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人物研究

熊运章(个人资料简介_简历故事_成就贡献)

作者:主编 时间:2023年01月04日 阅读:157 评论:0

1923—


熊运章,农田水利与农业水土工程学家。中国农业水土工程学科主要奠基人。在中国较早从事植物—土壤—大气连续体水分运移理论研究,倡导建立了中国农业水土工程研究所。并在开展灌溉用水信息管理以及把现代科学新成就应用于农田水利和农业水土工程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熊运章,1923年11月30日出生在陕西三原县城的一个医生家庭,祖籍湖北光化县。父亲是一位刻苦努力、忠厚热心的医生,母亲是一位贤慧能干的小学教师。熊运章幼年时代所受的家庭教育和影响,对其艰苦奋斗和忠厚老实性格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他从小就喜欢读书,尤其爱读那些反映穷苦人民生活的读物,如《买火柴的女孩》、《卖炭翁》等。因此在他的脑海里就逐渐形成了同情弱小、憎恶权势的思想。这对他早在少年时代就投身革命,无疑是有影响的。小学和中学时代他学习成绩总是名列前茅,小学毕业时全县会考第4名,高中毕业时全班第2名,他在作文、音乐、体育方面表现尤为突出。他的作文写得很漂亮,常常受到老师的表扬。还在上小学五年级时他就和几个同学在一个楼梯角下自办油印小报,从写稿到编排、绘画和刻印,全是自己干。他还经常登台演唱,参加运动会并取得良好成绩。
1938年,全国上下抗日热情十分高涨。中国共产党为了推动抗日救国运动,壮大革命力量,在离三原县城不远的安吴堡,举办 “西北青年训练班”。当时熊运章正在三原县城上初中二年级。这个满腔爱国热情的年轻人闻讯后,就立即报名参加。在训练班学习中,他对共产党有了进一步认识,懂得了不少革命的道理,决心跟随共产党参加革命。1938年6月,这个当时还不满15岁的年轻人在训练班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是他人生道路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此后他就决心献身革命并一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展工作,即使在环境非常严峻的时候,也始终没有动摇。曾参加了抗日宣传活动,学校民主运动,如反内战、反饥饿、反迁校等活动。另一方面,他利用大学的有利条件,积极学习俄文和科学技术,为以后国家建设做准备。他还读了不少科学家奋斗史料和哲学、政治经济学一类的书籍,为他以后从事科学、教育事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新中国成立前后,他进行了不少迎接解放和接收学校的工作。新中国成立以后又积极参加了教育改革和各项政治活动。在长达50多年的学校工作中,他始终肩负政治、业务双肩挑的重担,总是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五十年如一日。
由于他在工作上和学术上都取得了相当的成就,曾担任过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达13年之久,为中国学科建设和学位工作作出了贡献。他还担任中国水利学会理事、农田水利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原子能农学会理事、中国农业工程学会理事、农业出版社顾问、高等学校水利教材编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农业百科全书·水利卷》编辑委员会委员、中国灌区协会顾问、陕西省水利学会副理事长、陕西省核农学会理事长、《陕西省志·水利志》编委会顾问等职。目前虽已离休,仍被返聘为农业水土工程专业博士生导师,并兼任西北农业大学农业水土工程研究所名誉所长。

