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人物研究

宋立(个人资料简介_简历故事_成就贡献)

作者:主编 时间:2023年01月04日 阅读:142 评论:0

1929—


宋立,农学家,科技管理专家。中国农业科技管理学的主要倡导者之一。在促进科技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建设等方面颇有建树,为加强与改善科技工作宏观管理作出了重要贡献。
宋立,1929年7月14日出生于吉林省延吉市一个城市贫民家庭。“九一八” 事变后,东北沦陷,他父亲因参加抗日救国活动被日本侵略军追捕离开吉林流亡到北平,1932年宋立随母移居北平。卢沟桥事变后,北平沦陷举家逃难到重庆,在当地上小学、中学。抗日战争胜利后,在 “反内战要和平、反独裁要民主”运动的影响下,参加中国共产党重庆地下组织领导的学生运动,曾组织报社、读书会等,传播进步思想,揭露国民党反动统治罪行。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7—1949年任中国共产党川东特别支队巴蜀中学支部组委、书记。在党的地下组织遭到严重破坏时,宋立坚守岗位,保护组织,掩护同志,营救被捕人士。在他遭到追捕遇险时,按照党组织的安排化名离校,在中国共产党川东特别支部领导下做学生运动联络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回到东北,组织上建议入校学习,他愿在农业领域走“科学建国” 之路。被分配到沈阳农学院后改在东北农学院农学系学习。1952年又被选送到苏联列宁格勒农学院农学系学习,1957年毕业,获学士学位。回国后分配到东北农业科学研究所(后改吉林省农业科学院) 工作。最初从事耕作、土壤、原子能农业利用等研究工作,以后任研究室副主任、研究所副所长。1970年以后任吉林省农业科学院科研处长、副秘书长和副院长。1983年被调到吉林省科学技术委员会任副主任。1984—1989年任吉林省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党组书记。曾是吉林省政协第六届委员会常委兼科技委副主任。在社团组织和学术活动中曾任中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中国农学会理事,中国农业科技管理研究会副会长、顾问,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理事,吉林省科协常委、吉林省科教文国际活动中心副董事长,吉林省科学学、科技管理研究会理事长,吉林省农学会、农业现代化研究会及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等职务。1995年离休。

