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人物研究

万鹤群(个人资料简介_简历故事_成就贡献)

作者:主编 时间:2023年01月04日 阅读:181 评论:0

1919—


万鹤群,农业工程学家,教育家,农业机械化专家。中国高等农业院校现代农业机械化学科的主要创始人之一。长期从事农业机械化的教学和实践。在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战略和区域规划等重大问题方面的研究成绩显着,对农机化教学体系的形成有重要贡献。为中国培养了大批高级农业机械化专门人才。
万鹤群,1919年10月18日生于江苏省武进龙虎塘乡黄石山村,祖父为农民。父亲万宇涵是一位具有正义感和民族自强之心的小学教员,幼读私塾,后在龙虎塘小学任教。清末民初,国家贫弱,屡遭列强欺凌侵略,民不聊生。万宇涵先生认为: 这一切都是因中国科学技术落后,工业不发达所致,为此他经常教育万鹤群要努力学习,要为中国发展工业和强国富民而奋斗。这些思想对万鹤群的成长影响很大。当时詹天佑是一位非常有名望和有影响的中国科学家和工程师,很多有志青年都以他为榜样,把学习科学技术,实现工业救国做为自己的志向。万鹤群正是这些有志青年中的一分子,因此,他幼年读书时非常刻苦努力,1931年考上了当时江苏省很有名的常州中学,1937年又以优异成绩考取国立中央大学航空工程系。当时日本侵略军入侵中国,全国抗日战争爆发,中央大学从南京迁到重庆。国难当头,更激发了万鹤群发奋学习、科学救国的决心。1941年他从中央大学航空系毕业,本应进入国民党政府的航空委员会系统工作,但因担心进入军事部门工作难以遂其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愿望,因此他选择在经济部工业司工作。为了直接做一些具体的技术工作,后又调入农林部病虫药械厂任技术员,专门从事喷雾机性能试验和铸造车间的工作。当时处在抗战时期,加上国民党政府不重视科技工作,官场昏暗,在大学毕业3年多的时间里尽管他想有所为,但现实使他实难如愿。所以,1944年他又考取租借法案公费赴美学习。
二战结束后,农业工程学科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美国作为世界上最早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国家,是农业工程学科的发源地,也是这一领域最发达的国家。万鹤群由于有在农林部药械厂工作的经历,对未来中国农业现代化的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因此,赴美后他转人农业工程系学习和实习。期间,他除了选学了大部分农业机械方面的主要课程外,还经常深入田间、工厂及实验室,全面了解农业工程在美国的发展状况以及它的学科特点等问题。他还利用假期跑了许多地方,考察了美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历史,分析主要农机具的工作特点和生产使用技术。这为他日后参与开创中国农业机械化教学和实习体系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从这一时期以后,他把科学救国、技术强国的抱负又转移到了实现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宏伟事业上。1946年8月,满载着在美国学习的收获,万鹤群回到上海,10月进入南京中央农业实验所农具系工作。从1947年到1949年,万鹤群投入很大精力与美国万国公司的专家一起,对美国以救济物资形式赠送给中国的农机具进行调试和适应性试验研究。1949年7月南京解放后原中央农业实验所改为南京农业实验所 (现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万鹤群任农机具系代主任。
1950年1月万鹤群由南京调到北京,在农业部双桥机耕学校担任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和农业机具的教学及实习组织等工作。他先后担任内燃机原理、拖拉机原理、联合收割机构造及原理等课程的教学工作,为培养新中国首批拖拉机手、联合收割机驾驶员,做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并建立了农业机械化专业教学和实习体系的雏形。
1952年10月,在原平原农学院、北京农业大学农机系和农业部双桥机耕学校的基础上成立了 “北京机械化农业学院” (后改为 “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这是新中国第一所农业机械化专业的高等院校。万鹤群被任命为农业机械化系副主任兼拖拉机教研室主任。从1952—1962年的10年里,他与曾德超、李翰如、陈立、柳克令等几位教授一起主持和参预了农业机械化系的规划、筹建、组织工作。1956年,万鹤群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20世纪50年代初,在教育上以前苏联的体制模式为榜样,万鹤群主张兼收并蓄,也要学习西方国家一些先进、适用的技术和方法。1963年,万鹤群参加了由农机部和农业部共同组成的6人农机考察小组,赴法国、英国、丹麦参观拖拉机厂,考察西方国家在农机结构性能、制造工艺和农户使用方面的情况以及销售维修体制等,回国后写成报告并提出技术政策建议,向农机部和农业部及国家计委作了书面和口头汇报,其中生产专业化建议曾得到薄一波副总理的赞赏。
“文化大革命” 期间,万鹤群受到批判。先后下放到密云农机厂、成都红旗拖拉机厂等基层单位参加劳动。1976年8月回到北京,即参加以项南、刘中一为正副团长的中国农机访美代表团,在美国参观农机工厂、科研单位、销售部门、学校、农场等,与美国农机界进行了广泛的交流,这为1978年在中国举办12国农机展览会做了思想和组织准备。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万鹤群结合中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需要,先后开拓了农业机械化区划、规划、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与农业机械化优化、农村发展与农业机械化发展战略等新的研究方向。在他的直接领导和带领下,一批中青年教师和研究生深入农村第一线,面向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把经济科学、系统科学和工程技术的新知识、新方法运用于理论探索与技术发展之中,并获得了一大批科研成果,其中有的获得了省、部级科技进步奖。
1988年以万鹤群为学科带头人的农业机械化学科被评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北京农业工程大学成为国家在这一学科领域的主要依托单位。1996年他为了推举新人接班,不顾学校的挽留,主动退休,把农业机械化学科发展的重任亲手交给中青年的学术技术骨干。由于万鹤群对农业机械化学科发展的贡献,他被学校称誉为创办农业机械化学院的五大元老之一。

