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人物研究

谭联望(个人资料简介_简历故事_成就贡献)

作者:主编 时间:2023年01月04日 阅读:131 评论:0

1930—


谭联望,棉花育种家。采用人工病钵病圃定向选择增强棉花枯、黄萎病抗性和多系混合提高适应性的方法,培育出高产、优质、抗病棉花品种中棉所12号,并深入农村指导,为中国发展棉花生产作出了重要贡献。
谭联望,土家族,1930年4月8日出生于湖北省巴东县西瀼乡 (今官渡口乡) 红花岭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在他出生前3个月,父亲谭武华患霍乱去世。母亲朱茂香不仅要独力抚养他和比他大两岁的姐姐,还要照顾他年迈的祖父祖母。为了一家人的生计,姐姐很小就缀学在家帮母亲干活。尽管家境贫寒,母亲仍全力支持他读书,希望他日后能有所作为。他理解母亲的心情,生活上很简朴,学习上很用功。家境的贫寒,使谭联望养成了勤俭刻苦、锲而不舍的品格,而且立志要为改变农村贫穷落后的面貌尽一份力量。读完初中后,出于对农业科学的兴趣和家境拮据的考虑,1947年谭联望考进了实行奖优助学金制的恩施高级农业学校。1949年10月巴东解放,谭联望回西瀼乡中心小学任教员。1950年8月重返恩施农校学习。1951年1月经学校保送到武昌湖北农学院农艺专科学习,湖北农学院是现在的华中农业大学的前身,农艺专科是为解决当时农业科研和生产急需而设置的强化班。谭联望十分珍惜这个学习机会,如饥似渴地吸收新的农业科学知识,于1952年8月以优异成绩毕业,由学校分配到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 (中国农业科学院的前身) 作物系棉作室工作,从此他开始与棉花结下了不解之缘。
1953年3月,谭联望参加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组织的农村工作队,在河北旱地棉区南宫县蹲点,调查总结旱地植棉丰产经验。在3年的棉花调查、科研与生产指导工作中,谭联望深感自己科学知识不足,决定继续深造。1956年9月,他考入河南农学院农学专业。1960年8月河南农学院本科毕业后,回到新成立不久搬迁到河南省安阳县的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工作。
1963年,棉花生产正处在低谷,人民用棉凭证供应。该年8月,国务院专门成立了棉花工作组,派人分赴各主产棉区抓棉花生产,由周恩来总理亲自领导。谭联望先后被选派到河北省临漳县和四川省射洪县参加棉花工作组工作。1964年谭联望出席了全国棉花生产会议,受到了毛主席、周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中国棉花生产形势的严峻和国家领导人对棉花生产的关心,对谭联望的触动很大,他立志把棉花育种、发展棉花生产的事业搞好。1972年他参加全国枯、黄萎病防治研究协作组会议,面对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加速蔓延所造成的危害,决心从抗病育种人手解决病区植棉问题。1985年他带着经验和问题到植棉大国——美国考察棉花育种和栽培技术,收获颇丰。1991年谭联望参加北京国际棉花学术讨论会时提交了论文,发表自己在棉花抗病育种上的做法和经验。
谭联望在棉花抗病育种上倾注了毕生的心血,他作为第一主持人育成的棉花新品种中棉所12号首次将抗枯、黄萎病、高产、优质、适应性广集于一身,其最大推广面积占到全国棉田面积的1/4,为国家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获1990年度国家发明一等奖。
1986年12月谭联望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88年10月晋升研究员,1991年被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0年退休后,他仍十分关心棉花生产,受聘为山东省、河南省、河北省的一些地、市、县棉花顾问,经常下乡指导棉花生产。

