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人物研究

王干治(个人资料简介_简历故事_成就贡献)

作者:主编 时间:2023年01月04日 阅读:157 评论:0

1905—1955


王干治,家蚕良种繁育专家,蚕业教育家。毕生献
身于蚕业教育、原原种培育和家蚕良种繁育科研工作。撰写我国第一部《家蚕原原种培育规程》。主持多项蚕品种性状改进研究项目。为蚕业发展作出了贡献。

王干治,江苏省苏州市人。1905年出生于一个当铺职员家庭。6岁至12岁在私塾读书,15岁进苏州东吴大学附中,初中毕业转入晏成中学。1927年22岁时中学毕业,谋职未成,考入南京金陵大学农业专修科。1929年自该校毕业后,考取公费留学生,进入日本东京蚕丝专科学校,攻读两年,于1932年毕业。
王干治学成回国后,执教于江苏省浒墅关蚕校,把在国外学到的新技术传授给学生。他特别重视蚕种学科,认为这是发展蚕业生产的基础。1936年,他协助郑辟疆校长筹建江苏省蚕丝专科学校。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教员、学生四散,教学无法进行,学校仅留王干治等3人看守校舍。其后,日伪当局威胁王干治等,要他们复课招生。具有强烈民族爱国之心的王干治随即潜赴上海,协助郑辟疆校长在沪复校。由于局势继续恶化,上海也难立足,王干治于1939年带领一批毕业生经江西辗转入四川,途中历尽艰辛。抵四川乐山以后,一方面为毕业生介绍工作; 一方面在郑校长主持下,使学校尽早复课。王干治一直在学校任教务主任,同时,还应聘于四川大学蚕桑系兼课,直至1945年抗战胜利。
1946年,王干治由四川回到故乡苏州,受中国蚕丝公司招聘,任苏州蚕桑实验场场长,担负育种和原种繁育工作,同时应苏州农校之聘,在该校蚕桑科兼课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52年,他调离苏州蚕桑实验场,到刚建立的华东蚕业研究所任养蚕系原种组组长,负责培育华东地区浙江、江苏、山东、江西、福建等省所需原原种,同时结合生产开展良种繁育科学研究。1955年8月29日,因心脏病发英年早逝,享年50岁。
王干治对家蚕良种繁育学科有较深的造诣,在教育、科研、蚕种生产上作出了贡献,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他的才智得到了充分发挥,成为国内蚕业界公认的家蚕良种繁育权威之一。

编写家蚕原原种培育规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虽然传留下来众多家蚕优良品种和宝贵资源,但当时家蚕良种繁殖场绝大多数是资本家经营的,品种和技术相互保密,各蚕种场的技术操作方法不一,缺少统一的蚕种品质规格,因而蚕种质量得不到保证。1946年,王干治在中农科所蚕桑系孙本忠主持下,参与江苏蚕品种改良试验,由苏州蚕桑试验场提供当时生产上采用的沄汗、华8、华10三个品系,进行双交杂种比较试验。选拔出四元交杂种优良品系,供蚕种场繁育。为了进一步完善家蚕良种繁育制度,50年代初就颁布了蚕种监管法规,实行原原种由国家指定专门机构进行培育等一系列重大措施。王干治搜集有关资料,并以他以往在实践中总结的经验为基础,编写成 《家蚕原原种培育工作细则 (初稿)》。通过三年原原种培育工作的检验,对初稿进行了修改,使之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并补充了一些附表,以便于生产上操作运用。初版即收到良好的反映,纷纷来函要求再版。经进一步修改,正式定名为《家蚕原原种培育规程》,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从培育计划开始到蚕种配发共16节,附有现行品种性状说明,合计7万余字。他在本书的绪言中明确提出: “原原种培育要求系统纯正、卵质充实、绝对无毒,以便为繁殖优良交杂种、保证蚕茧质量奠定基础。”这是我国首次制定的家蚕原原种培育规程细则,对保持种性,提高原蚕饲育技术水平等起到了积极作用。

