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人物研究

林葆(个人资料简介_简历故事_成就贡献)

作者:主编 时间:2023年01月04日 阅读:151 评论:0

1933—


林葆,土壤肥料学家。长期致力于肥料研究。自70年代后期开始主持全国化肥试验网工作,组织过全国氮磷钾化肥肥效、适宜用量和比例试验,完成全国化肥区划,布置了我国首批肥料长期定位试验。针对国产化肥特点,进行了碳酸氢铵、氯化铵的农化性质和高效施用技术研究。多次参加我国肥料发展的咨询、论证和技术政策的制订; 开展了钾肥和平衡施肥方面的多项国际合作。
林葆,1933年10月20日出生在浙江省衢县玳堰头乡的桂坞。1951年考入金陵大学农学院农艺系学习 (1952年院系调整改名为南京农学院),1955年毕业。同年9月到北京俄语学院留苏预备部学习俄语。1956年11月赴莫斯科季米里亚捷夫农学院的研究生院主修耕作学。1960年6月获农业科学副博士学位。同年9月回国,被分配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工作。“文化大革命”前他作为所长高惠民的科研助手,从事种植制度的试验研究。对我国种植制度进行调查,并在北京和河北新城(高碑店) 布置了不同茬口的定位试验,重点研究不同茬口对土壤肥力的影响。研究具有养地作用的豆科绿肥或豆科作物在轮作制度中的安插和利用冬闲地发展草木樨及种植早熟豌豆方面进行过探索。
1970年12月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下放山东后,林葆在科研组从事管理工作,经常到各农村基点了解情况,并且与省科委和省农业科学院有较多的联系,是所领导在业务上的参谋和助手。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迎来了我国科学的春天,林葆被安排在肥料研究室工作,并负责全国化肥试验网的研究。同年,他被评定为副研究员。1979年11月随土壤肥料研究所迁回北京。
中国农业科学院于1980年9月在北京主持召开了 “文化大革命” 后的第一次化肥网工作会议,针对当时我国化肥用量增加快,肥效下降,及氮磷钾比例不协调等问题,确定了在全国进行一次不同地区、不同作物施用氮磷钾化肥的肥效、适宜用量和配合比例试验和开展肥料长期定位试验等两项任务。此后,农业部下达了化肥网的专项经费,每两年左右召开一次工作会议,化肥网的工作逐步走上了正轨。1984年和1993年进行了阶段性总结,并出版了相应的着作。同时,化肥网接受了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的任务,完成了全国化肥区划,从宏观上我国化肥生产、分配和使用提供了依据。与此同时,他还与化工部门合作,组织碳酸氢铵和氯化铵两种化肥农化性质的研究,提出了安全、高效施用的技术; 配合国产硝酸磷肥的投产,进行了该化肥品种在我国北方的肥效和施用技术的试验。他多次参加我国化肥发展的咨询和技术政策的制订,强调在增加化肥生产量和进口量的同时,必须重视用好化肥及提高肥效和利用率的工作。他积极开展肥料方面的国际合作研究,在水稻施肥、钾肥和平衡施肥方面开展了工作,使我国平衡施肥的经验,在国际上得到一定程度的传播。
1982年2月他加入中国共产党。1985年7月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副所长,1986年任研究员,同年12月被国家科委和人事部授予 “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称号。1987年7月任所长到1994年2月。林葆还曾任农业部第五届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 (1992—1995),北京市人民政府科技顾问团第一至第六届顾问 (1984—1996)。1990年他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遴选为博士生导师,至今已培养硕士研究生5名,博士研究生8名 (5名在读)。他获省、部级科技奖7项,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国际奖2项。现任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常务副理事长,中国土壤学会、中国化工学会常务理事。

