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
朱道华,农业经济学家,教育家。对中国农业现代化、农业商品经济理论、农业和农村发展战略理论作出重要贡献。他作为全国高等农业院校农经学科的组织领导者之一,对农经学科建设作出了成就; 在担任沈阳农业大学校长期间,勇于教育改革,率先提出打破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实行 “一校多制” 的办学模式。朱道华,1930年4月25日出生于浙江省黄岩县 (今台州市黄岩区) 一个世代知识分子家庭。他的祖父朱文劭,清末进士,新中国第一届全国政协特邀代表。父亲朱有献,知名教育学家,曾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教育系主任。
1949年9月朱道华考入南京中央大学农学院,就读于农业经济系。1953年毕业后,分配到当时的沈阳农学院农业经济系任教。1979年任农业经济教研室主任,1983年晋升教授,198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任农经系主任,1984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农经学科首批博士生导师。1988年9月至1997年5月任沈阳农业大学校长。现任该校农村经济研究所所长。
朱道华还曾兼任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1982—198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三届农经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农业部高等农业院校教学指导委员会第一届副主任兼农经学科组组长,中国农业经济学会第三、四、五届副理事长,全国高等农业院校农经系系主任联席会会长 (1988—1997年) 等职务。他在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农村发展、世界农业经济等领域均有建树。先后在国内外发表论文和着作120余篇 (部)。他的研究丰富了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经济理论,为党和政府在制定农业发展战略与宏观管理等方面提供了科学依据。他对高等农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也在理论和实践上有所贡献。朱道华从20世纪80年代初起,不仅多次在国内举行的国际学术交流会议上做学术报告,还多次应邀赴美国、德国、俄罗斯、日本、韩国、加拿大及中国台湾进行考察、演讲、学术交流和签订校际合作协议等。
对中国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发展战略的研究
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关于中国农业现代化大讨论开始之际,朱道华就先后在中国农经学会和中国农学会的专场学术报告会上,较系统地提出了关于中国农业现代化理论的基本观点: 按农业生产力质的区别,将农业划分为原始农业、古代农业、近代农业和现代农业。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是机械化、科学化和社会化,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容包括生产条件、生产技术和生产管理现代化,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标志是在提高单产基础上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走综合技术改革的道路等。他的观点引起了媒体的重视,《光明日报》 曾头版通栏标题刊登了他的论文摘要。此后,他继续深入研究,发表了一系列论文,丰富了他的观点。
20世纪80年代初期,朱道华在国家农委、中央组织部组织的省地级农业领导干部研修班上做题为 《中国农业中的商品经济》 的报告。提出了中国农业无论是搞农业现代化,还是完善社会主义制度,都必须向商品经济过渡; 并提出社会主义必须把商品经济作为自己特征的超前性观点。他还提出了从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过渡的途径和政策建议。进入20世纪90年代,他是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支持者。他发表了一系列关于发展和完善农业市场经济的论文,提出了商品化是农业现代化的起点,并根据国内外的经验,系统分析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各种趋势,提出了相应对策建议。