倡导农业科技管理研究,致力于这一学科的创建


1960年以后,宋立主要从事农业科技管理工作。在工作中经常受到社会上对农业科技工作不重视,农业科技工作不稳定,农业科技工作的条件、环境亟待改善及农业科技与经济发展结合不紧密等问题的困惑。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他潜心钻研科技发展史、现代管理学及科学学理论。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特别是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开辟了改革开放和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激励他下决心研讨解决这些问题。
宋立认为解决上述问题,需要农业科技工作者的努力,而更重要的是要有了解农业科技与经济发展规律、善于科学管理的管理者,为农业科技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与条件; 能充分调动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 并能通过组织协调,形成围绕共同目标、有机结合又分工协作的科技群体,成为提高社会生产力和促进社会进步的中坚力量。实现上述要求既要靠农业科技工作者自己的努力,更重要的是提高科技管理水平,实行符合科技自身发展与社会发展基本规律的科学管理。据此,他提出 “农业科技管理是一门科学”,“中国应该有独具特色的农业科技管理学”。同时,他在许多场合下宣传: “第一流的科学家非常宝贵,是发展科技、提高生产能力的基础。但只有第一流的科技管理才能充分发挥第一流科学家的作用”等观点。为了使更多的人理解上述观点,1979—1980年期间,他曾多次在吉林省的一些单位,组织关于 “科技发展规律” 的讲座,宣讲自然科学发展史、科学技术中心的转移、现代科技的主要成果和中国科技发展的展望等。与此同时,在吉林省科协的大力支持和有关学科同志的帮助下,他先后创立了吉林省自然辩证法、农业现代化和农业科技管理三个研究会,并担任这三个研究会的副理事长。
1970—1980年他先后任吉林省农业科学院科研处处长、副秘书长,经常出席全国农业科研工作会议,参与农业部科技发展规划的研讨和编制工作。在这些活动中他都及时阐述上述观点。1979年在农业部召开的科技计划会议上,他牵头与江苏、浙江、广东等省农业科学院的代表共同提出: 农业科技管理是一门新兴学科,建议农业部设立研究项目,深入研究,加速学科建设,促进农业科技管理水平的提高,推进农业科技的发展的倡议。得到农业部的采纳,并把 “农业科研的特点、发展规律及其管理研究”首次列为部级的重大科技项目计划。宋立任项目组组长。这是中国农业科技管理研究被列入研究项目的开始,也是创建中国农业科技管理学的起步。
首先,他提出各发展阶段的工作方针。在研究和创建的初始阶段,他提出了 “树旗帜、拉队伍、抓培训、搞试点” 的工作方针。“树旗帜”就是宣扬农业科技管理是一门科学,要通过借鉴、综合和实践,明确其内容,探讨其理论和方法,以指导今后的实践; “拉队伍” 是通过 “树旗帜” 联合热爱和对这一专业有兴趣的志士仁人,组织起来参与这项工作; “抓培训” 是用科学学、管理学等理论培训全国农业科技管理人员,并引导他们参与创建工作; “搞试点” 是要求参加研究的单位各自设立课题开展研究与试点。这一建议得到农业科技管理协作组的积极响应和农业部的采纳。农业科技管理研究纳入了全国计划,吸引农业科技管理者广泛参加活动。1983年,他和有关同志一起,在突击完成教材编写的基础上,于武汉由农业部科技司首次举办了由各省农业科学院院长参加的、为期40天的农业科技管理研讨班,系统组织学习科学学与科技管理的理论,并结合农业科技管理中的实际问题进行研讨,收效很大。在结业典礼上许多学员反映: “这是我们从经验管理走向科学管理的开始”。在此后的3年时间里,全国农业科学院、农业大学和各省农业厅科研处负责人均普遍培训了一遍。参加协作研究的单位共开设7个研究专题进行研究、试点。
1985年开始,农业科技管理研究进入深化阶段。他在工作实践的基础上又提出 “抓改革、促发展、正关系、钻理论”作为这一阶段的工作方针。“抓改革” 是围绕贯彻中央提出的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落实农业科技单位的体制改革; “促发展”是明确农业科技单位要以发展科技获得经济与社会效益为重点,实现科技与经济的结合; “正关系” 是针对农业科研单位忽视发展研究的倾向,要求使研究与开发、成果转化并重; “钻理论”是进一步探讨并确立农业科技管理的理论基础。此后,科技体制改革试点不断涌现,农业发展研究、成果转化受到较大的重视,许多单位把本地适用的新技术纳入开发计划,进入农村市场,促进了当地农业的发展。
1990年,为适应全国农村 “小康工程” 的需求,他又提出“建体系、分层次、重实践、立法规”作为新时期农业科技管理研究工作的方针。“建体系” 是把依靠科技振兴农村经济、实现农民富裕作为一个复杂的大系统,把各有关的子系统有机结合起来,建成体系; “分层次” 是把国家、省 (市) 一级的管理视为宏观及中观的调控层次,县及县以下视为科技人才及成果承接层次,科研、教学、推广单位视为科技成果、人才输出层次,分别研究其任务、工作方法及相互衔接、协调; “重实践” 是用实践中的创新充实农业科技管理的内容、方法,促进新的发展; “立法规” 是要把农业科技管理的研究成果形成制度、法规,实现依法管理。这一方针的实施,进一步促进了农业科技管理工作的发展。
其次,他组建研究协作组、创办刊物,参与筹建中国农业科技管理研究会。在农业科技管理纳入农业部重大研究计划的同时,成立了全国协作组,宋立任组长。为组织开展研究,他提出: 一要明确农业科技管理研究的任务,即提出供领导及管理部门制定政策和决策的依据,形成规章制度; 积累和探求形成有中国特色农业科技管理学的有关信息资料。二要确定工作方式。协作组拟定若干专题,由参加单位承担。同时,广泛发动农业科技管理者自选课题开展研究。专题与自选课题研究取得的结果,每两年举行一次学术讨论会进行交流。三要制定协作研究的规范。主要是: 自主选题,百家争鸣; 以普及为主,普及与提高结合;协作组各单位承担的专题研究,实行各为主持又互相参与; 学术讨论坚持以文会友,文责自负。四要创办 《农业科研管理》(1984年改名为 《农业科技管理》) 定期刊物,宋立任第一任主编。在全国建立了联络员网和作者队伍。该刊作为中国广大农业科技管理工作者学习和交流的园地,它在普及管理理论、活跃学术思想、推进改革和学科建设、提高和稳定农业科技管理队伍、提高中国的农业科技管理水平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宋立参与了中国农业科技管理研究会的筹建工作,在1985年的成立大会上,他被推选为副会长。
再就是他提出了中国农业科技管理学的基本框架。在研究与实践的过程中,他对农业科技管理学的基本框架提出如下建议:(1) 农业科技管理学基本任务不同于农业生物学,也不同于农业经济学,它是以知识、技术这个第一生产力为核心,综合运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有关理论、方法,探索研究农业科技管理的特点和客观规律的一门科学。在中国要突出探讨依靠科技振兴农村经济、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科学管理理论与方法。(2) 依靠大科技振兴大农业是农业科技管理的主要内容,也就是依靠科技促进农村、农业、非农产业及生态环境稳定、持续、协调发展的战略、目标、途径、重点及其有关的决策、组织、指挥、协调、反馈等,以体现我国的特色。(3) 依靠科技振兴农村经济,实现农业现代化是一个大系统工程,至少包括信息、决策、组织、协调、条件支撑、服务体系、教育培训等系统,又有调控、输出、承接等多个层次。因此要建体系、分层次地进行研究并制定衔接协调、发挥整体效益的方式、方法。(4) 农业科技管理这门软科学的成果,主要为科学决策和制定政策提供依据。
1979年宋立首先提出农业科技管理是一门科学以来,已经过去20年了。现在,农业科技管理研究已经取得了一批成果,相当一部分得到了有关部门的采纳,有些成果已获部级奖励,并取得很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运用科技管理理论,加强与改善基层科技工作的领导


