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人物研究

王明庥(个人资料简介_简历故事_成就贡献)

作者:主编 时间:2023年01月04日 阅读:162 评论:0

1932—


王明庥,着名林学家,林业教育家,林木遗传育种学家。长期从事森林遗传学、林木遗传改良的教学和科学研究。集中对黑杨派树种遗传资源的系统研究,在杨树引种理论、遗传改良和无性系测定以及杨树短周期工业用材树种改良等方面有所突破,为淮河流域及长江中、下游平原建立大规模短周期工业原料林基地作出了贡献。主编了 《树木遗传育种学》、《林木遗传育种学概论》等专着。在任南京林业大学校长期间,在发展林业高等教育事业中取得了重要成就。


王明庥,1932年3月12日出生于湖北省武汉市一个中学教师家庭。1937年武汉沦陷前夕,全家随其父工作的学校西迁至湖北省枝江县。他的少年时代是在八年抗战的流浪生涯中度过的。从开始懂事起,他亲眼目睹了日军烧杀奸淫的罪行,国民党政府的腐败与无能,人民的贫穷与苦难,使少年好学的王明庥产生了忧患意识。他思考着: 中国之出路在哪里?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民族的觉醒,使他受到了强烈的震撼,他找到了光明,决心永远跟随共产党,并立即投入到迎接解放军、接管学校,组织进步青年学习,发展青年团组织等各项活动中去。他担任了沙市中学团总支第一任书记,后又被选为沙市学生联合会第一任主席,并以学生代表身份参加了沙市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他的父亲也担任了沙市教育工作者联合会主席,也以教师代表的身份参加了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父子2人同时出席,在当地传为佳话。
1950年7月,即将高中毕业的王明庥,由于思想进步,表现突出,被当时尚未公开的地下党组织吸收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入党更坚定了他把一生献给党的信念。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建设需要大量科技人才,根据党的安排,他考入了武汉大学农学院。由于院系调整,1954年毕业于华中农学院 (今华中农业大学)。在4年的大学生活中,他刻苦学习专业知识,热心参与社会工作,曾任农学院青年团总支书记。1955年,他以优异成绩毕业,并留校任院团委副书记。1956年10月又因院系调整,到南京林学院 (今南京林业大学)从事教学工作。1956年,他被选送留学苏联,1957—1961年间,他在苏联莫斯科森林工程学院攻读研究生,师从苏联着名森林遗传学家A.C.雅布洛科夫院士。当时正值国内3年自然灾害困难时期,报效祖国的信念,使他产生了巨大的动力,立志为祖国多学一点、学深一点,指望将一个个硕果报效祖国和人民。为表达为国分忧的决心,他从每月70卢布助学金中节约10卢布上交,将平时省吃俭用节余的钱,主要用于购买书籍资料。回国时,按规定由国家提供路费,但他没有到使馆领取旅差费,而是用节省下来的生活费购买了回国的火车票和托运了6只木箱的书籍。1961年他获得农学副博士学位。回国后,他担任遗传育种教研组主任,以极大的热情、高度的责任心与老师叶培忠教授一道从事林木遗传育种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1972年,“文化大革命” 席卷中国大地,埋头于科研教学工作的王明庥也被卷入其中,他被下放到苏北农村接受 “再教育”。苏北森林覆盖率的低下、生态环境的恶劣、经济上的落后、老百姓对林业知识的缺乏,使本来研究已很有成果的王明庥决心改变研究方向,参与开发黄淮海平原的新课题,研究改良适合于黄淮海平原的树种。1973年下放回校后,他担任南京林学院林学系副主任,1981年担任南京林学院副院长,1984年任南京林业大学校长,1993年从校长的岗位上退下来,继续专心从事林木遗传育种的教学、研究和学科建设工作。作为博士生导师,他先后培养了博士、硕士研究生约30名,他所在的学科被评为江苏省高校重点学科和林业部重点实验室,1996年他被评为江苏省高校重点学科优秀带头人。
1994年5月,王明庥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届院士,目前,王明庥还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林学学科组组长、国家科技奖励委员会林业专业评委会副主任、林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常委等职。

