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人物研究

王业蘧(个人资料简介_简历故事_成就贡献)

作者:主编 时间:2023年01月04日 阅读:125 评论:0

1916—


王业蘧,森林生态学家,中国生态学科的主要奠基人之一。首次提出分子生态学的概念、理论和方法体系,并在大气分子生态学方面做了大量示范性研究工作。从生态系统的综合观和整体观出发,致力于发展生态学交叉学科。50年代中期,创建了中国第一个森林防火教研室和野生动物教研室。着述颇丰,其中 《高级生态学》一书为其学术思想的代表作。


王业蘧,湖北黄陂人,1916年7月2日出生于一个世代书香家庭。幼时家教甚严,在私塾接受了 “四书五经”、“圣人道德”式的中国传统启蒙教育。他在北平通州 (现北京市通州区)潞河中学读到半途,“九一八事变” 爆发了。从此,少年王业蘧便开始了颠沛流离的求学生涯。迫于形势紧张,家人很快把他从北平召回武汉,入汉口的博学中学续读。后考入当时有名的湖北省立高级中学。1939年在重庆参加了国民党教育部主办的全国高考,以优异成绩考入西北农学院森林系。
王业蘧1943年于西北农学院毕业后,最初进入国民党农林部中央林业实验所 (设在重庆) 任职。3个月后,应母校之邀,他便返回西北农学院执教。1945年日本投降,翌年他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在武昌中华大学任讲师,并任考勤主任。当时,官府黑暗,国事日蹇,王业蘧不愿做碌碌无为之辈,不久便抱着一腔“科学救国” 的热血参加了留学考试,一举考取公费留学美国。1947年,王业蘧前往美国华盛顿大学森林资源学院攻读硕士研究生。1948年仅以一年多一点的时间便提前取得了硕士学位。他的导师、美国早期着名生态学家Philip G.Haddock教授对这位来自东方的青年学者十分青睐,多次极力劝他留在美国从事生态学教学和科研工作,但是,王业蘧却深深地感到,百废待兴的祖国更加需要有志学子投入她的建设怀抱。他遂毅然放弃美国优越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婉言谢绝了导师苦心挽留,于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回到了北京,并在天安门参加了开国大典,同时作为新中国的首批留学归国学子,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
回国后,王业蘧最先执教于武汉大学农学院 (后经院校调整为华中农学院),主讲生态学和森林学,兼任林业部设在该院的林业专修科主任。1954年,应周重光教授之邀,进入东北林学院 (现东北林业大学) 任教。面对中国最大林区,使他感到总算 “英雄有了用武之地”。1954—1956年这段时间,正值国家经济调整,政治环境稳定。王业蘧在学校颇受师生的尊重,他心情舒畅,工作热情高涨。在这期间,他奠定了东北林学院生态学科的基础,并亲手操持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森林防火教研室和森林野生动物教研室。他努力培养师资,编写教材,事必亲躬,孜孜不倦,论着和成果丰硕。1957年以后,虽然身处22年逆境,但他在学术追求上却未曾有过丝毫松懈。就是在这段艰苦岁月中,他孕育出了分子生态学的理论体系。1980年起,已过花甲之年的王业蘧重新得到了重用,任东北林学院教授、林学系系主任。为完善林学系的教学体系,他呕心沥血、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一些教研室 (如环境保护教研室、园林教研室等) 的建立和发展都渗透着他的心血。这时东北林学院的生态学科在他的带领下,不断发展壮大,于1981年被批准为中国第一批博士学位授权点。他本人也于同年11月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生导师。从此,其满腹才学得以充分施展。他努力拼搏,以只争朝夕的紧迫感,为国家培养出了一批生态学及交叉学科的高级人才。80年代可谓是王业蘧事业的高峰期,这时,他的学术思想已趋成熟,发展交叉学科颇有建树。他集中全身心的精力,撰写了代表主要学术思想的专着——《高级生态学》。在林业科学研究方面亦成果卓着,主持的课题 “黑龙江省凉水、帽儿山原始林和次生林生态系统研究” 荣获林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继后,他在分子生态学方面的教学成果又获得了黑龙江省教委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被认为是 “发展交叉学科、创建新学科领域和新学派的重要途径”。1985年,70岁高龄的王业蘧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实现了他一生的夙愿。1992年获政府特殊津贴。
王业蘧热心于学术活动和社会活动,是中国林学会第五届理事、中国生态经济学会第一届常务理事、黑龙江省生态学会第一届副理事长、黑龙江省生态经济学会第一届副理事长、黑龙江省环境科学学会副理事长、黑龙江省第三、四、五届政协委员。从工作岗位退下来后,他还担任着国家“ ‘三北’ 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领导小组顾问、中国生态经济学会顾问、黑龙江省林学会顾问等职。

