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人物研究

臧成耀(个人资料简介_简历故事_成就贡献)

作者:主编 时间:2023年01月04日 阅读:148 评论:0

1924—


臧成耀,农业科技管理专家。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对普及棉花良种、建立棉花良种繁育制度,促进棉花增产,发挥重要作用。20世纪80年代,积极创造条件,组织重大农业科研项目攻关协作,加强农业科研设施建设,重视国际交流、引进先进技术、引进和培养人才,为组织发挥农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的作用,促进中国农学会的恢复和发展,提高中国农业科研人员素质与科研水平,以及农业技术推广、农村能源和农业环境保护等作出了重要贡献。
臧成耀,1924年7月29日出生于河北省阜平县安家庄一个农民家庭,其祖父、父亲都是种田能手。叔父是中共地下党员,在照旺台村当小学教员,他随叔父上小学,受叔父革命思想的影响很深。以后他考上县城完小,是全村唯一在县城上学的学生。在叔父的支持、鼓励下,1937年他考上冀中博野县四存中学,因抗战爆发,冀中沦陷,辍学回家。1937年12月,臧成耀当了村里的小学教员。1938年4月,他被吸收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时年未满14周岁。党组织派他参加农民干部训练班,实际是党员训练班。同年10月,调他任区青年抗日救国会主任。1939年,他参加晋察冀边区办的群众团体干部训练班,学习抗日统一战线政策、工会农会等群众团体工作。训练班结束后,让他留在边区青救会工作。以后,他前后担任过阜平县几个区的青救会主任。1942年精简机构,边区政府将青救会与妇联、农会、工会合并为一个机构,即抗日救国联合会,他被调任城南区的抗日救国联合会主任。1943年秋,晋察冀边区遭日寇大扫荡3个月。扫荡使百姓生产、生活异常困难,他率领民兵积极投入秋种、秋收、救济等工作,在县抗联总结大会上受到表扬。1945年调任县供销合作社主任。几年的群众工作,使他积累了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不久便被调到边区政府农林处工作。1948年5月,他到达平山,在华北人民政府农业部棉产改进会工作。北平解放后,他来到北平棉产改进会工作,负责棉花良种的推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臧成耀任农业部工业原料局棉产处处长,主抓了引进的斯字棉、岱字棉等良种的试验推广工作,建立轧花厂,制定了棉粮比价政策,促使全国棉花产量大幅度上升。1955年,他又组织在主要棉产区以衣分高的岱字棉代替了斯字棉,棉花产量又上一层楼。1958年以后,因 “大跃进” 运动,棉花良种推广工作一度陷于混乱。
1958年,臧成耀下放到河南省许昌县任县委书记处书记。当时,浮夸风盛行,粮食产量虚报严重。他率领下放干部与当地领导搞好关系,统一认识,根据实际情况安排好老百姓的生活,做两本帐,顶住压力,避免了损失。1959年回到农业部,继续从事棉花经作生产行政领导工作。
1968年,臧成耀被派往坦桑尼亚援建农场。他领导专家组进行勘察、定点、设计,建成了3000公顷规模的姆巴拉利农场,发展水稻生产,给该国的粮食供应解决了很大问题。他还根据当地发展水稻生产的要求,积极向有关部门建议,建成了一座小水电站,为水稻加工提供能源,坦方非常满意。
1970年3月回国后,他参加农林部各级领导新班子的组建工作。4月15日农林部成立,他先任办事组副组长,两个月后到农业组,11月 17日任科学教育组组长,1973年组改局,任局长。1979年3月任科学技术局局长。20世纪70年代他主要抓恢复,20世纪80年代主要抓建设。在此期间,他抓了几件大事:一是制定计划,开展科研工作;二是组织协作,共同攻关;三是争取条件,加强科技建设;四是开展国际交流,培训科技人才。同时,进行了技术推广的组织建设,为普及县技术推广中心的建设打下基础。
1979年,因 “文化大革命” 而中断的农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恢复,臧成耀以科技局局长身份兼任该委员会秘书长、常委。以后,在第三届、第四届农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担任委员会副主任、常委,第五届被聘为顾问,始终孜孜不倦地致力于科技委的恢复和发展工作。1992年科技委开会期间,在对伪科学的揭露和讨论中,因情绪激动,突发脑溢血,病倒在工作岗位上。但稍有恢复后,仍时时关心农业科技事业,经常了解情况,提出建议,还练习用左手写字,记心得,做摘记,关心国家大事。
臧成耀自1945年从事农业工作后,刻苦钻研业务,深入调查研究,自学农业知识,达到了大专水平。在社会团体中,他曾任中国农学会多届常务理事、党组书记,中国农业科技管理研究会首届会长,现为荣誉会长,中国棉花学会第二、三届理事长,中国农用塑料应用技术学会 (原称中国农学会地膜覆盖栽培研究会) 第一、二届副理事长 (会长),中国园艺学会西瓜甜瓜协会第一、二届会长,中国奶牛协会第一、二届副理事长等。

