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人物研究

蒲富慎(个人资料简介_简历故事_成就贡献)

作者:主编 时间:2023年01月04日 阅读:106 评论:0

1923—1997


蒲富慎,果树学家,果树育种专家。毕生致力于果树科学研究事业。参与创办了 《中国果树》、《中国果树科学研究文摘》; 建立了砬子山梨原始材料圃,提出了国家果树种质圃规划布局方案 ; 主持完成果树资源性状鉴定,筛选出一批优异种质资源; 采用种间杂交,培育出早酥、锦丰等6个梨新品种,为发展中国果树科研和果树育种事业作出了贡献。
蒲富慎,1923年6月17日出生于四川省成都市。父亲蒲存文是医生,母亲居家。蒲富慎6岁进省立师范附小读书,12岁进华阳县初中。15岁考入成都十六县联合高中,受到良好的教育。他喜欢古典文学,更崇尚自然科学,神往陶渊明的田园生活。1941年,蒲富慎考入国立中央大学农学院园艺系,曾随李曙轩做毕业论文。李曙轩的博学多才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从那时起,他开始大量阅读国外文献,立志科学报国。1945年7月从国立中央大学毕业,获农学学士学位。
1945年抗战胜利,但当时重庆物价飞涨,民不聊生。蒲富慎毕业后找不到专业对口的工作,便与同学相约到偏僻的湘西沅陵湖南省扶轮中学任教,后来学校迁往南京,改名为乐群中学。1947年8月,他通过考试到南京市园林管理处工作,由于不满当时的官僚习气,不到2个月即愤然辞职,回到原校任教。1947年11月,经老师、同学推荐到中央大学任助教。1950年2月因病回四川,任四川省立教育学院园艺系助教。1950年9月,随东北招聘团赴沈阳东北人民政府农林部特产处,到所属的兴城园艺试验场 (即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所前身) 工作,实现了从事科学研究的夙愿。
从1950年12月到1997年12月,蒲富慎一直从事果树科学研究工作。他先后任兴城园艺试验场技佐; 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育种室主任、办公室主任、副所长、所长; 农牧渔业部第一届科技委员会委员、农牧渔业部第一届果树专家顾问组成员;中国农业科学院第二届学术委员会委员; 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 中国园艺学会第四届理事、第五届常务理事、第六届名誉理事; 中国农学会第一届作物遗传资源委员会副主任; 国家科学技术发明奖评审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生物部评审员;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果树卷》常务副主编; 《中国果树志》常务副主编; 《中国果树》 编委会主任; 辽宁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科学总结群众经验


早年东北梨产区主要集中在原热河省东部、辽宁省西部的一些地区,栽培历史悠久,面积和产量当时居全国前列。新中国成立前因战乱而长期放任,梨树生产一直处于撩荒状态。面对这一情况,新中国初期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总结群众经验,将经验中合乎科学道理的栽培技术,加上通过实验研究提出的栽培技术及时应用于生产,以增加梨的产量,提高果农收益,改善山区农村经济面貌。蒲富慎到东北后不久即深入农村走访当地劳模,学习和总结他们的成功经验。他发现山区梨园土壤瘠薄,水土流失现象严重,果园春旱秋涝,影响梨树生长发育,便根据绥中大王庙、锦西喂牛厂的群众经验,总结出 “撩壕种树” 的方法,按等高线修筑撩壕,栽植梨树,成功地解决了山地果园水土流失的问题。他总结绥中劳模邓吉甫提出的 “缩短修剪法”,对东北撩荒状态的大多数梨树进行更新修剪。还结合 “全园施肥法”、繁殖技术、病虫防治技术,构筑了当时东北梨树栽培技术的雏型,为后来的科学种梨奠定了基础。在绥中建立的白梨综合栽培技术示范点的梨树叶大色浓绿,新梢生长量大,树体健壮,产量成倍增加。他把群众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进行分析,撰写了 “邓吉甫劳模的梨缩短修剪法” 等5篇论文,使梨树修剪、梨园耕作、施肥等技术措施有了较系统的理论依据。
蒲富慎先后到原热河兴隆、青龙、吉林延吉、辽宁北镇、绥中、兴城、开原、鞍山等梨产区进行调查选择,选出南果梨、京白梨、苹果梨、等优良的地方品种,在生产中应用,对提高梨的产量和品质发挥了积极作用。

