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人物研究

李宗道(个人资料简介_简历故事_成就贡献)

作者:主编 时间:2023年01月04日 阅读:126 评论:0

1914—


李宗道,农业教育家,苎麻专家。苎麻科学主要奠基人。最早开展苎麻生物学基础研究,发现苎麻纤维位于维管束鞘和苎麻纤维细胞由复合型细胞构成;倡导苎麻良种区域化,在湖南建立9个优质麻基地县,促进苎麻生产向产业化发展,并为国家培养大批麻类科技人才。
李宗道,1914年11月23日出生于江苏省南京市一个普通职员家庭,原籍上海市郊区。1930年在初中二年级读书时,父亲病故,经父亲的好友夏应堂解囊相助,才得以继续学习。1934年上海光华大学附中毕业后,他考入南京金陵大学农学院,主系农艺,辅系农经。1937年日本侵略军大举入侵,他又一次陷入困境。这时金陵大学迁往四川成都,他只得带着母亲逃难到成都。为了养家糊口,他到处打工,省吃俭用攒得一点钱,又回到学校念书。后来金陵大学等5所大学成立了学生自助组织——学生公社,他由学生公社推荐到成都基督教青年会夜校教英语,从此他白天在大学听课,晚上到青年会夜校讲课,两地相距30多华里,往返奔波,风雨无阻。他就是这样辛辛苦苦地半工半读,终于在1942年结束了马拉松式的大学生涯。
大学毕业后,经老师保荐他到行政院善后总署农业委员会工作,两年后升为技正。1947年应聘到国立南京大学农学院任副教授,翌年升为教授。1949年回到上海光华大学任农事试验场场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全国高等院校进行调整,李宗道应聘到湖南农学院任教。刚来学院报到时,党委书记兼院长李毅之对他说: “到湖南工作要了解湖南,搞农业的要了解农村,你是大城市来的,应先到农村去蹲点。” 李宗道脱下西装,第二天就去大通湖农场。此后,他到麻类种植区长期蹲点三次,每次一年。李院长的谈话和三年的农村实践,对他思想感情的转变和为生产服务方向的确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李宗道来湖南农学院时才37岁,是全院最年轻的教授。他考虑到世界苎麻的优势在中国,而中国苎麻的优势在湖南。虽然苎麻是重要经济作物,但当时苎麻科学研究还是一片空白,大有发展前途,因此选定苎麻作为终身事业,立志在这块处女地上开花结果。
正当李宗道干劲十足地进行教学、科研,并取得一个又一个成果的时候,1957年他被错划为 “右派分子”。突然的打击使他一时感到茫然,但坚强的事业心让他很快振作起来,又埋头到工作中去,决心用事实来证明自己。1963年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农业科学十年规划会议”,农业部根据李宗道在全国麻作研究领域的成绩和声望,推荐他参加了这个盛会,会议决定由农业部在全国高等院校设置麻类和烟草两个研究室,其中麻类研究室设在湖南农学院,并指定李宗道任研究室主任。这次会议使他看到了农业科学壮丽的发展前景以及党和国家对自己的器重,从而更坚定了努力工作的决心。尽管以后在“文化大革命” 中他的研究室被撤销,仪器设备被分掉,从全国搜集的300多个珍贵的苎麻品种资源被挖掉,李宗道身心也受到冲击,但他对共产党的信念,对苎麻事业的追求却毫不动摇,自觉抓紧时间,白天坚持搞科研,晚上勤奋写着作,经常工作到深夜。他深信科学的春天一定会再次到来。
1978年李宗道被错划的 “右派” 得到彻底平反,麻类研究室也恢复起来,并于1985年经省政府批准,研究室升格为苎麻研究所,由李宗道任所长。1987年他成为全国苎麻学科唯一的博士生导师。
经过李宗道几十年的努力,湖南农业大学成为全国麻作技术人才培训中心和苎麻科技研究中心。李宗道先后为全国已培养麻作专业人才近千人,其中本科和专科生100余人、硕士生4届7人、博士生11届15人,现在仍有在读博士生8人,博士后2人。李宗道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曾获国家、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0项,创造了显着的经济效益。1989年在长沙召开的首届国际苎麻学术讨论会上大家公认中国的苎麻科学研究水平居国际领先地位,这和李宗道的毕生努力是分不开的。
李宗道的工作成绩得到了党和政府的肯定和赞赏。1990年他荣获国家教委、农业部、林业部颁发的 “在支农扶贫和为农林生产服务中成绩突出” 的荣誉证书和奖金; 同年9月首批享受国务院批准发给的特殊贡献津贴; 1996年获首届 “湖南省科技之星” 荣誉称号。
李宗道除校内职务外,还担任了 “八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农业综合实验区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高级顾问、湖南省政协常委、湖南省苎麻系列开发领导小组顾问、湖南省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顾问、湖南省科技专家顾问委员会委员、九三学社湖南省委委员等职。他在担任这些职务和工作之时,积极向国家和省有关部门提出各种建议。

