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人物研究

麦逢秋(个人资料简介_简历故事_海南名人)

作者:主编 时间:2023年01月04日 阅读:139 评论:0

麦逢秋,别号月楼,乳名承润。1896年出生于儋县排浦镇罗城村,后迁到排浦嘘定居。他1917年毕业于儋县县立第一高等小学,1920年毕业于广东省立第一中学,并以优异成绩荣获广东省府批准赴法留学。是年,他与余特立同舟赴法深造。抵法后,他进入法语补习学校,先攻法语,然后到里昂南锡大学攻读。他是半公费的留学生,为了克服经济上的困难,他参加勤工俭学活动,借以弥补生活费用之不足。不久,国家经济困难,停止资助,他只得于1925年休学回国,在家乡和父亲料理生意,筹措学金。一次,他从报章杂志上看到日寇嘲笑“中国是一盘散沙,投有五分钟热血”,气得拍案而起,挥笔疾书一副楹联,悬挂在家里的墙壁上。楹联云: “须顺十九期潮流, 同维时局;不是五分钟热血,贻笑邻邦。”这副楹联,至今还在群众中传诵。1926年麦逢秋再次赴法继续其未竟学业。1932年, 他考取法学学士学位, 继而以法文撰写《论中日关系与国际公法》,这部文献实为我国一份难得的文化遗产。在会试场上,他用法语答辩, 口若悬河,舌如利剑,有“答辩台上的狮子”之称,从而荣膺法学博士学位,成为当时世界各国留法学生中的佼佼者, 一时誉满海外。

1932年,麦逢秋学成归国。1932年至1937年,他在广东国民大学任教授,同时在广州国立法学院及高中部兼课。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寇侵华,广州沦陷,他随国民大学迁往内地,曾先后迁往开平县楼岗墟、阳春县春湾、高州及茂名等地,任国民大学政治系主任及高中部主任,兼开平侨中校长等职。1945年抗战胜利后,他又随国民大学返广州复校,在该校任法学院院长、教授,兼附中主任。同年接国立广西大学聘请,前往桂林任教一年。1946年又返广州, 继续在国民大学任教授,同时兼任省立海事专科学校、省立法商学院和私立广州法学院等校教授。同年以遴选形式,由青年党提名政府选任,当广东省参议员兼驻会委员约一年(当时只是挂名,仍以教学为生)。解放战争期间,大陆形势紧张,他南归海南,任私立海南大学教务长、教授。1949年春,国民党政权正面临摇摇欲坠之际, 曾祥鹤 (留法同学)、徐铁夫(同乡朋友)等人盛情邀他前往台湾,他都一一婉言谢绝。1949年10月,他前往香港,当时香港大学以高薪聘他当教授,他同样谢绝。1950年5月1日海南解放后, 麦逢秋心向祖国, 魂系华夏。终于从香港返回祖国,以育人为乐。那时私立海南大学改为南方大学分校,他仍在该校任教。不久,又调往海南师范专科学校任教授、教务长。1951年3月27日,麦逢秋因历史原因不能不离开教育战线。1963年1月, 他回到了排浦定居。在那 “史无前例”的时期,他身处逆境,身心遭到 “四人帮”极左路线的迫害和摧残。但工人、农民、渔民及知识分子却同情他,不断给他送食的、穿的。他相信党,相信群众,因而有信心活下去。他在 《回乡》一诗中有句曰: “归来正值残冬后,枯木逢春有转机。”这是麦逢秋对时局的正确估计。粉碎了 “四人帮”,党给这个历尽坎坷沧桑的高级知识分子带来了希望和新生。他对党没有一句怨言,对过去的委屈全不计较。1979年9月,麦逢秋得到了平反,落实了政策,并被聘为儋县新州中学教育顾问。麦逢秋虽然经历了坎坷和挫折,但他始终矢志不渝,爱国爱民之心不变。虽已近耄耋之年,但仍不愿以老躯对黄昏。“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他尽心尽责工作,赢得了全体师生、家长和上级领导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尊敬和爱戴。1985年, 麦逢秋因年事高病倒在床上的时候, 儋县政协主席林芝畅和统战部部长陈吉昌以及其他单位的领导同志曾先后到排浦去慰问他,这使他内心感到无比的温暖。人到高龄,愈加怀旧。数十年来,麦逢秋桃李满天下,他的学生遍布美国、加拿大、新加坡。他在病重期间,曾寄语海外亲友、学生和他正在美国留学的外孙, 希望他们为祖国的统一大业作出贡献。

1985年6月27日病逝。终年89岁。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renwu/20230146576.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