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6—
刘纪麟,农业教育家,玉米遗传育种学家。致力于玉米雄花不育性研究,育成华玉1号、2号、3号恢复型雄花不育系玉米杂交种; 倡导种质改良,创建具南方特点的玉米轮回选择基础群体,为培养农业科技人才和发展南方玉米生产与育种事业作出了贡献。刘纪麟,湖北省天门市干驿镇人,1926年3月5日出生于河南省开封市。3岁时,母亲去世,靠父亲微薄的薪金维持生活,6岁开始上学,学习勤奋,名列前茅。9岁时,父亲突发脑溢血病逝,随继母回天门老家。因生活困难,又到姑父家寄住,几经波折,多次转学,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时他在干驿镇小学毕业,后转到舅父肖劳先生 (着名诗词书法家) 家寄住,并随其全家入川避乱。在舅父母的接济下,先后就读于重庆市立初中、合川国立二中初中部和江津国立九中高一分校,抗日战争胜利后返回武汉,1946年秋考入湖北农学院农艺系,1950年毕业。
1945年秋季投考大学前,为生活计刘纪麟曾在四川江津《民言日报》 任编辑,当时正值抗日胜利,国共和谈,毛泽东主席亲临重庆主持和谈,会见各界知名人士,发表了着名的 《沁园春》词,全国出现空前的民主气氛,人心振奋。他坚持收听和编辑新闻,极大地激发了他追求民主进步的思想。在大学阶段,正值国民党撕毁和平协议,解放战争爆发,全国学生运动蓬勃发展,他积极投入 “反饥饿,反迫害,反内战” 的民主运动,并被选为学生自治会理事,在地下党的领导下参加护校保产,迎接解放的活动。新中国成立后继续担任学生会主席,1949年8月加入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950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大学毕业后,刘纪麟留校担任助教兼政治辅导员。1952年秋院校调整,湖北农学院并入华中农学院,他先后担任助教、讲师兼院中共总支委员,系支部书记。1955年秋考入北京俄语学院留苏预备部,1956年底到1960年10月在苏联乌克兰农学院研究生班学习,从事玉米育种研究,并兼基辅市中共留苏学生总支书记,获农业科学副博士学位。回国后继续在华中农学院 (今华中农业大学) 担任讲师,1966年作为中国农业代表团团员赴阿尔巴尼亚访问考察,1978年全国恢复技术职称评定后任副教授,1980年任教授,1983至1984年作为访问教授赴美国密苏里大学从事玉米遗传育种合作研究一年,1986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生指导教师。1990年他选育的恢复型雄性不育胞质玉米新品种华玉2号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刘纪麟曾担任华中农业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湖北省粮食作物学会副理事长,湖北省科技进步奖评审委员会农业组副组长,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旱粮专业组组长,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等社会职务。
锲而不舍攻难关 雄花不育出成果
刘纪麟从1956年留苏期间起,便开始玉米遗传育种的研究。1960年学成回国后,当时正处在三年困难时期,凭着对玉米育种的热爱和对事业的挚着追求,在既无经费又无助手的艰苦条件下,着手进行华中农学院的玉米育种研究,并将工作的重点放在玉米雄花不育的研究上。“文化大革命” 期间,即使在受到政治冲击的情况下,他仍然坚持试验,保住了育种材料,未致研究工作中断。经过多年努力到1970年实现了T型不育细胞质三系配套,1970年底刘纪麟被下放到华中农学院宜昌分院,在湖北省农业厅和宜昌行署的支持下,开始繁殖和示范三系杂交组合。
70年代初玉米小斑病T小种在世界范围内流行,使玉米雄花不育的育种研究受到巨大冲击,1972年宜昌地区也突发T小种小斑病,T型细胞质受害严重。当时玉米雄性不育系的研究跌入低谷,许多单位纷纷下马,停止了玉米雄性不育系的研究。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他顶住了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以锲而不舍的精神立即转入新型胞质抗病玉米不育系的研究。通过扩大育种材料和南繁加代措施,在海南陵水发现了唐徐型玉米雄性不育胞质,每年冬季他都要亲自下海南岛参加育种工作。经过5年10个世代的选育,终于在1977年育成育性稳定的质核双抗的唐徐型雄性不育系,并提出了利用细胞质和细胞核双重抗性防治玉米小斑病的新思路。