选育杨树优良品种 为开发黄淮海平原做贡献


20年前的黄淮海平原,土地多盐碱、人穷、树也少,森林覆盖率只有42%。即使有树也是乡土树种刺槐、柳树、桑树、榆树等,这些树大多没有经过改良,遗传品质不好,不但生长慢而且病虫多,经济利用价值不高。由于毁林开荒等原因,生态环境日趋恶化,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下放苏北农村接受 “再教育” 的王明庥,看在眼中,急在心里。他深知治理黄淮海平原、发展农业,离不开林业科技的配合,从此王明庥把精力集中在为黄淮海平原的开发而选育杨树优良品种上。他首先对当地的自然条件进行调查研究。黄淮海平原地区气候温和,土层深厚、通气性好、地下水位适中,王明庥认为该地具有适宜发展短周期工业原料人工林的条件。时值1972年,中国林业代表团从意大利带回美洲黑杨几个无性系,分给了南京、北京、武汉3处科研部门培育。当时中国对美洲黑杨的研究还是一个空白,他凭借着对黑杨派树种遗传资源的深入研究和深厚的学术造诣,并广泛查阅大量国内外科技文献,预测到美洲黑杨南方遗传资源对中国江淮平原的重大潜在价值。他立即利用学校雄厚的学术研究力量,组成精干的队伍,经过两年多的精心培育、繁殖、测定、筛选,对新品种的生长节律、生长量、发枝情况、抗病性、生长要求的温度、湿度等进行测定,选育出适合中国黄淮海平原自然条件的4个南方型杨树品种。这些杨树生长快、抗病性强、材质好、经济价值高,一般10年左右成材,主干超过30米,胸径达40~50厘米,创造了中国杨树人工林生长的最高记录。1979年该项目通过了江苏省科学技术委员会和林业部组织的专家鉴定。为了使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王明庥和他的课题组紧接着又开始了艰苦的推广工作。他通过不倦地宣传实验示范点新品种杨树的生长表现,用事实和样板说服群众,同时举办各种技术培训班,编印通俗易懂的科技资料,对农民进行种植技术的培训。经过几个寒暑的努力,南方型杨树新品种终于在江淮平原大面积试验推广成功。目前黄淮海平原高耸挺拔的黑杨多达50万公顷,不仅改变了这一地区树少、树种单调的状况,而且不使农田受台风、龙卷风、干热风、暴雨的侵害,同时也逐步地改善了江淮平原的盐碱土质。据资料统计,仅江苏省推广杨树约50万公顷,14797万株,每年新增效益10多亿元。杨树资源的丰富也带动了当地加工业发展,先后建起杨木加工区多处和大小加工厂上百家,已成为江苏泗阳、沭阳、涟水、灌南、睢宁等县的支柱产业。在平原农区建立如此大规模的森林资源及其加工产业,在国内外也是不多见的。
黑杨南方型无性系的引种和推广,在国内外引起很大反响。国际着名杨树专家、加拿大莱克海大学法门教授在美国杂志上撰文,高度评价了此项成就。日本林学家小林博士率团来华考察后,发起成立了旨在推动与中国合作开发杨树的协议会。王明庥主持的科研成果也先后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 “七五” 科技攻关重大成果奖。王明庥本人荣获了国务院授予的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黄淮海农业开发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并受到国务院的表彰奖励和李鹏总理的亲切接见。

潜心林木遗传育种基础理论研究


在南方型杨树推广利用的基础上,对杨树遗传改良关键技术的基础理论,王明庥及其所领导的课题组,从群体一个体一细胞一分子水平上进行了系统研究,他从不拘泥于已有的知识,不断拓宽新的研究领域,时刻把握住学科发展的脉搏,展示出一个又一个研究课题。为缩短育种周期,加速育种进程,重点突破生长、干形、材性、抗性的多性状联合改良的理论和方法,以及材性和抗性早期的测定理论和方法做出了贡献。
为了改良杨树的木材品质,在揭示木材品质遗传变异动态变化的基础上,他利用幼一成年相关原理,在经济成熟期之前对材性作出预测并进行选择,通过对12个性状的表型变异系数、遗传变异系数和遗传力等遗传参数估算以及剖析各性状之间遗传相关分析,提出了理想的选择年龄、选择性状和选择效率。
他利用电子自旋共振波谱法测定了杨树杂种及各无性系的磷脂酰甘油 (PG) 相变温度,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了PG分子种的组成,探讨杨树的抗寒机理并改良了抗寒性。
王明庥在育种过程中,强调理论紧密联系实际,有针对性地进行研究。在深入了解各性状遗传变异规律的基础上,他利用美洲黑杨遗传资源,改良了中国乡土杨树,并选择了一批强优势的杂交组合和适应各种自然条件的杨树新无性系,同时在黄淮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平原已大面积推广。
王明庥的研究室是国内最早开展的杨树原生质体培养、基因转化及基因组研究的实验室,已获得了美洲黑杨×小叶杨的原生质体再生植株及转基因植株。他还利用分子标记研究了青杨全分布区群体间和群体内的遗传变异规律和美洲黑杨优良家系分子标记的遗传变异与数量性状的相关性,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已取得重大进展。这些研究领域均属学科的前沿,并已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了一系列高水平的论文。