参与开创新中国农业机械化教育、教学新体系


1952年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成立后,万鹤群一方面结合40年代留学美国和回国后对新型农机具适应性实验研究的经历,另一方面参照学习前苏联农业机械化高等教育经验和教学计划,与曾德超、李翰如、陈立、柳克令等一起制定了中国农业机械化全程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他带领一批青年教师学习和翻译前苏联农业机械化专业和拖拉机学科的有关教材、教学参考书,编篡了适合新中国特点的教材和教学大纲。他本人先后开出发动机构造及原理、拖拉机理论、底盘设计计算和拖拉机修理等4门主干课程,为农业机械化系、拖拉机专业及主干课程体系的创建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些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为以后全国50几所农业高等院校农业机械化专业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活样板。此后,受农业部教育局委托,万鹤群曾3次代表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主持召开了全国农业院校的农业机械化专业系主任会议,讨论修订专业培养目标及教学计划,对提高中国农业机械化专业的教学质量和学科建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早在1952年农业机械化全程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编撰的过程中,万鹤群就有增设农业电气化、农田水利和农业机械设计制造等专业的设想,并多次向校领导建议。在他与曾德超等人的积极筹备组织下,经上级有关部门批准,1959年7月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在原来只有一个农业机械化系一个农业机械化专业的基础上,增设农业电气化系、农田水利系和农业机械设计制造系。万鹤群任农田水利专业筹备负责人,全身心地投入筹建农田水利专业教学计划、课程大纲、教材和实验室等方面的建设工作中,作为以后中国农业工程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文化大革命” 结束后,万鹤群被任命为校专业调整领导小组负责人,与曾德超一起提出了改造老专业和筹建新专业的五条原则: 坚持教学科研两个中心; 坚持工程技术与农业紧密结合;坚持专业设置与研究室建设配套; 坚持按学科设专业和研究室,打好理论基础、工程基础、技能基础;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这五项原则为后来发展农业工程学科拟订了框架,为中国农业工程教育和教学的发展起了十分关键的作用。