20世纪80年代中期,朱道华受中共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和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的委托,主持了中国农业发展战略综合研究和中国农村发展战略综合研究。他提出了中国农业和农村发展战略要回答中国农业 (农村) 现代化发展道路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农业经济制度两个相关基本问题的命题,并做了系统的回答。他首先提出要以发达的农业、富裕的农村和良好的环境作为战略目标,并就调整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推行农业 (农村) 技术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农业经济制度,以及正确处理工农关系等做了系统分析。他执笔的两个报告是国内最早的系统的研究报告。在报告中他论述了以下观点: 关于不宜单独提农业总产值翻两番的观点; 关于以粮食为基础,大力发展农林牧渔、大力发展农村工业和第三产业的观点; 关于要走有机农业和无机农业相结合道路的观点; 关于农民家庭经营能够适应农业现代化的观点; 关于大力发展小城镇吸引剩余劳动力的观点; 关于农村东、中、西部分区发展战略的建议,等等。朱道华并多次应邀参加中央有关农业政策的制定和全国农村工作会议。
20世纪80年代中期,乡镇企业已经崛起,但受到许多非难。朱道华热情赞颂乡镇企业的崛起,并在理论上予以支持。1986年他提出发展乡镇企业不仅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中国实现国家工业化的客观需要,是中国工业化发展道路的重要特色的观点。他还评击了认为发展乡镇企业是因小失大的种种观点。20世纪90年代初期,他又发表了 《农业工业化问题探索》专着,分析了国内农村工业化的历史,对中国农村工业化发展战略、道路和对策提出了系统建议。
20世纪80年代后期,朱道华连续受聘为辽宁省委、省政府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咨询组成员,对农业在辽宁经济中的重要战略地位、辽宁的工农业关系、辽东半岛的创汇农业、沈大公路沿线区域的发展,加速发展辽宁省乡镇企业,在辽宁实施科教兴农、增加农业投入、建立农业现代化示范基地等,提出了一系列建议,受到了重视和采纳。1992年辽宁省委、省政府授予朱道华优秀专家称号。
铺筑中国高等农业院校农业经济学科建设的基石
朱道华在农业教学和管理的岗位上,从助教到博士生导师、从教研室主任到大学校长的经历,使他对农业经济学科成长和发展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更具有使命感和责任感。他先后开设了农业经济系10余门主干课程,他主讲的 《农业经济学》从20世纪80年代起一直在国内居领先水平。
1984年后,他与赵天福教授共同担任全国统编教材 《社会主义农业经济学》 的主编,这部教材已修订过3次,1998年国家教委批准已列为全国重点教材,目前朱道华正在主持修订第四版。朱道华20世纪60年代在国内首先开设外国农业经济学课程,在20世纪80年代与贾健教授共同主编了这一课程的全国统编教材。20世纪90年代,又开设世界农业经济学并主编了该课程的全国规划教材。
他在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议组农经、农工组召集人、农业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兼农经学科组组长和全国高等农业院校农经系系主任联席会会长期间,多次主持农业经济管理教育改革、专业设置、教材建设、研究生培养方案等方面的研讨。学科组共同形成的意见和建议,多为国家教委和农业部教育司所采纳作为法定的改革方案。朱道华在此期间成为中国高等农业院校农业经济管理学界公认的学术带头人。
积极探索高校改革的新路
1989年9月,朱道华担任沈阳农业大学校长以后。作为学者型的校长,面对着过多的历史欠账和继承下来的学校 “办社会” 的种种压力,他从战略发展的高度,对高等农业教育的改革提出了全新的思路:
一是打破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由于中国历史上照搬前苏联的模式,使多数院校隶属关系被严格地制约在条块分割的局面中。国家、部委、省市,由于任务有别和经费渠道不同,便一而再地重复建校或盲目拔高; 而基础好、人才多的院校,却不能承担隶属关系以外部门的任务,更不能得到相应的投入。这样就使得国家本来有限的教育投入难以发挥出应有的效益。朱道华于1989年提出的这一改革思路,使得国家的教育投入提高了效益,省、市减少了重复投入,院校发挥了潜力,可谓一举多得。这一改革模式,率先在沈阳农业大学实施,使这所农业部所属的全国重点院校,先后承担了辽宁省、沈阳市的人才培养任务,沈阳农业大学成为由农业部和辽宁省共建的大学之一,进入高等教育改革的实践。
二是注重学生素质提高。沈阳农业大学试行 “模糊专业、按系招生、基础加模块” 的培养方案。高校的毕业生,由于在校期间过细的学科分工和过窄的专业设置,使得学生就业的选择受到限制。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需要人才必须具有扎实的基础,在本行业内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我国人才培养的效能。沈阳农业大学从1990年起,实行了模糊专业、按系招生的方案,同时,在各院、系原有专业的基础上,设计了若干的专业方向,即 “模块”,使学校人才培养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针对性。