为了加强县市 (区) 对科技,特别是对农业科技工作的领导,1988年宋立建议吉林省政府向全省所有县市 (区)选派科技副县市 (区) 长。为普及领导科学,帮助科技副县市 (区)长实行科学管理,他就如何做好科技副县市 (区) 长工作的若干问题作出了既符合实际,又很有创造性,且相当理性化的阐述。如:
关于领导的模式,他提出基本模式有三种: 第一种是 “执行型”,即领导决策,被领导者执行,然后由领导者验收,亦称为“V型模式”; 第二种是 “参与型”,即领导者在决策时请被领导者参与研究,然后由被领导者执行; 验收时亦请被领导者参与,亦称为 “M型模式;” 第三种是 “放权型”,即把决策、执行与验收都交被领导者,领导者跟踪了解情况,亦称为 “U型” 模式。这三种模式要因事制宜选用。如果领导者与被领导者在知识、经验等方面相差悬殊,或这一类工作早已明确,只要按照决策就能办好,可采用 “执行型”模式; 如果领导者与被领导者在知识、经验、能力等方面无大区别,或要进行的工作尚有需在实践中视情况而定的问题,可采用 “参与型” 模式; 如果领导者在这一具体问题上缺乏了解,或领导的知识、经验、才能落后于被领导者,则采用 “放权型”模式较为合适。
关于领导者的基本素质方面,他认为领导者要基本具备 (1)系统观念; (2) 注重发挥整体功能,实现1+1>2; (3) 发扬民主,充分调动和发挥大家的积极性; (4) 创造一个团结、合谐的环境; (5) 善于用人,坚持用人之长,不因人有所短而不用其长; (6) 领导要作表率,身教重于言教。
宋立的上述观点,曾根据全省科技副县市 (区) 长的要求印发吉林全省贯彻实施,对提高基层科技领导工作起到指导作用。