献身革命工作,听从组织安排


熊运章是一位兴趣爱好相当广泛的人,从青少年时起就喜欢科学、文学、音乐和绘画,还喜欢参加体育活动,或拨弄小机器。当初他很有可能去搞文学、美术或音乐,而他最终还是从事了教育和科学技术。这全是在组织的关怀和安排下实现的。
1938年他在安吴堡青训班入党后,原想等训练结束后,立即奔赴革命圣地延安,到鲁迅艺术学院学习。但是,最后他还是放弃了这个打算,按照组织的安排仍回原来学校,一边继续学习,一边开展抗日救亡活动。
此后他曾多次想奔赴陕北抗日革命根据地,皆因当时环境和条件所限未能成行。在一些决定去向的重要时刻,如初中毕业、高中毕业和大学毕业时,他都是和当时的党组织充分研究后而决定去向的。他始终紧紧地依靠组织,即使在一时失掉联系时,仍积极寻找组织。
他在学校所接触的人多是一些进步师生,并从他们那里得到很多思想帮助。如进步教师朱茂青、史侠候等告诉他,“能够多读一点书,以后还是有用处的”,“革命需要科学知识,以后搞建设更需要科学知识”。这就坚定了他认真读书、刻苦学习的决心,从而取得了优良成绩。高中毕业时由于毕业会考和大学考试均成绩优异,他以双重资格被保送到西北农学院。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夕,他在西北农学院一方面进行教学工作,一方面团结进步师生开展反迁校斗争和护校斗争,同进步师生一道,保护了学校,避免了人员、财产的损失,同时进行迎接解放的活动,终于使西北农学院完整地回到了人民手中。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既需要大量的党政工作人员,也需要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的人民教师。历史所提出的双重任务,同时落在了熊运章的肩上。他服从了党组织的安排,一方面进行教学工作,一方面又兼任繁重的党政工作。他曾先后兼任过院秘书、人事科长、系秘书、系主任、代理教务长、副院长等职,还一直担任中共西农党委会委员、总支副书记、支部书记等职。即使是20世纪50年代在苏联留学期间,还担任着莫斯科水利工程学院中国留学生党支部书记的职务。这种党政、教学 “双肩挑”的状态一直延续了近50年。当他于1997年卸掉最后一个兼任职务——西北农业大学学位委员会委员时,已年逾古稀,两鬓染霜了。
在许多人看来,熊运章是一个做学问的人,一生却耗费了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搞行政和其他工作,影响了自己在学术上的建树。但是,一生服从组织安排的熊运章却并不那么想。在他看来,这都是人民事业的需要,总该有人去做。当看到由于他的帮助,别的教师不断取得研究成果时,他心里总感到无比的充实和欣慰。由于他的不懈努力,曾获得学校党组织授予他 “优秀党员” 的称号及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潜心农田水利教育


熊运章从1947年从事农田水利教育工作,同年进入中国当时唯一的一所农田水利教学科研的机构 (西北农学院农田水利研究部) 攻读研究生,并于1950年毕业。半个世纪以来,他为发展中国农田水利教育事业作了巨大努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中国主要的农田水利教学单位西北农学院农业水利系,只剩12位教师和80多个学生,远远不能满足国家农田水利建设的需要。1951年根据西北军政委员会水利部的要求,他积极参加了西北农学院水利专修科的筹办工作,并主持日常教学工作。在短期内为国家培养了数百名农田水利大专毕业生,分配到全国各地。
1954年他积极参加在天津大学开办由苏联专家主讲的 “水利土壤改良”学习班。这个班对中国后来农田水利科学体系的建立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学习班的成员都是全国各地有关院校主讲农田水利课的骨干教师。熊运章担任了该学习班的班长,为培养中国第一代农田水利教学人员作了努力。
1958年中国第一个农田水利系被合并和撤消,不少人对此感到遗憾。随着国家农田水利建设事业的迅速发展,人们对在高等农业院校设置农田水利专业重要性认识也随之增强。1959年他从苏联学习 “水利土壤改良”后,回国不久就开始为恢复西北农学院农田水利专业而奔波。为此他多方招揽人才,培训师资,购买仪器设备,制定培养计划。终于在1961年重新建立了西北农学院农田水利专业,并开始招生。此后师生队伍不断壮大,到1966年已有教师30多人,学生近200人。
1972年,原设在西安陕西工业大学的水利系建制撤销,被合并到西北农学院。西北农学院水利系师资、设备均有扩充,但也带来很大困难,主要是形成了杨陵、西安两地办学的局面。作为系主任的熊运章,经常奔波于西安—杨陵之间,长达10年之久。为了办好水利系,他任劳任怨,团结两地教工,克服种种困难,更冒着风险,尽力排除 “文化大革命” 带来的种种干扰,带领全系教职工积极开展教学和科研。在 “文化大革命”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除完成教学工作外,还取得了30多项科研成果,大大超过了以往的成就。
在他的艰苦努力下,西北农学院水利系不断发展壮大,终于成为中国高等农业院校中实力较强的一个水利系。他认为在高等农业院校设立农田水利专业,不仅是可能,而且是非常必要的。正是在这一思想指导下,鼓舞他为办好农田水利专业作了极大的努力,并取得很大成就。
在教学中他非常关心学生的成长。为了让自己的研究生有更多锻炼提高的机会,他积极鼓励年轻人深入钻研,发表论文,为他们提供发表论文所需的出版经费。鼓励研究生参加各种学术活动,带领他们出席有关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并主动向国内外同行专家介绍、引荐自己的学生,扩大这些年轻人在国内外相关学术界的影响,以便他们早日脱颖而出。

