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日本

《日本渡过两次石油危机的对策》解读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07日 阅读:195 评论:0

石油危机给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带来的影响是:物价上涨,失业率增加,工业生产停滞,经济结构改组,进入低速增长阶段。然而比较起来,日本由于迅速地适应了石油危机的严峻现实,及时采取了紧缩、调整产业结构的政策,提出了新的经济发展战略,较顺利地渡过了两次石油危机的袭击。

一、企业的“减量经营”和政府的对策《特安法》。石油危机后,日本企业经营收益恶化,于是企业大都采取了减量经营。所谓“减量经营”就是减少利息负担,降低商品库存率,减少雇佣工人,抑制新的生产能力的扩大。其主要内容包括:①归还借款,增加企业自有资金比率,减少利息负担。②减少雇佣。最初是解雇临时工,或使长期工人“一时归休”,接着是妇女自动离职后不再补充新人,最后是减少以男子为中心的基干劳动力。③抑制企业规模。总之,由于日本企业采取了减量经营的措施,这一时期(1975~1977年)企业的生产成本下降了,到1976年营业额利润率停止了下降,开始回升。从1978年起,日本企业摆脱了减量型经营。

日本政府为了促进结构型萧条部门转向有销路的附加价值高的产业部门,于1978年制定了《特定萧条产业安定临时措施法》简称“特安法”。“特安法”的主要政策有三条:①主管大臣制定法律,确定设备报废量和报废日期。②设立“特定萧条产业信用基金”,对衰退产业提供优惠利率的贷款,帮助萧条行业安置工人和转产。③允许组织“萧条卡特尔”。对特定商品因供求明显失调,价格降到平均生产费用以下的,这些产业的经营部门可以缔结有关限制产量、销售量的垄断组织。

二、实现整个国民经济的省能源化。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日本依赖石油的比率最高,因此,石油危机后,日本受打击最大,引起了全社会的极大震动。日本产业结构审议会于1974年9月发表了《产业结构长期设想》,强调今后产业政策的重点是:将过去的“资源能源多消耗型产业转变为省资源能源型产业。日本省能源化的途径是:①开发新能源。1974年6月通产省就制定了“阳光计划”,其目的就是为了开发新能源和替代能源,如太阳能、地热能、合成天然气等。②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中增加节省能源的投资。③采取厉行节约民用能源的措施,在家用电器方面尽量降低耗电量。从1973—1983年的10年里,电冰箱的电消耗量减少了61%,彩电用电减少36%,室内空调装置用电减少41%。这些降低能耗的产品,不仅在国内节省了能源,而且还大大打开了国外销路。日本在“省能源化”方面取得的显著成就,与其在财政、金融、市场价格等方面的措施分不开。如在财政上对节能设备实行特别折旧,减免税收;在金融上给予低利贷款;在价格方面,充分利用市场机制作用,以调节石油的供求关系。

三、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石油危机后,日本的投资重点开始了以重化工业向知识密集型产业的转变。日本产业结构的调整是紧密结合技术革命进行的。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日本技术革命的重点是对微电子技术的开发与应用。1980年日本提出了“技术立国”的口号,把应用微电子和计算机技术作为“通向科技立国之路”。从1984年起日本电子产品在世界市场出口额中占30%以上,居第一位。目前数控机床和产业用机器人的数量,也是日本居世界第一。日本在大力发展高精尖部门的同时,还在传统的工业中加上集成电路,形成机械工业与电子工业相结合的组装工业。日本经济企划厅在总结石油危机后日本产业调整方向时写道:“在石油危机后的产业调整过程中,各产业部门推行的高附加价值化,省能源省资源的技术开发的积累,导致了微电子技术的广泛应用,使我国产业支柱向着高度技术性的加工组装产业发展。”通过电子技术与机械工业相结合,使日本工业产品的竞争能力加强,并使出口商品的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即高附加价值的产品所占比重愈来愈高。这也为日本贸易的巨额顺差,世界最大的债权国地位打下了基础。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riben/20221210382.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