开拓学科新领域 严谨治学育人才


万鹤群不仅为中国农业机械化和农业工程教育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而且还开拓了农业机械化学科的若干新领域。万鹤群是北京农业工程大学农业机械化博士点的第一位博士生导师,也是这个学科的开创者和带头人。20世纪80年代初,已60有余的万鹤群,领导一批中青年教师和研究生在学术上不墨守陈规,不因循守旧,最早冲破狭隘的学科界限,率先开拓了中国农业机械化与农村经济发展优化研究方向,使该学科的研究领域从纯技术研究发展到技术与经济结合,再到技术、经济与社会发展相结合的研究,知识不断充实、更新; 由农机化研究拓展到农村发展研究,拓展到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城市化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研究领域; 使农机化学科成为开展交叉学科研究的学术阵地。他主持完成了省部级课题近20项,其中“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战略和政策研究”、“中国农业机械化区域规划”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有重大理论价值和实用价值,在国内外都享有较高的声誉和影响。
万鹤群强调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鼓励年轻人深入农村、深入实际,追踪前沿和重点、热点问题,他在指导研究生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风格。他指导的研究生率先做出了农业机械化和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的定量分析模型和专用软件; 他的博士生率先把系统科学发展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的理论与技术应用到农业机械化发展战略研究中,研究探索了农村劳动力总量变化和转移、产业结构调整、农机与农艺结合、投入产出和农业机械化相互作用等多项重要规律。提出了农业机械化不仅要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且还要为增加单产、总产服务; 中国的农业机械化由于农业劳动力转移缓慢等因素的限制,发展速度不可能过快; 现阶段应因地制宜,有选择地推进农业机械化; 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必须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互相协调; 农业机械化的最终目的在于发展农业生产,繁荣农村经济,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等一系列重要结论和建议,为国家农业机械化宏观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万鹤群崇尚科学,矢志报国,从事农业机械化和农村发展教育、科研工作50余年,是北京农业工程大学农业机械化博士点和农业机械化重点学科的主要学术带头人,是中国农业工程和农业机械化学术界着名学者,但他从不以此为资本,不尊重别人,而始终坚持与人合作共事,谦虚大度、求实、宽容,倍受到大家的尊重。他不计个人名利,善于培养提拔年轻人,北京农业工程大学的第二代、第三代农业机械化和拖拉机专业的教学、科研骨干都是在万鹤群的直接指导下成长起来的,现在农机化学科已经有10几位博士生导师,都是万鹤群带出来的,有的现已成为全国着名的地面车辆动力学和人机工程专家。他指导的博士研究生,有的已成为有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破格晋升为教授、博士生导师,到目前为止,原北京农业工程大学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获得者共6人,其中有3人是万鹤群的博士。这些人的成长都与万鹤群的言传身教分不开。
万鹤群从事教育科研工作几十年,勤耕善教,为共和国培养了成千上万名农业机械化人才,其中有中国第一个女拖拉机手,有全国劳动模范,也有农机化专家,更多的是农机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他们遍及祖国大江南北,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为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万鹤群以为国家培养有用的栋梁之才为己任,看到学生有进步、有成就、有贡献,也由衷地感到欣慰。

简历


1919年10月18日 出生于江苏省武进县龙虎塘乡黄石山村。
1931—1937年 在江苏省立常州中学学习。
1937—1941年 在重庆国立中央大学航空工程系学习。
1941—1942年 任经济部工业司技佐。
1943—1944年 任农林部病虫药械厂技术员。
1945—1946年 在美国衣阿华州立农学院学习。
1947—1949年 任南京中央农业实验所技师。
1950—1952年 任北京双桥农业部机耕学校教员。
1953—1963年 任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农业机械化系副主任、拖拉机教研室主任,副教授。
1963—1965年 任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通县农场技术负责人。
1966—1977年 任湖南常德西洞庭农场内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中南分院副院长。
1977— 1994年 任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北京农业工程大学科研处处长、农机化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1994年 离休。

主要论着


1 万鹤群,徐树人.采用机械化手段建设人工操场的探讨.农业工程学报,畜牧工程专集,1981
2 万鹤群,饶子福.粮食生产与农业机械化.北京农业工程大学社科学报,1985 (2)
3 万鹤群.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in China.北京农业工程大学学报,1987 (1)
4 万鹤群,白人朴,傅泽田.Review and prospect of the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China. 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griculturalEngineering(92-ICAE) beijing,12~14 October 1992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renwu/20230146127.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