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人物研究

喻永熹(个人资料简介_简历故事_成就贡献)

作者:主编 时间:2023年01月04日 阅读:113 评论:0

1923—


喻永熹,土壤肥料学家。长期从事土壤改良、化肥及绿肥研究。引种多种绿肥,并与主要作物种植制度配套,提出了整套栽培技术; 开展低产田改良,提出红壤地区低产田综合配套改良技术,取得显着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提出在相同作物和类似土壤类型条件下,作物所需氮磷钾的配比是相对稳定的,为发展专用复混肥料提供了依据; 研制了碳酸氢铵颗粒专用复肥,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 明确了湖北省境内红黄壤分布的北部边界,在学术研究上具有重要意义。
喻永熹,1923年12月25日,出生于湖北汉口一个工商业者家庭。在刚进入中学读书时,日本侵略军入侵中国逼近武汉,他只身离家随湖北省联合中学搬迁到鄂西山区,在宣恩、恩施继续念书。他高中没有读完,就走出校门到当地偏远山沟小学教书。多年的流亡学生生活,使他受到了艰难困苦、独立处事的锻炼,1944年他考入国立四川大学农学院。
大学期间,他刻苦学习,很快成为一名品学兼优的学生,多次获得奖学金。他师从土壤学家侯光炯教授和肥料学家彭家元教授,两位恩师的治学严谨,理论结合实际,公正无私、平易近人的作风,对他以后的人生道路有着深远的影响。1948年他以优异成绩毕业,获得学士学位。
1951年,他回到故乡武汉,在中南农科所从事农业科学研究工作。因工作积极,成绩突出,1956年33岁时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以后,他直接接受党的理论联系实际,为人民服务等方面的教育,人生观和世界观得到初步改造,为以后顺利开展工作、正确处理各种矛盾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1960年,他任湖北省农科所土肥系副主任,负责全面工作。当时正值我国三年困难时期,为了迅速恢复发展生产,他在湖北省第一次土壤普查的基础上,主持了鄂南红壤低产田改良研究。他提出了红黄壤地区低产田综合配套改良技术设计方案。经过实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文化大革命期间,研究工作被迫中断,直到1973年他才恢复工作。为了弥补 “文化大革命”造成的损失,他首先重建土壤改良基点,更大规模研究推广绿肥,同时开展合理施用化肥研究。不久,他担任新成立的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土肥所副所长、所长。虽年近花甲,身体有病,他仍然成年累月地奔波于湖北的山山水水,田间地头,收集整理资料,研究制定了湖北省红黄壤地区利用改良规划,为农业生产提出指导性意见和建议。
70至80年代,他集中主要精力从事化学肥料和复 (混) 肥料的研究,不仅为推广化肥、发展农业生产起到了重要作用,还为我国生产专用复混肥奠定了基础。
喻永熹曾任中国土壤学会第五、六届理事; 中国土壤肥料研究会第一、二届理事兼副秘书长; 湖北省土壤学会第四、五届理事长。1989至1993年,他担任湖北省科学技术委员会顾问; 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委员等职务。他积极参加各项社会活动和学术活动,多次向省政府提出繁荣农业科学,合理使用和管理土地资源,保护和提高耕地质量,以及发展农业生产的建议,为促进农业和科学事业发展作出了贡献。1992年获国家特殊津贴。

发展绿肥 促进农业生产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农民生产积极性很高,粮、棉、油快速增长,复种指数逐年提高,肥料短缺成为突出问题。为了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在肥料学家屠启澍主任的带领下,喻永熹走出实验室,同科研人员一起深入农村,调查研究,虚心向农民学习,引进了多种绿肥新品种,与主要农作物种植制度配套。进行多点试验研究,提出 “单、间、混、套” 发展绿肥的设计方案。
他还利用湖北省丰富的磷矿资源,把种植绿肥与施用磷肥结合起来,达到 “以磷增氮” 的目的。
经过多年的努力,在有关部门的支持配合下,湖北省利用绿肥的面积,从不足20万公顷,发展到141. 33万公顷,磷肥从无到有 (6万吨)。促进了全省农业生产的发展。

改良红壤 成绩卓着


1960年,喻永熹根据湖北省第一次土壤普查工作的结果,立即开始红黄壤改良利用研究工作。湖北省是中国红黄壤地带的北缘,地跨32个县市,但多为山丘地带,属非粮棉油主产区。为开展红黄壤改良和利用工作,他带领科研人员,深入鄂南红黄壤地区的蒲圻县和嘉鱼县创办科研基点,把科学研究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广泛的调查研究,测试分析,他认为: 湖北省境内红黄壤分布区是水、热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主要问题是该类土壤缺少有机质和磷,土壤瘠薄,加上土地利用和种植结构不合理,种植方式和栽培技术落后,导致农作物产量很低。
针对上述问题,在继承前人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他研究总结提出 “松杉帽、果林腰、茶麻脚、良田畈”,实行山、水、林、田、路全面规划,进行小流域综合治理的配套改良技术方案。经过几年的实施改良,当地呈现出山青水秀、农业连年丰收的景象,粮食和林果产量大幅度增长。《湖北日报》 头版头条报道了该系的作法和经验,引起强烈的反响。
1986年,全国在江西省南昌召开红黄壤综合利用改良科研工作讨论会后,湖北组成了以喻永熹为首的红黄壤区划小组。经过长达3年的实地考查,取样分析,收集整理资料,他对湖北省境内的红黄壤地区各类土壤形成条件、分布规律、土壤特性等,进行了充分论证,为湖北省红黄壤的分类分布、农业区划以及改良利用等,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与此同时,他首次提出中国红黄壤在湖北省境内的北部边界,在学术研究上具有重大意义。该项研究成果,1985年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研究化肥 成果累累


