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
周政贤,森林培育学家,马尾松专家。主持马尾松林培育研究,从宏观布局到具体培育措施、从应用基础研究到技术组装配套营建多点示范林,从系列经营数表编制到动态经济效益分析,取得了完整技术体系成果,世界银行贷款立项、布局、造林实施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在森林立地分类上,提出了地质一地貌学观点,得到广泛的应用。组织多学科对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促进了贵州的自然保护区建设。周政贤,1928年2月9日生于河南省固始县。1949年考入四川大学森林系。在校期间刻苦勤奋学习,并被选为班干部。毕业前夕,他参加了国家组织的云南河口热带雨林考察,将扎实的理论知识用于实践,为后来科研及教学奠下了良好基础。
1953年大学毕业后分配到贵州大学农学院任教。先后执教农学专业的森林学、全院的测量学等课程,并协助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动物学、分析化学的教学。同时也对贵州的林业作了大量调查研究,并于1955年在 《林业科学》上发表了 《贵州引种桉树及今后发展前途》 论文。1958年贵州农学院成立,他与同事一道建立了林学系。他担任了教研室主任,讲授造林学。他除了认真执教之外,在经费、仪器设备紧张的条件下,还积极开展对经济树种的研究,先后在 《林业科学》上发表了3篇有关杜仲和油茶的论文。他带领学生和林场工人一道植树造林,认真设计、施工,在全国首先营造了第一片规范化的马尾松密度等各种试验林约7公顷,为后来马尾松人工林培育研究,奠定了扎实基础。
1978年周政贤被评为副教授,1984年被评为教授。在担任系主任的10年间,系里的科研与教学密切结合,取得突出成绩。在他的倡导下,该系首先在中林业系单独开设了地质地貌学专业基础课,使不少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受益,在林业区划、造林规划设计等工作中得心应手。
1987年周政贤从系主任的行政岗位退下来后,又担任了造林生态研究室主任。他率领科研人员及教师先后承担了国家 “七五”、“八五” 重点科技攻关课题。作为主持人,他不仅亲自参与制定方案,而且经常深入到基层,每年有1/3的时间在野外考察、调查、研究,足迹踏遍了南方的10个省、自治区。他先后获得国家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林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部省级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为使攻关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在1992—1995年期间,他分别在贵州、福建、广东、广西4省 (自治区) 举办了4期马尾松用材林速生丰产技术培训班。其时他已60余岁,仍身体力行,坚持亲自授课。1994年春在广西讲课时,左脚受伤必须卧床,但他仍坚持让人背到课堂,这种敬业精神使在场学员深为感动和敬佩。
由于周政贤的学术成就显着,1992年被选为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授予全国 “五一” 劳动奖章,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并被选为第七、八届全国政协委员。作为全国政协委员,他积极参政议政。他早在1988年作了直肠癌手术,1995年又患肺癌。1996年3月全国政协八届四次会议在北京举行,周政贤参会前夕到北京医院检查,不得不住院治疗,此时他心急如焚。因为在他的案头上有一份 《应重视我国西南喀斯特 (岩溶) 地区石漠化问题的建议》 提案,需要向大会提交。由于手术的缘故,他不能在大会发言,于是他就在小组讨论会上进行专题发言。他身患癌症不忘履行政协委员职责的消息,在京引起了震动,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等新闻单位记者专程到医院对他进行采访,中央电视台还在新闻联播播出了 《身患癌症,心系国事》 的新闻报道。
从北京治疗回来后,周政贤并未停下工作,数月之后又投入到林业部组织的大型专着《中国森林》 的编写工作中。他担任副主编,并撰写绪论,同时又参加该书第一卷总论统稿,主持组织第三卷《阔叶林》统稿。同时还继续培养硕士研究生,以实现他为绿色事业奋斗终身的誓言。
对马尾松林培育进行深入系统研究
