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2—
廖延雄,兽医微生物学家。率先提出了鸡新城疫病毒的毒力与血凝的不一致性; 证实中药黄连和厚朴的提取物对动物病原微生物的抗菌作用; 还提出了接种病毒于鸡胚的简易方法和用噬菌体两管法作沙门氏菌的快速诊断; 在国际上首先报道了牦牛巴氏杆菌病; 在国内首先探讨了绵羊口疮和确定了绵羊肠毒血症的存在。为我国兽医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廖延雄,1922年4月9日出生于江西省安义县黄州乡果舍廖村。曾在南昌市实验小学、高桥小学读书,初中在南昌二中和南昌鸿声中学学习,高中在南昌一中、赣省中学学习。高中时代,见农村的牛死于牛瘟后,农民的惨痛情况,1938年高中毕业后,考入江西省立兽医专科学校。当时兽医在社会上的地位不高,亲友间颇有偏见,但廖延雄的父亲廖祚述颇为通达,认为兽医也是一门学问,一门科学技术,也需要有人学,并支持儿子学兽医。廖延雄在兽专学习一年后,1939年又考入国立中央大学农学院畜牧兽医系,1943年毕业,获农学学士。毕业后在四川省自贡市旭川中学任生物、英语教师一年。1944年8月起任国立中央大学农学院畜牧兽医系的兽医微生物助教,受盛彤笙教授指导。1946年夏,教育部在全国范围内考选公费留学生,廖延雄考取留美生,经一年准备,于1947年8月赴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 (Kansas StateUniversity)研究生院深造,主科为兽医微生物学,副科为兽医病理学。在L. D. 布什内尔 (Bushnell)教授指导下,从事鸡新城疫病毒研究,于1951年1月获博士学位。在美期间,廖延雄曾任堪萨斯州立大学中国同学会主席两年 (1948年8月至1950年7月),1949—1950年任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美国分会堪萨斯州区会秘书,并于1950年被美国荣誉农业社团Gamma Sigma Delta的邀请加入该社。1951年2月廖延雄离美返国,同年3月任南昌大学农学院畜牧兽医系教授。
1951年8月,廖延雄应其师盛彤笙院长的邀请,赴兰州西北畜牧兽医学院任兽医微生物学教授,1952年起兼兽医微生物学教研室主任,1956—1957年还兼过兽医系系主任,1958年学校改为甘肃农业大学,1979—1980年他兼学校科研处处长,1980年9月,离开甘肃调回江西。廖延雄在甘肃29年,除做好教学、进行科研外,还深入生产实际,解决牧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在此期间在国际上首先报道了牦牛的巴氏杆菌及其疾病; 国内首先探讨了绵羊口疮; 国内首先证实肠毒素存在及分类鉴定相应细菌而确定绵羊肠毒血症; 国内首先证实中药黄连、厚朴的提取剂注射于动物后有明显抗菌作用,且证明黄连抗菌作用与黄连中的小檗碱相关;国内首先提出噬菌体两管法用于病原诊断及有条件地用于检查病理材料中有无相应细菌存在; 为西北五省举办兽医微生物实验诊断人员训练班,参与制定全国统一的兽医微生物教学大纲,改编盛彤笙编写的兽医微生物实验指导,主编全国高等农业院校教材《兽医微生物学》; 招收研究生; 为中央农业部创办兰州兽医研究所献策;还从事过羔羊痢疾、绵羊链球菌病、马骡的棘豆草中毒、鹿的摆腰症 (缺铜症) 等研究工作,为揭开羊瞎眼病 (萱草素中毒)起了穿针引线的作用。1957年因受错误路线干扰,身处逆境而无法做更多应有的工作。
