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人物研究

盛炜彤(个人资料简介_简历故事_成就贡献)

作者:主编 时间:2023年01月04日 阅读:150 评论:0

1933—


盛炜彤,森林培育学家,杉木栽培专家。长期从事森林培育研究。对林型、森林采伐更新、次生林抚育改造等进行过系统调查研究; 努力开拓人工林的研究与实践,在人工林立地分类、评价与适地适树、杉木人工林栽培模式、人工林地力衰退与防治技术等方面作出积极贡献。


盛炜彤,1933年11月 14日出生于江苏省海门县一个农民家庭。1952年高中毕业,参加了全国第一次高校统考,被华东农林学院 (现南京林业大学) 录取,从此他与林业结下不解之缘。1956年盛炜彤毕业前到庐山做毕业设计,使他初次尝到了林业工作之艰苦,也经受住了经验,得到了锻炼。1956年被分配到中央林业科学研究所森林地理研究室工作。在吴中伦先生指导下工作多年,对他以后的学术思想和研究工作产生重要影响。1957—1958年,他先后在秦岭太白山作森林群落调查,以后又参加了西南高山林区的中苏综合考察。在这两年中,他在植物分类、森林采伐更新、森林调查等方面增长了许多新的知识,为以后的独立工作打下了扎实基础。1958年,他受林业部派遣参加由国家体委和中国科学院协同有关单位组织的中国珠穆朗玛峰登山队科学考察队,对珠穆朗玛峰进行了综合科学考察,这在珠穆朗玛峰科学探险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从5月中旬至8月初,先后在珠穆朗玛峰的南坡、北坡进行了探险调查。条件异常艰苦,但他们团结一致克服了重重困难,完成了考察任务并发表了 《珠穆朗玛峰地区植被与土壤》论文。
1960—1965年他在甘肃天水西秦岭林区、天水小陇山林区以及安徽黄山地区进行过次生林抚育改造研究,后来又去云南进行云南松的采伐更新调查。1971年被分配到大寨服务队做科技服务工作。后来,由于在南方丘陵地区盲目地发展了大面积的杉木人工林,结果出现许多 “小老树林”。1974年他作为科技服务组业务副组长,被派到湖南株洲黄龙公社长岭林场蹲点,面对着一片片 “小老树林”,科技服务组进行深入调查研究,总结群众经验,建立了较大面积的试验、示范林,提出了丘陵栽杉成林、成材的技术方案,为此而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
1978年中国林业科学院恢复建制,工作逐步走上正轨,他也由助理研究员升为副研究员,1987年晋升为研究员,并同时担任了森林生态室副主任、森林经营室主任、林业研究所副所长、林业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主任。在他从1987年起担任副所长的7年中,主管科研业务,做了课题的争取、学科建设及科研组织工作。与此同时,他还担任 “七五”、“八五”国家科技攻关“人工林栽培技术研究”课题负责人,对课题中有共性的难题组织攻关,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并于1992年底提出了第一个多功能的林分经营模拟系统,使“八五”攻关项目 “优化栽培模式研究” 获得了成功。
盛炜彤非常热心学会工作。为了促进林业科学建设和提高我国森林生态学科、造林学科的水平,他通过学会积极开展学术活动。作为博士生导师,他要求学生必须理论联系实际,所研究题目要了解国内外发展状况与趋势并注重言传身教。1993年4月他被聘为国务院参事,在农业、林业及生态环境建设等重大而急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上,进行了调研,向国务院领导提出过不少有建设性的建议。

研究用材林基地立地分类与评价体系


森林立地分类与评价是发展森林集约经营的一门重要技术。1978—1983年,当时正在发展杉木速生丰产林时期,有不少地区严重违背适地适树原则,造成相当一部分杉木人工林生长不良,中国林业科学院决定对此进行研究。盛炜彤被委托主持全国杉木协作组进行了杉木产区区划、宜林地选择及立地评价研究,首次较系统地提出了杉木产区区划、商品材基地规划、立地分类与立地质量评价的系统与方法。在产区划分的基础上,发展了森林立地多层次控制和多因子综合分类与评价方法,研制了杉木产区森林立地分类与评价体系: 即以中地貌划分森林立地类型区;按岩性划分森林立地亚区; 按局部地形 (坡位、坡向等) 划分森林立地组; 按土壤 (腐殖质层厚度,土层厚度等) 划分森林立地类型。同时,分别产区编制地位指数表,用于评价立地质量。这套体系对于指导杉木宜林地选择和适地适树具有重要作用。因体系研究较早,故对中国后来的森林立地分类与评价有较大影响。此后,他参与主持了 “用材林基地立地分类、评价及适地适树研究” 专题攻关计划和研究方案的制定及成果的整理编写,专题运用了多层次控制和多因子综合分类与评价方法,对全国用材林立地分类系统、森林立地分类与评价方法和体系的确立做出了贡献。该成果已编成《中国森林立地》专着,并于1996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系统地研究了杉木的配套技术制定了速生丰产林标准


