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人物研究

吴发凤(个人资料简介_简历故事_海南名人)

作者:主编 时间:2023年01月04日 阅读:114 评论:0

吴发凤,原名家悦,字名介,1870年生于文昌县公坡镇水北村,是清末和民国初年知名的老旦,也是琼剧史上最着名的剧作家。

吴发凤小时天资聪敏,学业优异,很得塾师器重,但因早年丧父,只读五、六年书就辍学,给邻居当挑货郎,后被货商弃于万州,沦为乞丐,为琼剧班主吴开吉所收留。17岁回家,又借债做糖果小贩,因亏本而转入“发字”科班为班主做杂工,借以学艺,由此起名“发凤”。一年后因生活所迫,离开 “发字”科班,不再干杂工,而来跟随农村班子唱花旦戏,因功底不实,嗓子粗阔又改唱老旦。演 《西厢记》、《卖胭脂》等剧中的崔夫人和许母,大受喝采。不上数年名震全岛。与清末民国初的莫发鸾、大眼鸟等几名老旦齐名。拿手戏有《西厢记》、《卖胭脂》、《紫金兰闯宫》、《双钉记》、《由天不由人》、《三江考才》、《洞房嫁姨》等20多出,成为名伶之一。

辛亥革命爆发前10年,吴发凤就开始衍变传统剧,搜集民间故事、掌握编撰提纲戏,深受班主和名伶器重,成为各大名班争聘的开戏 “师爷”。

1919年爆发“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的洪流席卷全国,海口、府城、文昌、琼东、万宁、澄迈等地的青年学生纷纷组织起来,利用话剧形式,宣传新思想、提倡新文化。吴发凤在这个伟大革命运动中利用琼剧形式编写歌颂孙文、黄兴的演唱剧,刻印成册,演遍全岛。继而又编写颂赞辛亥革命烈士的 《林格兰就义》和反对封建包办婚姻的 《新旧婚姻》、《社会钟》等剧本。这些剧本,除专业戏班上演外,文昌、琼山、琼东,澄迈等县的青年学生也竟相搬演。从而开创了琼剧上演时装戏的新风。

1922年,吴发凤和名花旦张禄金、张赛蛟、陈成桂、名武生王玉刚、小生陈俊彩、郑长和等人在革命先驱者王文明、吴明 (湖北人)、徐成章、徐天宗、徐天炳 (琼剧界称为“三徐”)等人的发起和组织下,成立了琼崖优伶界工会,吴发凤当选为主席,随后又创办了琼崖土戏改良社,以改革琼剧为职志,使琼剧成为反封建文化运动的组成部分。吴发凤除搜集一批传统旧脚本改编外,自己又创作了歌颂辛亥革命烈士的 《秋瑾殉国》和反映北平、上海学生运动的 《爱国运动》(五四运动)及《省港大罢工》等一批新剧,思想水平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1927年4月,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反革命政变,血腥屠杀共产党人和工农群众,逮捕进步教师、学生和社会人士。因此,吴发凤跟随王玉刚班 (一说双凤兰班) 逃往南洋。琼崖土戏改良社、琼崖优伶界工会从此解体。1928年,吴发凤跟随琼汉年班 (即陈俊彩班) 从南洋回国,从事编写剧本。他汇编琼剧名伶的名戏,包括《双自由》、《林兰香弄嫂》、《继母泪》、《洞房嫁姨》、《瓜寮成亲》、《青楼恨》、《开山票》、《马伏波开琼》、《秋瑾殉国》等在内的一批古装戏和时装戏剧本交给海口市一家木版刻印社合股印刷,广为销售。1928年,海口文坛上充斥着各式各样投合小市民口味的小说和电影,描写新才子佳人的鸳鸯蝴蝶派作品更是泛滥。吴发凤这时被海口市一家电影院专聘为海南话解说员,他在反复解说影片过程中熟悉了许多电影故事,为编撰琼剧剧本积累了素材。吴发凤是演员出身的编剧家,懂得舞台规律,有一定编剧经验。他以电影故事为基础,衍化生发出新的情节、新的人物,编成戏曲剧本,自然是驾轻就熟。从1929年至1939年10年间,共编出68个剧本(其中时装剧58个)。在这些剧本中,大约有30多个是以恋爱和婚姻问题为内容的。其中有些是根据我国早期电影改编的,如《杨花恨》 (又名 《柳絮》)、《黄金与爱情》、《空谷兰》、《爱河潮》、《永不归》、《红泪影》等。这些剧本,都刻成木版,大量印行,销售岛内和南洋各地。1939年春,日本侵占海南岛,吴发凤收拾60多个剧本印版,携带家眷8人到西营(今湛江市),翻印剧本远销南洋,不料被歹徒纵火烧毁。为了谋生,便到徐闻新梨园班开戏,因演戏收入不好,又回到西营,经营泥版印刷剧本远销南洋。1940年日本入侵南洋各地,吴发凤的谋生之路由此断绝,经济非常窘迫。加上年逾花甲,贫病交织,过着悲惨的生活。1945年8月,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投降,9月吴发凤一家归抵家乡文昌。他翻查离家前埋藏的许多手稿和印成册的剧本、木刻版,发现大都霉烂,这对他是沉重的打击,因而异常忧郁,经常患病。1946年10月7日,因吃蟾蜍肉粥中毒而死,终年76岁。

吴发凤从32岁 (1902年)开始撰剧,到67岁止,历时35年。他毕生创作、改编、移植的古装、时装 (文明戏) 剧本和演唱本,共121个,其中时装戏占74个,是琼剧历史上唯一的多产剧作家。

吴发凤对琼剧开创上演时装戏是有贡献的。他在舞台美术上大胆吸取电影、话剧的美术设计,规定用新的布景,打破了历史上“百戏一景”的陈规。此外,他在音乐唱腔上、板式上也有所创新,如“三五七”中板是他利用小生陈雪梨的腔调、板式唱法而规定下来的,而且大胆地写进《美人心》一剧中。至于 “三七” 中板、“二字”板、“高腔”等都是他跟陈成桂和一些音乐家将各种板腔加以变革而创造出来的,这使琼剧板腔更臻丰富。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renwu/20230146695.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