创建分子生态学


70年代后期,王业蘧看到,自70年代以来分子运动理论和生态学这两种不同领域科学的相互结合,在科学上带来了惊人的成就,也开辟了新的学科领域。这使他逐渐产生了创建分子生态学的灵感,开始孕育出生态学中的个体与群体、有机体与环境、空间性与时间性、定性与定量等各种关系,并提出了比较物理生态学和比较化学生态学的设想和倡议。1984年,他在 《东北林学院学报》上发表了 “论分子生态学的现状与发展”一文,阐述了分子生态学的概念、内容、方法体系以及这一边缘学科在生态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嗣后,在 《高级生态学》一书中,他又对分子生态学的理论进行了更加详尽的论述。
分子生态学是不同学科间相互联系的新兴边缘科学。王业蘧认为,某些物质是以分子的形式存在于环境之中,并以分子形式作为生态因子参加生态系统的循环; 同时,这些分子水平的物质被生物吸收后,又参予了生物的生理生化作用和生物物理作用;相反,生物 (植物、动物、微生物和人类) 存在于包括物理因子和化学因子在内的各种环境因素之中,生物和环境因素不可避免地发生相互作用的复杂关系,这也就是生态学的真正含义。在生物圈内的各种生态系统中,都存在着生物与环境间的物质交换、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过程。同时,这种关系还存在于各种生物之间以及每一个生物个体之中,而且这些过程又都以分子的形式进行,所以,分子生态学的内容是极为广泛的。王业蘧把分子生态学的内容归纳为四个方面: 化学生态; 物理生态; 生态系统遗传学; 分子遗传学。在提出分子生态学理论的同时,王业蘧在大气分子生态学方面还做了大量实际研究工作。1982年发表的 “中国环境保护区划” 一文,实际上就是对大气系统物理和化学机制研究的结果。1984年连续发表了 “中国大气中自然纯水电离度的分布规律”和“中国大气分子生态因子运动速度的分布规律”两篇论文,前者依据自然纯水酸碱度分布的等值线,对大气污染和酸雨危害提出了重要的规律性和化学生态机制。后者则是研究不同时间、空间辐射能量的分布及产生的物理生态(气温、大陆度、干燥度) 规律的机制。

