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人物研究

施嘉昌(个人资料简介_简历故事_成就贡献)

作者:主编 时间:2023年01月04日 阅读:146 评论:0

1925—


施嘉昌,农田水利与农业水土工程学家,在农业水土工程教育方面有重要革新,特别是海埔新生地开发、旱作物灌溉试验以及河川放淤治理荒滩荒溪等方面,为台湾农田水利建设事业作出重要贡献。他还曾担任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农田灌排方面的顾问,对促进海峡两岸学术交流也作出了积极贡献。
施嘉昌,字亦农,1925年10月 15日出生于浙江省东阳市湖溪镇田心村。父施新荣务农,兼开酒坊做黄酒生意,家境小康,有五男四女,施嘉昌排行第九。施嘉昌于1942年1月毕业于浙江省立处州中学初中部,1946年毕业于浙江省立金华中学高中部。1946年暑期趁台湾大学委托浙江大学在杭州招生,考入台湾大学农学院农业工程学系。求学期间受公费待遇,成绩优良。1950年毕业后,留校任台湾大学农业工程系助教,后晋升为讲师、副教授、教授。1973年7月至1979年6月任台湾大学农业工程系及研究所主任。担任教职期间,感到在大学教书只有学士学位难有发展,虽已升至副教授,更需要去国外进修。1964年7月,申请奖学金赴美国犹他州立大学农业与灌溉工程系深造,1966年6月得硕士学位,并一度在纽约州Glans Falls 的Rist-Frost工程顾问公司任工程师,由于台湾大学摧促返校继续执教,施嘉昌当即放弃美国待遇优厚的工作,于1967年2月回台湾大学继续执教。1981年又赴日本东京大学农业土木科读博士,1984年3月得农学博士学位。事实上施嘉昌在去日本前已取得教授头衔,并当过系所主任,学位高低对升迁与薪资已无作用,但他不满足已有的成就,不倦进取攀登的精神,实可作为同行与后学的楷模。施嘉昌在担任副教授以后,因学识渊博,有独创精神,一些国家都愿邀请他作灌溉排水方面的顾问。如1969年9月至1970年8月亚洲开发银行邀请他担任菲律宾皇家水利局灌溉用水管理顾问; 1973年1月赴印度尼西亚勘察Halmahera岛农地开垦项目; 1975年11月协助农耕队赴印尼东爪哇规划灌溉排水工程; 1981年1月至同年12月,赴沙特阿拉伯农水部担任灌溉排水顾问。在国内教学与研究并重,每年都有2~3个开发研究项目,并出任台湾糖业公司糖业研究所评议委员、台湾水利出版委员会主任委员、水资源委员会及水资源局技术委员、台湾农业工程学会理事长、嘉南农田水利会会务委员等职,台湾有关农业水利方面的重大活动,皆有施嘉昌教授的参与。在农业水利方面的专业有灌溉工程、排水工程、灌溉排水原理、地表灌溉、喷洒灌溉及水土保持等课程。施嘉昌自1950年台湾大学农业工程系毕业后至1995年台湾大学农业工程系退休,计45年,为农业水利方面作出了毕生贡献,对台湾地区来讲,目前已成为农业工程方面的首选。