主持长白山区农业科技开发工作


宋立到吉林省科委工作时,吉林省已有 “农业大省” 的美誉,但财政是穷省,大多数农民经济上也比较贫困。针对这种情况,宋立以他对全省农业状况和农业发展规律所特有的了解,非常及时地提出,吉林省农业要走 “西部适应、中部转化、东部开发” 的路子。“西部适应” 是以建立生态农业为主,使农业的发展适应当地的自然资源与环境; “中部转化” 是在盛产粮食的基础上发展畜牧业、加工业,提高经济效益; “东部开发” 是要充分挖掘当地资源,开发名、优、特产。为完成这项任务,他一方面到处宣传鼓动,一方面依靠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进行调查分析,提出方案,还建立了专门组织机构,联合省内7个厅局、3个地区、13所院校进行统一计划、分工协作。
自1984年提出农业和长白山区技术开发以来,至1989年,吉林省已在人参、玉米、水稻、中草药、林蛙等方面形成了具有相当规模的产业。原来落后的东部山区已改变了面貌,农民人均收人大幅度增加,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也得到提高。

尊重知识,尊重知识分子


宋立深知知识和知识分子在当今世界,特别是在中国科技、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因此,在整个科技管理生涯中,他无时不在关注知识,关注作为知识载体的广大知识分子,总是想方设法调动广大知识分子的积极性。1984年,吉林省政府采纳省科委的建议,重奖了有突出贡献的科技开发项目及有关人员。为稳定和吸引更多的科技人员为吉林省经济建设建功立业。1988年,吉林省政府采纳省科委的建议颁布了对在吉林省工作满30年 (女为25年) 的科技人员,退休时全额发放工资的优惠政策。吉林省是唯一采用这项政策的省份。
宋立是一位具有长远战略眼光的开拓者。为了培养年青人,解决人才断层问题,为了给经济、科技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技术储备,为了推进政府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宋立在国内较早地倡导并在吉林省科委率先设立了软科学专项基金、应用基础研究专项基金和青年应用技术研究专项基金。各项基金的管理采取“全程依靠专家评定”的办法,平等竞争,公开评审,择优支持。在当时这是一种新的管理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益,受到了广大科技人员和知识分子的欢迎。

简历


1929年7月14日 出生于吉林省延吉市。
1943—1947年 在四川重庆市巴蜀中学学习。
1947—1949年 任中共四川省重庆市川东特别支队巴蜀中学支部组委、书记。后离校作学生运动联络工作。
1950—1952年 在沈阳农学院后改在东北农学院农学系学习。
1952—1957年 在苏联列宁格勒农学院农学系学习毕业获学士学位。
1957—1958年 在原东北农业科学研究所做研究工作。
1958—。1964年 任吉林省农业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室副主任。
1965—1966年 任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副所长。
1970—1979年 任吉林省农业科学院科研处处长。
1979—1980年 任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副秘书长。
1980—1983年 任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
1983—1984年 任吉林省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
1984—1989年 任吉林省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
1987—1989年 任吉林省科委系统自然科学研究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委员会主任。
1990—1993年 任吉林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
1988—1992年 任吉林省政协常委兼经济科技委员会副主任。

主要论着


1 宋立,甘晓松,张俊心 .农业科研管理 .北京: 农业出版社,1988
2 宋立 .改进研究课题管理的一些设想 .农业科研管理,1982 (2) : 29~34
3 宋立 .关于科技工作改革的设想 .农业科技管理,1984 (3): 4~6
4 宋立 .长白山开发区的收获与体会.东北科技,1986 (2): 8~11
5 宋立 .求索与实践——吉林省科技管理工作科学化、规范化的一些作法 .东北科技,1987 (1)
6 宋立.把科学技术放在经济发展战略首位的初步探索.农业科技管理,1988 (5): 1~3
7 宋立.提高科技兴农指导工作的科学化水平.农业科技管理,1990(47): 1~2
8 宋立.开拓农业科技管理研究的新里程.农业科技管理,1992(1):16~17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renwu/20230146118.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