采用种间杂交 发展梨的育种


早在本世纪30年代,米丘林、布尔班克就开始了梨的种间杂交并取得成功,但当时还只限于抗寒、抗病育种。1951年,蒲富慎通过西洋梨与抗寒的东方梨系统秋子梨杂交,培育出向阳红、柠檬黄等品种,具有西洋梨风味。但他认为,这些品种在辽西条件下虽然可以安全越冬,但品质风味还不够理想。1952年,他又以鸭梨与巴梨杂交,育成五九香新品种,使品质风味有了明显的改进。1956年,他还用西洋梨中的巴梨与东方梨系秋子梨中的南果梨杂交,育成新品种锦香。锦香属于西洋梨软肉型品种,肉质细,柔软多汁,甜酸适口,风味浓郁,具浓香,品质上等,且特别适于加工制罐,不仅抗寒,而且还抗梨腐烂病、黑星病; 树体半矮化,适于密植,在中国北部寒冷地区的洋梨栽培中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蒲富慎经过长期育种实践,发现种间杂交除可以提高抗寒力、抗病性以外,还可以改善品质 (特别在脆肉品种中更是如此),增进丰产性,引发矮化性能等。他对改进脆肉种的品质很感兴趣,认为白梨类、沙梨类脆肉品种间杂交后代,其品质风味性状遗传变异幅度很少超过一定的限度。用白梨类、沙梨类脆肉种与秋子梨、西洋梨类软肉种进行种间杂交,则有可能改善它们的风味,保持果肉细脆如白梨类,而果形呈纺锤形或葫芦形,味甜有浓厚香气,倾向西洋梨。
为适应当今梨的矮化集约栽培需要,蒲富慎和贾敬贤等从历年杂种实生苗和引进的品种中,发现一些矮化类型的单系和品种,为选育矮化品种和育成矮化新品种,提供了很好的亲本材料。
在抗病育种中,蒲富慎利用西洋梨类品种与白梨类品种种间杂交,和徐汉英等同事一起,培育出抗病、早熟、优质、大果型新品种早酥。早酥丰产,适应性广,深受广大果农的欢迎。1956年,他们用苹果梨和慈梨杂交育成的锦丰,果实大、品质好、抗黑星病、耐贮藏。1957年,他用香水与廿一世纪杂交,主持育成早香1号、早香2号。由于东西方梨种间杂交,西洋梨腐烂病的感病程度得到相应减轻。经他的研究证明,西洋梨与秋子梨、白梨类种间杂交,不但能提高后代的抗寒力,而且能增强后代对腐烂病的抗性,基本不感病,他育成的锦香和五九香等优良品种,经嫁接20年以上,没有发现发病植株。早酥、锦香、五九香等也显示了种间杂交的丰产性能。
蒲富慎热爱果树育种工作。在 “文化大革命”期间,果树研究所下放到陕西,他身处逆境,研究工作被迫中断,仍念念不忘培育的杂种优系。1975年12月,他有机会出差回兴城,就去砬子山果树试验场育种材料圃察看杂种实生苗的生长情况,并以梁宗华 (意为 “良种化”) 为笔名,感慨地赋诗一首:

  别梦依稀忆苍茫,踏雪风尘访旧场。
砬子山前群芳谱,温泉池边檖母秧。
五湖荡迹话沧桑,四海为家爱闾梁。
誓将烟云化雨露,敢教良种遍果乡。


这首诗深情地表达了蒲富慎对果树育种事业的信念和决心。他清楚地知道,果树育种,特别是种间杂交育种并不是一代即可达到目的,而需要2~3代的回交与重复杂交,为此,他不懈地努力着。40多年来,他主持和培育成6个梨新品种,其中 “梨新品种早酥、锦丰” 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已成为目前生产上的主栽品种; 梨新品种早香1号、早香2号1977年获辽宁省重大科技成果奖。他组织了全国苹果品种比较试验,他早期主持和参加培育的 “苹果新品种秋锦的选育” 1990年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果树是多年生木本植物,育种周期长,难度大,但研究经费不足。蒲富慎不顾年高体弱,多方奔走,积极呼吁,受到国家的重视,经他起草制定的 “果树新品种选育”课题,“七五”期间被列入农业部重点科研项目,得到经费上的资助。在他的主持下,1985—1990年,果树育种课题的27个参加单位,进行了9个树种的新品种选育工作,育成了58个新品种,大大提高了中国的果树育种水平,为中国果树育种做出了贡献。

