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人物研究

朱立宏(个人资料简介_简历故事_成就贡献)

作者:主编 时间:2023年01月04日 阅读:157 评论:0

1921—


朱立宏,农业教育家,水稻遗传育种学家。毕生从事农业高等教育,培养了大批农业科技人才; 阐明中国水稻育种中矮源利用的格局,揭示水稻抗病遗传机理并选育出一些抗病品种,为中国水稻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朱立宏,原名朱立宦,1921年7月4日出生于广东省兴宁县 (现兴宁市) 大坪区 (现大坪乡) 兰塘朱坑村。祖父是前清秀才,父承祖业,崇尚孔孟,常教育子弟们读书向上,志在四方。朱立宏自幼受家庭潜移默化的熏陶,立志求学,以才能济世。
朱立宏7岁在朱坑村观海小学接受启蒙教育,12岁入县城南小学高小,14岁进县立第一中学初中,三年毕业后,顺利通过广东省汕头市中学会考,继续在该校读高中,学业成绩名列前茅。在高小和中学读书期间,正值国家处于内忧外患、危急存亡的紧要关头,他在抗日民主进步书刊的影响下,热血奔腾,迎着大激荡的时代洪流,在认真读书的同时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
1939年高中毕业后,朱立宏在朱坑村的观海小学当了一年小学教员。他一面向天真活泼的儿童传授知识,一面向他们灌输抗日救国思想,教他们唱抗日歌曲。朗朗的读书声和嘹亮的歌声时起时伏地在山青水秀的乡村回荡,更加激发了朱立宏热爱家乡、热爱田园生活的激情,但也从未忘记立志求学济世的初衷。1941年秋他考上国立中央大学农艺系,便怀着既矛盾又高兴的心情踏上了问津农业科学殿堂的道路。
朱立宏在农村生活了20年,从小就看着母亲带领全家耕种几亩水田和零星旱地,家乡父老那种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终年辛劳的情景深深刻印在他的心坎上。那时南方山区山洪频仍,病虫流行,将近成熟的稻禾往往平伏倒在田面上,1亩稻田收不到多少稻谷,农民们束手无策,听天由命。这种悲伤的境遇能否改变呢? 朱立宏带着这个问题离开农村走进农学院的大门。
抗日战争时期,沦陷区生灵涂炭,大后方民不聊生。那时的中央大学设在重庆的柏溪和沙坪坝,朱立宏从跨进校门第一天起,就面对着吃 “平价米” 和点菜油灯的生活。但他不畏艰苦,执着追求,在着名教授的教诲下,发奋读书,决心掌握农业科学理论知识。通过4年紧张的学习,他以优异的成绩获得学士学位,并且在诸多着名教授博学多才、循循善诱的感召下,懂得了“学然后知不足” 的道理,进一步激发了他继续攀登的决心。
1945年夏,朱立宏大学毕业,经周承钥教授推荐到四川农业改进所工作,在遗传学家李先闻、鲍文奎的指导下,研究粟的细胞遗传。当年8月,日本宣告投降。在全国欢庆抗日战争胜利结束的日子里,朱立宏于1946年参加了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举办的留学考试,1948年夏办成自费留学的出国手续,进入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研究生院攻读植物遗传学,一年后获得硕士学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给孤身在美留学的朱立宏以很大的鼓舞,他想到新中国百废待兴,亟需建设人才,这正是海外学子报效祖国的良机,也是自己企盼已久的心愿,便立即响应祖国的召唤,毅然放弃继续留学计划,于1950年春回到祖国的怀抱。从1950年起先后在哈尔滨农学院、南京大学农学院和院系调整后的南京农学院 (现南京农业大学) 任教,从事水稻遗传育种研究。他数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无私奉献,为中国农业高等教育和水稻遗传育种科学的发展做出了优异的成绩。