主持现行品种性状改进研究


50年代初期,缫丝工业反映原料茧存在纤度开差大,出现尴尬纤度,茧色不纯,混有米色茧或淡竹色茧等问题,导致生丝成品等级降低和丝色不齐,影响出口,外贸部门迫切要求科研单位立题研究。王干治接受任务后结合原原种培育工作,开展了以下几项研究,取得了成绩。
华八 ·沄汗纤度改进研究 王干治设计采用活蛹缫丝方法,在华八大、华八三五、沄汗新大、沄汗新专的原原种中进行蛾区和个体选择,并与未经活蛹缫丝的对照种比较。结果选育种的纤度开差比对照种缩小10%左右,其一代杂交种的纤度开差比对照种缩小13%~25%,说明确有效果。王干治并对本方法所用解舒剂的选择及其标准浓度,活蛹在药液中的耐久时间、操作方法和设备等都通过周密的预备试验后确定。活蛹缫丝方法运用于原原母种的选育后,使尴尬纤度问题有所克服改进。目前这一方法已作为一种特殊的育种手段,在新蚕品种选育中应用。
华十、沄文淡竹色茧选除研究 华十大、华十三五、沄文大、沄文镇的茧色不纯,在白茧中混有淡竹色茧。王干治根据蚕茧不同荧光性与茧色的反应,即在紫外线照射下,淡竹色茧呈黄荧光反应,白色茧呈紫荧光反应,设计应用紫外线照射发生的荧光进行鉴别的方法,选除华十、沄文中的淡竹色茧。本试验从1955年开始,王干治逝世后由其继承者按原计划进行,经3年选育,在沄文大中已选出纯白系统 (紫荧光茧出现率由选育初期的74.4%提高到100%)。华十则稍有改进,紫荧光茧出现率由2. 78%提高到16.28%。调查还证明,蚕茧的萤光反应与性别有相关关系,即雌茧中紫萤光茧出现较多; 而在雄茧中则黄萤光茧出现较多。由于选出的纯白系统的健康成绩比之对照区有所下降,因而本方法在原原种培育中未采用,但应用紫外线照射进行选茧,仍不失为一种育种手段,因为它能弥补肉眼鉴别茧色的不足。
改进沄汗品种米色茧的研究 沄汗品种中经常出现米色茧,与华八或华九杂交后,在次代仍然发生米色茧。王干治提出应用大面积选优的方法进行研究改进,即从江苏、浙江两省原种场培育的沄汗原种饲育区中,种茧阶段派员去选择质量指标合格、茧色最洁白的区及其个体、带回来制成异地同品系互交种,以此作为母种。经连续两年培育鉴定,获得了沄汗的纯白茧系统,而未经选育的原原种蛾区,米色茧的出现率仍达10. 54%~31.17%。实践证明,纯白系统的原种制成杂交一代种,不再有米色茧出现,显示了大面积选优方法的效果。

结合国情引用国外经验


新中国成立前后,我国各级原种的小蚕饲育方法均采用防干纸覆盖育,每日喂桑6次。1952年苏联蚕桑专家来我国考察,提出改用多次薄饲育的建议,理由是蚕座干燥、饲料新鲜有利于小蚕生理,此后全面改用多次薄饲育,每日喂桑12次。王干治等对此持不同观点,认为苏联推广的是一化性品种,而我国推广的都是二化性品种,后者比前者小蚕期的耐湿性强,另外多次薄饲育用工多,用叶量也多,有好多桑叶因干燥而白白浪费,为了获得科学数据,王干治等设计进行原蚕饲育方法比较试验,将每日喂桑6次(覆盖育)和喂桑12次的当代成绩进行比较;还各自制成次代蚕种,在统一条件下进行次代成绩的比较。经过四期重复,得出的结论是,两种饲育方法当代和次代各项健康和茧质、卵质成绩均无显着差异。但6次育比12次育的用工和用叶量可各节省40%。据此,各级原种小蚕饲育方法又陆续恢复采用了防干覆盖少次育。在同一时期根据苏联蚕桑专家介绍的家蚕异地培育复壮经验,通过试验,也未见提高生活力的效果。对苏联专家提出的要重视蚕座面积标准化的建议,王干治通过试验调查,根据稚蚕期发育进度的蚕座合理面积,设计出蚕座头数密度检查框,在原原种饲育过程中,用此框可随时抽检蚕座密度是否适宜,对提高饲养人员的操作质量有一定作用。

热心培养蚕种繁育技术骨干


王干治在江苏蚕丝专科学校任教期间,正值抗日战争,学校经费十分困难。为了向学生传授蚕业基础理论和技术知识,王干治除了自己编写教材外,还亲自动手刻蜡纸、油印讲义。他编写的讲义,条理清晰,文字精练,深入浅出,能结合生产应用技术来阐述理论,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王干治逝世后,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以他生前编写的讲稿为基础,由几位学生整理完成的两本技术专着 《家蚕饲育学》和 《蚕体生理学》。
王干治对工作极端负责,对青年满腔热情。在蚕研所工作期间,连续3年接受浙江农学院蚕桑系的毕业班学生来实习原原种培育全过程。他认真备课,热情讲解,传授技术,获得实习学生和校方的一致好评。凡在苏州蚕桑实验场和华东蚕业研究所曾与王干治共事、受他教诲和培养过的中青年技术人员,一般都能学习继承他严谨踏实、一丝不苟的优良作风,在蚕种生产、科研和教育等领域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发挥了业务骨干作用,其中有的已成为家蚕良繁学科的带头人。这些成绩的取得,也包含着王干治的汗水和心血。

孙肇钰


简 历


1919—1922年 在苏州东吴大学附中读书。
1922—1925年 在苏州私立晏成中学读书。
1925—1927年 在南京金陵大学农业专科读书。
1927—1928年 任南京金陵大学蚕桑系助教。
1928—1932年 留学日本东京高等蚕丝学院养蚕科。
1932—1946年 先后任江苏省立蚕丝专科学校教授兼教务主任,四川大学蚕桑系兼任教授。
1946—1949年 任中国蚕丝公司苏州第二实验蚕桑场场长。
1949—1952年 任苏南蚕业管理局苏州蚕桑实验场长。
1952—1955年 任华东蚕业研究所原种组组长。
1955年8月 29 日 病逝。

主 要 论 着


1 王干治.家蚕原原种培育规程. 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1956
2 王干治.家蚕饲育学.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1957
3 王干治.蚕体生理学. 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1957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renwu/20230146135.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