灌下游的农田。然后,在淮北屯兵2万人,在淮南屯兵3万人,共合5万人,按十分之二的比例轮休,可以始终有4万人一边耕种一边防守。再广开河渠,以增加灌溉农田,畅通漕运水道。这样,除去所有的花费,总计一年可得500万斛(音hú,容量单位,1斛等于10斗)粮食作为军资。六七年的时间,就可以储蓄2000万斛粮食于淮上,足够10万人吃5年。以此作为伐吴的后勤保障,将会战无不克,攻无不胜。
 魏太傅司马懿对邓艾的见解很是赞赏,命令照此实行,于当年即在两淮地区广开漕渠,实施屯田。从此,魏国每当东南方面发生战乱,朝廷的大军便可顺流而下,直达江淮地区,既保证了军粮供应,又减少了水害,而且漕运畅达,交通便利,可谓一举数得。
 此后,邓艾历任南安、城阳和汝南等郡的太守,并且被封为讨寇将军。司马懿死后,其长子司马师辅政,对邓艾依然非常信任和器重,对他的建议亦多所采纳。
 魏嘉平五年(253),朝廷升任邓艾为兖州(州治在今山东鄄城东北)刺史,并加封振威将军。邓艾上书认为: “国家所急,唯有农战。国富则兵强,兵强则战胜。所以,农业是胜利的根本保障。孔子说: ‘足食足兵’,食在兵先,可见粮食问题较之军事问题更为重要。”邓艾所好虽为军事,但他对农业生产也极为重视,足食足兵、食在兵先是他的一贯主张。所以,在他任职所到的地方,总是荒野开辟,水利修治,一派田园丰茂的景象; 军队和百姓,也得以丰衣足食,安居乐业。曹魏集团后期,尽管政权更替,内乱迭起,外患不已,军事行动频举,但却始终不乏资用,且总能所向克捷,直至灭蜀,应当说与邓艾积极贯彻屯田政策,大力倡导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曹魏集团中,曹操之后,要数司马懿最有谋略和才干了。随着功勋的不断建立,司马懿在朝中的地位和声望也不断地提高,魏明帝曹睿死时,遗诏司马懿与大将军曹爽共同辅政。曹爽既无政治、军事才干,又无自知之明,受诏后竟结党专权,排挤司马懿。这样,朝中便形成了两个政治派别: 一派是以曹氏、夏侯氏为主,包括一些与皇室有密切关系的大臣在内的宗室; 一派是以司马氏父子为代表,包括一些与皇室关系较疏远的世族官僚。魏正始十年(249),司马懿父子设计杀掉了曹爽兄弟及其部分同党,从而独专朝政,将曹魏政权在实际上控制到了自己手中。
 曹爽等人虽然被杀,但问题并没有彻底解决。一部分拥有军事实力的宗室派大臣,先后举兵反对司马懿。魏嘉平三年(251),太尉王凌首先发难,但因谋事不密,很快就失败自杀。正元二年(255),镇东将军毋丘俭和扬州刺史文钦,又在寿春(今安徽寿县)联合起兵讨伐司马氏。这时,司马懿已死,其长子司马师专政。司马师因事关重大,便留下弟弟司马昭镇守洛阳,自己则带病亲征。
 毋丘俭起兵之初,企图联络邓艾一同反对司马师。他派了一名走路神速的人带着他写给邓艾的信,直奔兖州去找邓艾,哪知,邓艾因司马懿对他有知遇之恩,与司马氏兄弟关系非同一般。他见信中详列司马师的罪状,不禁大怒,当即杀掉来使,然后率一万多兵马,兼道而进,直趋乐嘉(位于今河南周口市东南,北临颍水)。邓艾到达这里后,即命赶造浮桥,以待司马师的大军通过。这时,毋丘俭与文钦已率五六万人马向北渡过淮河,攻占了项城(今河南沈丘)。为对抗魏军讨伐,叛军分为两部: 一部由毋丘俭率领,坚守城中; 一部由文钦率领,在城外为游兵,以便相为表里,成犄角之势。司马师进兵汝阳(今河南周口西南),遣邓艾为前锋,进攻项城叛军; 遣荆州刺史王基率许昌之军进据南顿(在项城西),以威胁叛军侧翼并配合邓艾; 遣征东将军胡遵督青、徐二州之师出谯(今安徽亳县)、宋(亦在项城西),以断叛军归路; 遣诸葛绪率豫州诸军从安风(今安徽霍丘西南)向寿春,直捣叛军老巢; 然后,自率大军偷偷地进至乐嘉,与邓艾会师。