创立中国农业水土工程新学科


熊运章在多年从事农田水利教学科研的过程中,从学科和生产发展的实际出发,感到农田水利学科需要进一步发展。在农业环境中必须把水和土紧密结合起来,进行综合治理和应用,才能有效地发挥各自的和共同的作用。以往的农田水利实际上只重视了一个 “水” 字。科学技术和生产的发展,需要把 “水” 和“土” 紧密结合在一起,使其共同为农业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农田水利学科应该扩展为 “农业水土工程”。
为此,他进行了很多调查研究,翻阅了大量中外文献。他从中国古籍中提出的 “禹平水土”、“土力不尽者,水力不修也”、“泾水一石,其泥数斗,且溉且粪,长我禾黍” 等论述以及各国关于水、土学科的设置的经验中得到启发,写出 《中国农业水土工程学科及其发展预测》等论文,对中国农田水利科学的发展进行了认真总结。指出了农业水土工程学科的出现乃是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自然结果。他同时对农业水土工程的体系、目标、内涵及其发展,提出了较完整的意见。
在他的提议下,199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农业工程学科评议组一致通过将原来 “农业水土资源利用”学科名称改为 “农业水土工程”。并将其硕士点和博士点名称改成相应的名称。从此出现了中国第一批农业水土工程硕士点和该学科的第一个博士点,并带动了其他院校对该学科点的建立和发展。在他的辛勤努力下,西北农业大学农业水土工程专业博士点不断发展壮大。目前,各种现代化研究设备比较齐全,取得了多项科研成果。不但引起国内同行的高度重视,而且还先后吸引了前苏联、日本、荷兰、英国等国家的同行专家前来参观访问和交流。1993年,该博士点被农业部批准为重点学科点。在此基础上又先后建立 “农业水土工程研究所” 和重点实验室。由他草拟的 《农业水土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在农业部主持召开的全国农科类研究生培养方案会议上经过讨论获得通过,为中国农业水土工程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提出了明确的方向。
在研究生的培养方法上,他总是面向未来,立足于学科发展的前沿。他认为作为一个研究生导师,眼光要放得远一些,要求自己和学生都要站在学科发展的前沿,并且注重利用其他相关学科的最新成就,不断发展本门学科。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未来科学发展的创新型科技人才。从研究生研究方向的确定到学位论文题目的选择,他一直坚持着这一主导思想。因此,他培养出的硕士、博士,大都能立足于学科发展的前沿,在农业水土工程领域中不断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不少学生现已成为学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截止目前他已招收和培养硕士研究生12名,博士研究生10名,其中一名获得 “有突出贡献博士”、“跨世纪学科带头人”称号,并被破格晋升为教授。为此他获得学校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奖和优秀教学成果奖。