喻永熹利用我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和历年化肥试验研究已取得的成果,对各种施用方法和技术进行系统分析研究,查阅国内外大量有关资料,从开展的大田多点试验结果取得了大量资料,他认为 “在相似土壤条件下,相同种类作物所需氮、磷、钾的配比值是比较稳定的”。因此,只要按不同作物产量即可确定相应的用氮量 (简易补氮法),以此为基础,他研究总结提出了: “宏观掌握肥效、分类确定配比、局部调节用量” 的施用化肥新方法。1987年在中国土壤学会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上,他主笔撰写的“试论当前我国化肥的合理施用”学术论文,受到了同行的关注。这种简便易行、便于群众掌握、符合中国国情的施用化肥新方法,不仅为推广应用化肥、发展农业生产起了重要作用,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为国产专用复混肥的生产与使用提出了指导原则。
1983年以来,他曾多次承担国家重点攻关课题,进行大量的研究试验,研制生产出适宜19种主要农作物、17个不同类型系列专用复混肥,增产效果十分显着。他主持的 “高浓度复合肥料品种应用技术研究”、“中浓度专用复混肥料研究与开发”,先后在1986年、1994年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一等奖;1996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986年,他作为主要发起人之一,在全国率先以省级为单位,开展大协作,组成农工商技术开发联合体,进行农化服务,大规模生产、推广专用复混肥,多次受到部、省有关部门领导的充分肯定。他研制生产的专用复混肥不仅在湖北省推广应用,而且还推广到山东、河北、河南、甘肃等省,为开发应用我国生产的专用复混肥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在开发、研制、应用专用复混肥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在某些方面具有独创性。1986年,生产专用复混肥的氮源紧缺,碳酸氢铵滞销,喻永熹主持研制 “碳酸氢铵颗粒专用复混肥料”。经探索、比较、筛选,优化出来源广、价格低廉的添加剂,成功地进行复混肥造粒,并有效降低碳酸氢铵中的水分,提高碳酸氢铵的稳定性。其技术指标均符合国家ZBG21002-87的标准,肥效与同等养分尿素系列专用复混肥肥效相当,比群众习惯性施肥显着增产增收。该项研究1992年8月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他在化肥、复混肥方面的研究、开发应用,开创了化肥生产应用的新局面。

无私奉献 团结共事


喻永熹从事农业科研工作,一贯爱岗敬业,执着追求。他经常讲: “搞农业科研工作,不深入实际,不与农业生产紧密结合,将一事无成。” 五六十年代,农村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在农村开展科学研究时,他身体力行,长期与农民打成一片,实行 “三同”。在艰苦的生活中,他积劳成疾,患了胃病,经常出血,仍然坚守在科研、生产第一线。起到第三次胃大出血不止,他才不得不住进医院开刀,将胃切除了一半。
他克已奉公,无私奉献,为了事业一心扑在工作上,有时他顾不了家,照顾不了孩子。作为同窗好友、志同道合的妻子很理解他,全力支持他的工作。1960年妻子住院动手术,1974年妻子重病,他都因公没有在医院和家中照料她,深感内疚。
经过长期艰苦环境的磨炼,他思想上、政治上更加成熟,工作上更加稳重老炼。在多年的实际工作中,他悟出一个简单的真理: “个人的力量总是有限的,只有依靠集体的智慧,团结同志一起共事,争取各方面的支持,才能把事情办好。” 因此,他主动与各方面合作,争取各级领导的支持。
1989年,正当湖北省处在肥料结构调整,推广应用专用复混肥的关键时期,喻永熹了解到农民因为长期施用单一化肥,偏爱氮肥已成为习惯,对复混肥缺乏了解,而发展复混肥,不少部门又持不同意见。针对这一情况,他四处奔走找有关部门做工作,在农村扩大试验,亲自向省领导汇报。最后省委副书记钱运录在他起草的报告上亲笔批示,要求各方面配合,大力发展湖北省专用复合肥,为了开发推广专用复混肥料,他倡导的全省三方(农、工、商)、四家 (石化厅、农科院、农牧厅、供销社) 组成联合体,为开展大规模农化服务,提供了组织保证。
他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积极工作,淡泊名利。在主持土肥系和土肥所工作期间,为了事业的发展,他积极为全所科研人员创造工作条件,宣传他们的成就,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因此,该所在化肥、微肥、有机肥和中低产田改良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在全国均有较大影响,为连续两届被评为农业部 “百强所” 奠定了基础。为了事业后继有人,他重视培养年轻科研人员,经常有意识地给年轻人压担子,对刚从学校分配来单位的大学生,首先把他们放到农村科研基点煅炼,熟悉农业生产,培养他们独立工作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他言传身教,使年轻人尽快成才。近年来,跟他在一起从事科研工作的年轻科研人员,已有5名同志晋升为高级职称; 1名获得博士学位; 1名荣获湖北省劳动模范称号; 两名享受农科院、省政府特殊津贴。看到一批年轻人的成长进步,喻永熹打心眼里高兴。

简 历

1923年12月15日 出生于湖北省武汉市硚口区。
1938—1941年 在湖北省联合中学宣恩初中分校学习。
1941—1943年 在湖北省联合中学恩施高中分校学习。
1943—1944年 在咸丰县忠堡小学和来凤县毛坝小学教书。
1944—1948年 在四川大学农学院农业化学系学习。
1949—1950年 在重庆英才中学教书。
1951—1956年 任中南农业科学研究所技术员。
1957—1959年 任华中农业科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1960—1978年 任湖北省农业科学研究所土壤肥料系副主任。
1978—1982年 任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
1982—1993年 任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1993—1995年退休并反聘。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renwu/20230146200.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