潜心教育事业 发展作物遗传育种学科


朱立宏从美国回来后不久,便担任南京农学院作物遗传育种教研组主任,直至年老退休。他讲授过普通遗传学、细胞遗传学、作物育种学和水稻遗传育种学等课程,从20世纪60年代起开始培养水稻遗传育种研究生。在近半个世纪的教学生涯中,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给数以千计的青年学生进行遗传育种科学的启蒙教育。在科学也要贴政治标签的年代里,他除了讲授苏联传播过来的米丘林遗传学外,较早地以客观介绍的方式开出摩尔根遗传学课程,使渴求科学真理的青年学生得以从不同观点的比较中、从客观的实验结果中吸取真谛。朱立宏授课概念清晰、逻辑性强,吸引了许多学生对作物遗传育种科学的爱好,更有许多学生就此选定了自己的专业和主攻方向。老师启蒙的力量是巨大的,在他培养的学生中有不少已成为中国作物遗传育种领域的一流专家和学术带头人。
朱立宏认定,教育质量的提高关键在于教师的素质和水平。他尊重人才,注意发挥人才的专长,并在教学与科研实践中培养人才。在他领导的教研组里,根据专业教育计划,分作物、按学科,老、中、青结合,组成各类教学和研究集体,担负着农学、植保、园艺和土化等各系各专业的遗传学、作物育种学和生物统计与田间试验设计的教学任务,以及各主要作物的遗传育种研究。他将初期以教学为主的教研组发展为教学与科学研究融成一体的集体,他认为教师从事科学研究是提高业务水平和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他的教研组在1956年至1966年 “文化大革命” 前的10年间承担了40多项包括国家下达的关于稻、麦、棉、豆、玉米等主要作物的遗传育种课题。研究工作的发展为课程提供了新鲜内容,为实习提供了良好现场,为生产提供了物化技术。
1960年朱立宏率领教研组全体教师创建了作物遗传育种专业,他主持制订了该专业的教学计划。为适应新专业教学的需要,一方面充实本教研组遗传学、作物育种学、田间试验与统计方法等课程的内容,增开生殖生物学、种子学等新课; 另一方面组织兄弟教研组为本专业开出植物生理生化、植物分类、细胞生物学等专业基础课程。同时还加强了实验和实习基地的建设。该专业先后招收了10多届学生,为中国作物遗传育种事业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他在原遗传育种教研组的基础上提出分设普通遗传学、细胞遗传学、作物育种学和统计遗传学等教研组,并开展各主要作物的遗传育种研究,以适应不同学位、层次的作物遗传育种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这一举措为南京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学科的发展以及后来被评为全国重点学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朱立宏十分注重教学规律的研究。他倡导教学上编好教材,科研上坚持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结合,前者使学有范本,后者使学用一致,既为学科和生产的发展作贡献,也为提高教学质量奠定基础。1963年他编写过一本简明的摩尔根遗传学提纲,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对学生起过良好的启蒙教育作用。遗传学是生物科学的主要分支和基础课程,他认为,概念清晰、表达严谨、突出精髓、深入浅出应是编写基础理论教材和课程讲授的关键。他多次编写出版的水稻育种教材曾是中国高等农业院校作物育种学教材的范本,其特点是与中国的水稻育种发展实际紧密结合,基础理论与实际应用结合,体系的稳定性与内容的灵活性结合。