依靠科学技术,恢复和发展棉花生产


五六十年代,臧成耀主管棉花和经济作物生产。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初,百业待兴,棉花生产也是如此。这时,他团结棉花科技人员,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明确分工,深入调查,严格要求,在20世纪50年代先后配合有关部门就促进棉花增产方面办了一些实事。如推广良种、建立良种推广和繁育制度、制定棉粮比价政策、完善原棉分级标准、总结劳模先进植棉丰产经验等。20世纪50年代初,当时中棉占全国棉花种植面积的一半,只能用作絮棉,不适于纺织。原农业部顾问邹秉文从国外引进斯字棉2B安排在山东推广、岱字棉在江苏推广。臧成耀作为棉产处处长,具体组织了试验推广工作。尽管当时对此还有争论,但经过1950—1952年3年试验,淘汰了中棉。同时,他抓了轧花厂建设,要求一地一种,保存种子。到1952年,全国良种面积扩大,棉花总产达2500万担 (125万吨),比1949年900多万担增加近1.8倍。他配合有关单位共同制定了棉粮比价政策,每年公布一次,激发了农民的种棉积极性。1955年他根据岱字棉衣分比斯字棉高出2~3个百分点的优点,提出以岱字棉取代斯字棉,在山东、河南、河北等省推开。到1957年,使全国棉花总产达到3720万担 (86万吨)。在推广良种的同时,他摸索建立适合中国的良种繁育制度,推动了棉花育种工作。从20世纪70年代起基本上用中国自育的良种代替了进口品种,使中国跨入世界产棉大国的行列。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爱国丰产运动中,出现了曲耀离、吴宣文等一大批棉花高产典型。臧成耀便及时带领科技人员深入现场,认真科学地进行调查总结,并写出总结性文章在报刊宣传,进一步促进了棉花爱国丰产运动的开展和棉花单产的提高。臧成耀十分重视发挥科技人员的作用,20世纪80年代他担任中国棉花学会理事长时,他依靠学会,民主办会,团结全国棉花科技工作者,实行老中青结合,组织了多次有关发展战略、育种方向等重大问题的学术研讨,推动了全国棉花科技事业的发展。他在主管棉花生产工作时,还一贯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讲真话,办实事。1959年他下放后回到部里,遇到安徽巢县一个公社亩产300千克皮棉的报道,部领导要他去看看。他认真调查后认为实产只有50多千克,最高地块也只有100千克,便据实向谭震林副总理汇报,坚决顶住了基层某些干部的浮夸风。

