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1988
汪祖华,果树学家,桃育种专家。中国现代桃杂交育种的奠基人之一。毕生致力于桃种质资源研究和新品种选育,主持育成特早熟水蜜桃雨花露,鲜食加工兼用品种朝霞、朝晖,罐藏黄桃金橙等新品种,为中国桃树发展及其品种改良作出了贡献。汪祖华,又名汪翮驭,1924年12月26日生于安徽芜湖县,童年时父亲因病去世。他勉强读完小学后,以第一名的学绩考入县城五关中学,由于家境贫困,母亲忍痛让其姐妹中途辍学,以保证全家唯一的男孩完成学业。
家境困窘,激发汪祖华从小发愤努力学习。上初中时,为减轻家庭负担,他与美术老师一起绘画卖画。他认为今后要负担家庭,赡养母亲及姐妹,最好的职业是开诊设医,济世抚民。因此,1941年秋,他赶赴南京,同时报考南京模范中学和中央大学,结果一试即中,仅初中毕业即被中央大学录取,就读医学专业。在医学院学习一年以后,他了解到学医时间长,家庭负担太重,而且当时抗战如火如荼,后方战区号召以实业救国、科学救国和农业救国。汪祖华认识到中国是农业国家,只有以农为本,才能振兴国家。所以从大学二年级起,他决定弃医从农,走农业救国之路,造福农民。
1945年7月,汪祖华大学毕业后留校当助教。抗战胜利后,因内战又面临失业。为生计着想,他先到无锡的胡氏中学任教了半年,后又回到家乡芜湖,在一所小学教书。在此期间,受一些进步同学们的影响,他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地下党组织的外围活动,开始探寻真理,秘密阅读马克思主义的进步书籍,组织参加反内战的示威游行,并于1947年2月加入民主同盟。现实使他认识到社会弊病的根源,领悟到科学与民主的关系。为追求共产主义的理想,1947年6月,汪祖华由其学兄戴简默先生介绍,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走上了革命道路。
1948年下半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实施大规模的战略进攻。为摸清敌人的内部情况,受地下党组织的委派,汪祖华到南京国民党国防部编办的 《中国时报》编辑部任校对,利用工作之便,收集了大量情报,为南京的解放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南京解放后,他被调入南京市军管会农林接管组任军事联络员,具体接管国立中央农业科学试验所 (江苏农业科学院前身)。
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原国立中央农业科学试验所的基础上,成立了华东农业科学研究所,汪祖华任所秘书兼党组成员。1955年,国内选派部分优秀专业知识分子赴苏联留学,汪祖华于1956年夏到莫斯科季米里亚席夫农学院,进修生物学专业。1957年毛泽东主席访苏,亲切接见了留学生代表。毛主席的谆谆教诲,进一步激发汪祖华发愤学习、报效祖国的决心。1961年,汪祖华获生物学副博士学位。
1961年6月,汪祖华学成回国,回到原单位,此后历任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园艺所秘书、副所长、所长。
60年代,汪祖华接受了桃育种任务。他首先从桃种种质资源入手,对国内外现有品种进行系统的观察鉴定和整理分类,从中筛选出优异的种质资源作为亲本材料、配置组合、开展水蜜桃和黄桃新品种选育研究。
正当汪祖华醉心于育种事业之际,“文化大革命” 使他离开了科研岗位,先到 “五七” 干校劳动,后到南京老山林场,筹备实验室,开展微生物培养技术的研究及其在林果生产上的应用研究。1972年春,他调任普通中学从事教学行政工作,当教学工作取得一定进展时,他又被调回到久别的科研岗位,全面负责园艺所果树方面的科研工作,继续主持桃育种研究。
1978年,科学的春天到来,他重新拟定了全省的果树科研规划,明确方向任务,先后主持了国家计划委员会和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的 “黄桃罐藏品种选育研究”,国家攻关课题 “果树种质资源收集保存鉴定评价利用”,农业部的 “桃品种资源研究”和 “球根型花卉品种选育研究” 重点课题,江苏省科学技术委员会 “早熟桃品种选育研究”、“中晚熟桃品种选育研究” 课题以及江苏省农业资源调查区划等任务。这期间他培养了4名硕士研究生,为中国的果树事业培养了高级人才。