组织全国的氮磷钾化肥肥效、适宜用量和比例的试验


1957年全国化肥试验网成立,1958年开展了氮磷钾肥效,氮肥品种和磷肥品种比较,氮肥施用量、施用期的试验,当年完成田间试验351个,其中氮磷钾肥效试验122个,积累了一些资料。进入60年代后,我国化肥产量和用量增加很快,但化肥的氮磷钾比例严重失调。因此,在1980年9月召开的化肥网工作会议上确定,再进行一次全国规模的氮磷钾化肥肥效、适宜用量和比例试验。林葆在张乃凤指导下,主持了该项试验,负责拟订统一的技术规程、试验设计和试验报表。在1981—1983年的3年中,全国除台湾外的29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在水稻、小麦等18种 (类) 粮经作物上,共完成田间试验5086个,是迄今为止我国进行的一次规模最大的联合试验。试验结果证明了 “化肥肥效普遍下降” 的说法不很确切。从第一次氮磷钾三要素试验算起,40年来我国氮肥肥效大于磷肥,磷肥肥效又大于钾肥,这个总的趋势没有改变。氮肥肥效确有下降,但在不同地区、不同作物上下降程度不一。磷肥的效果在南方水稻上下降,而在北方小麦、玉米上不仅没有下降,还有所上升。钾肥的效果在南方趋于明显,在北方的果、菜和经济作物上开始显效,而在粮食作物上效果仍然不明显。同时,他和同事们还根据大量试验结果,计算了水稻、小麦、玉米、棉花等几种作物氮肥的适宜用量和氮磷钾比例,指出南方应注意调整氮钾比例; 北方应注意调整氮磷比例; 在中低产地区施用氮、磷肥,其肥效要高出高产区50%到1倍,提出要着重增加中低产地区的化肥施用量。这些结果成为80年代各地配方施肥和生产复混肥的主要依据。此项成果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并由他主编成 《中国化肥使用》 一书出版。

主持了我国首批肥料长期定位试验


在1980年9月的化肥网会议上,把肥料长期定位试验列为一项协作研究内容。通过长期定位试验,搞清土壤肥力和肥效在时间上的变化。到1993年超过10年 (含10年) 的试验有63个。林葆及其同事们将试验分为双季稻区 (长江以南)、水旱两熟区 (长江流域和四川)、旱作两熟区 (华北大部和西北部分地区) 和旱作一熟区 (东北、内蒙古和西北大部地区) 进行了总结,肯定了几乎所有农区,土壤氮素不足是养分的主要限制因子,增施氮肥可大幅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但是,连年单施氮肥,由于土壤中其他养分的耗竭,氮肥的增产作用迅速下降。北方地区氮磷配合,南方地区氮钾配合,在试验初期都与氮磷钾配合的产量相近,但不能持久。这些结果充分说明了平衡施肥的重要性。要达到每公顷每季5.25~6.0吨的产量,并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要施氮肥 (N) 150~180千克/公顷,施磷肥 (P2O5)45~75千克/公顷,有机肥30吨/公顷,并根据土壤钾素状况施用适量钾肥。经10年的试验还肯定了配合施用有机肥,土壤有机质和全氮明显增加,但氮磷钾化肥配合施用也能保持土壤的有机质和全氮含量,或略有增加趋势,也未观察到某些土壤物理性状的恶化。只有不合理的连年施用单一氮肥,才会引起土壤中养分失调和上述肥力指标下降。这些试验虽时间尚短,但数量多,分布广,它亦能体现出我国耕地多熟制和高强度利用下的作物产量和土壤肥力变化规律。这些结果已由林葆等人主编成 《长期施肥的作物产量和土壤肥力变化》 一书出版。此项成果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完成了全国化肥区划


在林葆等人主持下,首先从山东省化肥区划试点入手,从而推动了各省的化肥区划工作,历时5年完成了全国化肥区划。他们首先提出了化肥区划分区的原则和依据,即总体上突出化肥肥效的规律性,一级区反映化肥施用的现状的肥效特点; 二级区以种植业发展方向和今后对化肥的需求为主要依据。全国共划分为8个一级区和31个二级区。并按各区自下而上框算了到本世纪末的化肥需求量为3200万吨左右,适宜的氮磷钾比例为1:0.4:0.2。化工部规划局和商业部农资局都认为该区划是制订我国化肥发展规划和合理分配化肥的重要依据。山东省化肥区划和全国化肥区划均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并由林葆和李家康主笔,写成 《中国化肥区划》专着。经10余年的实践检验,该区划的分区合理,有重要参考价值。