 邓艾知项城叛军固守坚城,内外配合,防备严密,便未急于进攻,而是采取示弱诱敌,引蛇出洞、后发制人的策略,坚壁不战。毋丘俭、文钦见魏军四集,心中开始恐惧。他们前不得与敌交战,后怕寿春被袭,进退两难,计穷智竭,不知如何是好。其部下将士,家属大都在北方,故而意懈心散,纷纷向魏军投降。然而,困兽犹斗,事情既然到了这种地步,他们便想拼死一搏,以决胜负。文钦之子文鸯,骁勇异常,见邓艾止兵不进,以为是立足未稳,可以一举击破,因而力主出战。毋丘俭、文钦也急于求战,便不察虚实,将城外游兵分为两部,一部由文鸯率领,一部由文钦率领,趁夜前去袭击邓艾在乐嘉的大营。邓艾见诱敌成功,遂出兵迎战。文鸯率军先到,两军便在黑暗中厮杀起来。一时间,只听得喊杀声、马嘶声、战鼓声和兵器的撞击声,震天动地。司马师刚刚割了眼瘤,正病卧帐中,竟然因惊骇而致病目突出。然而,由于邓艾早有准备,文钦又失期未到,叛军始终无法取胜。文鸯战至天明,见魏军兵力强大,越战越勇,自己势单力孤,只好收兵撤退。途中,正遇其父,二人便合兵一处,向东败走。邓艾纵骁骑越过项城直追至百里之外的武丘(今安徽界首西北)。
 乐嘉一战,使固守项城的叛军兵力大为削弱。文钦、文鸯父子的败逃,使毋丘俭困守孤城,更加惊恐不已。当天夜里,他弃城而逃,所部溃散。当他逃至慎县(今安徽颍上北)时,追兵迫近,不得已只好藏在颍水边的草丛中,结果被当地百姓杀死。文钦在邓艾撤兵后,又回到了项城。他见毋丘俭已弃城逃走,便想再回寿春,但此时寿春已被攻破。于是,他只好向南投吴去了。
 吴大将军孙峻,正率大军驻于吴魏边境。他听说毋丘俭战败,便向北进至橐皋(今安徽巢县西北),接受了文钦父子的投降,并企图乘势袭击寿春。这时,魏已任命诸葛诞为镇东大将军,责成其都督扬州诸军,抵御吴军的进攻。诸葛诞让邓艾驻兵寿春北数百里之外的肥阳(今河南杞县附近)。邓艾认为,肥阳不仅与敌人相去太远,而且不是保卫寿春的要害之地,因此毅然移兵至寿春西南29里的附亭,并派部将诸葛绪率主力急驰至黎浆(附亭东约10里)拒战。附亭与黎浆是保卫寿春的重要据点,邓艾抢先控制之后,遂使吴军无法北上。孙峻见魏军防守严密,只好率军退走。邓艾派蒋班率4000骑兵追击,杀东吴名将留赞。
 此战之后,邓艾因功劳卓著而被任命为长水校尉,并进封方城分侯。
 


 蜀汉丞相诸葛亮去世后,姜维继承他的遗志,屡伐曹魏。其间,他的主要对手便是邓艾。姜维是诸葛亮之后蜀国为数不多的智勇兼备的将领。诸葛亮曾称其“忠勤时事,思虑精密”,“甚敏于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为“凉州上士”。但在与邓艾交战过程中,邓艾却总能胜其一筹,使其败多胜少。
