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人物研究

沈熙环(个人资料简介_简历故事_成就贡献)

作者:主编 时间:2023年01月04日 阅读:103 评论:0

1931—


沈熙环,林木遗传育种学家。在科学研究上揭示了侧柏的地理变异规律,划分了种源区; 研究了油松、落叶松等种子园开花结实规律和传粉受精机理,提高了种子园产量; 探索加速育种世代技术,研制多世代育种策略; 开创了油松短枝嫁接; 在华北落叶松扦插繁殖技术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教学工作上,编着了多本教材和着作,培养了一批高层次人才。


沈熙环,1931年2月28日生于江苏省常熟县虞山镇。6岁上小学,初中和高中在当地就读,1949年毕业。1950年考入北京农业大学森林系,1953年毕业于北京林学院 (现北京林业大学),留校并被派往东北农学院学习俄语,一年后回校任苏联专家翻译,1957年入遗传育种和植物生理教研组,他从那时起就迈入了林木遗传育种学术领域。1958年下放到湖南会同。1969年随校搬迁云南。其间,他参加中国农林科学院情报研究所组织编写的《国外林业概况》,同时编译了不少林木遗传育种资料,后来又参加了由南京林产工业学院主编的 《树木遗传育种学》 的编写工作。
1978年夏,国家教育委员会选派他去瑞典进修。他在瑞典农业科学大学林木遗传和植物生理研究所与乌布萨拉大学植物生理研究所,主修林木遗传育种和繁殖生理。期间,他夜以继日、如饥似渴地学习瑞典、芬兰数十年来在种子园、种源研究等方面积累的经验,同时学习了同工酶、激素分析等新技术,共发表论文多篇。其中在 《Silvae Genetica》 上发表的 《关于种子园交配体系》 一文,为国外同行广泛引用,被认为是这一领域中的开创性研究。
1981年初回国,即投入教学,并参与 “六五”、“七五” 国家科技攻关项目 “林木良种选育” 计划的制定,主持全国 “针叶树种种子园” 专题群,“油松种子园营建技术研究” 和 “侧柏种源和分布区划研究” 专题,参与 “落叶松种子园” 和 “性状早期预测” 专题的研究; “八五” 期间,主持林业部重点课题 “油松种子园” 专题; “九五” 期间,除继续原有部分研究外,还着力推广科研成果在生产中的应用,并开发了国外灌木树种的引进新领域,主持 “灌木树种和选育技术引进” 项目。
他在国内外书刊上共发表论文近百篇,为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林业卷》 中 《林木育种》副主编。编撰尚有《种子园技术》、《种子园优质高产技术》、《中国林木遗传育种进展》和《亚太地区林木遗传改良学术讨论会》 (英文) 等,及高等林业院校《林木育种学》试用教材。他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林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和三等奖2项; 林业部优秀教材一等奖1项。由他主持的课 (专) 题,在 “六五” 和 “七五”期间还曾分别得到国家计划委员会、科学技术委员会、经济委员会和财政部,以及林业部的多次表彰。1992年获政府特殊津贴。
他受聘为全国林木种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第一届委员、1994年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国家秘密技术审查专家组专家、1995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林业专业评审委员; 被推选为中国林学会第八、九届理事,先后当选为中国林学会林木遗传育种分会第一至四届的委员、常委、副主任委员和主任委员。1998年获林业部科技进步奖。