1980年9月,为解决夫妻两地分居问题,廖延雄被调回江西工作,协助筹建江西省科学院,任教授、研究员,兼任过副院长、院长。其间并做了一些兽医微生物学工作,如探索肠结肠耶辛氏菌,对肠球菌的研究,继续培养兽医微生物学硕士研究生。1985年6月被邀请参加在美国Notre Dame大学举行的第八届国际无菌研究讨论会。1985年11月应邀参加在新加坡举行的第四届国际兽医流行病学及经济学会议,中国微生物学会组团参加,廖延雄被推举为中国代表团团长。廖延雄曾兼任过中国微生物学会三届、四届理事、五届常务理事兼兽医微生物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现兼六届顾问。此外,还兼任过江西省微生物学会理事长。廖在国内外共发表论文40多篇,主译了 《国际病毒分类与命名》等。1990年廖获国务院第一批授与的有突出贡献科技人员奖励。1993年,任江西省科学院名誉院长,兼甘肃农业大学教授、江西农业大学教授、九三学社中央常委、九三学社江西省主委、全国政协常委、江西省政协副主席等职。
坚持科研,为兽医学的发展作贡献
鸡新城疫病毒的生物学性质研究 1947—1950年,廖延雄在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研究生院深造时,在以研究禽病及其病原微生物而着名的L.D.布什尼尔 (Bushnell)教授指导下,从事鸡新城疫病毒研究,以生物学方法证明了该病毒的血凝性与感染性系两种不同性质,并推测为两类生物结构支配着两种不同性质; 在操作方法上简化了病毒接种于鸡胚及从鸡胚中收获病毒液的操作方法,此简化操作法曾为美国同行专家称为 “标准方法”。
中药抗菌作用的研究 1951年上半年,廖延雄在南昌大学农学院畜牧兽医系任教时就开始对62种中药的抗菌性进行了研究。到甘肃工作后,继续研究中药的抗菌作用,提取了黄连素和厚朴水溶成分,并证实上述提取物不仅在试管内有抗菌作用,而且注射到天竺鼠体内也表现出有一定作用,开创了兽用中药提取注射制剂剂型。
首次确定牦牛、绵羊几种传染病并鉴定其病原 1953年春,廖延雄与赵纯墉、张秉彝、顾恩祥等在甘肃省夏河县首次确定了西北牦牛有传染性胸膜肺炎,并以马丁琼脂首次从西北地区分得此病原体,将培养物放在衬衣口袋内,以人体体温代替温箱培养成功。1953年夏,由于天祝县牦牛死因不明,甘肃省畜牧厅组织工作组赴现场,廖延雄、赵纯墉、张秉彝、李兆甲等确证为牦牛巴氏杆菌病,并分得菌株。该菌株可使当地旱獭 (哈喇) 人工感染而致败血症死亡。这是世界上第一篇关于牦牛巴氏杆菌病的文献,此菌株交给兰州兽医生物药品制造厂做菌苗。1954年廖延雄与甘盐池羊场兽医刘汝舟首次在我国报道了绵羊口疮;同年秋,与张秉彝报道了绵羊肠毒血症,揭开了春季及秋收时绵羊急性死亡之谜,是因魏氏梭菌所致,并获分离菌株。首次在我国证实了此病肠毒素的存在,分得菌株交给兰州兽医生物药品厂制菌苗,从而使牦牛巴氏杆菌病及绵羊肠毒血症得以控制。
国内首次提出利用噬菌体作快速诊断的两管法 1960年,甘肃农业大学畜牧场仔猪死亡很多,经廖延雄参与检查,确定系猪霍乱沙门氏菌所致。与此同时,他还分得此菌的噬菌体。噬菌体是寄生于细菌的病毒,比细菌小得多,只有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得见,但具特异性,能使相应的细菌裂解。因而人们已经利用噬菌体作细菌病的诊断。原常用的方法是将已经分出来的细菌用适当的噬菌体来检查,或将被检材料 (组织、粪便) 放到含某种噬菌体的营养液中看噬菌体是否增长。无论哪种方法都要用24小时以上,耗材料也较多。廖延雄研究出快速诊断法,即用两管营养液,一管含猪霍乱沙门氏菌的噬菌体,另一管不含。将被检组织小块,每管各放一块,置37℃下观察,不含噬菌体的一管出现混浊而含噬菌体的一管仍保持清亮时,即可作有猪霍乱沙门氏菌的诊断,耗材料就是这两管,最快的情况6小时可得结果,有快速高效的实用价值。但此法不能用于粪便或污染严重的组织材料。
参与羔羊痢疾的研究 西北地区普遍存在初生羔羊下痢,发病多,特别是细毛羊,为害严重。1949年冬,西北军政委员会拨专款指定兰州兽医学院派人从事此项研究。当时研究人员按照英国Dalling氏羔羊痢疾研究模式进行工作,分得了毒力强大的魏氏梭菌8704株并制成疫苗,但生产问题仍继续存在。后根据西北大区畜牧部的意见,1953年成立西北羔羊痢疾研究组,由廖延雄、杨圣典任正副组长。从1954年春初到1957年春,廖延雄、杨圣典等投入此项工作达4年之久,预防问题一直未解决。1957年因错误路线的干扰此项研究被迫终止,廖延雄对此既内疚也感到遗憾。之后他仍认为应该继续研究,并写了 “应重视羔羊痢疾研究工作”及 “再谈羔羊痢疾”等文章,提出了西北羔羊痢疾病因是多种的,有传染病(细菌、病毒),也有营养、管理等问题,供后继者参考。
