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人物研究

俞劲炎(个人资料简介_简历故事_成就贡献)

作者:主编 时间:2023年01月04日 阅读:122 评论:0

1932—


俞劲炎,土壤物理学家。长期致力于土壤物理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在建立土壤物理学教学体系方面做了许多开拓性的尝试并获得成功; 率先在国内开展土壤电磁性研究,指出了土壤磁化率与成土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提出了土壤磁性发生的假说; 倡导与应用土壤电磁改良方法。
俞劲炎,1932年11月3日生于浙江省嵊县 (今嵊州市) 苍岩镇一个世代 “书香之家”,父亲俞宪初是土木工程师。1945年秋,俞劲炎考上了浙江省立绍兴中学的公费生。1951年夏毕业后以第一志愿考上了浙江大学农学院。1955年夏在浙江农学院农学系本科毕业,留校任新开的 “水利土壤改良” (即后来的“农田水利学”)课的助教。1958年秋去北京俄语学院学习1年。1959年10月去前苏联留学,成为莫斯科大学生物土壤系的研究生,师从着名土壤物理学家尼 ·安 ·卡庆斯基 (Н.А.Качинскиǚ) 及他的妻子和助手阿·弗 ·瓦久尼娜 (А. Ф.Вадюнина)。卡庆斯基,他参加了斯大林格勒 (伏尔加格勒) 林业土壤改良综合考察队,并于当年冬天踏着没膝的积雪去试验区测定雪被厚度和冻土含水量。在两年的野外工作中,年迈的卡庆斯基教授多次专程深入实地,并亲自下到4米深的土壤剖面内作讲解和绘图指导,卡庆斯基教授严谨的治学精神和倡导从农民那里吸取经验、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对俞劲炎以后的工作产生了很大影响。1963年4月,俞劲炎完成了他的学位论文 “林带下和农地的淡栗钙土复域土壤的湿度状况和物理性质”,并经着名林业土壤学家佐恩教授审评后,通过答辩,获生物学副博士学位。
学成回国后,俞劲炎在浙江农业大学土壤农业化学系任教,分别在1978、1981和1986年晋升为讲师、副教授和教授。1978年,他以 “副博士” 的身份招收了国内首批土壤物理硕士研究生。1993年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他为土壤学科博士研究生导师。
俞劲炎是国际土壤学会会员,第六届 (1987—1991年)、第八届 (1995—1999年) 中国土壤学会理事,第七届 (1991—1995年) 中国土壤学会常务理事。在1983—1995年期间,他作为该学会土壤物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主任,筹划和组织了全国性的土壤物理学术交流活动,与农业、水利、农机、地理等部门的土壤物理工作者建立了广泛联系。
70年代以来,他主持和参加了20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研究项目,并多次获奖。他撰写专着1部,主编或副主编论文集、教材8本,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其中土壤电磁学方面的论文40多篇。他还是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土壤卷》编委兼土壤物理分支的主编。
俞劲炎198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92年10月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授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

重视土壤物理学教学体系的研究


1978年,俞劲炎招收了2名土壤物理硕士研究生,他和他的同事们为研究生共同开设了以介绍土壤物理基础知识为主的“土壤物理学”; 以介绍新的领域和生长点为主的 “土壤物理专题” 和偏重实际操作的 “土壤物理研究法”等课程,并编写了十余份专题讲义。1994年,他与他的助手一起又试开了土壤物理博士研究生的系列课程: “土壤工程力学”、“土壤水动力学”、“土壤水文学” 和 “土壤电磁学” 等。
在教学中,俞劲炎注意向学生介绍土壤物理学的历史及其学科体系发展的知识,并先后写出了 “土壤物理研究的国际进展和动态” (1989) 和 “我国土壤物理学的研究” (1991) 两篇文章,对土壤物理学的学科地位、体系和特点作了论述。在他担任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土壤卷》编委兼土壤物理分支主编时,又考虑了现代土壤物理学的发展,并在与姚贤良合写的 “土壤物理学”条目中,对这一学科分支的定义和研究内容体系作了较全面的界定,把土壤电、磁、光、放射性等新领域归入土壤物理学的研究范畴,强调土壤物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在农业、资源、环境和工程等部门的广泛应用。他们认为,土壤物理学是研究土壤物理现象和过程及其调控原理的土壤学分支,是农业物理学和环境物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俞劲炎还与姚贤良等人联袂编着了国内第一本《土壤物理学》 专着 (1986),1988年该书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2等奖。

