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日本

《日本重点生产方式》解读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07日 阅读:140 评论:0

二战结束后的日本,国民经济陷入瘫痪状态,危机四伏,生产停滞,物资匮乏,物价飞涨,民不聊生。战争的破坏使日本工业极度萎缩,工矿业生产指数剧减到战前的8.7%,几乎陷于停产状态。由于生产萎缩,失业工人大量增加,如何迅速恢复国民经济,是当时日本面临的紧迫课题。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东京大学教授有泽广已提出了“重点生产方式”的构想。他认为战后初期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是物资不足,在当时财力、物力非常有限的情况下,应首先集中力量解决煤炭等物资的增产问题。这一构想抓住了恢复经济的主要环节,成为战后日本恢复经济的突破口。吉田内阁接受了有泽广已的建议,1946年12月27日,吉田内阁通过《煤炭生产非常对策》和《1946年度第四季度基础物资需求计划制定及实施钢领》,把增产煤炭和钢铁列为经济政策的重点,“重点生产方式”成为政府一项重大政策。

重点生产方式的基本内容是:努力增加煤炭的生产,并将生产的煤炭侧重分配给钢铁部门以增加钢铁生产,然后再把增产的钢铁分配给煤炭生产部门,进而增加煤炭的生产。以煤炭和钢铁这两个部门为轴心,利用这种互相促进的办法使煤炭和钢铁得到循环增产,以此突破生产萎缩的严重局面,逐步以其推动电力、化肥、运输等工业部门的恢复,然后带动整个工矿业生产的回升。

为了保证重点生产方式政策的实施,日本政府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低利贷款。日本政府于1947年设立了“复兴金融公库”,并制定了《金融机构资金贷款准则》,把资金优先贷给重点生产部门。1947年1月—2月,共提供贷款1239亿日元,其中煤炭工业部门占36.5%,电力工业占15.7%,化学工业占7.6%,钢铁工业占1.8%。共占贷款总额的65%。

二、价格补贴。对于政府所规定的重点生产部门的产品,在公定价格低于成本时,其差价由国家金库的价格调整补助金来补贴。例如,1947年3月,主要煤矿的生产成本是每吨613日元,而销售价格只有346日元,二者相差267日元。1947年上半年国家主要钢铁公司的赤字达602亿日元,占总支出的32.4%。这些差额、赤字均以价格调补金进行了补贴。1946年的价格调补金为121亿日元,占一般会计财政支出的10%,1947年达445亿日元,1948年上升到1178亿日元。价格补贴政策刺激了企业对重点产业的投资,保证了这些产业部门的恢复和发展。

三、物资统制政策。为了顺利执行重点生产方式政策,日本从美国进口了棉花、重油、铁矿石、粘结炭、铁矾土、磷矿石、橡胶等工业生产的必需原料。日本政府为了严格控制物资流通方向,保证对重点产业的供应,设立了特别行政机构,采取了物资统制政策。例如1947年供给煤炭工业的钢铁、水泥、电力等生产资料,基本能满足需要的80—90%,而一般企业仅能满足30%。对煤炭工人所需要的粮食、衣服等必需生活资料也实行特别配给,以保证作为能源基础的煤炭工业的生产恢复。生产出来的煤炭,再以向一般生产部门供给价格的30%低价供应钢铁、肥料、液化石油气、炼焦等重点生产部门。

重点生产方式政策的最大功绩是使日本经济摆脱了生产萎缩的危机,走上了扩大再生产的轨道,加速了工业的恢复。1948年末,煤炭、钢铁实现了增产目标,促进了其他产业部门的恢复。

重点生产方式是适合战后初期日本特殊国情的经济政策,抓住了当时恢复经济的主要环节,是战后日本产业政策的开始。它为进一步推行其他产业政策,改变落后的工业技术水平和落后的经济结构创造了前提条件。

在实施重点生产方式政策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副作用,就是助长了通货膨胀,因为重点生产方式主要是靠银行贷款和财政补贴扶植的。这在一定意义上抵消了它的一部分功效,但总的说来,重点生产方式政策还是日本战后经济恢复时期的一个较为成功的经济政策。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riben/20221210408.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