 魏嘉平元年(249)秋,姜维率众进攻雍州(州治在今陕西西安西北)。他在曲山(今甘肃岷县东约百里)依山修筑二城,命牙门将句安和李歆把守。魏命邓艾与征西将军郭淮和雍州刺史陈泰等前往抵御。邓艾等人遂率兵进围曲城,并扬言要断蜀兵后路。姜维怕后路被截,只好撤兵。句安等孤立无援,遂降。郭淮想乘机西击羌人,邓艾说: “蜀军离开这里并不远,很有可能再回来,应当分兵以备意外。”郭淮遂留邓艾屯兵于白水(今甘肃白龙江)北岸。三天后,姜维果然派部将廖化在白水南与邓艾相对扎营。邓艾对众将说: “蜀军突然回来,我军人少,他们本应过河进攻。其所以不进攻,是因为姜维企图以廖化牵制我们,而自己却去袭取洮城。”洮城在白水北,距邓艾屯兵处约60里,若被蜀军攻占,邓艾的退路就被截断。于是,邓艾引军连夜直奔洮城而去。姜维果然正率兵攻打洮城,他见邓艾已抢先据城,只好率众退回。
 高贵乡公正元二年(255)八月,姜维乘魏毋丘俭、文钦在淮南发动叛乱之机,率部将夏侯霸、张翼等再次大举攻魏。魏命邓艾代理安西将军,与征西将军陈泰并力抵御。陈泰命雍州刺史王经进守狄道(今甘肃临洮),待大军到后再合力进击蜀军。但未等陈泰、邓艾等人到达,王经即在洮水之西被姜维打得大败。王经无法,只好率残兵一万多人还保狄道。邓艾协助陈泰,率军急进,于同日夜间抵达狄道东南之高山上。他们多举烽火,击鼓鸣角,以张声势。姜维由于不明虚实,遂撤围,退驻钟提(今甘肃临洮与岷县之间)。此役,邓艾因功被正式任命为安西将军。并领护羌校尉。
 狄道之围既解之后,许多人都认为: 姜维兵力已经枯竭,不可能再行出战,但邓艾却不以为然。他说: “洮西之战,我军损失不少。部队溃败,将领死伤,仓廪空虚,百姓流散,几乎陷于危殆。现在比较双方的情况,敌有乘胜之势,我有虚弱之实,此其一; 敌军上下相习,武器精良,而我方将易兵新,装备缺乏,此其二; 敌人乘船而进,我军陆行赴战,劳逸不同,此其三; 敌人兵力集中,我军兵力分散,此其四; 祁山千顷之麦已熟,恰如诱饵,此其五。而姜维十分狡猾,所以他是必然会来的。”众将听了邓艾的分析,都认为很有道理,便兵分数部,据守险要,以防蜀军来攻。
 不久,姜维果然再次兵出祁山(今甘肃礼县东南)。他发现邓艾已有准备,便改从董亭(今甘肃武山南)趋南安(今甘肃陇西)。南安不仅同样有魏军防守,而且邓艾督兵迅速抢占了南安的屏障武城山(今甘肃武山西南),挡住了姜维前去南安的必由之路。姜维与邓艾争夺险要不克,便乘夜色渡过渭水向东,沿武城山往袭上邽(今甘肃天水)。不想,敌变我变,邓艾已抢在蜀军前面赶到了上邽东南面的段谷(今甘肃天水东南),在那里设下埋伏。蜀军屡次受阻,士气已经十分低落,这次又在段谷遭到伏击,遂致惨败,士兵“星散流离”,死伤众多。魏甘露元年(256),朝廷因邓艾在此战中“筹划有方”,获得大胜,特下诏书,封他为镇西将军、邓侯,令其都督陇右诸军事。
 次年,魏征东大将军诸葛诞叛于淮南,关中兵力东下,姜维又乘机率兵数万出骆谷(秦岭北),直趋沈岭山。当时,魏军于沈岭山北不远的长城(今陕西周至西南)储粮很多而守兵很少,因而听说姜维要来,个个惊慌。恰在这时,邓艾率军自陇右赶到,与另一位大将司马望共同设垒固守,姜维顺芒水前行,依山为营,然后屡屡下山挑战,邓艾始终不为所动。不久,姜维听说魏淮南叛乱已被平定,诸葛诞兵败被杀,只好无功而返,收兵还蜀。邓艾却因功升任征西将军,增加封邑至6600户。