开创数种农业工程事业


20世纪50年代施嘉昌在台湾大学担任助教时,就在台湾大学农业工程系金城教授指导下,除搞好教学工作外,全力参加研究水稻田轮流灌溉试验,节省出的水量可增加水稻灌溉面积9000多公顷,其成果在全台湾推广,改善了原有灌溉水量不足的农田面积10万多公顷,4年内,增产稻谷6万多吨。此项结果,当时在台湾灌溉史上可谓空前创举。20世纪60年代仍以金城教授为主导,协助退役官兵辅导委员会开发新竹地区海埔新生地工作,由施嘉昌率领的工作组,利用寒暑假期,白天在海滩做测量调查工作,晚上组织各有关单位的水利工程师研究规划设计,同时对新开发的稻田,进行洗盐种稻的试验,直至达到正常的水稻产量。将开发的土地分配给退役官兵,使彼等安定就业,施嘉昌成为台湾开发海埔新生地主要创始人。1959—1960年开发新竹实验区89公顷,可用作农田面积61公顷,鱼塭7公顷;1962—1966年继续开发新竹北区面积225公顷,其中154公顷为农用土地,4公顷为鱼塭。由此奠定了开发台湾海埔地技术的基础。后来土地资源委员会,台湾糖业公司及水利局等单位专门从事开发工作,开发面积达5830公顷,总开发面积共达53870公顷。第三种农业工程,为河川地放淤开发。1959—1962年,台湾南部嘉义地区之荒溪——大湖口溪,两侧均为台湾糖业公司甘蔗种植区,暴雨来时,携带山上滚滚泥沙,既无一定流路,就横冲直撞的冲击着两岸垦地,年复一年地遭受冲刷,使垦区面积逐年减少。当时,施嘉昌尚是讲师,接受台湾糖业公司的邀请,研究此问题,施嘉昌指导台糖公司的职工观测雨量、含沙量及溪水流路等取得基本资料,对溪水流路进行规划使集中导流,经模型试验后,沿河川两侧做顺堤,由低堤至高堤,沿堤岸开缺口,使泥水进入顺堤内侧,再在与顺堤垂直方向作隔堤,使泥沙沉淀于溪流两侧河床,然后用人工将淤积之泥沙整理成一定坡度,以便将来继续泥水进入。等泥沙淤积适当厚度后,即可种植甘蔗作农地使用,如此非但可保护两侧原有垦地,还扩大垦地约50公顷,并使土地肥沃。为研究此问题,施嘉昌曾完成两种研究报告: 一为1951年的荒溪整理与放淤效果的研究,另一种为1962年的荒溪整理与利用计划方案,并得到农业工程学会论文奖。施嘉昌的第四种创业为旱地作物的灌溉。台湾雨水丰沛,光温充足,南部一年可种植三次水稻,1980年后稻谷产量过剩,而市场杂粮需要量增加,台湾人民食米消费减少,因此当局有减少水稻种植面积而改种杂粮作物的政策,如玉米、高粱、大豆等。20世纪60年代以前,所谓台湾之灌溉均为灌溉水稻,杂粮作物向来不注重灌溉,由于台湾每年均有丰沛的雨量,即使不灌溉亦有一定之收获。为了提高杂粮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从1961年开始,水利局要求各农田水利会成立旱作灌溉试验站,全台湾共设10处,并委托台大农工系规划指导,施嘉昌为主要领导人。他以台湾最大农田水利会所属嘉南农田水利试验站为中心,亲自主持各试验项目,包括各种旱作物需水量,有效雨量,灌溉效率,田间灌溉用水量,渠道输水损失,田间排水等,每项均有多种详细的试验研究报告,配合作物种类及栽培技术,各地轮作方式,土壤种类及土壤水分等基本资料,来规划旱作农地,灌溉设计,配水与操作及灌溉排水之田间管理。本计划自1963年开始在所定10个农田水利会分别作不同的杂粮作物灌溉试验。他认为台湾过去只有水稻灌溉知识,与旱作灌溉理念截然不同,即使有甚多之试验资料,而无分析与灌溉专家指导,也未能达到旱作灌溉技术推广之目的。施嘉昌考虑到训练旱作灌溉人才,必须从理论研究着手,因此他于1964年向美国犹他州立大学申请到奖学金,去该校学习旱作灌溉理论与实务。1967年2月返国后在台大农工系开设地表灌溉与喷洒灌溉等课程,同时在农业委员会与水利局的主持下,开设训练班,训练各有关单位的旱作灌溉专业人员;又于1980年完成历年试验资料整理,并编写出56万字的《杂作灌溉手册》,成为台湾旱作灌溉的第一部巨着。现在他所训练的旱作灌溉人才及杂作灌溉的试验资料已在台湾全面发挥作用。
总结以上施嘉昌在台湾农业工程方面之事业,计有20世纪50年代之水稻轮流灌溉,20世纪60年代之台湾海埔新生地开发,台湾斗六大湖口溪放淤造地开发工程,以及目前正在推广之旱作灌溉,都是他所创导,并取得卓着成就的。

国际学术交流及科研成果


施嘉昌国际学术交流及科研成果可分四方面来讲,一是有些国家邀请他担任灌溉排水顾问,如菲律宾皇家水利局邀请他担任灌溉用水管理顾问,拟订用水管理要点,训练用水管理工程师,为期一年; 印尼及沙特阿拉伯邀请他开发农地,设计喷洒灌溉系统。二是参加有关农业工程方面之学术团体,从事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台湾方面有工程师学会、土木水利学会、农学会、水土保持学会及农业工程学会,尤其是后者施嘉昌为创始发起人之一,成立后担任学术组长、理监事及理事长多年,现为该会之名誉理事。国外学术团体他参加的有日本农业土木学会及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 (ASCE),现为ASCE之终身会员。三是参加有关的国际研讨会。截至1994年为止,计有13次重要的国际研讨会,除多次参加大陆召开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外,尚有在美国、日本、韩国、泰国、荷兰及马来西亚等国召开的国际研讨会。凡参加这类研讨会,都非常认真、精心提出重要论文在会上宣读,得到各国专家的好评。四是历年的科研计划,每年都有2~3个科研项目,得到科学委员会、农业委员会、水资源统一规划委员会、水利局等单位的支持。同时台湾有关农业水利的重大问题,也均邀请施嘉昌参加讨论。科研成果出版处所,除在台湾发表外,许多论文均发表在国外刊物上,截至1998年共有110篇之多。