研究了某些国产化肥的农化性质及高效施用技术


碳酸氢铵产量在较长一段时间占国产氮肥的50%以上,至今仍然是一种重要的氮肥。由于它含氮量低,化学性质不稳定,物理性质又差。林葆与原北京农业工程大学合作,研制了搅刀拨轮式的强制性排肥装置,解决了碳酸氢铵机施容易堵塞和架空的问题。并在1983—1986年在华北5省 (市) 的小麦、玉米上进行了碳酸氢铵撒施和机深施 (入土6~10厘米) 的对比试验共179个。结果表明,每千克碳酸氢铵 (以N计算) 撒施,增产小麦6.6千克,增产玉米7.6千克,而用机器深施可增产小麦12.8千克,玉米13.1千克,提高肥效近1倍。在北京用15N标记的小麦微区试验,碳酸氢铵深施氮的回收率可达58%~66%,比表施净增30%,而损失率下降到10%以下。此项技术得到大面积推广,成果获化工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针对我国发展联碱工业的副产品氯化铵日益增多,人们对施用氯化铵有疑虑。林葆参加主持了不同作物的耐氯极限,施用氯化铵后氯离子的去向,对土壤和作物产量、品质的影响研究,提出了含氯化肥的安全高效施用技术,为氯化铵打开了销路,提高了联碱工业的整体效益。
考虑到中量营养元素将成为平衡施肥的新问题,近年他和研究生一道开展了作物硫、钙营养,土壤硫、钙养分和硫、钙肥料的研究。

为我国化肥发展献计献策


林葆等人1980年就指出了我国化肥使用中氮磷钾比例失调及其产生的不良后果,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重视。1987年他参加了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组织的 “2000年化肥发展战略研究”。1983年和1996年他两次参加国家科委组织的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政策” 论证会,在1996年的会议上,他提供了 “关于化肥生产和施用中的若干技术政策” 的背景材料,并起草了 “化肥生产和使用” 技术政策。
进入90年代,人们觉察到我国化肥用量增加很快,而主要农产品,尤其是粮食产量未能相应增加,因而对提高化肥利用率和肥效问题引起普遍关注。1996年作为常务副理事长,他代表“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与 “中国化工学会”联合主持召开了 “提高肥料养分利用率学术研讨会”,会议纪要经姜春云副总理指示发给各地。同年,他还参加了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组织的“我国农业持续发展中的肥料问题和对策” 咨询组,参加完成了中国科学院给国务院的 “我国化肥面临的突出问题和建议” 的报告。1997—1998年参加了化工部经济技术委员会确定的 “提高我国化肥利用率的研究报告” 软科学研究课题,完成了相应的报告。1995年12月和1996年12月他两次参加国务院领导召开的农业科技专家座谈会,在会上提出必须十分重视用好化肥的建议。

积极参与国际合作成绩斐然


早在80年代初,林葆就多次在国际会议上介绍我国施用钾肥的经验,计算了我国农田养分投入产出中钾素的亏缺量,引起了国内外的重视,对中国—加拿大钾肥农学项目由南方向北方的扩展起了一定作用。他领导组建了 “中加合作土壤植物分析实验室”,和同事们一起引进了 “养分系统研究法”,经改进后已用于指导大、中、微量元素的测土配方施肥,应用面积达130多万公顷,该成果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在农业部和中国农业科学院领导的支持下,他促成了 “加拿大钾磷研究所北京办事处” 在土壤肥料研究所的建立,协助组建了北方14省的钾肥研究协作网。他还开展了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与国际水稻研究所,美国硫研究所等单位,以及挪威海德鲁公司,加拿大硫磺公司等厂商的合作。被聘为 “国际水稻土壤肥力和肥料评价网” 的中方协调人和顾问委员会成员、中加钾肥农学项目指导委员会成员等。他撰写的有关施用钾肥和平衡施肥方面的文章,作为中国的经验总结,已在国外得到传播和引用,提高了我国肥料科学在国际上的声誉。由于林葆 “在有效施用化肥研究方面的突出贡献和向农民有效推广这些技术”,1996年北美钾磷研究所授予他以该所退休所长命名的 “瓦格纳奖”; 1997年,国际肥料协会在北京授予他该年度 “国际肥料奖”。
林葆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的同事们一起,曾组织过国际学术会议7次。其中1988年他作为主席之一组织召开了 “国际平衡施肥学术讨论会”,有力地推动了平衡施肥在我国的开展,这次学术讨论会被誉为 “中国平衡施肥发展的 ‘里程碑’”。

简 历

1951年8月—1955年8月南京农学院学习。
1955年9月—1956年11月北京俄语学院留苏预备部学习。
1956年11月—1960年6月莫斯科季米里亚捷夫农学院学习,并获副博士学位。
1960年9月—1969年12月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
1970年1月—1979年12月山东省土壤肥料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科研组负责人。
1980年1月—1986年10月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肥料室主任、副所长。
1986年11月—1994年2月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博士生导师。
1994年2月至今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renwu/20230146063.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