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人物研究

张万儒(个人资料简介_简历故事_成就贡献)

作者:主编 时间:2023年01月04日 阅读:107 评论:0

1926—


张万儒,森林土壤学家。长期以来,在该领域内做了大量开拓性工作: 倡导并从事森林土壤定位研究,主持制订森林土壤分析国家标准,研究森林与土壤相互关系的规律性和森林立地综合分类、质量评价和应用。对推动我国森林土壤学科的建立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张万儒,字宇澄,1926年10月 23 日出生于浙江省嵊县(今嵊州市) 富润镇。父亲张益聪是早年上海南洋医科大学毕业的着名儿科医生,张万儒是在他母亲董秀卿抚育下成长的。1947年在绍兴稽山中学高中毕业后考入苏州东吴大学,因付不起学费而未能入学; 在上海工作一年后,于1948年考入上海国立暨南大学中国文学系 (奖学金生); 1949—1952年并入上海复旦大学农业化学系学习,在校期间,曾被选为复旦大学学生会执行委员,分工负责宣传工作; 1953年毕业于沈阳农学院 (今沈阳农业大学) 土壤系,同年由国家统一分配在北京林业部调查设计局工作。
1953—1956年,张万儒主持并参加了白龙江林区、大兴安岭林区、横断山脉 (云岭、沙鲁里山) 林区、小兴安岭南坡林区等原始林区的森林土壤调查研究工作。
1957—1960年林业部选派张万儒到苏联科学院森林研究所和莫斯科大学进修森林土壤专业。他刻苦学习,勤奋工作,受到导师苏联着名森林土壤学家C. B. 佐恩 (ZOHH) 教授的高度赞扬。他仅用了两年多时间,利用苏联科学院的先进设备和南泰加林北方试验站的土壤定位研究条件,完成了 “青藏高原东南部边缘地区的森林土壤” (土壤学报,1962,10 (2)) 和 “苏联欧洲部分南泰加林云杉、松树林型下几个重要土壤因子的动态”(中国林业科学院研究报告,营林部分第10号,1959年) 两篇论文; 在进修期间,他参加了莫斯科大学化学系为苏联各加盟共和国化学工程师举办的 “同位素培训班”,获得莫斯科大学化学系颁发的允许从事放射性同位素和稳定性同位素工作的证明; 同时还对苏联科学院的各大土壤定位试验站进行了考察,了解他们的土壤定位研究方法和研究目的。回国后,他根据自己从事土壤定位研究工作的经验,编写了 《森林土壤定位研究方法》 一书。
40多年来,他在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一直从事森林土壤研究工作。在我国森林土壤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方面做了大量富有创造性、开拓性和奠基性的工作。他主持的 “中国森林土壤研究”和 “中国主要造林树种土壤条件研究”,系统、完整地提出了我国主要天然林区和人工林区森林土壤的形成条件、基本性质、分布规律、森林与土壤相互关系规律性,以及提出了保护和合理利用并改良森林土壤的措施与途径,为我国森林土壤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及改良提供了科学依据; 他主持的 “森林土壤定位研究”,提出了森林与土壤相互关系的动态过程,为森林土壤生态管理及提高森林土壤生产力提供了确切的科学依据; 他主持制订的 “森林土壤分析方法国家标准” 与主持研制的 “森林土壤国家标准物质”,为我国森林土壤分析数据的准确度与精密度提供了保证;他主持的 “用材林基地立地分类、评价及适地适树研究” 中,提出了我国森林立地综合多因子生态分类及预测预报森林生产力的新途径,建立了我国 “四级制的中国森林立地分类系统”、“森林立地质量评价系统” 和 “森林立地应用技术管理系统”,在我国用材林基地选地、适地适树及预测预报森林生产力的理论与方法上形成了完整的体系。这些森林土壤基础理论及应用基础的开拓性研究为我国森林土壤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产生了很大的生态、社会及经济效益,在我国开拓了一个新的学科研究领域。他先后主持研究并取得重大科技成果的有7项,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多次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奖励; 主持编着森林土壤方面的专着11部,共600余万字,公开发表论文70多篇,译文100多篇; 培养硕士研究生4名。他的着作、论文在国内外科研、教育界被广泛引用,其中被CAB Abstracts等国际着名刊物转载的有20余篇。
张万儒严于律己、实事求是,具有良好的科研道德和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精神,坚实的理论基础、专业知识和丰富的科研实践工作经验是他取得科学研究成果的保证; 由于他对森林土壤科学研究的重要贡献,1991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4年被评为农业部 “先进工作者”。