 魏景元三年(262)十月,姜维复进攻洮阳(今甘肃临潭),邓艾与其战于侯和(今甘肃临潭东),再次将其击败。姜维为避宦官黄皓的陷害,不敢回成都,遂退至沓中(今甘肃宕昌西)。
 


 魏元帝景元四年(263)秋,司马昭兵分三路,大举伐蜀。征西将军邓艾为一路,率兵3万,自狄道趋甘松(今甘肃迭部西南)、沓中,以牵制在那里屯田避祸的姜维。雍州刺史诸葛绪为一路,率3万兵自祁山趋武街(今甘肃成县西北),南下桥头谷(今四川青川北),以断姜维的退路。钟会为一路,率10多万人分头从斜谷、骆谷、子午谷(均为秦岭之上沟通关中与汉中的险要谷道)直趋汉中。又以廷尉卫瓘持节监督邓艾、钟会等人的军事行动。蜀听说魏兵大举而来,急派廖化率兵往沓中增援姜维; 又派张翼、董厥等至阳安关口(今陕西勉县西之阳平关),作为北境各处守军的后备力量。
 同年九月,邓艾自狄道南进,命天水太守王欣率万人趋沓中之东,命陇西太守牵弘率5千人自洮阳向南趋沓中之北,命金城太守杨欣率5千人趋沓中之西。三路魏军对沓中成合围之势,以求包围歼灭之。姜维闻报,引兵向东退走。王欣等追至强川口,与蜀军相遇大战,蜀军败退。姜维获悉诸葛绪已屯兵桥头,阻住去路,便从孔函谷(今甘肃舟曲西南)向北佯动,以示欲趋武街而出诸葛绪军后,诸葛绪得知姜维北去,以武街空虚,急弃桥头而还。姜维时已北行30里,见诸葛绪回军,当即还军向南,迅速通过桥头。诸葛绪知蜀军又趋桥头,连忙回头来截,差一天未能赶上,姜维遂得以从桥头走脱,回到阴平。他集合部众,欲奔关城(今陕西宁强西北),而关城已被魏攻破,于是便率众退向白水(今四川青川东北)。在白水,姜维与廖化、张翼、董厥等相遇,遂合兵一处,固守剑阁(今四川剑阁东北),以拒钟会。此时,蜀汉中各关隘、要塞已全被魏攻破。钟会督军直扑剑阁。邓艾进至阴平(今甘肃文县西)后,选拔精锐士兵,拟与诸葛绪自江油(今四川平武东南、剑阁之西)直捣成都。诸葛绪认为自己本是受命截击姜维的,未受命从西路进袭成都,故不听邓艾调度,而引军至白水,与钟会会师。结果,他受到钟会诬陷,被打入槛车,送回洛阳。
 剑阁位于四川大小剑山之间,是从汉中入川的必由之路,地势险要,易守难攻,魏军始终无法攻破。钟会见一时难以得志,魏军又因粮道险远而致军粮缺乏,便想退兵。邓艾上书说: “今蜀军已遭沉重打击,我军应乘胜而进,从阴平走斜径小道,经汉德阳亭(今四川平武东北约200里)向南至涪城(今四川绵阳),如此西出剑阁百里,以奇兵冲其腹心,直捣成都,则剑阁的蜀军必然要回救涪城,钟会就可以长驱而进了。如剑阁的蜀军不回救涪城,涪城就会因守军太少而被攻克。《军志》说: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今直接攻击其空虚之地,必能将其攻破。”司马昭同意了邓艾的建议。
 十月,邓艾自率精兵万人,携带爬山、开路工具在前,另有2万人背负粮草、器械在后,从阴平翻山越岭向东南开进,走无人之地700里,沿途凿山开道,修造桥阁,艰难前行。由于一路上山高谷深,粮运又不及时,魏军难免忍饥受冻,有时甚至进退狼狈,几乎陷于危殆。邓艾不顾60多岁高龄,常身先士卒,裹毡从山上滚下,将士们才攀木缘崖,鱼贯而进。魏军沿青川溪而下,与数千蜀军遭遇并将其击败,然后翻龙门山(今四川平武东),直抵江油,蜀江油守将马邈毫无防备,不战而降。魏军占领江油,继续南行,约200里后,终于进入开阔平坦的地区。