创造条件,加强农业科研建设


“文化大革命” 以后,臧成耀转到农业部科技教育管理部门工作。早在1962年,农业部主要领导人就曾反对农业高等院校搬到农村,臧成耀也主张能不搬就不搬,让知识分子有一个安定的工作环境。1970年他主管农业科教工作以后,就积极支持恢复农业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机构和科教工作。1972年国务院委托农林部召开的农林科技座谈会议肯定了三条: 一是科研机构不能散,要继续研究工作; 二是搞国外科技情报资料没错; 三是要搞大协作,制定科研攻关计划。他全力支持,并组织落实。他积极奔波,上下疏通,各方交涉,将下放的机构和被占用的试验地收回来。经过几年努力,于1978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中国农业科学院恢复建制,以后北京农业大学也恢复了。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前,有20多所农牧渔业院校迁回原址,各省的农业科学院所也陆续恢复。1981年,科技局副局长王伟琪出差新疆,到八一农学院时,院处领导、系主任、教授等几十人在院门两侧列队欢迎,原来是 “文化大革命” 期间该院被赶迁到乡下,正在关键时刻,原农林部科教局在部领导下支持农业科研教学机构迁回原址恢复工作,促使自治区很快批准了八一农学院的要求,迁回了乌鲁木齐。这个例子说明臧成耀主动积极贯彻党的政策,符合广大科教人员的心愿和办好农业科教事业的客观要求,也体现了农林部和科教局实事求是为基层服务的精神。
1972年农林科技座谈会上制定了22项重大科技攻关计划,开始有计划地组织科研协作和攻关。臧成耀支持水稻雄性不育及杂种利用等重大科研项目的攻关,1975年后,多次在农业部领导下,召开杂交稻会议推广杂交稻成果,以后又逐步发展到蔬菜、棉花、油菜等杂交种的广泛利用和促进了鸡马立克氏病防治等多项研究的攻关协作,并获得了一大批优秀科研成果。
1975年,臧成耀考察了北京农业大学石元春在河北省曲周县搞盐碱地改良工作,认为很有成绩,但仪器设备简陋,便向杨立功副部长反映,杨也亲自去看了,听了详细的汇报,并由部资助了经费。以后他得知世界银行贷款中安排了黄淮海项目,却未包括河北省。他几经努力,又争取粮农组织的低息贷款给了曲周。1978年科学大会后,又用农业部基建投资中的科教投资支持曲周建了一个试验站。1985年他参加了在济南召开的国际盐碱地改良会议,并代表农业部致祝词,石元春在会上作了关于曲周盐碱地改良的总结报告,更引起国内外的高度重视。他对一个重大项目的支持都是这样千方百计、百折不挠的,只要看准了就坚持到底,决不半途而废。黄淮海平原的综合治理和农业开发项目和课题获得多项奖励,1992年和1993年分别获农业部和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79年以后,他又多方争取资金加强农业科研设施建设,建立了9个具有现代水平的农业研究实验测试中心,共计基建投资4 500万元,进口仪器700万美元。这些中心带动了全国各地农业科研单位的建设转向现代化的轨道,相继取得了一系列优秀科研成果。以后,又与国家技术监督局挂勾,成立了中国农学会农业测试分会。他自20世纪70年代初就注意到农业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组织开展农业环境保护、沼气发展和农业区划等新兴事业,支持建立了农业环境保护研究所、沼气研究所。此外,臧成耀对一些有基础或有地域意义的小作物的研究也予以支持。如建成内蒙古的荞麦、莜麦研究所,河北省的谷子研究所,福建省的红萍研究所,以及积极支持进口蜜蜂蜂王,促进中国养蜂业走向国际市场等。

重视国际交流,引进先进技术,培养科技人才


臧成耀注重科技情报工作。1971年,周恩来总理为与朝鲜谈判渔业协定,让农业部汇报情况。但当时农林部有关人员对国际的渔业生产不熟悉,受到总理的严厉批评。臧成耀接手此项工作后重视科技情报工作,注意收集国外资料。翌年夏再次向总理汇报,总理非常满意。当时国务院主管农业的副总理对此也比较重视,在1972年农林科技座谈会上再次强调了解国外情况的重要性。臧成耀在这方面起了建设性的作用。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后,经农业部党组同意,他主管的科技局增设科技交流处,加强国际科技交流工作。他写了报告,建议选派科技人员出国学习,计划5年派出400人。国务院好几位领导都批示同意,由财政部拨款支持。为解决外语过关,他委托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办了一个英语培训中心,先学习,再出国。这些同志回国后都已成为科教领域的骨干,不少人还担任了重要领导职务,作出了成绩。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有一个宗教组织要做好事,愿每年派几名教师来中国教英语。有人不敢接受,臧成耀欣然同意。这样,每年来2~3名青年教师教英语,自带教学设备,又不要工资,中方仅负担食宿费用,从而为我们培养了一批懂外文的科技人员。
臧成耀每次出国考察都不空手而回,一方面自己努力学习新知识,一方面要让学到的知识和理论在国内取得成果。1972年7月去古巴考察,了解到他们机械化养鸡、养猪和牛的冷冻精液搞得突出,回来后大力倡导,并立即于同年8月份召开了有部分省市有关部门参加的 “机械化养鸡和冷冻精液技术座谈会”,研究和安排这两项新技术的发展工作,以北京、上海为试点,很快取得了显着效果。从而推动了全国各地现代化蛋鸡生产和奶牛冻精配种的迅速发展,对解决鸡蛋市场供应和提高畜禽质量起到重要作用。1976年去日本考察,回来即落实了中国农业科学院种子库的建设。1979年日本专家石本正一来华参加农业博览会,提倡塑料薄膜技术。臧成耀和有关同志十分重视这项技术在中国的推广应用,随后又专门成立了中国农学会地膜覆盖栽培研究会,1985年石本正一帮助中国在沈阳、大连、上海、北京建立了4个试验点,连续几年来华进行指导。至今塑膜覆盖技术已在全国广泛推广应用,对农业增产作出了重要贡献。1982年,鉴于北京市西瓜生产不稳定,他组团赴日考察,引进良种。回国后,亲自组织了京、津、唐、保定、廊坊的大协作组,由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牵头,每年开会研究。1985年他又聘请日本园艺专家来华指导。通过几年合作,培育出 “京欣一号” 等西瓜良种。他积极支持成立了全国西瓜协会,推动各地大批换用优良杂交种。由于在他的推动与组织创导下,北京市的西瓜种植面积由1983年的2 000公顷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末的0.67万公顷,单产由1.5万千克/公顷提高到3.75万千克/公顷,品质得到改善,供应期由每年7月一个月延长到6、7、8三个月。这个协作课题于1989年获北京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他是主要获奖人之一。