探究水稻矮秆资源 阐明中国矮秆基因利用格局


朱立宏从水稻产量突破出发,特别关注矮秆育种。国内外的研究证明,水稻矮化育种是矮秆资源 (简称矮源) 的创造性利用的结果。中国籼稻矮化育种利用的矮源是广西矮仔占、矮脚南特、低脚鸟尖和花龙水田谷。朱立宏和他的助手在20世纪70年代开展的水稻矮秆遗传研究证明,上述4个矮源的半矮秆基因是互相等位的,都由一对半矮秆基因sd-1控制,并发现这个半矮秆基因有遗传多效性,分布极其广泛,散见于中国华南、云南籼稻地方品种和亚洲、中美洲、北美洲和澳洲的水稻品种中。sd-1半矮秆基因构成了现代籼稻品种独特的遗传背景,长期利用这个基因,便会出现遗传背景的单一性,可能潜伏着水稻品种生产性能崩溃的风险。朱立宏有鉴于此,便从70年代起和助手们一起首先在中国致力于筛选和创造新矮源的研究,使中国水稻育种矮源利用多样化。70年代初,他们从广东省农业科学院黄耀祥先生处收集到一批晚籼稻矮秆品种,进行试验研究。结果发现,晚籼品种桂阳矮1号和带sd-1的南京11号杂交,出现非等位反应,杂种一代 (F1) 的株高显着超亲,杂种二代 (F2) 的株高变异幅度显着超出半矮秆范围。随后,他们经过反复的转育、分离和筛选鉴定,最后于80年代末获得带非等位半矮秆基因的籼稻标准系,这个半矮秆基因被称为sdg (t),于1991年得到国际水稻基因符号、命名和连锁群委员会的承认。
20世纪70年代,广东农科院水稻研究所开展丛化育种,育成的品种具有丛生快长的特性,苗期叶面积系数增长较快,截取光能的能力较强。朱立宏和助手们在确定sdg (t) 基因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其代表品种,发现双桂1号和丛桂226的半矮秆株型可能是由sdg (t) 和sd-1共同控制的,而且sdg (t) 是一个复合基因座,至少存在sdg-a (t) 和sdg-b (t) 两个复等位基因,前者与sd-1共同控制丛化品种的半矮秆株型,后者与sd-1互作导致株型特矮的畸变。据统计,中国20世纪80年代种植面积在10万亩以上、渗透有桂阳矮种质的籼稻品种累计曾达到18 000万亩,其中双桂系统品种约占6 000万亩。可见在中国南方稻区,半矮秆基因sdg(t) 已被籼稻育种转辗扩散渗透,改变了矮秆籼稻品种群的遗传背景仅由sd-1支配的局面。朱立宏指出,中国这种籼稻矮源利用的新格局是矮化育种的又一重要发展。
90年代,朱立宏和他的助手完成籼稻矮秆近等基因系的选育,首先在中国提出水稻矮秆基因遗传多效性的系统资料,证明半矮秆品种伴随株型的矮化,茎节间长度自上而下急剧缩短,上部三叶变阔变短,剑叶和倒二叶夹角变小,株型趋紧凑,叶姿趋直立,经济系数提高。朱立宏比较不同矮秆近等基因系后发现,sd-1的多效性导致各种性状协调较好,在不同的轮回亲本背景中表现也较稳定,这可能是它尚难被取代的原因。而sdg(t) 的多效性主要使品种的结实性较强,单株产量较高,但不如sd-1稳定,二者的经济系数都可超过50%,故都能在育种和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至于四川的籼稻品种南充一支蜡的半矮秆基因,也是与sd-1不等位的,但单株粒重低,经济系数小,缺乏利用价值。
中国长江流域是籼粳稻品种的混栽区,向北则纯为粳稻,向南则纯为籼稻。中国粳稻品种生产潜力的突破,也是在20世纪60年代品种由高秆变为半矮秆后取得的。朱立宏的研究指出,粳稻和籼稻在矮源利用上是殊途同归的,彼此的矮源遗传性质不完全相同,但使株型半矮秆化,从而突破原有高秆品种生产潜力的效果是相似或相同的。他研究引自日本的半矮秆粳稻品种金南风、日本晴、清锦和农林系统品种以及中国的一些粳稻品种的株高遗传,发现这些品种的半矮秆株型是受多基因控制的,与籼稻截然不同,这些品种若与高秆粳稻品种杂交,杂种二代群体的株高变异呈单峰连续分布,未出现如籼稻那样的主基因遗传现象,这是粳稻育种在矮源利用上的特点。