探索肠结肠耶辛氏菌 日本、印度和前苏联均多次报道了人的肠结肠耶辛氏菌的感染,动物亦有之。1980年,廖延雄指导研究生吴国凤在江西从腹泻婴儿、猪分得此菌,并从国外引进此菌各血清型的标准株,将在江西分得的菌株定了血清型。由于肠结肠耶辛氏菌(简写为Ye)O9血清型与布鲁氏杆菌的血清学交叉反应极为严重,而我国人畜布鲁氏杆菌病存在,故李祖盛与廖延雄在前人基础上进行了工作。他们的研究不仅复证了牛、羊、猪三种布鲁氏杆菌与YeO9有严重的血清学交叉反应,而且发现三种布鲁氏杆菌还与YeO22、YeO28、YeO45有不同程度的血清学交叉反应,但不如与YeO9那么严重。比较各种鉴别方法,以间接血凝为佳。
国际上首先探讨羔羊肠球菌与疾病关系 廖延雄在研究羔羊痢疾过程中发现,肠球菌既是羔羊肠道中的正常菌群,又常在病羔、死羔内脏中获得,并以实验证明肠球菌对魏氏梭菌、大肠杆菌的毒力有影响。1986年,廖延雄与王晓春还证明了不同动物(小白鼠、小鸡、苍蝇) 的肠球菌,交互定居性能及其可致病性,即一种动物的肠球菌是否可以在另一种动物的消化道定居下来和能否引起他种动物的疾病。
主编高校 《兽医微生物学》
1955年,农业部召集全国各兽医专业的主要教师在北京开会,制定我国兽医专业的教学计划及各专业的教学大纲。其中兽医微生物学的教学大纲由廖延雄牵头制定。要求其内容结合我国实际,其水平在当时不亚于苏联和美国。之后,农业部又委托廖延雄领导下的西北畜牧兽医学院兽医微生物学教研室,主编包括实习实验在内的兽医微生物学教学法指导书,印发给有关农业高校,作为参考。40年代初起,国内采用的兽医微生物实习指导书是盛彤笙、朱晓屏编写的,1948年印出第二版,廖延雄曾结合工作在第一版和第二版上书写了许多补增内容,到1955年,廖延雄向盛彤笙提出修订第二版,书名改为实验指导而不是实习指导,不仅可供教学还可供从事兽医微生物实际操作的同行参考,由于增补、修订的材料大部分现成,在注意编排、文字、图表的基础上,在全教研室的协作下,廖延雄很快就拿出了新稿,经盛彤笙认真审阅,第三版由南京畜牧兽医图书出版社于1957年印出发行。由于内容丰富全面(字数约比第二版增1倍),又很实用,售完后曾重印,此书不仅促进了当时的教学,且对提高兽医微生物实验水平也起了作用。
张泉鑫
简 历
1922年4月 9日 生于江西省安义县。
1938年8月—1939年7月 在江西省立兽医专科学校学习。
1939年9月—1943年7月 国立中央大学农学院畜牧兽医系学习毕业,获农学士学位。
1943年8月—1944年7月 任四川省自贡市旭川中学英语、生物教员。
1944年8月—1947年7月 任国立中央大学畜牧兽医系兽医微生物助教。
1947年9月—1951年1月 在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研究生院学习,获博士学位。
1951年3月—7月 任南昌大学畜牧兽医系教授。
1951年8月—1980年8月 在甘肃省兰州兽医学院、西北畜牧兽医学院及甘肃农业大学任兽医微生物学教授,1952年起兼兽医微生物教研组主任,1956—1957年兼兽医系系主任,1979—1980年兼学校科研处处长。
1980年9月至今 任江西省科学院教授、研究员,初兼副院长,后兼院长,现兼名誉院长。
主 要 论 着
1 廖延雄,林世流. 南昌数种重要的家禽内寄生虫病. 畜牧与兽医. 1951,2 (6): 140~141
2 廖延雄,林世流.62种中药抗菌性的研究.西北畜牧兽医学院校刊.1951(4): 5~9
3 廖延雄. 鸡新城疫病毒之血球凝集诊断法. 畜牧与兽医. 1953,4 (3):72~74
4 Liao Y. S. (廖延雄),Bushnell L. D.,Gainey P. L.,The Structure of the Newcastle Disease Virus. Trans. Kans. Acad. Sci.,1953,56:227~233.