在果树种质资源研究方面作出贡献


50年代,蒲富慎主持全国果树资源调查,系统地进行中国果树资源的调查、收集、保存和利用研究,基本摸清了中国果树的分布、种类和品种,根据调查和收集全国资料,主持编写了《中国果树品种名录》。建立了砬子山梨原始材料圃。1978年,他建议在中国建立果树种质圃,制订了国家果树种质圃规划布局方案。通过多方努力,得到国家的支持,在全国建立第一批15个国家果树种质圃,为中国果树种质资源圃的建立做了开拓性工作。这对保存全国果树资源、研究果树遗传性状有着重要意义。
中国果树品种资源研究,长期停留在单纯园艺性状观察的品种研究、原始材料研究模式。70年代以来,蒲富慎查阅了大量文献,参照国内外经验,结合中国实际情况,把以往的研究格式转换到近代果树种质资源研究的轨道上来。1981年,蒲富慎主持开展了 “仁果类果树种质资源研究”,研究内容除园艺性状外,还有抗寒、抗病、矮化、染色体鉴定。其中 “苹果属、梨属、山楂属染色体数和核型的鉴定” 1987年获农牧渔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紧凑型梨和无融合生殖苹果矮化砧资源鉴定及其评价”1989年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1986—1993年,蒲富慎主持国家攻关科研项目 “果树种质资源主要性状鉴定评价” 专题,有14个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共110位科技人员参加,对苹果、梨、柑橘、桃、龙眼等19种果树的园艺、品种、丰产、加工、贮藏、抗病、抗寒、耐盐碱、矮化、染色体数目、同工酶等11项性状进行了鉴定,建立了相应的数据库。通过性状鉴定评价,筛选出优异种质资源645份,为中国果树生产直接利用提供了宝贵资源。编写出版的 《果树种质资源描述符》 为提高种质资源研究水平和中国果树种质资源研究的标准化规范化打下了基础。该研究在科研、育种、生产上发挥了重要作用。1995年 “果树资源性状鉴定和优异种质筛选”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编着和编审 《中国果树志》系列专着


中国是世界果树古国、现代果树大国之一。蒲富慎希望有朝一日能有类似古代 《橘录》、《荔枝谱》、《打枣谱》、《水蜜桃谱》一样的果树专志问世。蒲富慎根据国家科委1958—1963年科学技术发展纲要的要求,与王宇霖合作编写 《中国果树志·第三卷梨》,又根据1978—1985年全国果树科技发展规划重新提出编写《中国果树志》 的要求,编写任务仍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负责组织实施,蒲富慎主持组了这项工作。1988年,他为《中国果树志》 申请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写工作从组织上得到保证。
负责编审时,蒲富慎和编委们提出,《中国果树志》是中国果树种质资源研究的系列专着,应该结合中国国情,其特点是总志由多树种专卷组成,覆盖的果树种类、品种数量多; 另一方面每一树种专卷都兼有总论和各论两部分。众所周知,20世纪初叶国外就有了果树志的专着,但国外果树志是单卷方式出版,只有果树品种特性描述的各论部分,没有果树种类基本情况和基本知识记述的总论部分。他们为 《中国果树志》设计的内容: 总论包括国民经济意义、栽培历史、生产现状、地理分布、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植物分类、起源和演化、农业技术要点、基本知识等章节。各论展现果树品种及其特性描述,包括品种名称、别名、来源、果实经济性状、生物学特性、形态特征、综合评价(着重经济及科研用途等)。总论的记述和各论的描述,不但可以使读者窥见果树种质资源全貌,而且还可以体现新中国成立几十年来中国果树种质资源研究的丰硕成果,提供果树生产和科研开展利用。到1997年12月止,已经出版了 《中国果树志》枣、银杏、核桃、山楂、龙眼枇杷、李共7种果树6本专着。苹果、梅正在编审出版中。他对稿件的审查一丝不苟。1996年 《苹果卷》终审完毕后,他再次审阅,提出改进意见。经再次修改,《苹果卷》更加完善。每当蒲富慎看到枣、银杏、核桃、龙眼枇杷卷中所列举的包含稀有品种在内的众多地方品种,和通过宏观调查、考察、微观实验所列举的树种起源、演化新的论证材料,便会为作者感到欣慰和自豪。1997年9月,他仍为 《桃树卷》 编委会复函提出编写要点; 为 《梅树卷》 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出版基金撰写推荐材料; 他在病中坚持审完 《梅树卷》,逝世前1个月,还打电话给褚孟嫄主编提出具体的审稿意见。他为 《中国果树志》的编写和出版呕心沥血。他一生俭朴,却把自己剩余的经费用于《中国果树志》 的日常运作和给各专卷的出版补贴上,显示出一个果树专家为了事业的无私奉献。