倡导和发展生态学交叉学科


王业蘧认为,许多生态学现象和生态学问题,必须借助同其他学科的融合才能够解决。生态学同其他自然科学乃至社会科学的交叉和融合,势在必行。
生态学作为一个 “多边缘性的学科”,既有 “宏观的协调布局”,又有 “微观的动力学内容”。早在50年代初期,王业蘧就已经初步形成了生态系统整体观和发展交叉学科的思想,这集中体现于他当时在倡导和发展森林防火学和森林动物学方面所做的重要工作。他早就认识到,中国东北的森林都是由林火促成其生长和演替,火是重要的生态因子之一; 在森林生物群落中,除植物外,森林动物亦是极为重要的组分。当时在这两个领域,国内尚是一片空白。王业蘧在学科发展的前沿和交叉处,高瞻远瞩,亲手筹备成立了中国第一个森林防火教研室和第一个森林动物教研室。在防火学方面,他亲自主编《森林防火学》教材,培养师资; 在森林动物学方面,他选拔教师到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寿振黄先生处进修深造。他为这两个领域培养了学科带头人。如今,东北林业大学的森林防火专业已经成为在中国高等林业院校中的特色专业; 而原来的森林动物教研室,则在他的学生、着名野生动物管理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马建章先生的领导下,已经发展壮大为全国唯一的野生动物资源学院,是国家野生动物管理人才的摇篮。
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王业蘧创建了以物理生态学和化学生态学为基础的分子生态学,这是他为发展生态学交叉学科所做出的最主要贡献。与此同时,他并未放弃对森林生态学这一重要分支学科的研究,主持的课题“黑龙江省凉水、帽儿山原始林和次生林生态系统研究” 于1985年获林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代表了当时森林生态系统研究的较高水平。他对生产力生态学亦颇感兴趣,他曾与人合译了 [美] H.里思、R.H.惠特克等着《生物圈的第一性生产力》 一书。1990年,其主要学术思想的代表性专着《高级生态学》一书,经多年酝酿和辛勤耕耘已正式出版,标志着他的生态学交叉学科的综合体系已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在着作中他以 “宏观生态学” 与 “微观生态学” 并重,“定性生态学” 与 “定量生态学” 并存的整体观点,从宏观定性方面论述 “人口—资源—经济—环境” 生态系统,从微观定量方面,对环境物理机制和环境化学机制进行阐述,并详细分析了生态学边缘学科的发展方向,从而使这一专着成为发展生态学交叉学科具有前瞻性的力着之一。迄今,围绕交叉学科的发展和新兴科学领域的创建,王业蘧共发表分子生态、环境保护、森林生态、淡水资源、水土保持、农业生态、生态经济等诸多方面的学术论文60余篇,为推动生态学交叉学科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
为了培养交叉学科高级后备人才,他拓宽了招生方向,博士生研究方向有森林生态系统、分子生态学和经济生态学; 硕士生研究方向增设了森林生态系统、物理生态学、化学生态学等。其中的一些研究方向,不仅在国内属于首创,而且在国际上也处于启蒙之中。

为维持生态平衡奔走呼号


20世纪50年代起,人们在短期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全面向大自然开战。于是,森林资源被过度砍伐 (包括有重要生态功能的云南热带林和川西高山区森林),大湖地区围湖造田,半干旱风沙草原区资源严重破坏……。王业蘧意识到,人们的这种短期行为严重地违背了自然规律,必将导致自然生态系统失衡和一系列自然灾害加剧。早在1955年,他就针对当时的一些情况写成“论环境条件的相辅相承作用” 一文,在 《林业科学》 上发表,告诫人们切勿轻易破坏自然环境因子间的相互依存关系。60—70年代被打成右派期间,仍不忘向社会呼吁,发表了 “大自然保护与生态平衡” 等文章。每当了解到旱、涝、洪、淤以及土地沙化、环境污染等生态灾难频繁发生时,他十分痛心疾首。80年代后,国家经济发展逐渐步入正轨,为了国家的持续发展,他更是向社会疾呼和论证维持生态平衡的极端重要性,奋笔写成 “开荒与造荒”、“森林对于环境的平衡作用”、“论森林对于水土保持的作用”、“我国淡水资源的生态平衡”、“论 ‘三北’ 防护林生态系统工程与生态平衡”、“谈有关农业生态的几个问题”等多篇有价值的学术论文,相继在《大自然》、《东北林学院学报》、《水土保持通报》、《生态学杂志》、《东北林业大学学报》、《生态经济》等期刊发表。由于环境污染日益严重,他又提出了 “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生活” 的模式,这是一种最优化的生产与生活模式,对于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得到国家有关部门重视。人们违背自然规律的短期行为,固然有其社会经济原因,但王业蘧作为一个生态学家,已经尽到了自己应尽的社会责任。1998年,长江、嫩江流域发生的特大洪水再次给人们敲响了警钟。在国家政策的影响下,乱砍山林、围湖造田等破坏生态平衡的行为终于受到遏制。为此,王业蘧抚今追昔,得到了极大安慰,多年来的呼吁终于得到了政府和人民的承认。