5 Liao Y. S.,Bushnell L. D.,Eisenstark A. . A Simplified Technique for virus Inoculation in Chicken Embryo. Trans. Kans. Acad. Sci.,1953,56: 74~77
6 廖延雄,赵纯墉,张秉彝等. 由巴氏杆菌所引起牦牛之出血性败血性病例报告. 中国畜牧兽医杂志. 1954 (4): 158~162
7 廖延雄,张秉彝. 绵羊肠毒血症病例报道. 中国畜牧兽医杂志. 1954(1): 9~11
8 廖延雄. 黄连及厚朴抗菌作用之研究. 药学学报. 1954,2 (1): 5~16
9 廖延雄,刘汝舟. 西北绵羊 “口疮” 之初步观察. 中国兽医杂志. 1955(6): 258~261
10 盛彤笙,朱晓屏,廖延雄等. 兽医微生物实验指导. 第三版. 南京: 畜牧兽医图书出版社,1957
11 张秉彝,廖延雄,张思敏. 由牛病沙门氏菌所致山羊疾病研究.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1962 (8): 54~56,67~71
12 廖延雄. 以噬菌体作猪霍乱沙门氏菌病理材料的快速诊断.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1964 (14): 47~49
13 廖延雄主编. 兽医微生物学. 第二版. 北京: 农业出版社,1980,1991
14 廖延雄, 邱兆,林志骞等. 甘肃省羊链球菌病实验研究报告. 青海畜牧兽医杂志. 1982 (1): 52~58.
15 吴国凤,廖延雄. 肠结肠炎耶辛氏菌研究. 江西省科学院院刊. 1984,2(1): 1~20
16 廖延雄. 应重视羔羊痢疾的研究工作. 中国兽医科技. 1984 (10): 8
17 Liao Y. S. Enterococci in Lambs. Progress in Clinical and Biological Research,vol. 181: 221~223,Alan R. Liss Inc.,New York,1985
18 韩松林,廖延雄. 我国猪病链球菌分类鉴定之研究. 江西科学. 1985,3(2): 10~28
19 李祖盛,廖延雄. 肠结肠炎耶尔辛氏菌血清型O9与布氏菌免疫学交叉反应的研究. 江西科学. 1985,3 (3): 59~64
20 王晓春,廖延雄. 异源肠球菌定居的初步探讨. 江西科学. 1986,4(4): 20~25
21 李祖盛,廖延雄. 肠结肠炎耶辛氏菌与布氏杆菌血清学交叉反应. 江西科学. 1986,4 (2): 7~25
22 李祖盛,廖延雄.肠结肠炎耶辛氏菌与布氏杆菌血清学交叉反应的鉴别.江西科学. 1986,4 (3): 16~32
23 王晓春,廖延雄.葡萄球菌蛋白A协同凝集与兰氏分群法的相关性及其意义. 江西科学. 1986,4 (2): 26~32
24 Liao Y. S. Some Animal Disease Control in China. Proc. 4th Intern.Symposium in Vet. Epidemiology and Economics. 1986: 193~194
25 Liao Y. S. Ovine Streptococcosis. Ibid. 1986:300~301
26 王晓春,廖延雄. 人、鸡、鼠、蝇消化道肠球菌的分布及其特征. 江西科学. 1987,5 (4): 1~17
27 廖延雄. 再谈羔羊痢疾. 中国兽医科技,1988 (8): 55~56
28 廖延雄. 新的人畜共患病——莱姆病及其新种病原体——波氏疏螺旋体. 江西畜牧兽医杂志. 1992 (1):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