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人物研究

田园(个人资料简介_简历故事_成就贡献)

作者:主编 时间:2023年01月04日 阅读:245 评论:0

1926—


田园,农田水利学家,教育家。较早从事黄淮海平原地上水和地下水联合运用研究; 首先提出 “抽咸换淡”综合治理旱、涝、碱、咸,以及黄河水沙资源综合利用; 对中国农田用水量作出了科学界定; 在农田水利和水资源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田园,幼名田增福,曾用名史昌智。1926年10月 15日出生于河北省获鹿县东营村。家庭世代务农。他1934年春入本村初级小学学习,1936年夏考入本县山下尹村高级小学,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辍学。1941年到石家庄市宏大银号当店员。但他渴望继续学习,1942年春,回本县于底小学插班,当年暑假毕业,由于家庭经济困难,无力供给上中学,借同学史昌智毕业证书,考入正定简易师范学习。1944年暑假考入保定师范,恢复原名。1945年春,一度回本县于底小学任教。1946年春复考入保定国民党政府青年升学就业辅导处为沦陷区青年举办的中学进修班高中二年级学习。1947年暑假毕业,被北洋大学水利工程系和北京大学化学系同时录取。田园幼年在石家庄见到日本人办的农业试验场用一眼自流井浇地,水量很足,一天可以浇许多亩地,联想到本村用牲口拉水车浇地,一天只能浇一二亩地,于是就萌生了长大后干水利的想法。这次升学就毅然选择了北洋大学水利工程系,从此开始了他毕生为之奋斗的水利事业。大学学习期间,正值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他参加了共产党领导的“民主青年联盟”。1951年8月大学毕业后由水利部分配到原北京水利学校任教。1958年该校升格为北京水利水电学院,1969年随学校搬迁到河北省岳城水库。1979年初在北京原校址成立了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北京研究生部。田园于1982年春调回北京工作,直到离休。
田园在学校工作了几十年,长期担任农田水利教研室主任,1980—1982年任农田水利系主任。在教学的同时,他还积极参加工程实践和科学研究。青少年时期的经历,培养了他吃苦耐劳、不怕挫折的品格; 而平时博览群书和工作经验的积累,形成了他独立思考、从实际出发全面考虑问题的思想方法。在学术问题的讨论中,他一贯具有鲜明的观点,从不盲从。他在工程实践和科研方面也有独创性。
20世纪50—60年代,他主要致力在北京郊县。先后参加了南旱河疏浚施工,凉水河排涝规划设计,潮白河流域规划,大宁灌区东干渠扩建工程的测量和设计,天开水库规划,漫水河引水工程规划,卢沟桥引水工程勘测设计及凤河灌区测量、规划等。在此期间他还承担了河南豫北人民胜利渠引黄灌区小冀镇和七里营乡的灌排渠系调整测量规划,以及武嘉灌区干支渠定线测量等项目。田园是这些工程的主要组织者和指导者,都很好地完成了任务,而他本人也从工程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20世纪70年代,他的工作重点转向了河北省和天津市,主要从事旱、涝、碱综合治理的科学研究。当时正值 “文化大革命”期间,他身处逆境,坚持工作。他倡议通过竖井排水、抽咸换淡,综合治理早、涝、碱、咸。这些有创新意义的建议被黑龙港地区地下水开发利用办公室采纳,组建了9个试区进行实验研究。他自己亲自主持了束鹿县王口试区的试验,为曲周县张庄试区搞了水利规划,对南皮县乌马营试区提出多项建议,使方案更为完善。在河北省的各试点,都相继取得了明显的效果,试区内地下水位降低,盐碱地得到了改良。接着他又转到天津市静海县,在调查总结该县采用深渠河网治理旱涝盐碱效果的基础上,建议该县采用竖井排水、抽咸换淡措施治理盐碱,并协助府君庙试区进行了规划,方案实施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田园参予上述四个试区工作,由于治理盐碱、发展生产效果突出,在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上都获奖。
20世纪80年代,他又把目光投到了黄河流域。先后承担了白坡引黄线路可行性研究、枯水期自黄河下游引水对黄河河床冲淤变化影响的研究、内蒙古河套灌区工程配套资金优化使用的研究等三项主要任务。各项研究成果均经主管部门验收通过。1982年在人民胜利渠引黄30周年纪念会上,田园提出应该把引黄灌区泥沙处理与加固黄河堤防结合起来。这个建设性的倡议被科研单位采纳,其成果得到水利部奖励。
由于田园在参加水利建设及科学研究方面有较多的成绩,1978年在全国科学大会上获得旱涝碱综合治理奖,1979年获得河北省科技大会及邯郸地区科技大会科研先进个人奖,1984年获得全国水利电力系统劳动模范称号。1988年获得国务院黄淮海平原科研先进个人二等奖,1992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在社会活动方面,他1978年被推荐为河北省政协委员,1981年当选为邯郸市邯山区人民代表,1985年被全国地下水情报网推举为顾问,还曾任中国水利学会理事、农田水利专业委员会委员和副主任委员等职务。

