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1967
赵鸿基,桑树栽培学家。长期致力于桑树生理、栽
培、品种选育研究和教学工作。20世纪30年代,把中国江浙蚕区湖桑进行分类,划清桑树品种性状特点,进行开拓性工作,为桑树品种选育奠定了理论基础。在教学的同时,深入新疆、西康等蚕区实地考察,为中国新蚕区发展作出贡献。赵鸿基,1905年8月29日出生于江苏省高邮县的一个小土地出租者家庭。自幼失去母亲,养成了孤僻倔强的性格。1921年16岁时,他进入半工半读的南京第一农业学校附设职工班,两年后以优异成绩考入该校棉科班。学习四年后考入国立中央大学农学院蚕桑系蚕桑科。毕业后,留校任助教。
1931年,赵鸿基自费考入日本东京高等蚕丝学校攻读研究生课程。自费留学,经济来源相当困难,有时候连肚子都吃不饱,但他仍以顽强的毅力克服种种困难,继续从事桑树栽培研究。1933年,他公费考取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农学部研究生,继续研读植物生理生态,并发表 《桑树树液之研究》论文。
从事桑树品种资源分类选拔研究
1934年,赵鸿基学成回国,担任浙江蚕丝改良场实验部主任。这期间,他深入农村调查研究,不辞劳苦,不分严寒酷暑,足迹遍布浙江蚕区。通过实地调查,把杭嘉湖一带桑树分成40个品种,火桑分成11个品种,并在野桑中选拔出3个优良品种,撰写出《桑树品种之研究》,为我国桑树品种的分类和选育奠定了理论基础。
1937年,赵鸿基受聘于国立中央大学农学院任副教授。在这期间,他于1939年赴四川高无招基地的苗圃培育出5万株桑苗,为四川省蚕桑生产发展作出贡献。四川省政府官员看后颇为满意,遂即批拨23万元用来进一步发展四川的蚕桑生产。1938—1940年,他3次进入西康,历尽千辛万苦,沿途徒步进行桑树调查研究,发现不少桑树品种。他于1939年发表了 《西康省蚕桑资源状况调查报告》,第一个发现横断山脉地区是极为优良的发展蚕桑生产的地区,并亲自帮助西康省开拓蚕区,带动了云南省部分蚕区开发。1944年,他在中央大学农学院栽桑研究室工作时,发表了《川康桑树生态之研究》和 《四川省栽桑在自然界之探讨》两篇论文,揭示了山地桑树分布规律,桑树上山指示植物及栽桑与气候、土质的关系。
指导新疆开发蚕丝生产
1943年,赵鸿基应聘新疆建设厅任蚕丝顾问,在新疆开发蚕区,培育桑树,传授养蚕、制种、改良缫丝和织绸技术,培训蚕丝业人才,为新疆蚕桑事业,缫丝工业作了许多开拓性工作。至今老一辈新疆蚕区人民还在颂扬当年赵鸿基骑毛驴在新疆艰苦考察指导蚕桑生产的情景。
1943年2月,赵鸿基抱着科学救国的信念,经过艰苦跋涉,于春蚕期间赶赴和田,采取边工作边培训的方法,成功地生产出第一批蚕种。1943年以前,新疆养蚕多用苏联种和土种(即农民自留种),产茧量很低。他从四川带来中国改良种51000张,发给农民饲养。1944年春推广改良种35000张,产茧0. 75万千克;秋季试养秋蚕9000张。1945年春推广蚕种30000张,秋蚕4000张。他还引进中国系统洽桂、中农29、华六、华八、华九、华十及霍泽等蚕品种作一代杂交种。所制的种,经试养推广,干茧出丝率为23. 5%,比苏联种的干茧出丝率22%要高得多。这样,在他领导下创建了新疆蚕种繁育体系,发展了新疆的养蚕事业。在培植桑树方面,赵鸿基等于1943—1944年共繁育桑苗240万株,1945年繁育73. 3万株,定植桑园200亩,其中蚕丝试验场100亩。他们还改良和添置了缫丝设备,提高织绸与印染技术,1944年织出了新疆第一匹提花绸,受到好评,1945年筹建了印染厂,采用了浆印法。
赵鸿基非常重视人才的培养,为了解决新疆技术人员奇缺的问题,1943—1945年多次回内地,各处奔走宣传开发边疆蚕丝业的意义,招聘了40余位中青年养蚕、栽桑、制种、缫丝、织绸、印染等技术人员和技工,为新疆蚕业作出了贡献。他还注意少数民族蚕桑人才的培养,先后培训以少数民族为主体的技术人员829名。1947年赵鸿基在 《蚕丝杂志》发表 《新疆蚕丝》一文,对新疆蚕业的发展前景进行了系统的阐述。他在文中分析了光照和叶质的关系,指出新疆蚕业有蚕茧茧层率高、蚕蛾异常活泼、雪水缫丝洁白鲜艳等优点,增强了新疆人民发展蚕桑事业的信心。
教学与科研密切结合
1955年,赵鸿基应邀到安徽农学院蚕桑系任副教授,1956年任教授。当时安徽农学院建院不久,教学条件尚不完善,上课无教材。他总结自己几十年的实践经验,先后编写了 《桑树栽培》、《桑树选种》等教材。在教学过程中,他从不拘泥于书本上的知识,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并及时补充新的内容。他根据多年在国内主要蚕区的调查研究,编写出 “桑树生态”这一新章节补充到《桑树栽培学》中。重视从实践上升到理论,这是赵鸿基的教学特色。