汪祖华还长期担任江苏省园艺学会的副理事长、理事长,为江苏园艺学会专业委员会的设置和充实完善做了大量工作,同时,就江苏园艺业的产业布局、规划和发展方向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他曾任中国园艺学会理事、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会员、研究生指导组成员等职。
收集保存、整理分类中国桃种质资源
桃原产中国,已有数千年的栽培历史,分布极为广泛。在漫长的岁月里,桃品种自然实生变异后,经人工选择,形成的以地方品种为主体的品种格局,遗传类型丰富。汪祖华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把国内外的桃品种加以收集整理保存,初步建立了桃品种园,对这些品种的植物学特征、生物学特性和果实经济性状进行系统的观察鉴定,从中筛选出优异的种质资源如白花水蜜、奉化玉露、早上海水蜜、白凤、初香美、菲利浦、西洋黄肉等一批鲜食水蜜桃和加工用黄肉桃,这些品种在当时的生产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作为原始亲本材料,选育出了一批优异的桃新品种。
通过这一阶段的育种实践,汪祖华深深体会到,种质资源是新品种选育的最原始的遗传基础。新品种选育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所掌握种质资源的数量多少,而且还取决于对所掌握种质资源的了解程度。因此,他在更广的范围内收集保存的桃种质资源,在桃品种数量、桃野生种的类型上都有所突破。“六五” 期间,他率科研人员先后到云南昆明、呈贡、路南以及陕西西安、甘肃兰州等地,收集地方良种和野生近缘种,发现了一些如波斯桃、黄粘核等地方加工制罐良种。1984年和1986年,他受农业部委派,分别到匈牙利和日本考察桃生产科研和育种状况,带回了水蜜桃、油桃、罐藏黄桃40余个。至 “六五” 末期,建立起国家级南京桃种质资源圃时,已收集各种类型的桃种质400余份。同时,他加强对这些种质资源的深入研究,除了从常规的农艺性状、果实经济性状开展观察鉴定外,还从细胞学、生物化学、花粉学等方面开展研究,并根据研究结果,把桃品种分类为六大品种群,即水蜜桃品种群、黄桃品种群、油桃品种群、蟠桃品种群、蜜桃品种群和硬肉桃品种群,并利用同工酶谱,花粉形态研究这些品种群间的亲缘演化关系,分析桃果实肉质与果胶酶活性的相关关系,用以指导桃新品种的选育。
主持育成一批桃新品种
有目的地开展桃的杂交育种,国外已有近百年的历史,而中国在60年代以前还没有这方面的工作。60年代初,汪祖华留苏回国后开始进行桃杂交育种研究。在此以前,中国桃生产上的早熟品种,在6月下旬才开始成熟,多为地方硬肉桃品种,果实以小、硬为主; 而中熟品种主要是日本品种白凤和大久保,品种单一,成熟期集中,且因栽培管理水平不高,果实偏小; 至于晚熟品种,大多是地方良种如白花水蜜、肥城桃、奉化玉露、深州水蜜等,这些品种长期在某一地方栽培,区域性强,对气候、土壤等因素要求严格,故面积不大。针对这些问题,汪祖华首先确定以选育早熟品种为突破口,提出集早熟、优质、大果型于一体的育种目标,在亲本组合选配上,他灵活地应用了桃性状遗传理论,以晚熟品种为母本,早熟品种为父本进行杂交,充分利用杂交亲本间差异大、杂交后代超亲变异多的规律,成功选育出一批成熟期早、优质、果型大的水蜜桃新品种,如雨花蜜、朝霞、雪香露、白香露等新品种。这些品种在生产上推广应用后,使桃果实成熟期由原来的6月下旬提前至6月中旬,彻底改变了硬肉桃为主的早熟品种格局,其中雨花露品种成为早熟主栽品种,遍布大江南北,荣获1982年农牧渔业部技术改进一等奖。
为进一步提早品种成熟期,汪祖华在国内较早地利用种胚培养技术,将雨花露实生种在种胚未退化之前,进行组织培养,从中选育出成熟期比亲本早20天的品种早花露,果实生长期缩短至55~58天,使桃果实在5月下旬即能上市。同时为缩短桃育种周期,提高育种效率,汪祖华还改进了杂交授粉和培育杂种实生苗的方法,使杂种后代数量短期内迅速增加,并利用同工酶等生化指标,进行杂交后代的早期鉴定,使桃的育种周期缩短了3~5年。
在早熟桃育种取得突破以后,汪祖华又开始进行不同成熟期配套新品种的选育,选配不同亲本的杂交组合。历经20余年的艰苦努力,终于培育出霞晖系列、朝晖、新白花、晚硕蜜等成熟期配套的水蜜桃新品种。