长期从事森林与土壤相互关系规律性研究


张万儒从1953年起就开始研究森林与土壤相互关系。他主持并参加过数十个大小林区的森林与土壤相互关系规律性调查研究工作,揭示了这些林区森林土壤资源及其分布规律、森林土壤与林木生长间的相互关系,并提出了保护和合理利用并改良森林土壤的措施与途径。先后策划并主持了 “中国森林土壤研究”项目和 “中国主要造林树种土壤条件研究”项目,并在长期从事森林土壤研究的基础上,与有关单位的土壤学家合作,主持编着了《中国森林土壤》 (科学出版社,1986) 及 《中国主要造林树种土壤条件》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 两本专着。这两本专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森林土壤调查研究成果的系统总结,填补了世界森林土壤中有关中国部分的空白,对森林土壤科学理论研究和教学生产实践都有重要的指导和推动作用,现已成为林业科研、教学、生产的重要工具书。《中国森林土壤》专着由郑万钧院士作序,日本着名环境杂志 《森林立地》 及我国的 《林业科学》都发表了推荐性书评。该专着经由李连捷院士、吴中伦院士等组成的鉴定委员会评审,认为在学术上达到国际领先水平,1990年获林业部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倡导森林土壤定位动态研究


自1958年起,张万儒就开始从事森林土壤定位研究,他曾对苏联寒温带南泰加林区云杉林下的生草灰化土、我国寒温带大兴安岭落叶松林下的棕色针叶林土、暖温带北京松栎林下的褐土、暖温带黄泛平原加拿大杨人工林下的沙质幼年潮土、亚热带江西大岗山杉木、马尾松、毛竹林下的红壤、青藏高原边缘横断山脉米亚罗林区冷杉林下的山地棕色暗针叶林土、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卧龙自然保护区的高山垂直分布的森林土壤的水热状况动态、森林土壤养分状况动态、森林土壤有机物质状况动态、森林土壤气体状况动态、森林土壤水 (包括渗滤水) 化学状况动态等进行了系统的生态定位研究。在长期定位研究基础上,他主持编着了 《森林土壤定位研究方法》 (中国林业出版社,1986)、《森林土壤生态管理》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等专着。通过对我国不同森林气候带林下土壤生态定位研究,定量动态地揭示了森林植物对土壤的影响,揭示了森林与土壤动态相互作用的规律性,找出了影响林木生长的主导因子与障碍因子,为提高森林土壤生产力提供可靠的科学数据; 大量的定位研究资料说明,森林植物确能有效地提高土壤生产力。他主持的 “卧龙自然保护区山地森林土壤动态研究” 项目,由吴中伦院士等组成的鉴定委员会认为该项研究成果填补了我国高山森林土壤动态的空白,丰富了森林土壤学科的内容,为森林土壤管理和调控,提高森林土壤生产力及保护、利用森林土壤资源提供了重要的决策依据和模型参数,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实用意义,成果达到了国际同类研究的先进水平,该项研究作为 “八五”期间的优秀技术成果,由中国科学院龙门书局编入 《中国 “八五” 科学技术成果选》(1996),并由香港国际专利技术投资开发集团有限公司编入 《中华优秀专利技术精选》 (1998)。


制订森林土壤分析方法国家标准
与研制森林土壤国家标准物质


张万儒主持研制的 《森林土壤分析方法国家标准(GB7830—7892—87)》第一~九分册是我国第一部森林土壤分析方法方面的国家标准。该标准可以使不同单位同一测定项目都能取得比较准确可靠和相互比较的分析结果,并可以采用同一方法的评价指标,以便更广泛、更充分地利用各项数据,它对科学营林、合理管理、森林土壤管理、数据库的建立及统一教学内容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并于1989年获国家技术监督局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他主持研制的 《森林土壤国家标准物质 (GSB B10001—10004—92、GSB B 64001—92)》,内容包括石灰性褐土、黄红壤、杉木叶等三类五项国家标准样品,标定的标准值:森林土壤有N、P、K、Ca、Mg、Fe、Mn、Al、Si、有机质、水解N、有效P、速效K、阳离子交换量、交换性盐基总量、pH、质地等,森林植物有N、P、K、Ca、Mg、Fe、Mn、Al、Si、Cl、灰分、Zn、Cu、B、Na、S等共定值47个项目,确定33个为标准值,12个为参考值,2个为信息值,它的定值数据是在国内组织12个具有较高水平的土壤实验室共同测定的结果,数据按国家一级标准物质规范进行统计处理、审定,1992年由国家技术监督局批准发布为国家标准样品,它具有森林土壤、植物测定项目含量的标准值,可用来检测分析方法的准确度、标定仪器、查定各实验室分析数据的精确度,为提高森林土壤分析数据的准确度与精确度提供了保证。该成果1994年获林业部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并作为 “八五” 期间的优秀技术成果,由中国科学院龙门书局编入 《中国 “八五” 科学技术成果选》 (1987)。