马尾松是中国松属树种中分布最广的一种,也是南方的乡土树种,广泛分布于中国6个省 (自治区)。60—70年代,由于天然林比重大,人工林经营水平不高,以及部分丘陵地区松毛虫的为害。使得林业界一度曾怀疑马尾松是否仍为南方的 “当家树种”,并试图以国外松取而代之。周政贤从马尾松的分布、资源、生物学特性及生态作用,结合自己的研究成果,写出了 《马尾松在南方用材林基地建设中的地位及其在经营中存在问题的解决途径》一文,1980年9月在由中国林学会主持召开的南方速生丰产林丰产技术论证会上进行了大会宣读,并作为松树组的讨论题目。文章以翔实的数据,充分论证了马尾松的作用,引起了与会专家及有关部门的重视。从此扭转了马尾松研究即将停止不前的状况,为马尾松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1983年周政贤及其同事承担林业部交给的马尾松速生丰产标准起草工作,于1987年8月完成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业标准——马尾松速生丰产林》。1980年马尾松栽培技术首次立题研究,并列为国家 “七五” 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周政贤作为课题负责人,指导了南方10个省、自治区14个单位 (马尾松子专题) 106位科技人员协作攻关。经过攻关,取得了以下主要成果: ①首次按生产力指标布局了十万大山等14个商品材生产基地,为国家宏观决策提供了依据。②总结了栽培全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选用优良种源、立地类型、栽培技术、幼林抚育和成林密度。③首次建立了马尾松 (人工林) 多形曲线地位指数方程 (表) 等5种系列模型和数表。④通过投入、产出核算,经营马尾松丰产林,生产率提高1.5倍,20年每公顷盈利4533.66元,成本利润率218.40%。该课题于1991年获得了国家计划委员会、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和财政部颁发的集体攻关荣誉证书,1992年获得林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993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周政贤认识到森林培育是个长周期的过程,加之马尾松又是一个多用途的树种,在完成了 “七五” 攻关后,年已花甲的周政贤向林业部起草了国家 “八五” 攻关的可行性报告,并担任了“马尾松纸浆与建筑材林优化栽培模式研究” 课题的主持人。他思路敏捷,随时把握国内外研究动态,大胆使用年轻人。在栽培技术研究上,第一次按照市场经济需求,把解决缩短轮伐周期实行定向培育的关键技术问题作为研究的主攻目标,技术上取得了如下创新: ①建立了一套完整的马尾松试验林营林技术的固定样地体系。②对整地的生长效应进行定量研究和经济效益评价,提出了对整地规格既不能降低质量,也不必要求过高的观点。③对马尾松中幼林,应坚持缺素施肥,适量施肥,不同肥种合理搭配。④应用计算机模型技术,建立了可落实到山头地块,完整、合理、实用的马尾松人工林生长收获模型系统。⑤建立了生长收获模型系统、主要营林措施生长效应模型和经济评价模型为一体的马尾松人工林经营模型系统。
周政贤对马尾松的系列研究,带动了中国南方8个马尾松主产区的地方标准和区域性体系的建立,得到了世界银行专家的认可,从而为国家利用世界银行贷款造林23.4万公顷的立项、布局和施工提供了技术的依据。他本人获得了国家计划委员会、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和财政部颁发的国家科技攻关先进个人称号。
在森林立地分类上提出地质一地貌学观点
森林立地分类是根据生态学观点对林业生产用地 (包括有林地和无林地) 类型进行科学区分的科学,是立地调查制图的基础,也是因地制宜推广林业技术的依据之一。
森林立地分类在国外开展较早,如德国的巴登一符腾堡立地分类系统、加拿大安大略立地分类系统、前苏联的森林立地分类系统等。由于国情的不同,照搬这些分类系统应用到中国显然是不行的。周政贤在通过对国内大量的林区调查,结合长期的野外经验,于1980年,与同事提出了县级林业区划中山区立地分类地质地貌学的观点,指出了在南方地质复杂的条件下,岩性土壤与树木的生产力是密切联系的,并首先应用在贵州贵阳市的林业区划上,其后又在浙江龙泉、南岭山地立地分类上均取得成效。他在1987年第一期 《林业科学》 上发表了 《试论我国立地分类理论基础》一文,明确提出应用分类系统中考虑岩性因子作为立地亚区划分的主导因子。尽管该文的发表引起了一些学术讨论,实际上在此文发表前后,林业界早已在立地分类中应用。特别是后来的中国森林立地分类攻关研究中,更是大量应用,现在出版的《中国森林立地分类》一书中已将该因素考虑进去。此外在中国南方山区的林业区划、造林规划设计中,都认真考虑到了该因子的作用。
