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3—
张伟,农业工程学家,教育家。主持筹建了中国农业院校第一个农业电气化系,为中国农业工程教学体系的完善作出了重要贡献。致力于国内外农业工程学科发展趋势的研究,提出适合中国国情的农业工程学科发展方向。张伟,原名张延龄,1923年10月22日生于江苏扬州一个小职员家庭。9岁丧母,11岁丧父。从此姊弟3人寄居在家境十分贫困的外祖母家,靠比他大4岁的姐姐每月20元微薄的工资糊口。他自幼酷爱读书,13岁时写过一篇 《怎样读书》 的作文被语文老师推荐到南京国民日报发表。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外祖母病逝,他转而寄养在大伯父家,并于1938年初随大伯父辗转逃难到重庆,人国立第二中学学习,靠公费由初中读到高中毕业。国立二中是以江苏省立扬州中学为基础,加上沪、宁、苏、浙、皖五省市沦陷区逃亡到四川后方来的师生组成的,师资力量雄厚,学风好,这使他在中学阶段能够打下较好的基础。张伟的兴趣十分广泛,当时他几乎遍览了学校和县图书馆涉及文学、哲学、生物学等方面的藏书,当然其中有些书按他当时的水平是不可能读懂的,也只是囫囵吞枣。他曾和同学发起组织过剧社,并以“哲恩”笔名在学校所在地合川日报上发表过数十篇文艺作品和戏剧理论文章。按他的学习成绩高中毕业后考取大学是不成问题的,但就在最后一学期时,他和同学去当地的国民党军校特训班看戏,和特训班学生发生争执,张伟被殴打后又被抓起来。同学自发地集聚前往军校要求放人,军校一名军官竟下令开枪打死一名同学。事后当局为掩盖罪行,造谣说那是一次共产党有意组织的破坏活动,并指明张延龄是“罪魁祸首”。这意味着他不仅要被学校开除,而且还有被逮捕的危险,为此,他不得不逃离二中。当时正值寒假,所有大学本科都不招生,他为求得一栖身之所,改名张伟,以同等学历考取了金陵大学汽车工程专修科,这也就成了他的最后学历。
金陵大学虽然也有贷金,但伙食费要高于贷金,再加上书本和学习用品等费用,仅靠姐姐每月一、两元的补助已不够,他只好在 “金陵大学” 电影部担任课余放映员和兼作家庭教师的微薄收入作补充。就是在这种困难情况下他还旁听了电机系的交直流电路、交直流电机、蓄电池等课程,而且每周至少还要拿出两三个晚间到中央图书馆去看书,直到闭馆。他当时看到国民党日益腐败,对国民党统治已经绝望,并在接触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和政治理论后,就认定了那是真理和出路。于是他在重庆参加一些进步活动,还和一位同学秘密访问新华日报编辑部,并于1944年参加“民盟”。1947年冬,他毕业后在漯河善后救济总署河南分署任农机修配厂技士兼训练班副主任时,找到共产党代表赵政一,要求参加革命工作。赵将他介绍给了豫皖苏行署副署长杨一辰,然后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实现了他多年来的愿望。
1952年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成立,他被调到北京,参与筹建该院的拖拉机教研室,主管实验室和协助苏联专家教学及研究生班工作,并主讲一部分内燃机原理课程。通过三周 “突击学习”,他基本掌握了俄语,能听苏联专家讲课、看俄文专业文献,以后还翻译了一本教材。在这一段时期,他常常是上午讲课,下午和晚间带实验及辅导学生实习,回家后再翻译教材和备课,还要查阅大量专业文献,很少在凌晨一两点以前睡觉。后来,张伟一直在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 (北京农业工程大学) 工作直到退休。他负责筹建了中国第一个农业电气化系,为中国农业工程学科的发展和农业工程教育体系的建立作出了积极贡献。
创建国内第一个农业电气化系
1958年春,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决定让他去苏联进修拖拉机发动机,俄文考试、体检、政审都已通过,正要准备去北京外语学院报到,突然院长找他谈话: “党委决定让你来负责筹建农业电气化系,不去苏联进修了”。虽然张伟不是学农业电气化的,但他仍然服从组织安排。当时学院派到苏联进修的教师有的刚刚出国、有的还在外语学院学习,而58届新生即将入学。他只好根据有关规定,参考手中已有的苏联教学计划制定出农业电气化专业的教学计划,使新建的农业电气化系当年能按时招生。他和组织部门商量从工科院校应届毕业生中调一批条件相当的人来充当教师,并立刻组织他们翻译苏联教学大纲、编译教材、筹建实验室。张伟为熟悉农业电气化专业的教学内容,还亲自把苏联教材逐本认真地阅读。以后留苏教师陆续回国,并聘请了苏联专家,就着手举办农业电气化专业师资培训班。从此,中国不仅有了第一个农业电气化系,而且还培养了一批农业电气化师资,为兄弟院校建立农业电气化专业创造了条件。