积极进取 发展中国林木遗传育种学科


揭示侧柏地理变异、划分种源区、筛选和推广优良种源 侧柏分布区辽阔,是中国华北石质山地、西北黄土高原以及华东、华中部分地区的重要绿化树种。研究和利用种内地理变异,对提高侧柏造林质量有重要意义。当时有人认为侧柏不长大材,没有必要去研究。沈熙环认为中国国土广大,条件多样,树种也应多样,才能各得其所。经过多方努力,“侧柏地理变异和种源区区划的研究” 终于列上了 “六五”、“七五” 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在他主持下,有全国15个省 (自治区、直辖市) 的40个单位,共60余名科技人员协同攻关,共收集108个种源,210个家系; 在14个省38个试验点布置了两次全分布区试验; 在8个点做了局部分布区试验,还开展了种源与家系多层次试验。他分析了种源地理变异的基本模式及其气候生态基础、探讨了种源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侧柏主要性状受纬度和经度双重控制,纬向变异大于经向变异; 地理变异的模式有明显的气候生态学基础,温度和水分是造成地理变异的主要选择压; 种源与地点、种源与年龄有明显的交互作用,西、北部种源的生长和适应性比东、南部的强。因此,侧柏造林必需选择适宜的种源。在地理变异规律研究基础上,将主要分布区划分为7个种源区,并对林业生产中侧柏种子的使用原则做出了建议,为各主要造林地区提出并推广了优良种源。此外,还开展了种源一林分一家系多层次的种内遗传变异模式的研究。本项研究对指导侧柏造林合理用种,对提高造林质量有重要作用,同时为今后开展侧柏改良,奠定了基础。经过两个五年计划的努力,取得重要成果,获1991年度林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99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组织对油松和针叶树种优树资源进行选择、收集、研究和推广油松良种 油松的遗传改良始于70年代,但基础薄弱。沈熙环自 “六五” 起连续3个五年计划主持油松遗传改良研究。他认为优树资源是树种改良的基础。他主持北方9个省 (直辖市、自治区) 的20个单位近100名科技人员,在约占1/6的国土面积上,选择和收集优树,并对选择的优树进行遗传测定。到 “七五” 期末,共选择和收集优树3 446株; 共营建子代测定林160公顷,并在北方6省、自治区共建子代测定林163公顷。到 “九五” 期末,各地共筛选出材积实际生长量大于对照20%的优良家系200个以上。
对优树资源,建立了油松优树资源数据管理系统,使优树、收集圃和子代林数据的输入、修改、检索和统计分析实现了计算机管理; 以优树数据为基础,提出了生长量、干形等在种内不同层次的变异特点及其在育种中的应用; 研究了影响优树选择的因素,改进了选择方法; 通过各种交配方式制备的大量繁殖材料,为油松长期改良,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这项研究的规模、内容及资源管理技术,居国内外同类研究的前列,同时为其他针叶树种资源研究提供了经验。
油松遗传改良的科研成果,被列入推广项目,确定由沈熙环负责。他在经费分配问题上,坚持要把有限的经费,最大限度地用到生产第一线造示范林。现在育苗造林工作已在子午岭、秦岭和黑里河等地启动。
“六五” 期末,沈熙环主持总结了全国13个主要针叶树种优树的选择、收集和研究工作。全国200多个单位近600名科技人员,用3年多的时间,在24个省 (自治区、直辖市) 范围内,选择优树11 951株,建立收集圃92处、总面积达217公顷、营建遗传测定林633公顷,含8 966个家系和无性系。专家评定认为,这项成果达到了世界林业先进国家同类工作的水平。
潜心钻研针叶树种子园开花结实规律,确定提高种子品质和产量技术 沈熙环于70年代末在瑞典进修期间,曾全面考察过瑞典和芬兰的欧洲赤松和欧洲云杉种子园,他认识到种子园无性系开花结实和传粉受精问题是种子园经营中的关键。回国后他主持全国种子园课题,针对南北各地种子园产量普遍不高的问题,他和他的学生们以油松、华北落叶松、杉木和侧柏等树种为试材,对种子园无性系开花结实习性、传粉受精等做过系统和全面的研究,他提出无性系的再选择和保持充足的光照及防治种实病虫害,是提高种子产量和品质的技术关键。不同树种种子园配合好,并采取相应措施后,产量都有了显着提高。
在这一研究领域内,他和他的合作者们以中文或英文发表了如 《用同工酶研究欧洲赤松种子园授粉类型》、《兴城油松种子园开花习性研究》、《油松种子园花粉飞散规律的研究》、《对由胚珠败育和空粒引起油松种子园减产的分析》等论文20多篇。他在90年代主编关于林木种子园专着两部,较全面地反映了中国在这一领域中的成就,其水平居国内同类研究的前列,也得到国际同行的好评。
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沈熙环认为,林木种子园中配子结合的模式及其作用,是一个复杂问题,有其重要的理论意义,也是新一轮种子园建设中的技术基础。为进一步揭示其内在规律,他于1997年申请了国家教育委员会博士基金课题,获得批准。现正满怀信心地带领博士生们攀登新领域的高峰。
探索加速育种世代,制定高世代育种策略 缩短育种世代,加快提供良种过程,是广大林木育种工作者的责任和追求。沈熙环带领多名研究生,从 “六五” 到 “八五”,从生长性状早期预测和缩短开花结实两个方面,探索了缩短油松育种世代的问题。为确定早期测定的可靠性,他通过大量研究,得出了3~9龄是林分内个体间分化最激烈的时期; 15龄后各龄级的秩序相关,均达显着或极显着。为尽可能地保留晚期速生的个体,在12~15龄前可淘汰生长差的个体。在生境差别明显的几十块人工林标准地中,个体间生长差异的变化和早晚序次相关表现一致。他们随后调查了早期营建的子代林和种源试验林的年生长量,可靠的预测年龄较一般林分提前,3~6年生树木单株的树高,可以预测12~16年生的树高,证明油松生长预测是可能的。1989年他在瑞典合作科研期间,对高温、干旱以及赤霉素处理诱导欧洲云杉开花作过研究。90年代初,他用赤霉素,脱落酸和干旱处理油松1~4年生嫁接苗,观察到了促花效应,表明提前开花也是可以办到的。按提出的措施,可以使油松育种世代缩短为常规的1/3~1/4。《高温与干旱诱导欧洲云杉开花和赤霉素变化的研究》等多篇论文在《林业科学》等杂志上发表。部分成果曾获林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沈熙环与中外专家合作制定了中国湿地松、火炬松和泡桐的育种策略。此外,他还在书刊上多次发表了制定策略的原则和技术,介绍了国外多世代育种经验,推动了中国高世代育种工作的开展。
着力油松短枝 (针叶束) 嫁接和华北落叶松扦插繁殖技术针叶树种子园一般用嫁接苗,同一个无性系需要大量的接穗。而直接从优树或种子园母树上采穗条,会不同程度地损伤母树。80年代初,他为解决这个问题,于1984年春在辽宁兴城种子园试做油松短枝嫁接,在取得初步经验后,于1986—1990年先后指导2名研究生在河南辉县林场和河北山海关林场等结合种子园建设,边研究、边生产,完善了短枝嫁接技术,特别是提高接穗萌条率的技术; 同时还作了愈合过程的解剖学观察,揭示了短枝嫁接愈伤组织的发生和分化过程。油松短枝嫁接较常规嫁接接穗利用率可提高40~60倍,是油松无性繁殖系数最高的方法。采用适宜的试材和比较精细的操作,成活率可达90%以上,成苗率在70%~75%以上,生产成本为常规枝接苗的1/5,这项研究成果获1991年度林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落叶松是针叶树种中比较容易扦插繁殖的树种。沈熙环于1986年开展了华北落叶松不同无性系、原株年龄、起源、采穗部位和枝条性质,以及激素处理等对扦插生根和根系质量影响等方面的研究。90年代不仅改进了扦插技术,在采穗圃的营建及采穗树的修剪和管理方面也有显着进展,取得了每公顷年产315万根合格穗条的好成绩,使该树种无性系造林达到实用阶段。