挖掘水稻抗病资源 揭示抗性遗传机制


中国广大稻区最主要的水稻病害是稻瘟病、白叶枯病和纹枯病。20世纪60年代起,随着矮秆、多蘖、高产水稻品种的推广,水肥条件的改善和密植程度的提高,使上述病害日趋严重,故选育推广抗病品种,越来越受到重视。
朱立宏从高产品种必须抗病和基础研究必须与育种实际结合的基本观点出发,70年代初期起,便对水稻抗白叶枯病遗传资源的评价与利用进行了广泛系统的研究,并开展抗病育种。他在开拓中国水稻抗病遗传育种研究领域上,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引进优异的原始抗病资源,通过遗传加工改造成可直接用于抗病育种的衍生抗源; 二是挖掘中国水稻地方品种的抗病资源,进行遗传评价; 三是开辟水稻抗纹枯病遗传研究,为抗病育种提供理论基础。在国家科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农业部的资助下,这三方面研究都取得了具有创新意义的进展。
原产南亚孟加拉的抗白叶枯病稻种DV85、DV86和DZ78在引进中国前已知都带有抗病基因Xa-7和xa-5,抗谱宽,抗性特强,但这些品种植株高大、枝叶披散、长芒、米色赤褐,综合农艺性状不良,不利于直接用于育种。朱立宏带领研究生,从70年代后期起,通过杂交转育和遗传鉴定,连续接种,追踪选择,至80年代中期育成一批农艺性状获得改良的半矮秆、抗谱宽的籼型抗病品系,其中87-8072 (糯) 和87-8072 (籼) 经等位性测定,证明带显性抗病基因Xa-7,经接种鉴定,能抗白叶枯病菌系Ⅰ~Ⅶ型,前者兼抗稻瘟病和热害,后者兼抗褐飞虱和白背飞虱。另一衍生抗源85-21416带隐性抗病基因xa-5,除抗白叶枯病外,兼有广亲和性,与籼粳品种测交,结实正常,经等位性测定,其广亲和基因与S-5N等位。
在挖掘利用中国水稻地方品种抗病资源中,朱立宏和助手在80年代首次揭示太湖流域晚粳稻地方品种资源中存在着对白叶枯病的主基因抗性,筛选出大绿种、风景稻、小爱2号、铁秆青等8个抗病种质,并明确其抗病的遗传性质。90年代他进而与中国农科院和华中农业大学合作研究,发现长江中下游的中粳和中籼稻品种主要携带抗病基因Xa-3和Xa-4,比较单一,而太湖晚粳抗病品种则存在主基因和多基因多种情况,一些品种所携带的抗病基因与我国粳稻中普遍分布的Xa-3或Xa-4不等位。
他在80年代早期就提出,水稻对白叶枯病的抗性并不单纯受主基因控制,与品种的遗传背景和环境条件也有关系。他在育成带隐性抗病基因xa-5的衍生抗源后,通过固定主基因效应和重复回交的设计,发现水稻群体的抗病性表现依遗传背景的变化而波动,表明抗病的遗传背景是受主基因和微基因共同制约的。这些研究对深入认识水稻抗病遗传机理并指导稻区抗病基因资源合理利用都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水稻纹枯病是近十多年来才引起注意的,过去缺乏研究。朱立宏和助手们在1984—1990年间对感病程度轻重不同的水稻品种,进行连续5年人工接种鉴定,辅以生化特性测试和性状相关回归分析,确证品种间对纹枯病菌的侵染反应存在稳定的差别。利用双亲本杂交世代群体和双列交群体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轻感对重感是不完全显性,受多基因控制,存在基因的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前者是主要的。根据遗传评价结果,筛选出Tetep、IET4699等8个中等抗病的品种。当前国内外尚无高抗纹枯病的基因源,朱立宏的这项研究为我国选育和利用轻感或中抗品种提供了理论根据。
朱立宏在揭示抗病遗传机制的同时,还育成了一些高产抗白叶枯病的水稻新品种,其中中籼南农2159、南农糯2号、南农籼2号先后经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在长江中下游推广,该项成果获1991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