促进中国农业工程教育体系建立
1948年,国民党政府曾参照美国当时的模式在南京金陵大学和中央大学举办过农业工程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向苏联学习,为实现农业机械化,也创办了农业机械化学院,并陆续在高等农业院校普遍设置了农业机械化专业。1958年以后又建立了一批农业电气化专业。当时这些专业全盘照搬苏联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和所有的教学环节。农田水利专业是中国的一个老专业,也按照苏联模式改革了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及教学环节。这几种专业在 “文化大革命” 以前的十几年中培养了一大批农业工程类型的高校毕业生,在中国的农业技术改造中发挥了一定作用。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落后,农业工程技术的差距更大,而农业工程教育落后是重要原因。张伟从1958年至1983年先后在农业电气化系及农业机械化系担任系主任 (及代系主任),对此更深有体会。“文化大革命” 以后,他就开始考虑中国的农业工程教育应如何改革才能更好地促进中国的农业发展,他把国内外的农业工程教育进行比较研究,认为由于各个国家的自然、经济和社会条件不同,每个国家都可能有自己的农业发展战略,它们的农业工程教育也应有所差别。我国不应总是跟在别人后面跑。他的英文和俄文水平较高,曾编译了一批国外农业工程教育资料,并在1980年随中国农业工程代表团赴英国考察,与英国农业工程高等教育界开始建立联系。在他主持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和中国农机学会两会的教育委员会期间,曾多次组织农业工程教育专题讨论会,撰写了一批论文,提出关于改革和建立中国农业工程教育体系的意见和建议。1982年国家教委和农林部开始组织农林高等院校专业调整的调查研究和论证工作,张伟自始至终参与这项工作,并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1984年4月他列席国家教委召开的工科院校专业目录论证会。在会上他代表曾德超、李翰如、张伟、汪懋华4人向大会提出在工科专业目录中列入农业工程学科。1985年在国家教委、农林部联合召开的大学本科农林学科专业设置目录评审会上通过了新的专业目录,后经国务院颁布试行。其中农业工程首次列为一级学科,下设6个专业。与此同时,农业部和国家教委也组织了农业工程学科博士、硕士研究生专业目录的调查、论证,他参与其事并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他编译了一批参考资料,并在由他起草的“农业工程学科研究生教育研讨会纪要” 中提出了农业工程学科研究生专业设置的建议方案和说明,这个方案经国家学位委员会讨论修改后,已于1986年由国务院颁布试行。1989年他撰写了《农业工程 (学科介绍)》一文,系统地论述农业工程的学科性质及其分支学科,在农业工程界引起了普遍关注。
从1983年起,他先后被推选为中国农业工程学会理事、常务理事、教育委员会主任。1989年与1992年,他两次参加筹办农业工程国际学术讨论会,并主持两届会议的农业工程教育分会。会后由张伟和斯考特 (N.Scott康乃尔大学副校长、美国农业工程师协会主席) 共同执笔起草了讨论纪要。该纪要指出:“农业工程师是为生产性农业、加工性农业、生态性农业服务的工程师,是从食物到环境整体链条的建筑师”; “他们所承担的角色包括: 研究开发、推广教育、规划经营”; “其训练内容应包括知识 (knowledge) 与技能 (skill) 两个方面。它与传统工程学科不同点在于生物学方面,在方法论方面与分析相比更强调综合”;“由于各国的社会、经济、自然条件差异,农业工程专业不可能制定出通用的教育方案”。这个 “纪要”在国内外产生一定影响。
积极探索中国农业工程学科的发展方向
现代农业工程科学技术,是20世纪初在一些工业化较早的国家中首先发展起来的。他们土地及其他农业自然资源比较丰富,但劳动力缺乏。当时他们追求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随着农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再加上农业工程科学本身近百年来积累的经验和研究成果,他们所追求的目标已发生变化,它的服务领域和内容也在不断变化。中国人口众多,水、土等农业自然资源相对不足。