传播国外先进林业科学技术 促进中外学术交流


50年代,他作为专业俄语翻译,在培养中国高级林业人才中贡献过力量。其间,他还参与翻译出版了苏联《造林学》、《森林学》和《测树学》等林学主要课程的教材。70年代,他参加了 《国外林业概况》 一书的编写,并阅读英、俄、日等文献资料,编译发行了林木遗传育种资料专集多册,较全面地介绍了当时国外这一领域的进展。其主要内容,还编入了由南京林产工业学院主编的 《树木遗传育种学》一书中。他对学习国外经验,推动中国林业,特别是林木遗传育种工作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改革开放后,他为进修、专业考察、科研合作者讲过学,参加过国际学术讨论会,访问过欧洲、南北美洲和大洋洲等约20个国家,与几十个国家数百名外国专业人员有过业务联系。他对国外林木遗传育种现况和趋向比较熟悉,经常满腔热情地为国内同行咨询。他曾为中国政府成功地向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申请援华树木改良项目的立项做出过贡献。受聘为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松、火炬松改良种子园和泡桐等项目的中方专家,他与美国、新西兰等外国专家一起制定了具体实施计划,并与美国、新西兰、澳大利亚和英国专家研讨和制定了一些树种的育种策略。1994年他在北京参与主持了亚洲一太平洋地区林木遗传育种国际学术讨论会,宣传了中国林木育种建设成就。目前,他正致力于从国外引进灌木树种,准备进一步丰富中国造林困难地区的树种资源。