为贵州自然保护区建设沤心沥血
在1980年以前,贵州省的自然保护区建设还是一片空白,远远落后于其他省份。1981年周政贤多次带队赴梵净山、宽阔水、茂兰、雷公山、习水等地进行多学科考察,查清了这些地方的自然本底状况。在这些考察中,作为考察团的负责人的周政贤身先士卒与考察队员一道风餐露宿,爬山顶,穿溪流,为年轻的考察队员作表率。他与同事们丰硕的科学考察成果,引起了各级有关部门的重视。贵州先后建立了梵净山、茂兰、习水三个国家级森林自然保护区,及几个省级自然保护区,使得贵州的自然保护区建设布局合理,对改善生态环境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他主编的 《梵净山研究》 专着,赢得了国内外同行专家的好评。梵净山与茂兰自然保护区被接纳为联合国人与生物圈自然保护区,这是周政贤与其同事们的共同努力的结果。当周政贤在1995年底第二次染上肺癌病魔时,还在为茂兰自然保护区筹建生态定位站野外操劳,咳嗽不止,到医院检查时才知晓的。在贵州自然保护区建设的史册上,周政贤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和丰硕成果写下了浓厚的一笔。
出版第一本杜仲专着
杜仲是中国特产的树种。早在公元前一百多年前,中国第一部书 《神农本草经》就记载了它的药用价值。明代李时珍的 《本草纲目》 中对其药用价值进行了记载。但一直到20世纪50年代,对杜仲的生物学药用功效、栽培技术等仍是零星散见于文献中,对指导杜仲生产的发展成效不大。周政贤及其同事,应用多年在杜仲营林方面的调查及有关的研究成果,于1959年编写了《杜仲林的营造及杜仲树的利用》一书,由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对当时的杜仲生产及研究起到了良好推动作用。1978年荣获了全国科学大会奖状。随着研究的深入,他与同事一道又于1980年出版了 《杜仲》 一书,书中增加了杜仲的生长发育过程,将杜仲的自然类型划分为粗皮、光皮及中间型三种类型,为良种选育奠定了基础。他对杜仲研究持之以恒,于1993年又出版了 《中国杜仲》一书,系统地介绍了国内外研究成果。周政贤有关杜仲研究专着的出版对发展杜仲生产、科研与教学均起到了很大作用,成为不少学者首选参考文献。
周政贤除了科研成绩突出外,一生还兢兢业业,教书育人,从学生一进校就教育他们要学林爱林,学林就要不怕累、不怕苦,他身体力行,言传身教,在青年学生中留下了深刻印象,深得学生们的敬佩。他这种吃苦耐劳,勤奋工作,严谨治学的作风,是他取得成功的保证。
(林一)
简 历
1928年2月9日 出生于河南省固始县。
1949—1953年 四川大学森林系学习。
1953—1956年 贵州大学农学院助教。
1956—1978年 贵州农学院讲师。
1978—1987年 贵州农学院副教授、林学系系主任。
1987年 贵州农学院教授、造林生态研究室主任。
主 要 论 着
1 周政贤.贵州引种的桉树及今后发展前途.林业科学,1957,(3):289~308.
2 周政贤.贵州省遵义杜仲生物学特性及遵义杜仲林场营林问题.林业科学,1958,(2): 129~148.
3 周政贤. 油茶生态习性、根系发育及垦复效果的调查. 林业科学,1963,9 (4): 336~346.
4 周政贤. 马尾松造林密度试验阶段 (11年) 报告. 中国林业科学,1978,14 (4): 8~18.
5 周政贤,郭光典.我国杜仲类型、分布及引种.林业科学,1980,16(增刊): 84~91.
6 周政贤.宽阔水林区科学考察集.贵阳: 贵州人民出版社,1979.
7 周政贤.马尾松研究 (Ⅰ) .贵州农学院丛刊专集,1984.
8 周政贤.试论我国立地分类理论基础.林业科学,1987,23(1): 61~67.
9 周政贤.茂兰喀斯特森林科学考察集.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7.
10 周政贤.马尾松研究(Ⅱ) .贵州农学院丛刊专集,1989.
11 周政贤. 雷公山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集.贵阳: 贵州人民出版社,1989.
12 周政贤.梵净山研究.贵阳: 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
13 周政贤.马尾松研究(Ⅲ).贵州农学院丛刊专集,1991.
14 周政贤.贵州森林.贵州科学技术出版社,中国林业出版社,1992.
15 周政贤.中国杜仲.贵阳:贵州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16 周政贤.马尾松研究(Ⅳ).贵州农学院丛刊专集,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