一代名师 桃李满园


王业蘧从事林业教育事业50余年,亲手教过的学生可谓“成千上万”,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林业建设人才。80年代初期,正值国家派遣出国留学生的高峰,王业蘧热心推荐优秀人才到国外留学深造。先后有一批学生在他的选拔下,被送往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瑞典等国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或访问、进修。迄今已培养出生态学及交叉学科的博士生26名、硕士生14名。王业蘧学识渊博,思路开阔,其教学方法十分独特,往往令人浮想联翩,而暮然回首之际却会碰撞出思想火花,使人们体会到王先生教学艺术之奥妙。他培养出的研究生大都思维敏捷,并具有广阔视野和较强的综合能力,目前已有数人走上院、所级的领导岗位,更有一些博士生已成为国家和有关部 (委) 跨世纪的学术与技术带头人,仅在国内破格提拔的30~40岁的青年正教授和研究员就有10余人之多,这在全国也是不多见的。目前,王业蘧的弟子们活跃在国内外的林学和生态学等领域,是一支极具实力的生力军。王业蘧的学术思想和教学方式亦颇得国际同行称道。他曾先后为美国Oregon州立大学培养了硕士研究生、指导了博士后访问学者,受到一致好评,为中国林业教育走向世界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寒来暑往,秋收冬藏。王业蘧几十年如一日,在林业教育和科研的第一线,像一支光照环宇的红烛,用自己的光和热谱写着一曲曲既平凡又伟大的人生赞歌。

(王凤友 崔晓阳)


简 历


1916年7月2日 出生于湖北省黄陂县。
1939—1943年 西北农学院森林系学习。
1943—1945年 西北农学院任教。
1946—1947年 武昌中华大学任教,讲师。
1947—1948年 赴美国华盛顿大学林业资源学院深造,获硕士学位。
1949—1954年 武汉大学农学院和华中农学院任教,副教授,林业部农林专修科主任。
1954—1957年 东北林学院任教,副教授,林学系副主任。
1980—1985年 东北林学院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林学系主任。
1985—1997年 东北林业大学林学系 (1993年改为森林资源与环境学院) 教授,博士生导师。
1997年 离休。

主 要 论 着


1 王业蘧.论环境条件的相辅相承作用 .林业科学,1956,(4): 377~384.
2 王业蘧.东北区林业区划的初步意见.东北林学院学报,1963,(2):29~49.
3 王业蘧.大自然保护与生态平衡.生态学杂志,1973,(3):7~10.
4 王业蘧.开荒与造荒大自然.北京博物馆,1981,(3): 15~16.
5 王业蘧.论华北区的林业区划.东北林学院学报,1981,(3): 19~28.
6 王业蘧.中国环境保护区划.东北林学院学报,1982,(3): 1~20.
7 王业蘧.区划与生态系统.黑龙江林业科技,1983,(2):4~7.
8 王业蘧.森林对于环境的平衡作用.东北林学院学报,1983,(2): 1~6.
9 王业蘧.中国大气中自然纯水电离度的分布规律.东北林学院学报,1984,(增):1~7.
10 王业蘧.中国大气分子生态因子运动速度的分布规律.东北林学院学报,1984,(3):1~12.
11 王业蘧.论分子生态学的现状与发展.东北林学院学报,1984,(2):50~62.
12 王业蘧.论森林对于水土保持的作用 .水土保持通报,1985,(6):24~27.
13 王业蘧.我国淡水资源的生态平衡.生态学杂志,1986,(4):33~36.
14 王业蘧.论“三北” 防护林生态系统工程与生态平衡.东北林业大学学报,1987,(3):83~86.
15 王业蘧.谈有关农业生态的几个问题.生态经济,1988,(4):1~4.
16 王业蘧.高级生态学.哈尔滨: 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1990.
17 王业蘧等.阔叶红松林.哈尔滨: 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1994.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renwu/20230146151.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