随着新中国食品工业的兴起,罐桃加工也蓬勃发展,对罐藏黄桃原料需求甚多,但当初生产上并无专用罐藏加工品种。因此,在开展鲜食桃育种的同时,汪祖华注重罐藏加工品种的选育。当时可供选择的原始材料较少,育种目标不甚明确,因而育种进展缓慢。至70年代,明确了以选育黄肉、无红色素、不溶质、粘核、适应性强为育种目标。据此,汪祖华选择当时生产上为数不多的几个黄肉、不溶质、适应性差的欧洲传统品种菲利浦、塔斯康与黄肉溶质、离核、适应性强的爱保太、西洋黄肉等品种,进行杂交,选出了介于双亲中间类型,基本上符合制罐要求,适应性较好的金丰、金橙两个新品种,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罐桃工业大发展时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罐藏黄桃栽培面积的迅速扩大,出现成熟期过分集中的问题。70年代末,汪祖华会同国内数家科研单位,开始了第二阶段的罐藏桃育种,目标是选育早、中、晚成熟配套的优良品种。当时,可供选择的亲本材料除了国内较多的杂交优良品种(系),还有从国外引进的优良罐藏黄桃品种。“六五” 期间,选育出11个不同成熟期的优良罐藏桃新品种 (系),如金旭、金晖、金莹、金艳等,这些新品种 (系) 适应性强,丰产性强,品质好,加工期亦由原来的20天延长至60天,该研究成果于1986年受到国家计划委员会、经济委员会、科划委员会和财政部的联合表彰,并于1992年荣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99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注重对外交流 促进中国桃事业的发展
汪祖华注重对外交往,扩大交流。1984年5月和1985年4月,他分别邀请美国新泽西州大学L.E.Hohgh教授和日本农林水产省果树试验场第三育种室室长吉田雅夫博士来华访问讲学,就核果类种质资源,遗传育种和栽培等方面作了学术报告。同时,受农牧渔业部委派,分别于1984年和1986年,到匈牙利和日本考察这两个国家的桃科研动态和生产状况,并就中国桃的分布和栽培概况向两国的同行作了报告,加强了联系,交换引进了一批种质资源等。
为规范和明确果树种质资源性状描述标准以及一些条目和概念,汪祖华主修了桃种质性状描述的标准,担任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果树卷》编委、《中国果树》特邀编委、《中国果树志》编委、《中国果树志·桃树志》 主编。
1987年底,汪祖华因身体不适住进了医院,经检查,确诊为直肠癌,癌细胞已转移至肝部,引发肝癌,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他承受住了放疗和化疗的反应,以及病症引发的疼痛,在病榻上仍然关心他所负责牵头的由国内几个科研单位联合承担的“桃新品种选育” 农业部重点课题,以及 “桃优异种质的评价利用” 国家攻关课题,指出主攻方向和发展思路。1988年9月10日,汪祖华不幸病逝,他为中国的园艺事业呕心沥血,辛勤耕耘,贡献了毕生精力。他的音容笑貌和业绩成就,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
(周建涛)
简 历
1924年12月26日 出生于安徽省芜湖县。
1941—1945年 中央大学农学院园艺系学习。
1947—1948年 宜兴高级农业学校教员。
1948—1949年 《中国时报》编辑部校对。
1949—1959年 南京市军管会农林组军事联络员。
1950—1955年 华东农业科学研究所秘书。
1956—1960年 苏联莫斯科季米里亚席夫农学院学习。
1961—1988年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园艺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秘书、副所长、所长; 江苏省园艺学会理事长、中国园艺学会理事。
1988年9月10日病逝于南京。
主 要 论 着
1 汪祖华.桃品种间杂交后代若干果实加工性状的遗传.园艺学报.1964(1): 11~16
2 汪祖华.桃原始材料的研究和利用罐桃品种与加工资料汇编.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园艺所.1978
3 汪祖华,汤秀莲,郭洪.桃极早熟品种雨花露的选育.江苏农业科学.1982(2): 38~40
4 汪祖华.桃.中国果树栽培学.北京农业出版社,1987
5 汪祖华.匈牙利桃的生产和科研概况.中国果树.1988(2):60~63
6 汪祖华,陆振翔,周建涛.桃品种.北京: 农业出版社,1990
7 汪祖华,周建涛.桃种质的亲缘演化关系研究——花粉形态分析.园艺学报.1990. 17(3): 161~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