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人物研究

周怀鸿(个人资料简介_简历故事_海南名人)

作者:主编 时间:2023年01月04日 阅读:153 评论:0

周怀鸿,文昌县人,1919年2月出生。1944年广州国立中山大学医学院毕业,获医学士学位。大学毕业后,任国民党第九十五陆军医院三等正军医。1946年移善后救济总署广东分署第八工作队医师。1947年移广州中央医院内科助理住院医师。1948年移海口海南医院内科住院医师。海南岛解放以后,一直在海南人民医院任内科主治医师,主任医师, 内科主任、副院长、技术顾问。

1956年, 苏联疟疾代表团访问我国,对海南岛疟疾调查研究, 进驻海南岛万宁县兴隆农场, 并受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委托开办医师专科化培养(疟疾防治)。周怀鸿参加他们的工作和学习,经过三个月培训期满,成绩及格发给进修证书,使他对海南岛疟疾流行情况及防治等问题进一步了解,在工作中,继续对疟疾进行研究,完成《氯奎单剂量疗法治疗疟疾的初步报告》及《海南岛疟疾1115例的分析》两篇论文,发表在1960年, 1962年 《中华内科杂志》上,为海南人民防治疟疾尽了力量。

1959年以前, 海南岛各县都被认为是没有钩端螺体病 (简称钩体病)的地区;其实,后来证实钩体病是海南岛严重流行病之一,但是从来都未被发现与证实,使国人都认为海南岛没有钩体病,也没有医学界同行来海南岛进行调查研究,使当地农村遭受钩体病的折磨,大大地影响农村的生产力。但是,海南人民医院经常收治一种高热出血性疾病,起病急,病情重,死亡率高,因为未明确原因,往往抢救无效死亡,而大陆早有列耳氏病(即钩体病)的报导,使周怀鸿得到启发,认为该病可能是钩体病,但是因为本地区医疗技术落后,缺乏人才与设备,故束手无策,迟迟未能确诊。后来,周怀鸿查知佛山市人民医院伍学宗院长对钩体病有研究, 才把类似钩体病人的血清在冰藏下经空邮寄佛山市人民医院伍学宗院长收检,回报血清补体结合试验阳性,才第一次证实海南岛有钩体病,并且该患者为本地人,未到过大陆,证明疫源在海南。为了证实海南岛钩体病,周怀鸿和他的同事们做了许多工作,走过了许多弯路, 终于获得成功。

自从发现并证实钩体病后,周怀鸿开始尝到医学研究的甜头,对于工作和研究更加有信心, 并且积极进行。

1964年,周怀鸿被派到澄迈县参加社会主义教育(即四清)运动,担任医疗队长。在医疗工作过程中,发现大量农民,尤其是小孩患上水肿病,大大地影响了他们的健康,不少农民却因此丧失了劳动力,小孩则发育迟缓,甚致仃滞,有些不治死亡。周怀鸿带领部分医务人员到瑞溪进行深入调查,检查大便,发现他们中很多人感染上钩虫病,引起严重贫血,而导致低蛋白性水肿。经过医疗队的宣传教育,患者接受服药(驱虫与补血), 使他们药到回春, 破除了迷信思想。

在巡 医疗过程中,周怀鸿根据农村缺医少药实际困难的实况,大胆采用草药及针炙疗法,并且把这种医疗方法传授给赤脚医生,解除广大农民的病痛。

周怀鸿自1959年第一次发现并证实海南岛钩体病后,又开始新的医疗研究项目,如消化系疾病专题研究,当时在海南尚未开始,还是空白点。他得到领导的支持,开始配备医疗器械,首先应用可曲式胃镜检查胃病,并在胃镜的带动下,开始以冰冻疗法治疗胃溃疡, 自制用具,获得满意的效果。1973年, 他以儿茶治疗慢性结肠炎,并更新先进的医疗设备。1978年购置纤维胃镜,1983年购置纤维结肠镜及有关器械,使医疗设备逐步改进。《以儿茶治疗慢性结肠炎93例的疗效观察》一文,总结经验,获得满意的效果,受到广大患者的欢迎,1983年在全国中西结合消化系疾病学术会议宣读,1984年《广东医学》发表,荣获海南行政区1984年优秀科学论文一等奖。

1975年带领海南人民医院医疗卫生工作队到文昌县锦山人民公社开展医疗卫生工作,在那里发现普遍生长繁殖长春花,乃就地以长春花制剂治疗高血压的疗效,在队员的共同努力下,采制草药,为患者普查普治,获得满意的效果,总结《长春花治疗高血压的初步报告》一文,在1976年《海南卫生》发表, 并经《广东医学》转载。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renwu/20230146831.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