重视学科建设 面向经济建设


60年代初,他就与叶培忠老师一道从事林木遗传育种学科建设。当时,中国的林木遗传育种处于起步阶段,既没有现成教材,又没有专业教师,他一面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一面编写教材、讲义。1973年,他编写的 《树木育种学》成为当时一本适合于林业高等院校的教材。1980年主编的 《树木遗传育种学》、1989年主编的 《林木遗传育种学概论》 这两本教材也均被多所高等林业院校采用。
王明庥认为搞好重点学科建设是高等院校办学水平、办学特色的重要标志。作为学科带头人要建设好一个学科,不仅思想要有明确的导向性,而且要有较大的跨度,同时还要把握好学科发展的脉搏。学科要选准研究方向; 要有一支勇于创新、充满活力、团结善战的队伍; 只有这样才能在科研上取得重要成果。因此,王明庥始终把学科建设摆在突出地位。在确定研究方向和选择科研课题时,积极争取那些对经济发展以及学科理论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项目。60年代,他首先致力于油茶的研究,并取得了显着的成果,写出了 《江西宜春地区油茶良种的选育》等有重要影响的论文。70年代,他把研究方向转向了黄淮海地区改良南方型杨树无性系,发表了 《黑杨派基因资源及良种选育的展望》、《我国杨树良种选育进展》、《黑杨派六个现代无性系在江苏引种试验报告》等多篇有重大影响的学术论文。他积极支持研究室老师从事杉木、马尾松遗传改良的研究,杉木、马尾松、杨树是中国东南部的重要造林用材树种,在国家经济建设中具有重要价值。通过长期不懈地努力,对上述3个重要树种的研究都取得了重大成果,形成了学科的特色。这些研究成果的取得,与他重视学科建设,和在他周围有一个团结互助、相互学习、学术思想活跃的集体分不开的。同时,他十分重视学科的相互渗透和交叉,从不墨守陈规,善于组织多学科的协作攻关。在王明庥带动下,各学科间互相合作,共同攻关,推广成果,为苏北地区脱贫致富开辟了广阔前景。南京林业大学的林木遗传育种学科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已成为国内外林学界有重要影响和较高声望的学科。