三是积极推进科教兴农。沈阳农业大学的基础是上海复旦大学农学院与原沈阳农学院于1952年合并建立的。这所大学拥有一批国内外知名的专家、教授和优良的传统,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学者与干部。这所大学在培养人才的基础上,历年来承担了大量的国家、部委和省、市各类科研课题。但由于条块分割的制约,一方面使学校的成果难以转化为生产力,人才和成果大量地积压; 另一方面大学所在地——辽宁省农业发展中的许多实际难题又得不到及时解决。学校为推动科教兴农,按照辽宁 “东西南北中” 的布局,设立了5市11县30个乡镇的科教兴农基点,派出30多名教师分成若干个科教兴农小分队,常年在农业生产的第一线蹲点,又组织300多名教师,来往于学校和基点之间。将学校的科研成果在辽宁迅速推广应用,将社会对人才需求和生产上存在的问题带回学校,实现了双向沟通,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1997年朱道华从校长岗位上退下来之后,集中精力于农业经济的教学和科研,为祖国的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不懈地努力。他认为 “中国的农业,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绚丽的前景,它的发展不仅对中国而且对世界都有重大意义,献身于农业的大学师生,应该深刻认识自己肩负的重任和光荣使命。”
简历
1930年4月25日 出生于浙江省黄岩县。
1949—1953年 就读于南京农业大学农业经济系。
1953—1982年 历任沈阳农学院农业经济系助教、讲师、副教授。
1983年至今 任沈阳农业大学教授,农业经济学科博士研究生导师,农业经济教研室主任、农业经济系主任,沈阳农业大学校长,农村经济研究所所长。
主要论着
1 朱道华 .现代农业的概念和我国农业现代化 .北京: 农业出版社,1979
2 朱道华 .借鉴外国,加速我国农业现代化 .光明日报,1979-07-26
3 朱道华 .论我国农业生产结构改革 .农业经济问题,1980 (4): 16~21
4 朱道华 .论机械化在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地位和作用 .农业机械学报,1980 (2)
5 赵天福,朱道华,刘崧生等 .社会主义农业经济学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0
6 朱道华 .论我国农业中的商品经济 .农业经济问题,1981 (4): 3~8
7 贾健,朱道华等 .外国农业经济 .北京: 农业出版社,1990
8 朱道华 .论农业在辽宁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 .农业经济,1982 (4):1~4
9 朱道华 .不宜单独提农业总产值翻两番 .人民日报,1982-11-16
10 朱道华 .我国农业发展战略探讨 .经济研究,1983 (4): 55~61
11 朱道华,赵锐 .论包干到户的性质与前途 .农业经济论丛,1984 (5):59~66
12 朱道华等 .对我国农业发展战略的若干看法和建议 .见: 中国农村发展战略问题 .北京: 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85: 97~140
13 朱道华 .发展乡镇企业会因小失大吗 .人民日报,1986-01-15
14 朱道华 .论乡镇企业的崛起 .理论与实践,1986 (16): 7~9
15 朱道华.资本主义经济发达国家农业发展若干问题.农业经济,1987(1): 5~12
16 朱道华.略论城乡分离与城乡一体化.见: 城乡一体化理论与实践.沈阳: 沈阳出版社,1988: 37~46
17 朱道华.中国农村发展战略综合研究报告——生存、改革、发展.北京: 中国展望出版社,1989
18 朱道华.对辽东半岛发展创汇农业的建议.见: 决策与咨询.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 139~146
19 朱道华,徐贵华.关于实行一校两制的思路与设想.高等农业教育,1989(3): 15~17
20 朱道华.中国的粮食问题.农业经济问题,1990 (2): 12~16
21 朱道华.办好高等农业教育与农业现代化.见: 建设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农业.北京: 农业出版社,1992: 436~442
22 朱道华.论农业的持续发展.农业经济问题,1995 (1): 21~24
23 朱道华.市场经济与农业现代化的国际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迪.农业现代化研究,1995 (2): 74~77
24 朱道华,冯海发.农村工业化问题探索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 1~242
25 朱道华.21世纪世界与中国农业发展趋势及其对高等农业教育的影响.高等农业教育,1995 (3): 5~7
26 朱道华 .稳定和完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制 .理论与实践,1996(21): 5~7
27 朱道华.农业现代化若干政策和对策建议.见: 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理论道路与模式.济南: 山东科技出版社,1996: 568~587
28 朱道华,胡锡骥,丁泽霁.世界农业经济概论.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
29 朱道华.农业产业化是科学概念.南方农村,1997 (4): 1~2
30 朱道华,冯海发.国际经济环境与中国农业发展战略.农业经济问题,1998 (10): 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