在森林立地研究方面取得重大成果


森林立地研究是实现科学育林十分重要的应用技术基础,过去我国营造用材林对适地适树缺乏科学理论和实践的依据,为解决这一关键性、基础性林业问题,“七五” 期间,张万儒主持了国家重点攻关专题 “用材林基地立地分类、评价及适地适树研究”,该研究项目运用现代林学、生态学、土壤学和林业系统工程原理,对我国东部季风立地区域14个重点用材林基地进行了深入、系统、全面的森林立地分区、分类、评价及适地适树调查研究,取得了系统的研究成果,开辟了我国森林立地综合多因子生态分类及预测预报森林生产力的新途径,建立了我国四级制的中国森林立地分类系统、森林立地质量评价系统和森林立地应用技术管理系统,首次在我国用材林基地选地、适地适树及预报森林生产力的理论与技术方法上形成了完整的体系。该成果已在东北山地林区、华北中原复合农林区、南方丘陵山区用材林基地的速生丰产林选地上推广应用达500多万公顷,取得了显着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并由张万儒主持编着成 《中国森林立地》一书 (科学出版社,1997)。该项成果经林业部组织、吴中伦院士等专家鉴定,一致认为: 成果对我国林业建设的宏观决策和用材林基地的规划布局,提高造林经营技术水平具有重大意义,具有很高的理论性和实用性,在总体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森林立地分类、立地质量评价及其应用技术紧密结合上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从而使我国森林立地理论与应用进入了新阶段。该成果1992年获林业部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995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并由香港新华通讯出版社编入 《世界优秀专利、技术精选 (中国卷)》 (1996),及由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编入 《中国科学技术文库》 (1997)。


以森林立地类型小班为基础,提出
大兴安岭火灾区恢复森林资源的规划设计


1988—1989年张万儒主持 “大兴安岭阿木尔林业局火灾区森林更新方法咨询及火灾区恢复森林资源规划设计方案” 研究,根据阿木尔林业局27万公顷林地的森林立地条件及森林火灾程度,以森林立地类型小班为基础,提出了 “大兴安岭阿木尔林业局火灾区森林更新方法咨询报告” 和 “大兴安岭阿木尔林业局火灾区恢复森林资源规划设计方案”,对大兴安岭火灾区恢复森林资源作出了重要贡献。

学会及学术活动的热心人


张万儒是国际土壤学会会员; 第四~八届中国土壤学会理事、常务理事,中国土壤学会森林土壤专业委员会主任,《土壤学报》编委; 第六~八届中国林学会理事,中国林学会森林土壤专业委员会主任,《林业科学》编委; 第五、六届北京土壤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在他任森林土壤专业委员会主任期间,先后组织在杭州 (1978)、重庆 (1982)、原平 (1986)、桂林 (1991)、雅安 (1995) 等多次全国性森林土壤学术讨论会,内容包括: 森林土壤资源、利用、分类,森林土壤生态,林木营养及施肥,立地分类与质量评价,林木土宜等,先后公开出版了多次森林土壤学术讨论会论文选编 《森林与土壤》 专集; 在此期间,森林土壤专业委员会还先后召开过森林土壤分析方法研讨会 (北京,1985)、森林土壤定位研究方法研讨会 (长白山,1985; 鼎湖山,1987)、森林立地学术讨论会 (贵阳,1985; 宁波,1989) 等等。这些学术活动对森林土壤研究领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地讨论与交流,对推动、提高森林土壤研究工作水平起到促进作用。

简 历

1926年10月23日出生于浙江省嵊县(今嵊州市)富润镇。
1948—1949年在上海国立暨南大学中国文学系学习。
1949—1952年在上海复旦大学农学院农业化学系学习。
1953年毕业于沈阳农学院(今沈阳农业大学)土壤系。
1953—1957年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部调查设计局技术员。
1957—1960年在莫斯科苏联科学院森林研究所及莫斯科大学进修森林土壤专业。
1960年以后历任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1978)、研究员(1985),森林土壤研究室主任(1979—1991)。
1979—1999年当选为第四~八届中国土壤学会理事会理事、常务理事。
1986—1997年当选为第六~八届中国林学会理事会理事。
1982—1995年被聘为中国土壤学会森林土壤专业委员会主任及土壤学报编委(1984—1995)。
1982—1995年被聘为中国林学会森林土壤专业委员会主任及林业科学编委(1979—2001)。
1954—1996年当选为北京土壤学会理事、常务理事、第五、六届常务副理事长。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renwu/20230146211.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