恢复加强农业技术推广组织和农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


臧成耀主管科技局期间,他针对20世纪70年代流行的形容农业技术推广机构 “网破、人散”,形容技术推广人员 “远看是要饭的,近看是烧炭的,一问是技术推广站的”,以及技术推广手段落后、条件极差的现状,呼吁加强技术推广站的建设。他不赞成一律在一个县内按专业分别设站,而是建立综合性的技术推广中心。以县为基础,由农业部和地方合办,在全国每个省、市、自治区建立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试点,逐步推开。这项工作,经与有关同志共同努力,得到了落实,为以后全国普及县技术推广中心的建设提供了经验,打下了基础。
20世纪70年代末,他和科技局其他领导一起组织了全国农业科技管理协作组,1985年发展扩大为中国农业科技管理研究会,主持制定和颁发了有关加强科研管理的条例,为规范中国农业科技管理工作效益,把科技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1989年,该会授予他优秀农业科技管理专家称号。
农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自1979年恢复以后,臧成耀一直担负主要责任。他首先建立健全了科技委的办事机构,充实办事人员,修订《组织纲要》,明确职能,千方百计争取经费,创造工作条件。乘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以后科研工作蓬勃开展的大好形势,团结、组织了更多的农牧渔业专家,扩大了科技委的阵容,由第一届的49人,扩大为第二届的140人,第三、四、五届的160人。每年邀请他们开会,研究、咨询农业部重大科技政策、规定、条例; 审议农业科技 “六五”、“七五”、“八五” 及到2000年的规划和年度计划; 评审农业部系统的各项科技成果奖、丰收奖和国际农业合作奖、国际科技合作奖; 请他们对农业部的科教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并整理汇总供部领导参考、采用,从而使科技委成为农业系统比较有权威、高层次的咨询、参谋、评审机构。此外,臧成耀对中国农学会的恢复和发展也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为了农业科技力量更好地发挥作用,他力主农业科研、教育、推广三支队伍紧密结合。1989年,他与部科技司共同组织北京、辽宁、江苏、湖南、广东、四川、福建等7省、直辖市的农业厅 (局)、农科院、农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和部分部属高校,用了3年时间,主持完成了促进 “三农”协作研究课题,向部领导提出了一份较为完整的促进 “三农” 结合的建议。他很重视记载和整理中国农业科技发展的经验和成就,主编了 《中国农业科技工作四十年》,亲自撰写了 《中国农业科技工作的回顾与展望》 一文; 主编了 《中国农业科技成果获奖项目人名录(1979—1989年)》,弘扬了科技界的优秀人才,积累了有重要价值的史料。
臧成耀求知欲强,勤奋地从工作中学习,向内行专家学习,知识面广,理解深刻,并能结合应用,实际知识达到大专水平。他对工作有开创精神. 对看准的事锲而不舍,排除困难,直到成功。他对人对事始终坚持实事求是,无论在政治运动或业务活动中都不随波逐流。他善于发现和培养人才,用人不疑,能广泛听取不同意见,宽以待人。所以在1992年得病离开工作岗位后,至今仍来信不断,来访频繁。他的业绩和为人得到农业科教界,包括一些国外友人的称道。

简历


1924年7月29日 出生于河北省阜平县安家庄村。
1938—1943年 任阜平县区青年抗日救国会、区抗日联合会主任。
1944—1945年 任阜平县区供销合作社主任。
1945—1945年 任阜平县供销合作社主任。
1945—1948年 任晋察冀边区政府农林处科员。
1948—1949年 任华北人民政府农业部科长。
1949—1956年 任中央人民政府农业部工业原料局棉产处处长。
1956—1958年 任中央人民政府农业部工业原料局副局长。
1958—1958年 任中共河南省许昌县县委书记处书记。
1959—1968年 任中央人民政府农业部经济作物局副局长。
1968—1970年 任中央人民政府农业部赴坦桑尼亚农业援外工作组组长。
1970—1979年 任中央农林部科学教育局局长。
1979—1984年 任中央农业部科学技术局 (司) 局 (司) 长。

主要论着


1 臧成耀.中国农业科技工作四十年.北京: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2 臧成耀.中国农业科技工作的回顾与展望.北京: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3 臧成耀.中国农业科技成果获奖项目人名录.北京: 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92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renwu/20230146203.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