1980年由他亲自培育的新型的恢复型抗病雄性不育胞质杂交种华玉1号问世,这是 “文化大革命”后国内第一个正式通过区试和鉴定的新型玉米不育胞质杂交种,在湖北省科委和教委组织的成果鉴定会上,国内专家给予了高度评价。80年代中期,刘纪麟领导的研究小组又育成恢复型玉米雄性不育杂交种华玉2号,在鄂、皖、湘等省大面积推广,累计种植面积300多万亩,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90年代又育成华玉3号恢复型玉米雄性不育胞质杂交种,形成了特点鲜明的华玉品种系列,已与有关种子公司合作生产种子,加强示范推广。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开展雄花不育性应用研究的同时,刘纪麟还十分重视雄花不育性的基础性研究。他指导研究生建立了中国自己的玉米雄花不育胞质分类体系,还深入到细胞学、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的水平研究玉米雄花不育的机理。刘纪麟先后在国内有影响的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有关玉米雄花不育性的研究论文10余篇,对于发展中国玉米雄花不育的研究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勤奋耕耘作贡献 言传身教出人才
刘纪麟不仅在科研方面取得显着成绩,在教学方面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执教40多年,曾先后担任作物栽培学、达尔文主义、普通遗传学、作物育种学、玉米育种学等课程的实验、教学实习、生产实习的主讲。他参加了全国高等农业院校统编教材《作物育种学》编写并主编其中的玉米育种部分,参加编写和审定了 《玉米遗传育种学》,参与主编全国高校统编教材《作物育种学总论》,主编 《玉米育种学》等多部教材和专着,其中 《作物育种学总论》获农业部全国高等农业院校优秀教材一等奖。
刘纪麟曾培养出硕士生13名、博士生8名,还常常深入各玉米生产地,结合良种的推广和生产为当地的科技人员及农民作短期科技培训。1960年,他从苏联回国后的第二年,就利用教学的空隙对鄂西与鄂东南玉米生产与品种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编写教材,1962年春季由湖北省农业厅在长阳县举办了湖北省第一届玉米育种培训班。在培训班上,他系统地讲授了近代玉米育种的理论及技术,培养了一批来自于基层、实践于基层的科技人才。无论是在窗明几净的高等学府,还是在条件艰苦的田间地头,他都是那么热爱教学工作。他常说: “一个育种家一辈子充其量能育出几个良种,但当他桃李满天下时,对国家的贡献就更大了。” 为了祖国的育种事业后继有人,他呕心沥血,培养新一代的育种人。
刘纪麟热爱教学,十分注重教学技巧和教学效果。他反对那种照本宣科、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主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要培养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又要让学生学有所得,掌握科学思维方法,培养创造型的育种人才。因此,他在教学上总是勇于改革,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他在承担农学系85级作物育种专业的育种课时,决定以读书报告会代替期中考试,要求学生每人运用所学理论,在遗传育种学科范围内自己选题、查资料、归纳分析并写成文章,然后作报告、回答同学提问,以此全面培养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经过半个学期的积极准备,一个别开生面的读书报告会正在严肃活泼、紧张而热烈地进行,只见学生一个个走上讲台,讲述着自己的 “读书报告”,回答同学的问题,报告的内容广泛,涉及稻、麦、棉、油等多种作物,有品质育种、杂种优势利用、抗性遗传分析、分子生物技术等方面,一人讲,大家听,一人汇报学习心得,学生和老师都受益。同学们反映,这种方法学得的东西印象特别深刻。
为了教学工作,刘纪麟可以牺牲自己的一切。1985年6月,他年过花甲的老伴不幸患乳腺癌需要开刀,当时他正好承担着82级育种学课程,为了让他安心照料自己的老伴,农学系和教研室的负责人主动提出给他调换课时,但他以教学为重,坚持按计划讲课。在他老伴手术后的第二天,病人尚未脱离危险期,儿女们希望他留下守护亲人,但课程表上正排着他的课,此时刘纪麟的思想斗争十分激烈,但是他很快作出了选择,他说服了自己的儿女,对病人的照料做了必要的安排后,又匆匆地从医院赶回学校给学生们讲课。对此,学生感动地说: “刘教授真是一位心扑在党的教育事业上的人!”