教书育人 无私奉献


沈熙环自参加工作迄今,一直在林业教学岗位上。自1984年以来,他共培养林木遗传育种硕士研究生24名、博士研究生6名及博士后1名。他认为,教师不仅要从书本上学,而且要参加科研和生产实践。只有这样,思想才能符合客观需要,教学内容才能不断更新。1987年他受林业部教育司委托,编写 《林木育种学》,在不到一年时间内便完成了任务,该书于1990年出版发行,迄今已印刷8次,总发行量近3万册。该教材于1995年获林业部第三届全国普通高等林业院校优秀教材一等奖。
沈熙环的出身和经历,形成了他的爱国主义思想基础。自幼便以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这句名言鞭策自己,作为他工作、学习的动力。经过近30年的努力,他终于在1984年6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他在瑞典期间,长期超负荷工作,在不到2个月内接连胃出血,其中一次病情严重,被送进了医院,躺在病床上,他想到的是“人生自古谁无死”,但为没有完成祖国的重托而自责。顽强的意志,终于使他战胜了疾病。在瑞典为节省国家支出,他每月报销的开支都在规定标准以下,不仅如此,回国时还带回了许多试剂和必要设备。他认识到,国家的富强,出路在教育,看到贫困地区儿童失学,就慷慨解囊,在家庭支持下,几次向希望工程捐款。他热心公益活动,从不计较回报。他生活简朴,对国家经费支出精打细算,从不轻易浪费,他简朴、节俭,是学校闻名的。他认为做学问,不能墨守成规,必须开拓进取,为了工作和学习,他经常通宵达旦,没有节假日。他虚心好学、不耻下问、平易近人。10多年前他接触计算机,很快掌握了应用技术,现在他是学校里能熟练应用计算机的教授之一。他经历过风风雨雨,不论是顺境,还是逆境,他始终积极乐观、宽容大度; 他对人对事,襟怀坦白; 对认准的事,只争朝夕,锲而不舍,坚持不渝。他取得的业绩与他确立的人生目的、性格特点是分不开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他还将继续奋斗在林业教育和科研的第一线,为祖国的林业建设多作贡献。

(王慧身 姚丽华)


简 历


1931年2月28日 生于江苏省常熟县虞山镇。
1950—1953年 北京农业大学森林系学习,1953年北京林学院毕业。
1953—1954年 东北农学院俄语翻译训练班学习。
1954—1957年 北京林学院苏联专家翻译室。
1957—1958年 北京林学院遗传育种教研组、植物生理教研组,助教。
1959—1969年 北京林学院育种生物物理教研组、同位素实验室、植物生理和树木育种教研组讲师。
1970—1978年 云南林学院 (现北京林业大学) 生理育种组。
1978—1979年 北京语言学院进修英语。
1979—1981年 在瑞典农业科学大学林木遗传和植物生理研究所、乌布萨拉大学植物生理研究所,访问学者。
1982年 北京林业大学林木遗传育种教研组,副教授。
1987年 北京林业大学,教授。
1993年 北京林业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

主 要 论 着


1 沈熙环.伽马射线处理翠菊人工引变初报. 园艺学报,1965,4(1):56~57.
2 沈熙环.用同工酶研究欧洲赤松在有性、无性繁殖下的遗传结构.遗传学报,1981,8 (3): 275~281.
3 Shen X H,Lindgren D,Rudin D. Study of the Pollination Pattern in aScotch Pine Seed Orchard by Means of Isozyme Anlysis. Silvae Genetica,1981,(30): 7~15.
4 沈熙环,Arnold S.1982.由欧洲赤松胚离体培养出完整小植株的初步研究.林业科学,1982,18(4): 405~408.
5 沈熙环,李悦,王晓茹.辽宁兴城种子园无性系开花习性的研究.北京林学院学报,1985,(4): 1~14.
6 王晓茹,沈熙环.油松种子园花粉飞散规律的研究.林业科学,1987,23(1): 1~10.
7 沈熙环.国外林木育种着作对我国教材建设的影响.见: 国家教委条件装备司主编.农科外国教材研究文集.北京: 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90,160~165.
8 沈熙环,王清,Oden P C.高温和干旱诱导欧洲云杉开花和赤霉素变化的研究.林业科学,1991,27 (2): 168~172.
9 沈熙环,匡汉晖等.提高油松种子园产量和品质的若干对策.见:沈熙环主编.种子园技术.北京: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169~177.
10 沈熙环,祖国诚,梁荣纳.油松短枝 (针叶束)嫁接技术的研究.见:沈熙环主编.种子园技术.北京: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288~300.
11 沈熙环,陈晓阳.侧柏种源研究进展. 见:涂忠虞,沈熙环主编. 中国林木育种进展.北京: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3,14~18.
12 沈熙环.从国内外林木育种进展谈福建省林木育种工作.见: 福建林业科技,1994,21(3、专辑):8~12.
13 沈熙环.国外林木遗传改良动向及发展我国工作的考虑.见: 沈熙环主编.种子园优质高产技术.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1994,1~9.
14 沈熙环.新形势下巩固发展林木育种成果之我见. 见: 中国林业如何走向21世纪.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1995,72~74.
15 沈熙环.林木育种学.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1990.
16 沈熙环.种子园技术.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17 沈熙环.种子园优质高产技术.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1994.
18 Shen X H. Forest Tree Improvement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Beijing:China Forestry Publishing House,1995.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renwu/20230146112.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