首次培育出高产、优质、抗病的棉花品种


作物品种各性状间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相关性,如何打破高产、优质、抗性之间的负相关,使其协调一致,同步提高,这是中外育种家为之奋斗的共同目标。谭联望根据棉花抗病性多受单基因或少数基因控制,进行遗传改良较易,而高产优质性状是多基因控制,遗传改良较难这一客观事实,采取分阶段击破的战略来解决这一问题,即先进行优系间杂交攻丰产性和高品质,取得高产优质协调后再累加抗病性。他对120多个组合和品系进行产量和品质鉴定,从中选出乌干达4号×邢台6871的选系776429(F4) 等丰产性和优质结合好但抗病性差的13个优系,再经过4年枯萎病钵和枯黄萎病圃反复筛选,选出的381系列优系平均枯萎病指数从筛选前的74.0下降到3.2,死苗率从56.1%下降到0; 黄萎病指数从31.7下降到7.2。同时从776429系中选出16个各具特色的优系,在不同生态区的病地和无病地上进行抗病性鉴定和交替选择,以增强当选品系的适应性和抗病性,最后决选出综合性好、适应性强、农艺性状类同、抗病性有差异的4个主系381、381-2、383-1、158-4和丰产性优异的4个辅系7057、7073、7076、7078。再以主辅系3:1的比例混合,育成高产、优质、抗病三结合的中棉所12号,实现了预定的育种目标。该品种先后通过豫、鲁、冀、晋、陕、浙、鄂、新8省区审(认)定及国家审定,1986至1997年全国累计推广约1.6亿亩,增产皮棉96万吨,增加产值71亿元,是至今中国累计推广面积最大、适应性最广、使用年限最长的自育棉花品种,仅1991年即在黄河、长江、新疆三大主产棉区10省282个县种植2 552万亩,占当年全国棉田面积的26%,其中豫、鲁、冀、陕、浙5省均占棉田面积的50%以上。
在中棉所12号的选育过程中有两点技术革新:
一是发现人工病钵、病圃连续定向选择可转化并增强枯黄萎病抗性。前人在天然重病地采用单株系选法分别从感病品种德字531、岱字棉15号中选出高抗枯萎病的品种川52-128和川57-681的成功事例,给谭联望的启发很大。他大胆跳出从抗源杂交后代中选育抗病品种的框框,选用不抗病但丰产性状优良的材料作亲本,对其后代进行人工病圃连续定向选择。1963年,他开始在棉花所内建立黄萎病病圃,每年从黄萎病圃中选出耐病株继续种植,3年后发现感病的中棉所3号抗黄萎病性有明显提高,5年后选出抗黄萎病的8010品系,其病情指数从初期的63.0下降到17.1,减轻了72.9%。
谭联望进而利用病地、病圃、病钵来提高选种材料的枯黄萎病抗性,即每年从枯、黄萎混生病圃或重病田中取土制成病钵,人工接种枯萎病菌0.5%~1.0%,置于温室中,种上待选种子,发现有耐病棉株后,移栽到枯萎、黄萎混生病圃继续鉴定选择。这样反复3至4年,选出的材料不仅抗枯萎病而且抗黄萎病。上述双抗高产优质兼备的381系列优系就是杂交系谱选择和抗性定向培育相结合的成功范例。
二是倡用同质互补多系混合以提高品种的适应性和稳产性。谭联望从一篇关于酒类勾兑的报道和中药配方中得到启发,采用姊妹系经一定比例混合形成 “同质” 多系品种。组成中棉所12号的姊妹系性状基本相同但各有特点,经合理混合后可以扬长避短,相互补偿,形成优良群体,有利于增强品种的适应性和抗逆性。截至1996年,经过稳产性分析,11年来中棉所12号皮棉产量与各试验地点平均产量的回归系数接近1 (0.94~1.09),霜前花产量高; 纤维断裂长度的变异系数为2.61%~3.71%;枯萎病指数稳定,仅抗黄萎病变化稍大; 种植面积大,分布地区广,这些说明其适应性和稳产性都很好。这是多系品种在我国棉花育种中成功应用的第一例。