刘纪麟就像一只春蚕,他把自己积累的全部知识和毕身精力都献给了学生和祖国的科教事业,在长达40多年的教学生涯中始终坚持言传身教、教书育人。他热爱教师职业,忠诚党的教育事业,1988年被中共湖北省委科教部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被中共湖北省委、省人民政府授予“为湖北在中部崛起而奋力拼博的先进人物”称号。1989年被国家教委、国家人事部、中国教育工会授予“全国优秀教师”称号。
改良种质勤耕耘 老骥伏枥谱新篇
为了不断提高玉米育种的水平,刘纪麟一直十分重视玉米种质改良的研究。早在留苏期间,他就以《乌克兰森林地带玉米育种原始材料的组建》 的论文通过答辩,获副博士学位。20世纪60年代初回国后,先后3次深入到鄂西山区和鄂东南地区调查征集玉米地方种质资源,并以这批资源为材料育成了金南10等一批优良自交系。
80年代初期,针对玉米大斑病和小斑病的流行,刘纪麟积极开展抗病育种研究。他指导研究生从印尼地方品种资源 “帕拉玛地” 中发现新的玉米抗大斑病基因HtNB。他领导的研究小组还证实,玉米数量性状的抗病性与质量性状的抗病性存在明显互作效应,提出了将单基因抗性导入高抗多基因背景以提高抗性稳定性的新观点。结合培养研究生,他和研究生一起还开展了玉米茎腐病抗性及抗性机理的研究和玉米大斑病组织病理学的研究,这些研究结果对于指导中国玉米抗病育种工作都起到重要作用。
进入80年代以后,年过花甲的刘纪麟并没有满足已经取得的成绩,针对中国玉米种质来源日渐狭窄、种质遗传基础趋于贫乏的现状,他积极倡导玉米种质改良。指导研究生在国内率先开展中国西南玉米地方种质的遗传变异和杂种优势群的研究,引起国内外同行的关注。在这些研究工作的基础上,他亲自组织和指导湖北省玉米育种协作组按照杂种优势模式创造了具有南方玉米特点的轮回选择群体WBM、WLS、LBM和LLS。为拓宽中国玉米种质的遗传基础,保证玉米育种事业的持续发展打下了基础。
在世纪之交,刘纪麟虽然已经退居二线,仍然十分关心21世纪玉米育种事业的发展。他身体力行积极为中青年骨干献计献策,争取为发展中国南方玉米生产作出更大贡献。
简 历
1926年3月5日 出生于河南省开封市。
1932—1937年 在武昌三小、五小、天门干驿小学、开封师范附小学习。
1938—1942年 在四川重庆初中、四川合川国立二中初中部学习。
1942—1945年 在四川江津国立九中高一分校学习。
1946—1950年 在湖北农学院农艺系毕业。
1950—1952年 任湖北农学院助教、辅导员。
1952—1955年 任华中农学院助教,讲师,中共总支委员,系支部书记。
1955—1956年 在北京俄语学院留苏预备部学习并兼任中共支部书记。
1956—1960年 在苏联基辅乌克兰农学院研究生班毕业,获副博士学位,学习期间兼任基辅中国留学生中共总支书记。
1960年底至今 任华中农学院 (华中农业大学) 讲师,副教授 (1978),教授 (1980),博士生导师 (1986)。其间1983年4月至1984年5月作为访问学者赴美国密苏里大学合作研究。
主 要 论 着
1 刘纪麟.乌克兰森林草原地带玉米育种原始材料的组建 (俄文) .农业科学副博士论文,1960
2 刘纪麟.玉米雄性不育系研究初报.见: 华中农学院宜昌分院玉米育种组编.遗传与育种,1976(5):18~19
3 刘纪麟.玉米群体改良与轮回选择.湖北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玉米资料选编,1979,9~17