首先提出竖并排水、抽咸换淡、综合治理旱涝碱咸的新途径


中国的北方平原地区有不少耕地被盐碱侵害,低产甚至绝产。主要原因是地下水埋深太浅,地下水矿化度高 (咸水)。河北省东部平原有很多盐碱地,曾采取过多种治理措施,但效果甚微。1972年,田园参加了河北省衡水地区盐碱地改良调查。1973年受河北省水科所邀请,到静海县 (当时静海县属河北省)参加深渠河网综合治理旱涝碱的调查研究。此次调研对他 “抽咸换淡” 思路的形成起了关键作用。当年5月,他从河北省水科所方生副所长处了解到河北省黑龙港地区 (衡水、沧州等平原区)由于浅层地下水矿化度高无法利用,工农业都是开发利用深层地下水,使深层地下水位一年内下降3~5米,而且深层地下水的补充恢复相当缓慢,长期开采下去会造成地质条件恶化。由此,田园产生一种新的思路: 既然深层地下水经不起开采,为何不对浅层地下水进行改造利用呢? 自此以后,这一想法逐渐成熟,并一步步付诸实践。对 “竖井排水、抽咸换淡、综合治理旱涝碱咸” 这一思路,田园设计了以下几项措施: (1) 修建完整的灌排系统。(2) 打浅井抽出不能利用的咸水,从排水沟排走,起到降低地下水位的作用,排水沟还同时排走暴雨径流,解除涝灾。(3) 对浅层地下水人工补给淡水。具体方法: 一是引地表水灌溉; 二是在不致产生渍涝灾害的情况下,利用沟渠坑塘拦蓄地面径流补给地下水。(4) 利用微咸水 (矿化度为2~5克/升的地下水) 灌溉,边利用边改造。针对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采用以上措施进行试验,在10个试区 (河北省9个、天津市1个) 有8个获得成功,仅2个试区由于抽排咸水少,效果不显着。

提出黄河水沙资源综合利用的新思路


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同时又以含沙量高而闻名于世。黄河下游由于泥沙淤积,河床不断抬高,形成地上 “悬河”,洪水经常威胁着沿河两岸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而下游引黄灌区如何处理河水中的大量泥沙,又成为关系灌区兴衰的一大难题。黄河流域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由于干支流上各大灌区用水量剧增,致使下游河道年年断流,而且有逐年加剧趋势。田园从1982年春季开始进行黄河水沙问题研究,对内蒙古河套灌区与河南人民胜利渠引黄灌区进行的大量调研,使他受到很多启发。经过多方面的对比论证,他对黄河水沙资源的合理利用提出了与以往不同的新思路。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 由于黄河三门峡水库采取蓄清排浑的运用方式,汛期放浑水,枯水期放清水,所以,黄河下游灌区在汛期与枯水期应采用不同的引水方案: ①汛期利用现有的引黄设施,在滩区和背河洼地引浑水淤灌种稻,沉积在引水渠中的粗沙,可用机械清淤,加高培厚黄河大堤。这种运行方式可使滩地、背河洼地、大堤与河床同步抬高,以黄河之沙治黄河之淤,达到使现今的河道可永续利用的目的。②枯水期应集中从白坡 (在河南省孟县,出山峡后约12千米) 以上河段引清水,统一分配使用。这样做不但可使各项引黄工程摆脱泥沙淤积和由于河道主流摆动给引水带来的困扰,而且可以减轻由于干流水库泄放清水,造成黄河河南河段冲刷和山东河段淤积这一河道演变趋势。(2) 黄河灌区建设应当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开发运用。这种运用方案如果得以实施,可以达到三个目的,一是可以节约大量地表水,以缓解黄河下游断流之患; 二是可以防治灌区渍涝和次生盐碱化; 第三,开发出来的地下水除了供当地农业灌溉用水外,还可以集中起来为小城镇和工业供水,以增加灌区的经济效益。这一思路已受到有关方面的重视。