为发展果树事业作出贡献


蒲富慎长期从事果树种质资源及育种研究,为推动中国果树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958年3月,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成立,蒲富慎协助编制全国果树科学研究发展纲要,对研究所的方向、任务、研究内容提出建设性的建议和设想,与同志们一起,在极为艰苦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下,边建所边开展科研工作,把不知名的兴城园艺试验场建设成为全国性果树科研机构。
他主持创办 《中国果树》期刊和 《中国果树科学研究文摘》(后改称为中国果树科技文摘) 连续性资料。在一代代专家的努力下,《中国果树》发展至现在的期发行量2万册,并多次获国家级优秀期刊奖,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的知名度。
1970年,果树研究所下放到陕西。在中国农林科学院的领导和委托下,1972—1979年,蒲富慎主持开展 “提高外销苹果品质质量” 专题协作研究,1972年,他提出专题和分工方案,分别由全国主要果树科研单位主持执行。1973年,他起草了“外销苹果生产基地规划意见”提交国家计委,经批准,于1974年1月召开了 “全国外销苹果基地会议”,确定在全国建立基地1.2万公顷,以此促进了外销苹果生产的发展。他主持西南基地考察,1973年11月在考察中,他写下了 《基地吟》 的诗篇:

  北望洛天一色,南眺邛滇苍茫。
天涯芳草萋萋,青苹花牛独香。
颂粮纲乘东风,竖起广厦柱梁。
喜看荒山变绿,名牌定渡重洋。


在几年的工作中,专题协作研究顺利开展,提高了外销苹果品种售价,1975年四川茂汶基地红苹试销香港每吨售价达630~790美元,1979年甘肃天水基地花牛苹果售价达每吨600美元,在各课题获得可喜成果基础上,完成了专题协作任务。在此期间,蒲富慎主持和参加陕西外销苹果生产基地建设研究,编制《陕西基地总体规划意见》,对完成0.2万公顷基地建设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1983年,“外销优质苹果生产基地建设研究” 获陕西省科技成果二等奖。
“文化大革命” 后,果树研究所恢复建制,从陕西迁回兴城。1977年,蒲富慎在陕西主持起草 《全国果树科学技术规划》,于1979年5月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在重庆组织召开的全国果树科技规划会讨论、修订,最后定稿,形成 《1980—1985全国果树科技规划》,分发全国,为中国果树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蒲富慎重视国际学术交流,他把中国的科学研究介绍给世界,又从国外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1972年9月,他赴朝鲜考察果树,着重考察学习朝鲜果园机械化技术,通过考察,引进苹果新品种和聚合草绿肥,经试验进行推广。1976年9月,他赴波兰考察果树,考察了苹果新红星品种生育表现、苹果矮化栽培技术和苹果无病毒苗木培育。向波兰同行介绍了中国果树生产和科研情况。引进了新红星及短枝型苹果品种,其中新红星已在中国苹果生产中有很大发展。1982年10月,他考察日本果树科学管理,以中国苹果、梨、葡萄的生产及科研情况作学术报告6次,受到与会专家的赞誉。除引进苹果矮化砧及葡萄品种外,经考察认为日本在工作中讲求质量、速度、效率,在管理体制方面,有许多可取之处值得借鉴,他提出改进和发展中国果树生产和科研的建议。1978年以后,他多次接待来华访问的专家,并与美国、英国、日本、波兰等国的学者保持着联系,建立了友谊。
蒲富慎学识造诣颇深,且行文清新。他一生撰写了大量科技专着和论文。他与王宇霖合编出版了 《东北的梨》、《中国果树志·第三卷梨》; 与黄礼森、孙秉钧等合着了 《梨品种》。主编了《果树种质描述符》。组织和参加编写 《中国果树栽培学》、作为《中国农业百科全书·果树卷》常务副主编作了大量组织和审定工作。译有 《苹果、梨育种进展》、《苹果集约栽培基础》。与沈隽等合译 《果树育种方法》译着。发表论文50余篇。通过果树调查研究、品种观察、杂交育种,对中国果树种质资源的特点,种、品种的形成和演化、育种目标及性状遗传、种质资源性状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蒲富慎治学生涯中,善于独立思考,有胆有识,坚持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他50年如一日,为中国果树事业鞠躬尽瘁。1997年12月29日,蒲富慎在兴城逝世。虽然他离开了我们,但他的业绩和敬业精神,值得后人学习。

