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人物研究

尹良莹(个人资料简介_简历故事_成就贡献)

作者:主编 时间:2023年01月04日 阅读:215 评论:0

1904—


尹良莹,蚕学家,教育家。在蚕业史研究、蚕丝教学、蚕丝业改良工作等方面都有建树。创办了四川南充高级蚕丝科职业学校,抗日战争期间领导了四川省蚕业改进和蚕丝教育工作。所着《中国蚕业史》填补了空白。

尹良莹,字子瑜,1904年2月12日出生在安徽省阜阳县的一个农家。家庭以养蚕为副业。自幼的耳濡目染,使他对养蚕发生了浓厚的兴趣,遂立志攻读蚕学。1921年秋考入安徽省立第五甲种农业学校蚕科。1925年考入南京国立中央大学农学院蚕桑系。1930年秋尚未毕业,即联合同学创办蚕种场。大学毕业后留校任助教。不久调上海创办蚕种检验处,检验进口蚕种,兼办中央级蚕种场的监管工作。1931年秋调江苏淮阴农校任蚕科主任。1933年秋以安徽省官费生赴日留学,入东京帝国大学 (即今东京大学) 深造,主要从事家蚕脓病的研究,研究成果曾刊于浙江蚕种月刊。1936年春回国主持四川省蚕丝改良场工作,同时创办蚕桑技术人员专修班。又将南充县立初级农工职业学校改为四川省立南充高级蚕丝科职业学校,并兼任校长。又与四川大学农学院合作,在川大设立蚕丝系,并亲自讲授蚕桑学。又在中央技艺专科学校讲授蚕业概论,培养了大批蚕丝人才,对四川省蚕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尹良莹由川返沪协助葛敬中筹办中国蚕丝公司,草拟了组织章程、业务计划、实施步骤等。中蚕公司以 “辅导民营,实验示范”为方针,前者以蚕农和丝厂为对象,使其合理经营,提高生产,争取国际市场,增加外汇收入。业务包括育苗、栽桑、养蚕、制丝、绢纺、丝织、丝绸运销等,办有示范桑苗圃、实验蚕桑场、实验育种指导所、实验丝厂等,三年内培育嫁接桑苗由1946年的500万株增至1948年的4000万株,制种和改良蚕种由200万张增至300万张; 生丝产量由450万千克增至650万千克。
1949年尹良莹去台湾任中蚕公司总经理,创办大湖蚕业推广实验区及竹东、埔里、枋寮三个推广区。1950年中蚕公司裁并后,他创办民营经纬丝织厂,1955年联合各丝厂创办民营台湾蚕丝公司。1956年任台湾大学农学院蚕丝系教授,不久应张晓峰之聘主持中国文化大学蚕丝研究所,并兼任蚕丝系主任。1985年退休。

开拓中国蚕业史的研究


中国养蚕、制丝、织绸,已有5000余年历史,此后历代都有所发展,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尹良莹在大学读书时就开始研究中国蚕业史,但是中国蚕业一向无专门史书,有关蚕业的记载均散见于历代各种古籍中,缺乏纵论古今横述各地的专着,且中国古籍又浩如烟海,查阅诸多不便。尹良莹博览各种古籍及当代期刊杂志,着成《中国蚕业史》于1931年由中央大学蚕桑学会出版。这是我国第一部较有系统的蚕业专科史,填补了专业史的空白。《中国蚕业史》分上、中、下三篇,上篇写中国蚕业历史,分七章; 中篇写中国蚕业分布; 下篇写中国蚕业前途。全书分述中国蚕业起源、历代的发展、蚕业政策、制度、蚕业教育以及蚕业向国外传播等。以后他又写了多篇有关中国古代蚕业的论文,有《中国蚕丝业发明与传播的研究》、《中国农业与传统文化思想渊源之研究》、《我国中原蚕丝业盛衰消长之研究》、《宋代赋税征收蚕丝实物之研究》、《中国蚕丝在学术上之贡献》、《丝路对东西文化之贡献》、《近百年来我国蚕丝业之改进与发展》、《从两次纤维挑战看蚕丝前途》等,以补 《中国蚕业史》 的不足,这些论文收集在他1988年由台北正中书局出版的 《蚕丝文集》 中。