对农业用水量概念做了科学界定


农业用水量在中国北方地区占各部门总用水量的80%以上,而北方的水资源严重不足,这是一对很尖锐的矛盾。各地区为扩大灌溉面积,还要求继续增加农业供水,使本已匮乏的水资源供求关系更趋紧张。然而现时北方的河水灌区水量浪费现象普遍存在。无节制的超量引水灌溉还导致灌区渍涝加重和造成土壤次生盐碱化。因此,科学地界定农业用水量,以此作为水资源合理分配的依据,其意义就显得极为重要。早在20世纪70年代,田园在海河平原区的调研中发现降雨量和地下水位变化的关系。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田园接受水利部水文司和海河水利委员会的委托,对黄淮海平原的农业用水量进行了研究。他和同事们收集了18个试验区和4个不同类型灌区的观测资料,用区域水量平衡法计算出在不同复种指数情况下不同地区的农业用水量,并推导出了一个计算农业正常用水量的经验公式。通过对4个灌区单位面积实际用水量与农作物平均产量的关系所进行的统计分析表明: 当灌区单位面积实际用水量小于按经验公式计算的农业正常用水量时,产量随用水量的增加而增加; 当实际用水量超过农业正常用水量时,产量不但不增加,反而有明显的减少趋势。自此,对判断北方河水灌区的农业用水量是否适当,有了一个较为可靠的依据。上述研究成果受到同行普遍重视。在1997年冬于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召开的 “21世纪农田水利学术研讨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张蔚榛教授在其学术报告中就引用了田园的这一研究成果。

坚持教育与生产实践相结合


不论是在中专阶段还是在大学阶段,或是在指导研究生期间,田园在教学工作中的最大特点就是教学紧密联系生产实践。他先后主讲过土壤学与土壤改良、农田水利学等课程,并多次带学生去野外实习。在近20年指导研究生期间,给研究生开出了旱涝碱综合治理课程。他所指导的每个研究生的毕业论文题目都是选自生产单位需要解决的实际课题,论文答辩都是在生产单位进行并获得好评。他从教40多年中,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典型是农田601班。这班学生是北京水利水电学院农田水利工程专业第一届。当时作为农水教研室主任的田园,对这一届学生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以及各学期的实践环节进行了精心安排。他除了承担农田水利学的教学外,还多次带领和指导学生参加生产实践。该班学生从1960年入学到1965年毕业的5年期间每个学期都结合教学参加北京地区的水利建设,从测量设计到带民工施工,每个环节都实打实干。其中由田园直接指导、历时较长的有三项任务: (1) 1964年1月至3月大兴县卢沟桥引水工程的定线、测量和设计,5月份又参加了施工; (2) 1964年7月通县永乐店农场水稻区灌溉渠道的定线、测量和设计; (3) 1965年上半年大兴县凤河灌区规划设计,从定线测量开始到渠道及建筑物设计,这是该班的毕业设计,历时近5个月。由于承担的任务艰巨、时间紧迫,但师生们出色地完成了,所以得到北京市规划局局长的赞誉,称水电学院师生 “是一支能打硬仗的队伍”! 由于该班学生实践机会多,每个人都得到很大锻炼。所以参加工作后都能很快适应工作需要。从以后了解到的情况看,这一班的28个毕业生为国家输送了4个司局级干部和一批各单位的骨干。因为当时学习的课程面较宽,适应性强,虽然有些同学工作后不是搞农水专业,但也都能很快进入角色。