(林盛华)

简 历


1923年6月17日 出生于四川省成都市。
1945年7月 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农学院园艺系,获农学学士学位。
1945—1946年 任湖南省扶轮中学教员。
1946—1947年 任江苏省乐群中学教员。
1947—1949年 任中央大学园艺系助教。
1949—1950年 任南京大学园艺系助教。
1950—1958年 任东北人民政府农林部兴城园艺试验场技佐,助理研究员。
1958—1970年 任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员,办公室副主任,育种室副主任。
1970—1978年 任陕西省果树研究所副研究员,办公室副主任,育种室主任。
1978—1984年 任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研究员,品种资源室主任,副所长、所长。
1984—1994年 任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研究员,所学术委员会主任。
1987—1994年 任中国农业科学院第二届学术委员会委员。
1983—1987年 任农牧渔业部第一届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
1987—1989年 任农业部第一届果树专家顾问组成员。
1986—1990年 任中国农学会第一届作物遗传资源委员会副主任。
1984—1989年 任中国园艺学会第五届理事会常务理事,果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1989年后任名誉理事。
1994年 任辽宁省第一届人大代表。
1997年12月29日 在辽宁省兴城市逝世。

主 要 论 着


1 蒲富慎.秋白梨与国光苹果的花芽分化动态.园艺通报.1957(3):1~8
2 蒲富慎,王宇霖.我国梨属植物分类上存在的问题. 中国果树.1960(3): 25~27
3 蒲富慎,王宇霖.东北的梨.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1
4 蒲富慎,王宇霖. 中国果树志·第三卷梨.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3
5 蒲富慎,曾宪朴,徐汉英等.梨不同品种主要性状的遗传分析.中国园艺学1962年年会果树论文集.北京: 农业出版社,1962
6 蒲富慎.梨的一些性状遗传.遗传.1979(1):25~28
7 蒲富慎.我国梨的种质资源和梨的育种.园艺学报.1979,6(2):66~76
8 蒲富慎.国外果树育种进展和趋势.中国果树.1980(增刊):48~61
9 蒲富慎.苹果、梨育种进展 (译着) .北京: 农业出版社,1981
10 蒲富慎.苹果集约栽培基础 (译着) .北京: 农业出版社,1981
11 蒲富慎,潘建裕,王汝谦等.我国苹果生产的现状和展望. 中国果树.1983 (4): 1~6
12 蒲富慎,潘建裕,王汝谦等.我国梨树生产现状和展望. 中国果树.1984(1): 1~4
13 蒲富慎,贾敬贤.梨的矮化种质资源.中国果树.1985(1):29~32
14 蒲富慎,黄礼森,孙秉钧等.我国野生梨和栽培品种染色数目观察.园艺学报.1985,12(3): 155~158
15 蒲富慎,贾敬贤,陈欣业等.梨杂种后代矮化性状差异.中国果树.1985 (4): 30~32
16 蒲富慎,林盛华,李秀兰等.中国苹果属植物核型研究.武汉植物学研究.1985,3 (4): 451~456
17 蒲富慎,林盛华,宋文芹等.我国梨属植物染色体核型研究 (1) .武汉植物学研究.1985,3(4): 381~387
18 蒲富慎,林盛华,陈瑞阳等.中国梨属植物核型研究 (2) .园艺学报.1986,13 (2):87~90
19 蒲富慎.国际果树生物技术研究现状.中国果树.1987(3):54~57
20 蒲富慎.梨的种质资源及其研究.中国果树.1988(2): 42~46
21 蒲富慎,黄礼森,孙秉钧等.梨品种.北京: 农业出版社,1989
22 Pu Fushen,Lin Shenghua,Huang Lisen. 1989,The Chromosome numberand karyotype of the pears in China. Intern. ational Symposium on Horticultural Germplasm,Cultivated and Wild,Intern. Acad. Publi shers. Bei-jing. 341~345
23 蒲富慎,方成泉.鲜食加工兼用梨新品种——锦香.中国果树.1990(4): 16~17
24 蒲富慎主编.果树种质描述符.北京: 农业出版社,1990
25 沈隽,蒲富慎等,中国农业百科全书·果树卷.北京: 农业出版社,1993
26 沈隽,蒲富慎等.果树育种方法 (译着)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1997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renwu/20230146103.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