主持四川蚕丝业改良工作


1936年春,尹良莹由日本学成回国,主持四川省蚕丝改良场(现四川省蚕桑研究所前身)工作。四川蚕业在远古时代就有记载。四川气候温暖,土地肥美,是发展蚕业的理想区域。然而当时的中国,科学落后,国力衰弱,四川交通不便,长期闭塞,因循守旧,蚕业生产力很低。尹良莹针对当时情况,从建立蚕丝试验场、培养技术人才着手,从桑苗繁殖、蚕种制造、原蚕种培育、缫丝生产多方面开展试验研究。并对沦陷区撤退来川的蚕业技术人员按其原来工作性质及个人志趣,逐一妥为安置,使之能继续发挥其技术专长。并办好南充蚕丝学校,为蚕丝改良工作输送急需的技术人员。为培养四川省蚕业高级人才,与四川大学合作设立蚕丝系,学生上课在川大,实习由蚕丝改良场负责,并在该系设立蚕桑研究室。培养的大批蚕业技术人员,除满足四川需要外,还输送到滇、黔、新疆等地,对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江、浙蚕区技术人员也有所支援。为使蚕丝改进工作能在农村生根,先在主要蚕区创办蚕业指导所10个,组织技术人员深入农村示范指导,促进新品种的采用和推广普及新技术,取得很好效果。至1941年,在川北、川东、川南三个蚕业推广区共设蚕业指导所40个,后由于业务繁多,独立建成为四川省蚕业推广委员会。为解决农民养蚕需要良种,先后创办蚕种制造场10个,分设在南充、西充、仁和、盐亭、乐山、三台、万安寺、阆中、北碚、巴县。在南充、成都各设立原蚕种制造所。为供给蚕农所需桑苗,先后在南充、阆中、潼川、遂宁等地创办嫁接桑苗圃10个,以及蚕业推广区5处,蚕桑指导所34个。经过尹良莹等人的努力,四川开始建立起较完整的蚕桑科研、良种繁育和技术推广体系,经过艰苦的工作,四川生丝产量由1937年的14.64万千克增至1946年的197.2万千克,增长了13.4倍,既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又以蚕丝出口换回外汇与战时需要的物资。1941—1947年间,尹良莹根据自己的亲身实践写成《四川蚕业改进史》,记述了四川蚕业改进的过程及困难、改进的项目以及改进的效果。

倡导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思想


早在1931年他任淮阴农校蚕科主任期间,首先修订蚕科课程,编写各课教学纲要及逐年进度,制定实习细则。以后在校内开辟桑园、蚕室,使教、学、做相结合。1933年又创办苏北蚕业推广区,包括淮阴、涟水、沭阳、淮安等地的蚕农,加以组织,设立蚕业指导所,推广新品种,由学校指导饲养,提高了产茧量;又与江南丝厂签订合同,由厂商直接收茧,使茧价有所提高,蚕农收入增加,学生就业也有了出路;学校组织蚕桑学会、蚕桑诗社、蚕桑球队等以丰富学习生活,提高学习兴趣。这些实质上都是“教、学、做合一”的拓广和加深。1936年他任南充高级蚕丝科职业学校校长时,以该校作为实验蚕丝学校,学制三年,与蚕丝改良工作密切结合,并亲自制定校训 “以校为国,以校为家,尊师重道,敬业乐群”,撰写校歌。学校所有课程和实习均以实验示范为目标,蚕科附设实验蚕种场,丝科附设实验制丝厂,又和南充、西充地方人士合办合作种场,亦作为学生实习基地。按照学制拟订课程教材,编写实习标准,使课程学理与实习技术操作密切结合。当时教育部在重订全国高级农业学校课程标准时,即以南充高级蚕丝科职业学校的课程标准作为全国高级蚕丝学校的标准。南充高蚕的师资来源于蚕丝改良场的高级技术人员,均为当时国内一流蚕丝专家。学生学习努力,教师循循善诱,使南充高蚕表现出 “场校合作,师生一家”的融洽气氛,培养出大批蚕丝技术人才,为四川省蚕丝业贡献了力量。
尹良莹从中等农校开始学蚕,在蚕业界服务达64年。虽至耄耋之年,远离故乡,仍关怀祖国蚕业,将自己多年论着编辑出版的《蚕业文集》百余册寄赠大陆同行及中国蚕学会。1990年10月被聘为中国蚕学会荣誉理事。

尹维彦


简 历


1904年2月12日 出生在安徽省阜阳县。
1921—1925年 在安徽省立第五甲种农业学校蚕科学习。
1925—1931年 在南京中央大学学习,毕业后留校任助教。
1931年 在上海蚕种检验处工作。
1931—1933年 任江苏省立淮阴农校蚕科主任。
1933—1936年 在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农学部深造。
1936—1945年 任四川省蚕丝改良场场长,兼四川省立南充高级蚕丝科职业学校校长。
1945—1949年 任上海国营中国蚕丝公司秘书处处长。
1949—1950年 任台湾中国蚕丝公司总经理。
1950—1955年 任民营台湾蚕丝公司董事长。
1956—1972年 任台湾大学农学院蚕桑系教授。
1972—1985年 任中国文化大学蚕丝研究所所长,兼该校蚕丝系主任。

主 要 论 着


1 尹良莹. 中国蚕业史. 南京: 中央大学蚕桑学会,1931 (1980年在台湾重印)
2 尹良莹. 普通养蚕学. 上海: 黎明书局,1932
3 尹良莹. 普通栽桑学. 上海: 黎明书局,1933
4 尹良莹.蚕体生理学. 上海: 黎明书局,1933 (1978年在台湾重印)
5 尹良莹. 家蚕微粒子病检查法与防除法. 上海:商务印书馆,1948 (1978年在台湾重印)
6 尹良莹. 蚕桑学. 上海: 正中书局
7 尹良莹. 蚕丝经营学. 台北: 台湾大学农学院,1957
8 尹良莹. 蚕丝与农产工业. 台北: 华冈书城
9 尹良莹. 蚕丝文集. 台北: 正中书局,1989.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renwu/20230146194.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