崇尚务实学风 信守坦荡为人


高等学府的长期熏陶使朱立宏形成了自己的言行准则。他治学崇尚务实,“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朱立宏数十年如一日,实实在在地追求学问,就着眼在 “放心” 两字,因而他博览群书,勤做札记,冷静思考,慎下结论。他从不盲目追逐潮流,而取审慎态度,因之能较为妥善地对待50年代遗传学中两大学派的争论,他重视理论,但更注重应用。他研究水稻矮秆和抗病的遗传基础,主要是为更有成效地通过矮秆基因改良株型以达到高产,通过抗病基因来保证品种产量潜力的实现。他十分重视掌握实际情况,在但任全国水稻育种攻关专家组顾问期间,他考察了南方各个主要稻区,结交当地专家,虚心听取意见,通过切磋交流形成了对全国攻关的中肯见解。一次,他闻得云南有亩产1吨的高产水稻,心里半信半疑,便趁考察云南的机会到滇西宾川县作了现场调查。他发现云南高原生态环境确有利于群体结构的形成,每亩30万穗高密度的中籼桂朝2号稻田棵棵茎叶清秀,穗大粒多,经过仔细测量,确认一季亩产吨粮是可以达到的。现实的感受和认识,使他调整了自己的水稻育种计划和选择标准。
朱立宏严谨务实的学风也贯穿在他的教学过程之中。他深信根深才能叶茂,学生应有扎实的基础知识,然后才能在上面建筑起专业知识的大厦,才有 “后劲”,但只讲基础知识而缺乏专业技能也难以解决生产实际问题。所以他从学用一致出发强调,作物育种学要有总论,同时要讲各论,他自己就带头编写了水稻育种教材。他主讲遗传学基础课程多年,照说已非常成熟,但他坚持每讲一次都要根据授课对象和学科的最新发展将讲稿修改一次,力求深入浅出、精益求精,而且亲临实验课进行指导。他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在讲授水稻育种课时,经常带领学生参加田间观察、记录、操作、管理等,从实践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
朱立宏襟怀坦荡,以诚待人。他厌恶浮华虚夸、阿谀奉迎,看起来好像我行我素,令人有孤芳自赏的感觉,但实际上他是十分乐于助人、有求必应的。对待科学技术问题,朱立宏从不隐瞒自己的观点,20世纪70年代中国兴起杂交水稻和花药培养育种热潮,他认为杂种优势利用与传统的杂交育种是相辅相成的,都要发展,厚此薄彼不利于中国水稻育种的持续发展; 花药培养有利于缩短育种周期,但也有明显的局限性,不宜言过其实。他对一些媒体动辄称为国际领先、重大突破的报道保持清醒的头脑,从不随便附和。80年代中国粮食生产连续几年丰收,社会上出现了 “卖粮难”、“过剩论”,1985年他在长沙举行的全国水稻生产会议上发言,疾呼我国人多地少,农业发展不平衡,粮食生产不会过剩,水稻育种仍应以产量为首要目标,建议将提高品种产量与改善稻米品质相结合,防止抓了品质丢了产量。朱立宏担任过《作物学报》 等多家期刊的编委,评阅过大量研究生学位论文,参加过许多研究成果的鉴定,对于每一篇论文、每一项评审他都十分认真负责,做到尊重科学、尊重事实、知无不言、热忱帮助。为了把握好方向、做好评审,他特别关心国内外水稻遗传育种学术动态,注意积累科学资料作为开拓视野、冷静思考和周密分析问题的源泉。
朱立宏在高等农业教育和科学研究实践中默默耕耘了50多个春秋。教书育人,英才辈出,水稻研究,硕果良多,无愧于当年立志学以济世的一片衷心。1985年中国首届教师节,江苏省人民对政府授予他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 1992年中央农业部给予他振兴农业先进工作者荣誉; 同年国务院颁发给他政府特殊津贴,以表彰他近50年所作出的贡献。荣誉是可贵的,但默默奉献更是无价的。