率先在中国开展土壤磁学研究与教学


1975年,俞劲炎从第十届国际土壤学会论文集内他的老师瓦久尼娜关于苏联土壤磁化率的文章中得到启发,并开始收集苏联和西方国家的资料。他在 “土壤磁学—土壤学研究的新领域”一文中建议开展系统的研究。1977年在杭州召开的第一次全国土壤物理会议上,他对此作了介绍,还在浙江省 《科技动态 (农业)》(1977)、中国农业科学院 《国外农业科技资料》(1978) 和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土壤学进展》(1979)等刊物撰文,并编写了专题讲义。他的这个建议被采纳后,土壤磁学研究先后列入了中国科学院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土壤学科的研究规划。同时,他与北京地质仪器厂合作,研制成功了适合土壤测定的WCL-1型磁化率仪。不久,发表了第一批中国土壤磁性方面的研究文章。他所编写的 “土壤磁学”讲义也在有关学校和研究所得到了广泛的交流。
80年代,俞劲炎及其学生们率先对我国南方广泛分布的水稻土磁性 (国外未见专门报道)和红壤磁性作了系统的研究,发现不同水分状况的水稻土,其磁化率剖面特征各异,他们的论文曾两次在国际水稻土会议上交流 (1980,1992)。他们还发现南方各省 (区) 不同母岩 (母质) 和不同发育程度的红壤磁性 (磁化率、自然剩磁) 的强度差异极大 (1986,1989)。通过对全国南北东西一系列土壤磁化率的研究,发现土壤磁化率与成土环境及气候干湿和冷暖变化有明显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发表了中国土壤磁性发生分布的文章 (1981、1986),其中 “中国土壤的磁性”一文在德国汉堡召开的第十三次国际土壤学会大会上进行了交流。与此同时,他们也注意到土壤磁性与土壤成分及成土因素的关系,发现红壤磁化率—全铁量、盐土磁化率—粘粒(或有机质) 的相关性 (1982、1984)。通过对云南红壤,广西石灰岩红壤,海南、浙东的玄武岩红壤等大量的磁化率剖面测定和灼烧试验(1986)及穆斯堡尔谱研究 (1989、1990),提出了土壤磁性发生假说,对 “土壤磁学”学科体系作了进一步讨论 (1989),编着出版了 《土壤磁学》专着(1991),该书获华东地区科技出版社优秀图书一等奖。在90年代,又对土壤学中一个未受注意的基础性问题——土壤电磁场理论作了探索性研究。
俞劲炎还提出了土壤磁学作为土壤物理学的一个新领域或分支,主要由几个方面构成的观点: (1) 土壤磁性发生理论和土壤电磁场理论; (2) 全球、全国或区域土壤的磁性及其发生分布规律; (3) 土壤磁学研究法; (4) 土壤磁改良; (5) 土壤磁学理论和技术的应用。俞劲炎和他的学生一起对土壤磁性矿物的生成机理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并根据相关领域的知识,提出了几点假说: 离钛氧化作用,铝同晶替代和弱晶质磁性,还有磁赤铁矿化和磁铁矿化等。根据大量测定资料,对不同岩石、母质生成的土壤磁性强弱变化及磁性矿物在各土壤粒级中的分配,总结为如下规律: “强者变弱,砂强粉弱; 弱者变强,粘强砂弱”。俞劲炎关于土壤磁学的系列论文,1986年获国家教育委员会科技进步二等奖。他还为 《中国大百科全书·农业卷》、《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土壤卷》和 《土壤学名词汇》 (1988)等撰写和提供了土壤电磁学条目、词汇。

倡导用电磁法改良土壤


电磁法改良土壤包括用电法改良和磁法改良两类。电磁改良,主要用于农业土壤,以改善土壤性质,消除某些土壤障碍因素。电改良 (电处理)方法不仅用于盐碱土改良,还可用于工程建筑用的土壤 (如地基、路基、球场、机场等),以改善其工程力学性质。俞劲炎在70年代后期介绍了国外 (主要是苏联) 土壤电改良、磁改良的研究情况,建议将土壤电性、磁性作为土壤学、土壤物理学的组成部分,从而改变国外研究和应用中四者互不联系的状况。之后,俞劲炎等对土壤磁性和土壤磁改良这两方面进行了重点研究。
1975—1987年,俞劲炎等先后参加 “磁化水” (磁场处理水)、“磁化肥” (磁化粉煤灰) 和磁化铁尾矿等改良土壤的协作试验,分别研究了其改土、增产的机理。他们发现: (1) 虽然水流经磁场后不会发生 “磁化”,但用磁场处理水灌溉 (盆栽和大田),其所产生的效果与施 “磁化肥” 的有类似之处; (2) 经磁场处理的粉煤灰和铁尾矿,所得的剩磁衰减迅速,在1~2天后减至10-4特斯拉,1个月后已减至10-7~10-8特斯拉,但这一微弱的剩磁水平则可保存2~3年。由于它比多数土壤的自然剩磁要强1~2个数量级,因而对土壤生物活性会产生微妙的磁生物效应,通过长时间的积累效应,可望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和养分供应,也可能对作物根系吸收养分有影响。1988—1991年,他的一位研究生就磁改良剂对土壤几种酶活性影响作了初步研究,并在第十四届国际土壤学会大会上进行了交流。
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他认为工矿含铁废渣种类多、排放量大,严重污染环境,大量废渣用于农田易导致污染,且运输量大而不易推广,因而他及其合作者提出了经简易的磁化处理作磁改良剂 (目前市场上称为 “磁肥”) 施用,可达到用量少增产效果好,化害为利,不致引起二次污染。他建议各地有关部门根据当地土壤、作物、季节和废渣种类,因地制宜合理使用。
80年代初,俞劲炎等报道了盐土电流改良试验后,曾策划进行农田试验或工程地基电处理试验,但均因故未能实现。如何推广这一土壤改良和工程处理的新技术,十余年来一直是他的心愿,直至1994年新疆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根据他提供的资料,在田间将电改良方法用于盐碱土改良获得成功,他的愿望才得以实现。