对海峡两岸农业与水利的学术交流


施嘉昌对海峡两岸的学术交流始于1988年8月,首先去浙江农业大学探询农业工程领域情况,经友人介绍参观浙江省各有关水利工程。1989年应北京农业工程大学之邀,参加在北京举办的国际农业工程研讨会,他率领台湾10位专家赴会受到重视,并被推为大会副主席。1990年6月又率领3位灌溉企业家及台湾灌溉器材,赴杭州、河南新乡、北京、乌鲁木齐等地推销灌溉器材,并于当年接受浙江农业大学及北京农业工程大学客座教授聘书。1991年5月率领委员参加在北京举行之国际第42届灌溉排水协会,并接受中国水利工程学会邀请,在该会60周年纪念会上发表演讲。1992年9月又参加由北京农业工程大学举办的国际研讨会; 会后赴杭州浙江农业大学为他家乡东阳市举办的农民培训班讲课; 这个训练班也是他一手促成,由台湾联合报创始人王惕吾先生出资20万美元,委托浙农大为他家乡东阳市培训480位农民; 事后又远赴广西贵港考察甘蔗种植,协助向世界银行或亚洲开发银行申请贷款。1993年8月赴山东泰安及济南考察农田水利。1994年率领台湾农业方面7名教授赴浙江省东阳市考察茶叶及玉环县文旦,嗣后又参加武汉国际灌溉管理研讨会,并接受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客座教授聘书。1996年4月为奠定两岸农田水利永久交流渠道,即以中国水利工程学会农田水利专业委员会,与台湾地区农田水利联合会作为对口单位,双方签订协议。并于1997年10月在四川成都召开了首次研讨会; 1997年7月又在广东增城召开农业研讨会,由他担任副主席,参加会议的台湾专家学者多达30多位。会后访问西北农业大学及参加北京召开之第三届海峡两岸水利学术研讨会。同年10月在成都参加两岸农田水利研讨会,会后赴东北各省考察水利与水土保持工程。1998年8月去兰州参加黄土高原开发研讨会,以农业水利为基础开发黄土高原并发表论文,会后率团赴福建考查水利。
综上各点,自1988年8月起至1998年8月,11年内去大陆12次,同时邀请大陆农业水利与农业专家约120余人来台参访,11年来在大陆相识的专家有400余人,奠定了海峡两岸水利、农田水利及水土保持三方面学术团体之间的科技交流模式,每年轮流在大陆及台湾召开研讨会,进行学术交流。施嘉昌还希望今后能做更多之学术交流,为促进海峡两岸同行间的友谊与农业水利事业的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简历


1925年10月15日 出生于浙江省东阳市 (原东阳县) 湖溪镇下田心村。
1943—1946年 在浙江省金华中学高中部学习。
1946—1950年 在台湾大学农业工程学系学习。
1950—1995年 任台湾大学农工系担任助教、讲师、副教授及教授。
1964—1966年 在美国犹他州立大学农业与灌溉工程系学习农业与灌溉硕士。
1966—1967年 任美国Glans’Falls的Rist-Frost工程顾问公司担任水利工程师。
1969—1970年 赴菲律宾担任亚洲开发银行及菲律宾皇家水利局灌溉用水管理顾问。
1973—1979年 任台湾大学农业工程学系 (研究所) 主任。
1981年 任沙特阿拉伯农水部担任灌溉排水顾问。
1982—1984年 赴日本东京大学学习农业土木博士学位,期间尚在台大农工系担任教职。
1988—1990年 担任台湾农业工程学会理事长。

主要论着


1 施嘉昌 .荒溪整理与放淤效果之研究 . 中国农业工程学报,1961,7(4): 4~26
2 施嘉昌 .陆稻灌溉需水量之研究 .国家长期发展科学委员会1968年汇报,373~399
3 施嘉昌 . 由渗入与浸水因素分析地表灌溉之施灌效率 . 台湾水利,1968,16 (4): 12~16
4 施嘉昌 .牛耕与机耕田区灌溉效率之比较研究 .台湾水利,1975,23(4): 5~23
5 施嘉昌 .水稻清·浊水淹浸损失试验研究 .中国农业工程学报,1980,26 (2): 1~18
6 Shih,Chia-Chang Study and Application of Surge Flow Irrigation.ICID 7Afro-Asian Regional Conferrence,Bangkok,1991,505~517
7 施嘉昌 .大豆蒸发散量作物系数之探讨.台湾水利,1997,45 (2):1~12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renwu/20230146116.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