献身林业教育 不断开拓进取


从60年代初开始,王明庥在几十年教学工作中,辛勤耕耘、治学严谨、诲人不倦。虽然他教的课,常常是自己编的讲义、教材,讲自己的研究结果; 虽然他已教了几十年的课,但每次上课他都要用超出课时十倍或几十倍的时间认真备课,不断查阅大量国内外资料,不断补充新内容。他认为科学在不断发展,知识在不断更新,他每次都尽可能地带着新内容,站在讲台上讲课。在教学方法上,他也一直不断探索改进。他认为理论本来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学理论就是为了在实践中应用、在研究中少走弯路。大学生学习不仅是书本知识的学习,更是思维方式、技巧技能的训练。他在教学中,除了注重基础知识传授外,更注意培养学生的能力。他常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起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创造能力。他亲自带学生做实验,让学生从实验中理解理论,在实验中锻炼动手能力。也常带学生到试验基地去实习、调查,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自觉性,
王明庥坚持身教重于言教,强调教师的表率作用。他上课从不迟到早退,也不点名,不会有缺课的学生,相反有时有慕名前来旁听的学生。每次上实验课,虽然有助手,而这些试验他以前做过无数次,但他必亲手再预做一次。对待学生要求严格,从来不准学生迟到早退、不准学生作业马虎潦草、不准学生对实验结果胡乱预测。他常对学生讲,对待科学要一丝不苟,来不得半点虚假。
教书不忘育人,作为一名专业教师,他不仅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而且还教学生如何做人,帮助学生全面了解林业,树立为林业事业而奋斗的远大目标。他常与学生促膝谈心,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并给予正确引导;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见解。每当学生写出具有一定水平的论文,他总是倍加赞许并尽力推荐发表。凡是他教过的学生,尤其是研究生,大都从他身上学到严谨治学的态度、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和对待工作敬业奉献的精神。经他培养的学生也大都具有独立工作和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
1984年被任命为校长后,面对繁重的行政工作担子,他决心从头学起,向老同志和全校师生员工学习,学习党的政策和政府的法令,学习组织管理方法,学习领导科学和群众路线,并对学校的状况进行了深入调查了解,他很快提出了学校的发展规划和当前改革的计划,坚持面向经济建设的办学方向,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通过锐意改革,使学校充满活力和生机。由于夜以继日的工作,使他的腰、膝关节染上了久治不愈的顽疾,但他仍常常抱病工作到深夜。
在 “文化大革命” 中,学校的工作遭受了严重的破坏,80年代初正值全国处于 “拨乱反正” 时期,学校内的各项规章制度很不健全,工作的随意性大,王明庥花了很大精力进行学校各方面规章制度的建设,逐步做到有章可循,使从严治校有了依据。不管公务如何繁忙,身为一校之长的王明庥,每周都要安排一定的时间去课堂、教研室、实验室,听取老师们对提高教学质量的意见和建议,尽量现场解决问题。同时也常去学生宿舍和学生食堂走走,了解学校管理中的问题,与青年学生谈心交朋友。起初很多学生不认识校长,渐渐地校园里学生们主动同他打招呼的多了,学生们把他不仅仅看作是领导,而且看作是朋友和老师。由于他的努力,在不太长的时间内,制定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使学校走上规范管理的轨道。通过校风、学风建设,为全校师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鉴于国家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为了使学校能适应这一重大转变,并求得发展,王明庥主持进行了一系列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使学校在办学,立足林业,面向市场和地方经济建设方面有一定进展,进一步向多科性、综合性的方向发展。通过引入竞争机制,促使思想活跃、具有开拓精神的一大批优秀中青年教师脱颖而出,缓解了当时教师年龄结构中的 “断层” 问题,同时在教学、科研和后勤管理等方面也开展了一系列的改革,使学校各项工作在改革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张晓琴 李宏芳)


简 历


1932年3月 12日 出生于湖北省武汉市。
1950—1952年 就读于武汉大学农学院。
1952—1955年 在华中农学院学习,毕业后任院团委副书记。
1955—1956年 南京林学院助教。
1956—1961年 莫斯科森林工程学院研究生毕业,获副博士学位。
1961—1981年 南京林学院林学系助教,讲师,系副主任 (1978年7月为副教授)。
1981—1984年 南京林学院副院长、院长。
1984—1993年 南京林业大学校长。1986年 南京林业大学教授。
1994年 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届院士。

主 要 论 着


1 王明庥.改良我国栓皮树种.见: 中国林学会主编.1962年学术年会论文选集.北京: 农业出版社,1963.
2 王明庥.我国栓皮栎树种的改良.林业科学,1963,8(4):347~353.
3 王明庥等.江西宜春地区油茶良种的选育.见: 中国林学会主编.学术会议论文选集.北京: 农业出版社,1965,143~151.
4 王明庥.我国杨树良种选育进展.中国林业科学,1977,(4): 24~31.
5 王明庥.欧美杂种马褂木的育成.林业科技通讯,1973,(12): 10~11.
6 王明庥.黑杨派三个新无性系的性状分析.林业科学,1979,15(1):14~19.
7 王明庥.黑杨派基因资源及良种选育的展望.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1981.
8 王明庥等.树木遗传育种学.北京: 科学出版社,1980.
9 王明庥等.黑杨派五个无性系的比较研究.南林学报,1980,(1): 1~9.
10 王明庥等.黑杨派新无性系木材性状的遗传改良.南林学报,1989,13 (3): 9~16.
11 王明庥.林木遗传育种学概论.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1989.
12 王明庥.提高从业人员素质是科技兴林的根本.北京: 中国林业,1990,(6): 20~21.
13 王明庥.美洲黑杨×小叶杨杂交育种研究.北京: 科技文献出版社,1991.
14 王明庥.加快高校教育改革步伐.北京: 中国林业报,1992-12-04.
15 王明庥.谈谈建立稳定可持续发展的平原林业的问题. 中国林业报,1995-05-04.
16 王明庥.森林与生物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的保护和利用 . [台] 现代育林,1993,9 (1): 5~10.
17 王明庥.无性系育林的概念与应用 . [台] 现代育林,1994,9(2):19~24.
18 王明庥.世纪之交对林业发展的几点思考.林业科技开发,1996,(1): 3~5.
19 王明庥.可持续发展与林业.林业科技开发,1997,(1): 6~8.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renwu/20230146142.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