深入生产实际普及植棉技术 良种良法配套推广


谭联望出身农家,对农民有深厚的感情,曾先后到河南、山东、河北、陕西、山西、四川、安徽、湖北、江苏9省50多个县,深入棉花生产第一线开展调查研究,并经常给县级单位及以下的农业技术人员和棉农讲大课,传授农业技术。他常说: “一个科技成果出来后,不是发表几篇论文、获得奖励就没事了,更重要的是推广应用,尽快转化为生产力”。有一次,他到山东省茌平县进行良种繁育考查,因正值大雨之后,当地陪同的领导建议就在地边看看,县棉办主任也说这些棉田都是中棉所12号原种田,不可能有杂株。但他一惯工作严谨,二话没说就脱掉鞋袜进入棉田仔细观察,发现地里有3棵应去掉的杂株。当叫来棉田户主后才知道确实移植了3棵鲁棉6号。谭联望对自己所培育的中棉所12号十分熟悉,能在众多品种中很快辨认出来。还有一次山东省德州地区农科所和商河县农业局、棉办请他去讲课,会后参观棉花品种试验田,局长说共有4个品种,请他辨认。他从铃形上反复对比,一眼就认出了中棉所12号,接着其他三个品种也都说对了,受到陪同人员的交口称赞。中棉所12号具有苗期生长慢、后期生长势强、产量潜力大的特点。他每次讲课都强调栽培管理要根据品种的特点进行,对于中棉所12号要前促中控,着重抓好前期保苗和中后期的化学调控,并结合当地生产实际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对发挥中棉所12的增产潜力起到良好作用。
中棉所12号培育成功的消息经 《人民日报》、《科技日报》、《农民日报》等9大报刊报道和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及中棉所12号的科教片在全国放影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慕名前来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参观和引种的人络绎不绝。无论是星期天还是中午或下班后来访,谭联望都热情接待。最初几年每年有1 000多封来信咨询和求助,大多数都由他亲自复函,可以种中棉所12号的地方还按对方请求邮去种子。1987年湖北江陵县开车到棉花研究所农场调运中棉所12号原种,当时正好降大雪,司机在装车时不慎使右手腕骨折,他亲自找车护送到医院,治疗之后已是晚上8点多,他就请司机在家吃饭,他的老伴立即用新布赶做了一个棉袖套给司机戴上,以免冻伤。第二天司机乘火车回家,留下一车棉种无人开车,他又亲自与农场联系派司机冒雪送往江陵,等农场司机安全返回他才算放心。
谭联望经常在盛夏酷热时节到棉花生产单位指导田间去杂和生产管理,退休后也不例外。1994年8月初,他应邀到河南省尉氏县水坡乡讲棉田后期管理课。那天异常闷热,讲课之中突然停电,礼堂内热得像蒸笼,但他仍滔滔不绝地讲解不停,一位老农见状赶忙拿起扇子对着他扇起来。1994年8月25日 《人民日报》农村经济版上刊登了这张感人的照片。1997年农业部搞棉花种子产业化工程试点,共有10个县市,他不顾年老体弱,去到离家千里之外的高密市参加工作,而且多是挤乘长途汽车来回,相当劳累。家人劝他不要再去了,但他总是觉得干了一辈子棉花,一旦离开它,心中放不下,要趁身体尚健的时候再多做点实事。

锲而不舍 业精于勤


谭联望常说,自己的成长完全在于勤奋耕耘,而勤奋的源泉在于有毅力、动力和压力。毅力溯源于幼年时期的艰苦磨励; 动力来自20世纪60年代初两次受毛主席和周总理接见以及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棉花科学工作者的期望、支持和鼓励; 压力产生于当年外国棉花品种当家,枯、黄萎病蔓延,以及先进的兄弟研究所已开始选出一批好品种应用于生产,而作为 “国家队” 的棉花工作者,则觉得如果没有育出自己的像样品种,将上愧对国家,下愧对棉农。
谭联望从小就养成坚韧不拔、持之以恒的精神,看准了目标就会不畏艰难一直走下去。“文化大革命” 期间,他在河南安阳县白璧乡郭村驻点,协助抓棉花生产并试种自己培育的抗病新品系。尽管离家只有1公里,他仍吃住在村里,很少回家。有一次大女儿在所农场喷农药时不慎严重中毒,当时他正忙着和村里的干部群众在地里担水移苗,家里叫人来找他3次他才回家,几乎误了治疗。1982年冬他患鼻炎,鼻腔严重堵塞出血,仍坚持工作,直到春节前两天才去医院检查。住院治疗期间正是中棉所12号选育的关键时刻,他经常找助手来医院共同研究制订工作计划。为了总结中棉所12号的经验,撰写论文和主编 《中棉所12号论文集》,他整整三个夏天在档案室查阅档案资料,经常加班写材料到深夜。因为办公楼晚上门锁得早,他就自备卧具,时常睡在桌子上,直到第二天早上才回家,上午一上班就又到地里察看棉花了。他常说,选种需要长期系统观察积累经验,不下地是育不出好品种的。他之所以育成中棉所12号这样优秀的品种,靠的是反复观察和深入实践。有过细的观察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才能在棉花遗传变异的万千世界中鉴别出真正优异的植株,而不至于漏选。
谭联望特别强调试验设计、田间管理和数据调查的重要性。如参试材料的挑选,他不仅要看当年的结果,还要看上一年的表现。每年都要从选种圃、杂种圃和材料圃中选上数千个单株,要种上千个株行,要将每株考种结果与田间初选时的记载对比后严加挑选。决选品系时,他决不仅凭皮棉产量高低名次,而是全面综合衡量后决定取舍,舍单一高指标退求综合优良正是他育成中棉所12号的一条经验。组成中棉所12号主系的381系,在所内外试验点的课题组内部优系试验中产量居第二位,但其综合性状好,所以入选。试验对照的排列对正确选择很关重要,要因地制宜,该多设对照的地方就多设对照。对于育种家,室内称产量是材料取舍中最关键的一环,他都亲自参加,还要助手在旁边帮助监督,或由助手操作他来监督。对特别重要的材料,还要再次复称。他强调田间调查取样要随机与人为观察相结合,室内纤维取样要混合均匀。棉花的衣分高低易出偏差,有时子棉称得很准,而皮棉则因易吸潮使轧花后重量产生误差,因此针对特殊材料还要看种子大小及称种子重以验证衣分的准确性。他非常强调第一手材料的重要性。初期的中棉所12号不够洁白,有黄染。为了改进色泽,他和助手选择上千个单株,每株轧花后他亲自观察皮棉和短绒的色泽,最后发现种子短绒黄褐者,皮棉色泽暗白带黄,种子短绒白者,皮棉洁白。他据此选出了中棉所12号白系,使原种生产大有改进。他还说,田间管理不一致,任何高明的育种家也选不出好品种来。他认为棉花所里以前一直选不出优良品种,与田间试验管理欠佳有一定关系。为此,他亲自到徐州地区农科所参观学习,回来后参考徐州的经验,用米尺定点、定距、定量施基肥,亲自参加追肥、灌溉等关键农活,机施肥时派人跟车监督以防堵塞、漏施或不匀。夏季暴雨后试验田积水,他穿上雨衣带把铁锹下田排水防淹,天旱时则及时灌溉,有时为抢时间还安排在夜间浇水,为的是千方百计提高田间管理的质量。
谭联望一向有高尚的工作情操。他将国家 “六五”、“七五”棉花育种攻关协作组视为一个整体,主动将自己多年培育的综合性状好的骨干亲本如381优系、高抗枯萎病的5173和高抗黄萎病的MO-3等提供给各省使用。他经常教导自己的儿女和年轻助手要有埋头苦干的老黄牛精神,学好本领充实自己,确定目标后奋力攀登不动摇,做一个有益于社会和有益于人民的人。由于长时间的言传身教、诲人不倦,他培养出一批出色的青年人,他为自己的工作后继有人而感到骄傲和欣慰。

