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1月17日破晓时分,一场50年来日本最强的、里氏7.2级的地震侵袭日本关西地区。这次地震震中位于大阪东南约1000公里的淡路岛,震动范围包括了大阪、神户及京都等人口密集地区,造成5000多人死亡,7万多栋房屋倒塌,数以千计房屋严重损毁,28万人无家可归,经济损失估计超过1000亿美元。
在这次地震中,受影响最严重的是神户市。神户市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渐次建成的一个现代化都市,也是日本最繁荣的海港城市,但只20秒的时间便使它变成一片废墟。市内许多房屋倒塌,道路下陷,水管、煤气管爆裂,到处发生火警,神户市上空一片硝烟。在睡梦中惊醒的居民仓皇逃生,许多人还穿着睡衣,在严寒天气里或瑟缩一隅,或起火取暖,或在临时庇护站过夜;有些人在破裂的水管取水,在瓦砾中掘出尚可食用的食物。地震使电话及其他通讯中断,许多市民焦急地走到破烂不堪的街上,尝试搭乘交通工具,或骑自行车,或徒步离开神户市,前往其他地区投靠亲友。神户对外交通亦差不多陷入瘫痪,除连接大阪和神户的“子弹快铁”停顿外,一向被誉为拥有世界一流防震设施的高速公路——阪神高架公路亦被夷平了。
神户大地震后的民居
受震后的关西铁路
日本素以繁荣富裕、高效率、高科技著称,然而,在这次灾难性事故中,政府的应变能力及救灾工作却备受当地舆论指责。据日本防卫厅官员称,在重灾区兵库县,县知事竟然在地震发生后4小时才要求军方协助展开救援工作。神户灾民在地震发生后起初3天都是终夜蜷缩在气温零下10—20℃的街头,赖以取暖的只有棉被和临时堆砌的火盆;由于食物短缺,有数千人在超级市场外等候购买食物,但每人只能购买1种食品;而临时收容所也好不了多少,灾民每人每日只能被分配1碗米饭。首相村山富士是在地震后12小时才下令军队前往重灾区神户救援,帮助居民逃出火场,并尽量动员大批警员、消防队员和自卫队成员救出危楼内的居民和搜索失踪者,为灾区提供医疗人员和物资、粮食及毛毡;内阁稍后决定发放紧急贷款给灾区,协助灾民提取存款并提供临时居所。
尽管日本政府救灾表现得令居民失望,但灾民仍表现出良好的风度,秩序井然地排队领取食物和食用水,没有人插队;走过破碎的店铺和住宅,没有人趁火打劫,顺手牵羊;迫切需要的药物及其他救济品姗姗来迟,也没有太多人抱怨。可见自幼接受防震防灾教育的日本人,面对这次大灾难时,仍能保持沉着冷静。比较1994年1月17日洛杉矶发生大地震时,美国政府必须动武制止趁火打劫,并阻止不满的灾民在收容所和食物分配站闹事的情景,有天壤之别。日本人民的这种公德意识及操守令全世界深表赞叹。《韩国日报》评论说,这体现出一个“成熟社会”的面貌。
日本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它的东边为太平洋板块,南边为菲律宾板块,西边为欧亚大陆板块,北边为北极延伸下来的北美板块,所以地震频仍。为预防地震,日本曾耗数十亿美元,装置昂贵的地震探测器材,改进建筑物的防震能力。这次大地震,居然有7万多幢建筑物倒塌,而且其中多数为设计先进的防震建筑物,使惊魂未定的日本人不得不对这些防震技术的可靠性表示怀疑,日本多年来的防震安全“神话”亦告幻灭。
阪神大地震不但摧毁了公路和楼宇,还摧毁了日本人“能经受住大地震”的信心。在地震中倒塌的阪神高速公路,按本来的设计,可经受像1923年东京发生的8.3级大地震,但事实上却豆腐般一震全塌。这次的失败影响深远,因为日本人目前已堪称为世界防震的顶级专家,他们的防震建筑如此不堪一击,使其他经常受地震威胁的国家也感到沮丧。
日本防震建筑专家指出,架空高速公路没有经受住阪神大地震,原因除了这次地震是“直下型”外,也因为神户的地层以前是汪洋,多年来又不断地填海造地,因此它的地基较其他地区不稳固。
所谓“直下型”地震,与“横震型”地震有所不同。“直下型”地震的震源接近地面,震摇力极大,这次发生的“直下型”地震虽只有7级,但其所造成的破坏程度,却比其他类型更大级数的地震更严重。相比“横震型”地震,“直下型”地震的先兆更难以预测,而且相距1000年至10000年才出现一次。这次“直下型”地震乃与日本的东面六甲断层群之地壳活动有关。
目前,有些科学家提议,人类应改变研究预测地震的方法,应该把它当作太空科学的一种,从太空去观察和测量地壳变动,这可能更有效。因为地震是由覆盖地球表面的浮动地壳板块挤压碰撞而引致,地球外表必有“震相”,若从太空观察地球,不难发现地震前地球已开始动荡不休,形状也会略变。因此,新的理论认为,预测地震的仪器及设施,应装置在太空,由卫星监察,然后把资料传返地震控制中心。
无论如何,人类目前的预测及防震科技水平,对这种自然灾害仍显得软弱无力。不过,尽量加强预测工作以及防震教育,仍是减少地震损失的重要保证。
利森(左)被引渡回新加坡受审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riben/2022125821.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3主编
2022-11-18主编
2022-12-08主编
2022-12-08主编
2022-12-02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3-01-03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