盛炜彤从1974年开始从事人工林方面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工作。特别是从1983年至今,长期从事杉木人工林速生丰产栽培技术及优化模式研究。首次系统地提出了杉木生长区区划、造林地选择、造林整地、抚育方法、密度控制、轮伐期、杉木人工林林分生长收获模型系统以及林分经营模型等先进的配套技术。1985年他受林业部造林经营司的委托,制定了中国第一个速生丰产林标准——《杉木速生丰产林标准》,并于1986年发布实施。此标准应用了杉木配套栽培技术研究成果,规定了Ⅰ类区、Ⅱ类区速生丰产林生长量、径级、轮伐期、规模等指标,及选地、种子、苗木、整地、密度、栽植、抚育、间伐、施肥等主要技术措施; 对Ⅰ、Ⅱ类产区范围作了明确划定。为杉木速生丰产科学栽培技术的大面积推广,提供了法规依据。“八五” 科技攻关期间,他还先后到浙赣、武夷、南岭、雪峰等4个山地产区,分别提出了杉木人工林32个优化栽培模式,这些模式后来被应用到了世界银行贷款国家造林项目及森林资源保护与发展造林模式中,有力地提高了杉木造林的达标率和生长量。

提出了发展人工林的技术路线


“七五”、“八五”期间,他担任了国家科技攻关“人工林集约栽培技术研究”、“短周期工业用材人工林优化栽培模式研究”课题的负责人,参与了国家科技攻关计划的制定,对人工林攻关方向、内容及技术关键的确定,起到了重要作用。他系统总结了中国人工林培育中存在的重要技术问题,特别是地力退化问题。并根据国内外人工林培育上的新成就和新经验,按现代科技发展要求,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发展人工林“三个控制和一个维护” 的技术路线,即立地控制、遗传控制、密度控制和维护林地肥力。这个技术路线是保持人工林稳定和高产的基础。近些年他鉴于中国人工林的不稳定性,在全国森林生态分会的学术讨论会上,针对人工用材林区病虫害日益加剧、地力衰退及生境生物多样性严重下降等问题,提出了保护天然植被、改善育林制度等5条对策。后来,他又发表了 《国外人工林的培育目标与技术途径》,进一步提出人工林培育 “定向、速生、丰产、优质、稳定和高效”6个目标,他认为稳定和高效是工业人工林培育的关键。这些研究方向和学术思想的提出,对中国人工林经营产生了重要影响。

主持了中国杉木人工林地力衰退研究


人工林地力衰退,是中国人工林不稳定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当前国际上林业可持续经营中的一个焦点。在 “七五”、“八五” 国家科技攻关中,他组织人力对杉木人工林地力衰退的现状、原因及防治技术进行调查研究,取得了成果。该研究成果首次论证了造成地力衰退和生产力下降的主要原因和机制,并提出了改变不合理营林作业措施和增强合理施肥技术等建议,该成果丰富和发展了杉木速生丰产培育理论,具有一定的开创性和实用性,达到了国际同类研究的先进水平。1994年获林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992年,盛炜彤主编出版了 《人工林地力衰退研究》论文集。在 “八五” 攻关中,地力衰退研究被列入专题。1996年,杉木、桉树人工林的生产力长期保持机制研究,被列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重点研究项目 (由盛炜彤主持)。杉木人工林地力下降研究,也受到国际同行的关注和资助。

制定林学发展战略


《自然科学学科发展战略调研报告——林学》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组织的一项学科发展战略研究。这项研究为中国林学发展提出了方向和优先领域。报告撰写组由4人组成,盛炜彤为组长。报告根据林学发展的新趋势,提出: 林学是研究森林生长发育规律和结构功能以及对森林进行培育、管理、保护与利用的科学。报告提出林学的历史发展经历了奠基、科学体系形成及现代林学发展3个时期。他研究了近20年来林学学科在国际上发展的特点和趋势,提出了林学学科国际发展的3个特点,即学科间不断地相互渗透与交叉,重视森林可持续发展,与环境、森林资源发展密切相关的科学领域是世界林学研究的热点。他对今后20年世界林学发展趋势作了预估,又提出了4个前沿研究领域,即: 森林与全球及区域环境; 森林生态系统管理; 林木遗传规律与生物技术应用; 森林资源管理与信息技术。在研究了国内外林学发展趋势与成就的基础上,确定了林学发展中近期目标和优先研究领域。该报告通过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组织的专家评审,获得了具有科学性、先进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的高度评价。