重视科技发展 勇攀科技高峰


熊运章在治学方面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特别重视及时吸收现代科技最新成就,并将其尽快地用于教学科研中来,以促进本学科的发展。
他特别重视实验技术、量测技术和计算技术的改进。他认为准确的数据是取得科学研究成果的基础,而观测技术的改进则是获得新发现的重要途径。从20世纪50年代初他就注意进行新技术在本专业中的应用,在把近代科学技术引入专业教育和科学研究中做了不少开创性工作。率先进行了核技术 (放射性同位素、γ射线、中子、放射性示踪剂)、红外测温技术、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及信息技术等在灌溉和抗旱方面的应用。
1959年在他留苏即将回国之前,得知附近的季米里耶捷夫农学院开办 《放射性同位素学习班》 时,他意识到放射性同位素在农业科学研究上的重要意义,便想法挤出时间,参加了学习班。1959年回国后很快在西北农学院建立了同位素实验室,以后又建立了土壤水文核技术实验室,成为当时农业院校中少有或仅有的此类实验室。同时他将核技术应用于自己的专业研究方面,在中国首次应用伽马射线进行土壤水分动态研究,大大提高了观测精度和速度。他所提出的伽马透射法已被中国一些大学和科研单位所采用,并得到了发展。他撰写的有关伽马透射法论文曾分别刊登在国内期刊和苏联水利土壤改良研究所论文集上,并在访美时进行交流。
20世纪70年代初,电子计算机在中国刚刚兴起,对新技术非常敏感的熊运章又预感到这必将带来一场新的科学技术革命。当时已年过半百的他便努力钻研计算机技术。那时既无教材又无老师,他靠着一台9英寸黑白电视机,天天坚持收看有关计算机专题讲座,记笔记,逐渐掌握了计算机用法和高级语言。在他的倡导和主持下先后建立了西北农学院的计算机中心和水利系的计算机室,并参与农业部对重点高等农业院校计算机设备计划的草拟工作,对西北农学院乃至其他农业院校计算机的普及推广起了积极推动作用。
此外,他还在全国率先把计算机技术应用于灌区用水管理。几年来共开发出7套应用软件,取得显着成效。由他主持的水利部课题 “计算机在灌区用水管理中的应用技术” 1990年通过鉴定,专家们一致认为该项研究成果作为一个较完整的灌区用水计算机管理软件系统,在国内尚属首创,“对推广我国灌区计算机的开发应用,提高灌区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该成果于1992年获陕西省科技进步奖。同时他还组织进行了土壤水分测定仪和地下水位检测仪的研制,取得了显着成果。
他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致力于旱情预报研究,首先将现代信息技术引入抗旱工作。1994年协同陕西省抗旱办公室有关人员进行调查研究,完成了 《陕西省抗旱信息管理系统规划书》等许多项研究成果和软件系统。这些研究成果为进一步完善陕西省及全国省级抗旱信息管理系统提供了重要参考资料。为此他于1994年获陕西省抗旱救灾先进个人奖。
他很早就注意干旱半干旱地区灌溉与水资源的利用问题。他从20世纪70年代承担农业部 “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的经济利用与合理灌溉的研究”课题开始,为了完成这项艰巨任务,他不辞辛劳,到西北各省区考察,对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的节水灌溉模式、节水灌溉技术以及加强灌溉用水管理等方面的问题作了深入的研究,完成了近百万字的研究报告。从灌溉用水原理和技术上研究总结了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节水灌溉及用水管理问题,提出了灌溉预报与合理用水的原理与方法。其中部分成果已编入1989年《全国节水型农业和灌排科技发展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和1988年《灌溉系统评价与水管理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在重视应用研究的同时,熊运章还非常重视理论研究。他曾与土壤学家张君常等人合作进行了SPAC水分运行力能关系的理论分析,研究成果获陕西高等学校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和陕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由他和他的博士生康绍忠共同完成的 “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水分运移理论及其应用的研究”课题,研究成果经专家鉴定认为填补了我国在该研究领域中的空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十多年来,由他承担的部省级科研课题共有8项,获得7项科研成果奖及科学进步奖; 共发表和指导完成论文51篇,主编和参编专着9本。由他主编的大型科技图书 《灌溉管理手册》被列入国家 “星火丛书”,并获水利部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
熊运章十分重视学会的建设。20世纪80年代初积极参与中国农业工程学会的创建工作,从第一届理事会起担任理事和土地利用专业组负责人。积极参与中国水利学会、中国原子能农学会的恢复工作,分别担任理事会理事、灌溉排水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主持创建了陕西省农业工程学会、陕西省核农学会,并分别担任理事长。积极参与陕西省水利学会重建工作,并担任副理事长。

当知夕阳晚,无鞭自奋蹄


作为一个革命者,熊运章为人民革命事业尽了自己的力量;作为一名老专家,他为祖国的科教事业也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几十年来,他不但没有因为搞政治而荒废自己的学业,而且在科学园地辛勤耕耘,取得了累累硕果。当别人问到他成功的秘诀时,他在强调要有正确的奋斗目标的同时,还特别强调 “勤奋刻苦”的重要性,他自己就是一个 “勤奋刻苦” 的典型。他一向认为,对一般人来说,聪明才智相差不大,关键在于是否勤奋努力。
长期以来,他总是一边从事繁忙的行政工作和社会活动,一边还抓紧业务学习和专业工作。在学校学习时他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靠的就是这种勤奋刻苦的精神。新中国成立后,他一边承担着头绪纷繁的行政党务工作,一边承担着繁重的教学科研任务,但在学术上仍能不断取得令人瞩目的硕果,也是靠的这种精神。即使是在 “文化大革命”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他也没有完全虚度时光,利用空余时间自学日语和计算机技术,翻译了不少科技资料,为以后教学科研的进一步发展作了准备。就是到了现在,虽已75岁,仍在勤奋学习和工作,每天工作还在8小时以上,其中6小时以上是在计算机前进行的。他的一位弟子曾十分感慨地说道: “熊老师虽然年逾古稀,但工作仍十分勤奋刻苦,他的工作强度比一般的年轻人还大得多!” 处于暮年的他深感还有很多事情没有做,因此总是加班加点工作。在他办公室里挂着一幅特意请日本书法家川边清华先生书写的条幅: “当知夕阳晚,无鞭自奋蹄”,他经常用这一条幅激励自己不断奋进。