赵鸿基通过实践,总结经验,发表了 《夏秋蚕期间桑树枝条皮纹之研究》及 《桑树托叶,托叶痕及皮目之研究》的论文,为秋季选择成熟叶的方法和春季选择成熟叶的方法分别进行了翔实的阐述,给后人启迪颇大。
赵鸿基不论在课堂上还是在实习中,都严格要求,耐心指导,虽口语表达能力有限,但教学效果很好。为了使理论更好地与实践相结合并服务于实践,他于1956年开始在安徽农学院建立一个国内外优良桑品种园,共收集品种136个,作为学生实习和科研的基地。
赵鸿基除完成教学任务外,从不间断农村实况调查和科研工作。50年代,桑树细菌病和萎缩病在蚕区蔓延。为了弄清桑树细菌病和萎缩病的病因及病变过程,他亲临发病蚕区,取病株样本进行分析和比较。通过数年的观察研究,终于发现了桑树细菌病和萎缩病的发病原因,撰写了 《桑树生理变化与细菌病和萎缩病发生的关系》一文,并选育出耐细菌病的品种6个和耐萎缩病的品种3个。1957年,广东省大面积发生桑树萎缩病,邀请赵鸿基前去研治。他根据桑树的发育情况采取了相应的防治措施,从而制止了病害的蔓延,挽救了大片桑园。他还借此机会对广东省的桑树进行调查,在 《广东农业科学》第2期上发表 《广东蚕区桑树栽培调查报告》。他还深入山东蚕区,协助山东农业厅总结出失传已久的临朐鲁桑剪定法,即桑树留枝留芽剪定法,防止萎缩病。他将此编入了 《中国桑树栽培学》。赵鸿基根据自己20多年来对桑树病害的研究,于1959年7月由农业出版社出版了《桑树病害及其防治》一书,从而为桑树病害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赵鸿基对工作勤勤恳恳,脚踏实地,对青年教师循循善诱,在教学和科研上做出了突出的成绩,1956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同年9月加入农工民主党。
赵鸿基病故于1967年。1980年,为了表达对他的深切怀念和敬仰,安徽农学院蚕桑系在合肥举行赵鸿基教授追悼会,号召学习他的好思想好作风,学习他为蚕桑事业贡献终生的精神。
吴健
简 历
1905年8月29日 生于江苏省高邮县。1921年 南京第一农业学校职工班学习。
1924年 国立中央大学农学院蚕桑系蚕桑科毕业,留校任助教。
1931年 日本东京高等蚕丝学校研究生。
1933年 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农学部研究生。
1934年 任浙江省蚕丝改良场实验部主任。
1937年 任国立中央大学农学院副教授。
1944年 任中央大学农学院栽桑研究室主任。
1948年 任江苏省蚕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1949年 先后在苏南蚕管局、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工作。
1955年 任安徽农学院副教授。
1956年 任安徽农学院教授兼栽桑教研室主任。
主 要 论 着
1 赵鸿基. 桑树树源之研究. 中华农学会论文专号.1936
2 赵鸿基. 夏秋蚕期间桑树枝条皮纹之研究. 中国蚕丝.1935,1 (9)
3 赵鸿基. 桑树托叶、托叶痕纹皮目的研究. 中国蚕丝.1936,2(10); 中国蚕学会1963年学术讨论会会刊
4 赵鸿基. 桑树品种之研究. 中国蚕丝.1936,2 (3,4)
5 赵鸿基. 川康桑树生态的研究. 中央大学农学院研究室论文.1941
6 赵鸿基. 四川省栽桑在自然界之探讨. 中央大学农学院研究室论文.1941
7 赵鸿基.新疆蚕丝.蚕丝杂志.1947 (8~11)
8 赵鸿基. 广东省蚕区桑树栽培调查报告.广东农业科学.1957 (2)
9 赵鸿基. 山东临朐县桑树留枝留芽剪定方法总结. 安徽农学院学报.1957 (7)
10 赵鸿基. 桑树生理变化与细菌病、萎缩病发生的关系. 安徽农学院学报.1957 (7)
11 赵鸿基. 桑树病害及其防治. 北京: 农业出版社,1959
12 赵鸿基.桑树实生苗选择的研究.安徽蚕讯.1960 (2)
13 赵鸿基.桑树耐胴枯病品种湖桑5号.安徽蚕讯.1960 (2)
14 赵鸿基. 中国桑树栽培学.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1
15 赵鸿基. 桑树栽培学.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1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