简 历


1921年7月4日 出生于广东省兴宁县 (今兴宁市) 大坪区 (今大坪乡)兰塘朱坑村。
1941—1945年 在四川省重庆市国立中央大学学习,获学士学位。
1945—1947年 任四川省成都四川农业改进所技佐。
1947—1948年 任南京国立中央大学农学院助教。
1948—1949年 在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研究生院学习,获硕士学位。
1950—1951年 任黑龙江哈尔滨农学院讲师。
1951—1952年 任南京大学农学院讲师。
1952—1963年 任南京农学院讲师。
1963—1981年 任南京农学院 (1972—1979江苏农学院) 副教授。
1981—1991年 任南京农学院 (1985年后南京农业大学) 教授。
1991年 离休。
1952—1983年 任南京农学院作物遗传育种教研组主任。
1981—1988年 任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委员。
1985年 任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水稻抗病育种顾问。

主 要 论 着


1 朱立宏,周毓珍,陶世昌 .粳稻杂交育种研究.作物学报,1964,3(1): 69~86
2 顾铭洪,朱立宏.几个矮秆稻矮秆基因等位关系的初步分析.遗传,1979,1 (6): 10~13
3 朱立宏,周毓珍,许志刚.水稻白叶枯病抗性遗传的初步研究.南京农学院科学研究简报,1979 (4): 1~9
4 朱立宏.水稻育种的几个问题.江苏农业科学,1979 (5): 1~4
5 朱立宏,顾铭洪.水稻落粒性的遗传.遗传,1979,1 (4): 17~19
6 朱立宏,顾铭洪,薛元龙 .稻矮秆遗传及其利用 .南京农学院学报,1980 (2): 1~7
7 李欣,朱立宏.粳稻矮生性的遗传研究.南京农学院学报,1982(3):12~26
8 朱立宏,李欣.粳稻矮生性的遗传研究Ⅱ.南京农学院学报,1984(4): 1~5
9 周毓珍,朱立宏.水稻抗白叶枯病遗传研究Ⅱ.几个中间抗源的转育效应.南京农业大学学报,1985(3): 10~16
10 朱立宏.水稻遗传.孟德尔逝世一百周年文集.北京: 科学出版社,1985,189~195
11 朱立宏,周傲南 .稻矮源遗传研究 .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1986,1(1): 15~22
12 朱立宏,沈锦骅,申宗坦,鲍文奎.稻的遗传.见: 中国农业科学院主编.中国稻作学.北京: 农业出版社,1986
13 朱立宏,周傲南,周毓珍,丁伦友,王浩熙,谢庆军. 中糯南农大2159的选育.南京农业大学学报,1987(3): 1~7
14 谢重庆,朱立宏.稻矮源遗传研究—论双桂、丛桂等品种矮生性的遗传性质.南京农业大学学报,1989,12(3): 1~6
15 朱立宏,谢重庆.中国水稻育种新矮源利用的进展 (英文),Proc.ofthe 6th Intern. Congr. of SABRAO,1989,405~408
16 万建民,朱立宏 .太湖晚粳抗白叶枯病遗传研究.江苏农业学报,1990,6(3): 1~9
17 朱立宏,沙学延,张红生,王建林.水稻抗纹枯病的遗传研究.见:朱立宏主编.主要农作物抗病性遗传研究进展.南京: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139~152
18 朱立宏,万建民,邵启明 .稻抗白叶枯病衍生抗源选育及其遗传分析.南京农业大学学报,1990,13(3): 13~18
19 陈增建,朱立宏.江苏鲁稻核型的初步分析.遗传学报,1990,17(1): 1~5
20 陈增建,朱立宏.鲁稻与云南稻地方品种亲缘关系的初步研究.作物学报,1990,16(3): 219~227
21 朱立宏.主要农作物抗病性遗传研究进展.南京: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
22 朱立宏,谢重庆,王浩熙等.籼稻矮秆等基因分析.中国水稻科学,1995,9 (3): 141~148
23 朱立宏,赖桂贤,腾友仁等.水稻显性矮秆遗传研究.南京农业大学学报,1995,18 (2): 1~8
24 朱立宏.我国籼稻育种的矮源研究利用 .见: 沈阳农业大学稻作研究室水稻理想株形座谈会论文集,1996,14~15
25 朱立宏,黄超武,申宗坦.水稻育种.见: 盖钧镒主编.作物育种学各论.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6~46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renwu/20230146239.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