4 刘纪麟.改进玉米雄性不育系杂交种育种的途径.见: 华中农学院玉米育种组编.湖北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玉米资料选编,1979,32~41
5 玉米遗传育种学编写组(刘纪麟为审编之一) .玉米遗传育种学.北京: 科学出版社,1979
6 西北农学院主编.作物育种学(刘纪麟主编其中各论第四章玉米育种).北京:农业出版社,1979种) .北京: 农业出版社,1979
7 李建生,刘纪麟.玉米对大斑病单基因抗性与多基因抗性互作效应研究,作物学报,1984,10 (3): 155~162
8 刘纪麟,熊秀珠,李建生.玉米雄性不育系杂交种华玉2号的育种过程.主要性状及栽培要点.湖北农业科学,1985 (11): 1~3
9 刘纪麟,熊秀珠. 两个优良的玉米雄性不育系唐徐Mo17cms和双Mo17cms,湖北农业科学,1985 (12): 1~3
10 徐尚忠,刘曙东,熊秀珠,刘纪麟.印尼农家品种 “柏拉玛地” 对玉米大斑病抗性的遗传.中国农业科学,1987,20 (3) : 48~55
11 夏涛,刘纪麟.玉米细胞质雄性不育性与组织抗氰呼吸关系的研究.中国农业科学,1988,21 (5): 39~43
12 夏涛,刘纪麟.玉米细胞质雄性不育的细胞学研究.作物学报,1989,15 (2):97~103
13 郑用琏,赖菁如,刘纪麟.应用玉米线粒体S类质粒对几种CMS胞质进行分类.华中农业大学学报,1990 (2): 129~133
14 赖菁如,郑用琏,刘纪麟.玉米CMS-S材料雄花育性不稳定性与线粒体S类质粒相关性研究.见: 植物遗传理论与应用研究讨论会论文集,1990
15 朱友林,刘纪麟.玉米镰刀菌茎腐病抗病性的初步研究.作物学报,1990,16 (2):131~138
16 刘纪麟.玉米育种学.北京: 农业出版社,1991
17 夏涛,刘纪麟.玉米细胞质雄性不育性与植物激素关系的研究.中国科协首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农科分册).1992,128~132
18 朱友林,刘纪麟.SOD和POX与玉米对大斑病菌抗性的关系,中国博士后首届学术大会论文集,1993,1 906~1 910
19 李建生,徐尚忠,赖菁如,郑用琏,熊秀珠,刘纪麟.对两个玉米雄性不育系的细胞质分类研究.作物学报,1993 (19): 156~164
20 夏涛,刘纪麟.玉米雄性不育胞质物理化学参数的研究.中国农业科学,1994,27 (4): 10~15
21 李学渊,刘纪麟.玉米胚乳突变基因与互作对籽粒成分的影响Ⅰ.对粒重,蛋白质含量及蛋白质组分的影响 .作物学报,1993,19 (3):218~226
22 潘家驹,张树榛,刘纪麟,周有耀.作物育种学总论.北京: 农业出版社,1994
23 李学渊. 刘纪麟.玉米胚乳突变基因与互作对籽粒成分的影响ⅢSU1基因与bt1、bt2基因互作效应及其利用价值.作物学报,1993,19(4):509~514
24 卢洪,郑用琏,李建生,刘纪麟.27个玉米地方品种的配合力与杂种优势群的研究 (英文),华中农业大学学报,1994,13(6):545~552
25 张祖新,郑用琏,李建生,刘纪麟.三峡地区10个玉米地方品种的遗传潜势.华中农业大学学报,1994,13(5):449~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