严谨治学,刻苦努力,关心他人


田园从考大学时选择了搞农田水利这条路就已下了决心,一生都要为之奋斗。这首先是由于他是农家子弟出身,也基于他对事业的责任心。搞农田水利就意味着要不断的下基层,意味着吃苦,意味着在学术上可能搞不出高、精、尖的成果,意味着可能永远不会成名成家。对这些,田园毫不后悔。他一心扑在工作上,常年奔波在旱涝碱灾害严重的贫困农村。在 “文化大革命”期间,他受到不公正待遇,但他不为所动,仍一心牵挂着工作。在农村调查和在试验区搞试验时,他走到哪里就吃住在哪里,每天2角钱1斤粮票就是他的伙食,这么苦累的工作,他却乐在其中。辛苦的工作,换来可喜的成果,也交了不少患难与共的朋友,这是他最大的欣慰。
在教学与研究工作中,时常碰到新问题要去解决,田园深感自己在知识上的不足. 几十年如一日的刻苦学习和钻研,他不但学科技知识,也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学习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方法。他确立了一个坚定的信念,一切要从实际出发,要从整体、从和周围事物的联系、从事物的发展变化来思考和分析问题。这一信念贯穿在他的一切工作当中。不论是在完成生产任务还是在科研工作中,他一贯有自己的独立见解,而且敢于坚持,不怕碰钉子; 敢于犯颜直谏,不怕得罪人,即使在 “文化大革命” 中受批判时亦是如此。20世纪70年代田园参加河北省的水利建设,亲身经历某些领导人不尊重科学、主观臆断、瞎指挥,给水利建设造成诸多损失的事实,感到十分痛心。在1980年2月8日至10日省委省政府召开的农业科学家教授座谈会上,田园以 “河北省水利建设中怪事何其多!” 为题,慷慨陈词,指出水利建设中诸多决策错误造成的损失及错误决策产生的原因。他的发言引起强烈共鸣。类似的例子还有不少。仅此一项就可了解他的为人品格。
他一生淡泊名利,治学严谨。他经常写文章,每篇文章都要经过深思熟虑,反复推敲。他写文章是为了阐述自己的观点,是对科学和生产负责,而不是把文章作为追求名利的手段。他对年轻人、对学生既严格要求又诲人不倦,处处给予扶持。他的治学态度和品格感召着同行和晚辈。20世纪80年代当河北省旱涝碱综合治理试验告一段落后,他担心地下水回灌宝贵的试验资料散失,倡议各试验单位整理材料,赶快出一本书。这个建议得到响应,稿件很快就汇集起来由他任第一主编,出版了一本 《黄淮海平原地下水人工补给》,为今后的治理留下了宝贵的经验。
他心胸豁达,不计前嫌,只要是为了工作,他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他严于律己宽于待人,当他的弟子和家人要为他祝贺70寿辰时,他坚决不让。而对有困难的同志却充满了爱心。1982年下半年,他从其他同事那里得知学院两位教师的儿子因病要做开胸手术,他马上拿着自己的存折支援,说要多少就取多少。虽然手术并未用田园的钱,但他的行动却深深感动着这一家人,永远也不会忘记。
田园用他的平凡赢得了众多同志的尊敬。

简历


1926年10月15日 出生于河北省鹿泉市 (原获鹿县) 东营村。
1947—1951年 在天津市国立北洋大学水利工程系学习。
1951—1953年 任北京水利学校教师。
1953—1955年 在天津大学水利系进修。
1955—1958年 任北京水利学校教师。
1958—1969年 任北京水利水电学院教师、讲师。
1969—1980年 任北京水利水电学院、河北水利水电学院、华北水利水电学院讲师、副教授。
1980—1982年 任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农田水利工程系系主任、副教授。
1982—1996年 任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北京研究生部副教授、教授。
1996年 离休。

主要论着


1 田园. 灌溉计划用水. 见: 灌溉制度. 北京: 中国工业出版社,1963,53~102
2 田园. 北方平原地区综合治理和地下水利用. 见: 农田水利学. 北京:水利出版社,1980,344~395
3 刘好智,田园. 全国地下水情报网首届科技情报交流会议论文选编. 地下水增刊,1989
4 田园. 过湿地和盐碱地的灌溉与排水. 见: 灌溉原理与应用. 北京: 科学普及出版社,1990,403~428
5 田园,张原秀,孙雪峰. 黄淮海平原地下水人工补给. 北京: 水利电力出版社,1990
6 田园,孙雪峰,刘好智. 地下水开发利用与管理 (第一辑). 北京: 水利电力出版社,1991
7 田园. 田园水利文集. 北京: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8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renwu/20230146124.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