重视实践 勇于创新


盛炜彤以 “实践出真知” 为座佑铭。他从开始研究工作那天起,长期以来在林区进行森林和营林的调查研究,因此他写出的每篇研究论文、考察报告,都饱含着他的汗水和智慧,是实际调研的结晶。植物分类与生态是认识自然、认识森林必备的基础知识之一,他每到一地,都认真地观察植物种类和植物的生态习性,遇有不认识的植物就带回来查阅鉴定,因此他具有丰富的植物学方面的知识,也有益于他的科研工作。即使人到中年以后,他做科研管理工作,事务工作再忙,也坚持到实际中去。“七五”、“八五” 期间,盛炜彤作为科技攻关人工林栽培方面课题组负责人,还主持其他课题研究。他经常到有关专题组,检查了解科研任务落实和进展情况,深入实地进行指导,坚持带领年青同志到江西、福建等省爬山坡、穿林海,选择样地,为年青人做出了表率。
盛炜彤,是一位勇于进取的科研人员,非常注意国外新的研究成果与学术动态。如在杉木人工林集约技术研究专题中,把维护与提高林地肥力,作为人工林栽培的新生长点加以探索。90年代以后,他又根据国内人工林存在着严重的地力衰退及病虫害问题,以及世界范围内森林可持续经营的要求,提出长期生产力的保持,是中国人工林发展上的主要问题,并在他发表的《国外人工林培育目标及技术途径》,以及 《我国人工林发展中的生态问题及治理对策》 中作了系统论述,他一再呼吁林业界要高度重视这个问题。1996年他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起草了人工林长期生产力保持机制重点研究项目指南,1997年被列入了国家重点项目。在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实验中心,他又从景观生态学角度,建立起以杉木为主的示范沟,提高了人工林区生境与生物多样性和稳定性。

积极开展学术活动 关心青年人成长


1988年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为宣传科研成果、传播科技信息而创办营林综合性学术院刊 《林业科学研究》。当时盛炜彤任该刊副主编。1993年以后任编委会副主任、主编。《林业科学研究》创刊迄今已有10年。为了提高刊物质量和论文学术水平,盛炜彤和编辑部同仁做了大量工作,该刊现已成为全国优秀的自然科学核心期刊之一 (居林业类第二位)。
盛炜彤非常热心学会工作。他是中国林学会第八、九届理事,森林生态分会第一届副主任、第二、三、四届主任,造林分会第四届副主任。为了促进国际间学术交流与合作,他曾先后去美国、英国、韩国、新西兰及德国进行访问考察。在杉木人工林生产力下降方面与英国进行了3年的合作研究。他作为林业部世界银行贷款项目管理中心科研推广支持组副组长,与世界银行邀请的国外专家一起讨论,研究项目中的科技问题。
在他步入中老年以后,很注意对青年人的培养。他不仅为他们争取课题,把他们安排在重要的研究岗位上,而且还为他们提供 “表演舞台”,以充分施展他们的才能,发挥他们的作用。
盛炜彤基础理论坚实,实践经验丰富,可说功成名就,但他却永不自满,仍孜孜以求,带领青年攀登科技高峰,为林业科技进步、为国家培养高级科技人才继续做贡献。

(徐梅卿 凌云)


简 历


1933年11月14日 出生于江苏省海门县,海西乡振邦村。
1952—1956年 在南京林学院学习。
1956—1969年 在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工作。
1970—1977年 在中国农林科学院工作。
1978—1986年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森林生态室副主任、森林经营室主任。
1987—1993年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
1994年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顾问、《林业科学研究》编委会副主任、主编。
1994年 被聘任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参事。
1995年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博士生导师。

主 要 论 着


1 盛炜彤.杉木立地条件的系统研究与应用.林业科学,1983,3(21):10~19.
2 盛炜彤.人工林地力衰退研究.北京: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3 盛炜彤.国外人工林培育目标及技术途径.世界林业研究,1992,(4):75~83.
4 盛炜彤.杉木速生丰产培育技术.北京: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5 盛炜彤.我国人工林发展中的生态问题及治理对策.世界林业研究,1995,(2): 51~55.
6 盛炜彤.杉木建筑材优化栽培模式研究.世界林业研究,1996,(9)(专辑) .
7 盛炜彤. 自然科学发展战略调研报告——林学.北京: 科学出版社,1996.
8 盛炜彤.森林立地研究的理论基础.见: 张万儒主编.中国森林立地.北京: 科学出版社,1997.
9 盛炜彤.关于杉木林下植被对改良土壤性质效用的研究.生态学报,1997,17(4): 377~385.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renwu/20230146115.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