简历


1923年11月30日 生于陕西省三原县。
1938年 在陕西省安吴堡西北青年训练班学习。
1942—1946年 在西北农学院农业水利系学习。
1946—1947年 任陕西省水利局、西安市政府建设科技佐。
1947—1950年 任西北农学院农业水利系助教,农田水利研究部研究生学习。
1949—1950年 任西北农学院秘书、人事科科长。
1950—1963年 任西北农学院农田水利系讲师。
1957—1959年 在莫斯科水利工程学院和季米列捷夫农学院进修。
1960—1961年 任西北农学院代理教务长。
1961—1966年 任西北农学院农业机械系副主任、副教授。
1970—1982年 任西北农学院水利系主任。
1980—1997年 任西北农学院副院长,西北农大学教授、学位委员会委员、副主任委员、博士生导师,西安理工大学教授。
1997年至今 任西北农业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授咨询委员会副主任。

主要论着


1 熊运章 .γ射线法测定土柱内水分移动之初步试验 .西北农学院学报,1960 (2)
2 Сюнь Юнъ— Чжан,НАБЛЮДЕНИЯ ПЕРЕДВИЖЕНИЯ ВЛАГИВПЧВЕННОЙ НОЛОНКЕ С МЕТОДОМГ АММАСКОПИ,《ТРУДЫВНИИГиМА》,1962,TOM.XXXVIII,68~71
3 熊运章 .伽马透射法在土壤水分动态研究中的应用及其改进.西北农学院学报,1981,(1): 23~33
4 熊运章.耗水量与灌溉需水量.北京:农业出版社,1982
5 熊运章.中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灌溉问题.中国干旱半干旱农业通信讯,1981,1 (2)
6 朱宣人,熊运章,等.美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农牧业生产.干旱地区农业研究,1985 (1)
7 Xiong Yunzhang and He Chanxu.Water Saving Irrigation and Optimal Wateruse in Arid and Semiarid Area in Northwset China. 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rrigation System Evaluatiopn and Water Management,1988 (1): 349~359
8 Xiong Yunzhang.Retional Exploit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Water and Soil Re-sources on the Loess Plateau in China.Seminar-Cum-Study-Tour on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in the Arid and Semi-Arid Zones and its Enviromental andSocio-Economic,1988,USSR
9 熊运章.EDPS实验数据处理系统.西北农业大学学报,1989,17 (3):55~62
10 粟宗嵩,熊运章,等 .灌溉原理与应用 .北京: 科学普及出版社,1990
11 康绍忠,熊运章.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水分运移力能关系的田间试验研究.水利学报,1990 (1): 1~9
12 马孝义,熊运章,等.单片机土壤温湿度监测系统.西北农业大学学报,1990,18 (3): 37~42
13 宋松柏,熊运章,等.汉字dBASE Ⅲ在大型灌区水费改革管理中的应用 .陕西水利,1990 (4): 27~30
14 郭洪飞,熊运章.中子法测定旱地土壤水分中表定方法的改进.西北农业大学学报,1991,17(1): 39~42
15 蔡焕杰,熊运章,等.计算农田蒸散量的冠层温度法的研究.西北水土保持研究所集刊 (第13集) 1991
16 熊运章,董家伦.砂柱和红油土柱中示踪盐分动态研究.甘肃农业科技,1991 (增刊)
17 Xiong Yunzhang and Kang Shaozhong.Computer Simulation and Forecast of Crop Water Requirement in Luo Hui qui Irrigation Regin.Agicultural Engi-neering and Rural Development.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griculturalEngineering,1992: 94~99
18 Xiong Yunzhang and Zhu Wenrong.Agricultural Soil-Water Engineering and Its Education in China,Agicultural Engineering and Rural Develo pment.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1992: 9~11
19 Cai Huanjie and Xiong Yunzhang.Oppertune Time for Quantifying Crop Water Status Using Canopy Temperature.Agicultural Engineering and Ru-ral Development.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1992,X9-11,V169~171
20 熊运章 .中国农业水土工程学科探源,西北高等农林教育,1994,(增刊): 155~157
21 熊运章 .灌溉管理手册 .北京: 水利电力出版社,1994
22 王密侠,熊运章 .灌区经济评价系统的研究 .西北农业大学学报,1995,23 (3): 159~162
23 熊运章,康绍忠 .中国农业水土工程学科及其发展预测 .农业工程学报,1996,12 (4): 6~9
24 何东健,熊运章 .农产品近红外分光反射特性及近红外图像处理在农业中的应用 .农业工程学报,1996,12 (4): 80~84
25 汪志农,熊运章 .陕西省旱情决策子系统的研制与应用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1997,15 (3),90~95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renwu/20230146168.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