简 历


1930年4月8日 出生于湖北省巴东县西瀼乡 (今官渡口乡) 红花岭村。
1947—1949年 在恩施高级农业学校学习。
1949—1950年 任湖北省巴东县西瀼乡 (今官渡口乡) 中心小学教师。
1950—1951年 在恩施农校学习。
1951—1952年 在湖北农学院农艺专科学习。
1952—1956年 在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棉作室工作。
1956—1960年 在河南农学院农学系学习。
1960—1962年 任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研究实习员。
1962—1982年 任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1983—1988年 任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副研究员。
1988—1990年 任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研究员。
1990年4月 退休。

主 要 论 着


1 谭联望.孙吴村农业社旱地棉花早熟增产经验.农业科技通讯,1956(2): 111~112
2 谭联望.大搞群众运动,开展棉花良种提纯复壮.棉花科技情报资料,1972 (1): 1~3
3 谭联望.棉花优良品种汇编.棉花科技情报资料专辑,1973 (2): 1~28
4 谭联望.从枯萎病暴发谈选种与引种.中国棉花,1981,8 (5): 10~12
5 谭联望.棉花抗病育种筛选菌量试验.中国棉花,1982,9 (1): 38~39
6 谭联望.棉花枯黄萎病区如何选用抗病品种.中国棉花,1982,8 (1):47
7 谭联望.我国棉花抗枯黄萎病育种的进展.中国农业科学,1982,15(3):16~22
8 谭联望.我国棉花抗病育种进展与前景.见: 中国病害研究及其综合防治,北京: 农业出版社,1984,237~246
9 谭联望等.兼抗枯黄萎病棉花新品种中棉所12号简介. 中国棉花,1986,12 (5):11~12
10 谭联望等.抗枯黄萎病棉花品种中棉所12及其栽培技术.农业科技通讯,1988 (5): 11~12
11 谭联望等.中棉所12号高产稳产特性研究.山西棉花,1989(1):38~45
12 谭联望等.中棉所12号的选育及其种性研究.中国农业科学,1990,23 (3):12~19
13 谭联望.北方棉区棉花黄萎病暴发原因及防治对策.中国棉花,1994,20 (7):2~4
14 谭联望.棉花育种与良种繁育.北京: 农业出版社,1974,92~105
15 谭联望.棉花抗病育种.见: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作物卷,北京: 农业出版社,1991,379
16 谭联望.棉花病害基础研究与防治.北京: 科学出版社,1992,253~288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renwu/20230146121.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