 这时,诸葛亮之子、蜀卫将军诸葛瞻正督军至涪亭(今绵阳西约10里)。他明知魏军已由阴平小道抵达江油,但却优柔寡断,屯兵不进。尚书郎黄崇再三劝谏,认为应当迅速前行,进据险要,不让敌人进入平川,而诸葛瞻不能采纳,邓艾遂率前锋部队一举击破诸葛瞻前军。诸葛瞻因不能进据涪城(今四川绵阳),只好退守绵竹(今四川绵竹西南)。邓艾诱降不成,命其子邓忠率兵进攻蜀军右阵,部将师纂率兵进攻蜀军左阵。二人初战失利,退回说: “蜀军不可进击!”邓艾大怒道:“存亡在此一举,有何不可?”喝令将二人斩首。二人见状,率军飞奔而去,与蜀军再战,遂大破蜀军。诸葛瞻与其子诸葛尚及部将张遵、黄崇、李球等,全部战死。邓艾攻克绵竹,又迅速进至雒城(今四川广汉)。
 蜀后主刘禅获悉邓艾已攻到了雒城,急召群臣讨论战守之策。最后,在谯周等人的主持下,终于举国向邓艾投降。姜维等人听说诸葛瞻战败,便放弃剑阁,引军向南退至郪县(今四川中江东南),以观虚实,并图再举。但他很快就收到了刘禅命其投降的敕令,因而只好与廖化、张翼、董厥等弃甲释戈,前往涪城,向长驱进至那里的钟会投降。邓艾接受了刘禅的投降后,承制拜刘禅为骠骑将军。入成都时,他一方面禁止部下掳掠,一方面招降纳叛,对蜀文武百官加官晋爵,并以师纂、牵弘等分领蜀中诸郡,因此,蜀人多称其德。
 


 灭蜀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著名的战例。蜀道难行,一向闻名,唐代大诗人李白曾以“难于上青天”形容之。然而,邓艾不畏艰险,率3万人走阴平小道,攀山越岭,跨涧渡川,竟能出其不意地一举攻入成都,实为灭蜀的第一功臣。不过,他做梦也不可能想到,一个陷害他的阴谋,正在暗暗地等着他。
 魏景元四年(263)十二月,邓艾以功被封为太尉,增邑至万户。邓艾上表谢恩后,又进言相国司马昭,建议乘灭蜀之势伐吴。他说: “兵有先声而后实者。现在,借平蜀之势以伐吴,吴人震恐,将如卷席。但是,大战之后,将士疲劳,不便马上再用,应当休整一下。可留陇右之兵2万、巴蜀之兵2万,煮盐、冶铁,以备军需和农用; 同时,造作舟船,积极筹备顺流伐吴之事; 然后再派使者向吴陈说利害,吴必然会自动归顺,如此就可以不战而定天下。目前,应当厚待刘禅以怀柔孙休,安定士民以招徕未附之人。”就此,邓艾还提出了许多具体措施和具体建议。但是,司马昭对邓艾擅自封拜和任命蜀国君臣一事十分反感,对他在伐吴问题上如此指手划脚更是厌恶,于是便命监军卫瓘告诉他说: “事情须经禀报方可实施,不得动不动就自作主张。”然而,邓艾根本不买卫瓘的帐。他认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既是临机制宜的需要,又合乎春秋之义,因而准备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决不为了避免嫌疑而使国家受到损害。卫瓘听罢,大怒而去,把邓艾的话全部告诉了钟会。