但如今世界科学技术已发展到信息时代,我们没有必要重复他们已走过的老路,有可能避免他们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负面影响 (如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我们应该针对我们的具体情况,为实现农业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制定自己的农业工程科学技术发展战略。张伟主张应该自始至终把增产效果和生态及资源保护、提高经济效益统一起来,充分利用国外农业工程科学技术的先进成就和现代科学技术,当前应把粮食增产和保证城乡人民农产品供应、促进农村经济迅速发展放在首位,把研究节水、节能及中、低产田改造工程技术放在优先位置。他主张重视农业工程的基础理论研究,但农业工程是应用技术学科,不能搞纯理论研究。他强调农业工程的边缘学科性质,特别要重视与农业生物学科的交叉,提倡农业工程科技工作者与农学家及其他学科的学者之间开展广泛的协作,反对把农业工程变成封闭的学科。
退而不休,追踪科学的发展
张伟一生多次改变专业,但他从不满足于一知半解,总是要从基础理论学起,并追踪该学科的先进水平和前沿。他在72岁高龄时负责主编并亲自执笔《农业工程概论》一书,撰写有关“精确农业”的科普文章。他现已年过75周岁,仍孜孜不倦,追踪国内外农业工程学科的发展,并认真地钻研农业物料学和土壤物理学方面的经典着作。他常说: 一个科技工作者一定要有社会责任感,时时想到能为社会做点什么,否则他的科学技术也不会有多大发展前途。
简历
1923年10月22日 出生于江苏扬州。
1938—1943年 在四川合川国立第二中学学习。
1945年1月 金陵大学汽车工程专修科毕业。
1945—1946年 任重庆战时运输局汽车整修总厂实习员及运训所高级机务班助教。
1946—1947年 任上海善后救济总署公路运输总队工具股股长。
1947年 任河南漯河善后救济总署农机修配厂技士,兼农机修配人员培训班副主任。
1947—1949年 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军工部技术员。
1949—1950年 先后在苏南行署汽车修理总厂任工务主任及上海区航务局江阴造船厂任工务主任,中央重工业部船舶工业局计划处工作。
1951—1952年 任农业部国营农场供应站技术室主任兼机耕学校教员。
1952—1993年 先后在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北京农业工程大学任讲师、副教授、教授,农业电气化系副主任、代主任,农业机械化系副系主任、主任,实习工厂副厂长,图书馆顾问,院学术委员会常委及副秘书长,硕士研究生导师。
主要论着
1 张伟译.汽车拖拉机发动机实验室实习 .北京:财经出版社,1954
2 张伟译.汽化器式发动机的燃料系统.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55
3 张伟.固体电子技术在汽车点火系统中的应用 .汽车电器,1973 (4):37~49
4 张伟.关于建立中国的农业机械化学科及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体系. 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学报,1981 (1): 31~36
5 张伟.开展协作课题研究、建立我国的农业工程学科.高等农业教育,1984 (2): 44~45
6 张伟.农业工程学科研究生教育研讨会会议纪要.高等农业教育研究,1985年 (增刊): 3~5
7 张伟.英、美、苏、日等国的农业工程研究生教育.北京农业工程大学学报,1986 (1): 112~124
8 张伟.柴油机性能数值模拟.北京农业工程大学讲义,1988
9 张伟.农业工程学 (学科介绍) .中国农业文摘·农业工程,1989 (4):62~65; 1989 (5): 54~57; 1989 (6): 63
10 张伟.我国农业工程教育发展的新阶段 (1978—1989) .农业工程学报,1989 (3): 23~28
11 张伟,郭佩玉,张森文.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and Rural Development,北京: 万国学术出版社,1992
12 张伟.农业工程概论,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
13 张伟.农业发展的新课题——精确农业.农业工程学报,1997 (3):249~252
14 张伟.力学在农业工程中的地位.见: 力学与农业工程,北京: 科学出版社,1994
15 张伟.美国农业工程教育最近发生的变化.农业工程教育研究,1994(2):35~37
16 张伟.试论中国的农业工程教育改革.农业工程学报,1992 (4):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