注重实践 走向田间


俞劲炎一向注重实践,他出身于农村,中学时代曾参加过勤工俭学和到区、乡参加征粮工作。1955年在浙江农业大学工作后,大约有1/4~1/3时间在基层和农村作调查、实习或到基点从事科研工作。1958年春他报名去浙江省黄岩县上华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做社员; 1965年秋在杭州郊区康桥乡平安桥大队参加社会主义教育工作队; 1969年春到金华县孝顺中学办浙江农业大学第一个农村教学试点班; 1975年春到余杭县溪塔大队参加 “农业学大寨” 工作队。1991—1993年,他虽年已花甲,但仍在浙江省兰溪市上华茶场红壤研究基地蹲点 (每年约3个月)。所有这些,使他更了解农民和农村,并诚心诚意地向农民学习,向实际学习。1982年秋,他的老师朱祖祥院士率团到印度新德里参加第十二届国际土壤学会大会,回校后告诉他,国外土壤学家鉴于年轻学者终日迷恋于计算机模拟,忽视了到农村、到实际去工作,因而大会提出了 “到田间去!” 的口号,此段话一直印在俞劲炎心中,并以此勉励自己和教育学生。
1983年他参与策划和筹备 “杭嘉湖中部平原农业综合技术开发研究” 项目,1984年负责组织浙江农业大学各专业近200名师生到德清县蹲点调查,建立了浙江省第一个农业生态研究基点。并组织出版了 《杭嘉湖平原的农业自然资源和生态农业》 的论文集 (1986)。在此基础上参与筹建浙江农业大学农业生态研究所和博士点。
1987年,他参加浙江省红壤综合开发研究项目,与衢州市合作,提出 “红壤草业” 开发问题,作为红壤区域大农业发展和环境治理的一个重要环节。他主编出版了 《红壤资源的开发利用与肥力特征》 专辑 (1991),阐述了 “红壤生态系统” 和 “红壤农区草业开发” 等讨论性意见。1991年他参加了 “浙西低丘红壤区农业持续发展研究” 国家攻关项目,任学术委员会主任兼农业生态子专题主持人,进行林业土壤改良和水土流失监测等工作。在90年代,他在全国及省、市一些学术会议和考察活动中多次谈论了他对红壤区域农业和环境问题的看法,并印发了十余份材料。
自1988年以来,他还先后讲授 “农业生态专题”、“土地生态学”等与生产实际结合密切的课程,并编写了讲义。参加 《农业生态与农业环境保护》科普书 (1986) 和 《农业生态系统管理》教材(1997) 的编写,分别撰写了 “农业生态”和 “土地生态系统及其调控” 等章节。

简 历

1932年11月3日出生于浙江省嵊县(现嵊州市)苍岩镇二村。
1945—1951年在浙江省立绍兴中学学习。
1951—1955年在浙江大学农学院、浙江农学院学习。
1955—1958年在浙江农学院农学系和茶叶系任助教(期间曾去武汉水利学院进修一年余)。
1958—1959年北京俄语学院留苏预备部学员。
1959—1963年苏联莫斯科大学生物土壤系研究生,获生物学副博士学位。
1963—1978年浙江农业大学土壤农业化学系助教。
1978—1981年浙江农业大学土壤农业化学系讲师。
1981—1986年浙江农业大学土壤农业化学系副教授。
1986年至今浙江农业大学土壤农业化学系教授,1993年1月后为博士生导师。
1992年10月被国务院授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高等教育专家。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renwu/20230146199.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