 钟会是魏太傅钟繇的小儿子,从小聪明异常而且十分好学,所以长大后学识渊博,富有智谋。他经常为司马昭兄弟出谋划策,深得他们的信任。这次因伐蜀之功,钟会被封为司徒,也增邑至万户。但是,钟会却是一个非常阴险且有野心的人。伐蜀途中,他为专军权,曾陷害过诸葛绪。蜀国既灭之后,他一方面深妒邓艾的功劳,一方面心怀异志,密谋割据蜀地,以图天下。姜维看出了钟会的用心,便想利用钟会造成魏军内讧,自己则坐收渔人之利,乘机恢复蜀国,因而积极鼓励、策动钟会谋反。
 由于野心的膨胀和姜维的策动,钟会在听罢卫瓘的述说之后,当即与卫瓘一起秘密上奏司马昭,诬蔑邓艾灭蜀后矜功自伐,专横擅权,诋毁晋公(司马昭),有损于国家。司马昭闻报后,当即下令钟会和卫瓘用槛车(囚车)将邓艾父子送还京都洛阳。但同时,他对钟会也心存怀疑和戒备,因而一方面调集洛阳附近的军队,准备挟天子西征; 一方面以党羽山涛为行军司马守邺城,以监视被徙至那里的魏宗室诸王。
 钟会在涪城收到密诏后,立即派卫瓘持诏书先行,前往成都收捕邓艾; 自己则率大军随后跟进,以便见机行事。他希望邓艾能拒捕并杀掉卫瓘。因为这样他就可以以此为借口而杀掉邓艾,而邓艾一死,他也就无所顾忌、可以在蜀中专权自恣了。卫瓘深知前去收捕邓艾是十分危险的,但却又不便抗拒诏命,所以只好冒险前行。到成都时,正是夜间,卫瓘传令邓艾的部下说: “有诏收捕邓艾,其余一概不问。能前来归附朝廷者,爵位封赏照旧; 否则,诛灭三族(指父、母、妻族)。”到鸡叫时,众将都到卫瓘那里去了。邓艾父子住在成都宫内,对这一切毫无所知。天亮后,宫门刚刚打开,卫瓘便乘使者专用的车子径直进入邓艾的住处。邓艾尚未起床,父子一起被擒。众将听说邓艾被打入囚车,纷纷赶到卫瓘营前,企图救出邓艾。卫瓘欺骗他们说: “我正在给朝廷写表章。以求为邓艾辨明是非。”众将听信了卫瓘的话,也就散去了。
 钟会率大军到达成都后,命令立即将邓艾父子押送洛阳。邓艾的部众,尽归钟会统领。钟会独统大军。威震蜀中,遂决意谋反。他打算先设计杀掉魏军诸将,然后与姜维还攻长安;攻克长安后,再水陆并进,东下洛阳。他认为,如此不出数日,天下便可平定。不承想,他的密谋被人泄露,他和姜维反被众将杀死。众将杀掉钟会与姜维后,又追上了槛车,将邓艾从中放出,并迎还成都。卫瓘由于曾参与陷害邓艾,怕邓艾报复,便派护军田续前去袭击邓艾。田续在绵竹西与邓艾父子相遇。邓艾既无防备,又人单势孤,遂与其子一同被害。田续本是邓艾的部下,偷渡阴平途中因畏惧不进而差点儿被邓艾斩首,所以他在卫瓘的指使下,以私废公,杀害邓艾父子。邓艾还有几个儿子在洛阳,也全部被杀。邓艾的妻子和孙子,则被徙往西城(今陕西安康西北)。
 晋武帝司马炎即位后,议郎段灼曾上疏为他证冤。司马炎虽认为段灼所言属实,但却又不想为邓艾平反。泰始九年(273),有一天,司马炎与故蜀臣樊建谈论诸葛亮治蜀的政绩。他说: “为什么我就得不到诸葛亮这样的人才为臣呢?”樊建遂跪了下来,以首俯地说: “陛下明知邓艾冤枉,却不能为其洗雪,即使得到了诸葛亮这样的人才,也将会像当年冯唐说汉文帝那样: 虽得而不能用。”司马炎笑道: “您的话,使我产生了为他平反的想法。”于是,他下诏褒邓艾之功,辨邓艾之冤,并以邓艾的孙子邓朗为郎中。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sanguolishi/2022111601.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