苎麻学科的主要奠基人


苎麻在中国已有五千年以上的栽培历史,但有关苎麻的科技资料极少,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仅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万有文库》 中有一本小册子《种苎麻法》,全书不过2万多字,其中不少还是日本的资料。李宗道为了搞好教学,更为了使中国苎麻科技水平跃居世界领先地位,决心充分利用湖南在苎麻生产上的优势发展科学技术。为此,他一方面深入麻乡,向麻农学习,总结中国几千年来积累的生产经验; 另一方面有计划地开展系列的科学研究。50多年来,在他的主持和参加下,对苎麻的形态解剖、纤维发育、生理生化、遗传育种和良种繁殖、高产优质栽培、生物技术、综合利用等方面,从理论到技术、从宏观到微观进行了广泛而系统的研究,积累了大量的科学数据和资料,撰写了众多的论文着作,并进一步向高科技领域探索,使苎麻发展成为一个学科。
李宗道是最早从事苎麻生物学基础研究的专家,在很多方面填补了这一领域的空白。他和同事们通过形态解剖、纤维发育的研究,发现和提出了苎麻纤维位于维管束鞘以及苎麻纤维细胞是复合型细胞的新观点,纠正了国内外专家、学者长期以来认为苎麻纤维位于韧皮部以及苎麻纤维是单细胞的传统看法。他率先对苎麻生长发育规律进行研究,摸清了苎麻群体与个体、地上部与地下部、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矛盾统一关系,为改进苎麻栽培技术、实现高产稳产提供了理论依据。他十分注意针对生产中的问题进行技术改进研究。为了改变中国苎麻品种混杂和品质下降的状况,他从全国260多个地方品种中筛选出 “芦竹青”、“黄壳早”等良种,为苎麻良种区域化提供了种源。针对苎麻“高产优质不能两全” 的传统观念,他提出 “三高一低” (即高产、高质、高抗性、低含胶量) 的育种目标,并经过13年的努力,在全国最早培育出两个高产、优质、抗花叶病、低含胶量的新品种湘苎3号、湘苎4号,解决了苎麻品种高产不优质、优质不高产的矛盾。其中湘苎3号1997年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并成为全国唯一列入国家级科技成果推广计划的苎麻新品种。他重视苎麻高产优质栽培技术的研究,重点对土壤条件、氮、钾、钙肥、微肥、收获期等进行试验,证明钾素和有效硼能提高纤维质量、降低含胶率; 偏施氮肥会降低纤维质量。为了充分利用苎麻资源,增加麻农收入,他与有关单位协作,开展苎麻副产物综合利用与开发研究,先后开发出苎麻叶饲料、苎麻骨人造板、苎麻根兽用抗菌药、苎麻骨壳食用菌培养料等产品。他预见到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巨大潜力将对苎麻学科产生积极影响,从80年代起就指导硕士生、博士生运用生物技术研究苎麻育种、繁殖的新途径,现在已在苎麻组织培养、花药培育、原生质体培养再生植株、体细胞杂交、孤雌生殖诱导等方面在全国首先取得成功。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李宗道在科学研究上获得了一些国内外领先的成果。
李宗道出版着作27本,发表论文200多篇,《苎麻与黄麻》、《苎麻栽培生物学基础》、《麻作的理论与技术》、《麻类形态学》、《苎麻生理生化与遗传育种》、《苎麻生物技术研究进展》等着作都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其中 《苎麻与黄麻》 已被国家科委列为对外文化交流专着,《苎麻生物技术研究进展》则集中展示了李宗道近年的研究方向和成果。

首倡并大力推行苎麻良种区域化


70年代初,李宗道到全国苎麻主产省、区调查,发现普遍存在着苎麻品种 “多、乱、杂” 的情况,原麻品质大幅度下降,直接影响到苎麻纺织品的质量和出口创汇。1978年8月他在四川省达县召开的全国麻类作物学术讨论会上首先提出 “实行苎麻良种区域化” 的建议: 在品种普查的基础上,按一乡 (县) 一个品种的要求,用无性繁殖的方法发展良种苎麻,逐步改造和淘汰混杂老麻。实行良种区域化后,就可以向纺织厂提供大批量的、纤维支数基本一致的优质原麻,有利于原麻脱胶和提高纺织产品质量、档次。
之后,他考虑到传统的苎麻分蔸无性繁殖法,繁殖系数只有4~6倍,无法适应品种区域化的要求。因此,他立即组织研究快速无性繁殖技术,终于研究成功切芽繁殖、嫩梢扦插、组织培养等快速无性繁殖新技术,繁殖系数分别提高到100倍、1 000倍、10 000倍,为实现苎麻良种区域化准备了技术条件。
1983年底湖南省政府根据李宗道的建议,决定在全省主产麻区实行苎麻良种区域化,省政府和地方共投资1 080万元。李宗道亲自带领全所科技人员和省经济作物局的干部一起,长期深入麻区,召开会议,向各级干部宣传,培训农民技术骨干。从1984年4月至1985年5月的一年时间里,他组织召开各种会议957次,参加人数10.7万人次,举办技术培训班779次,参加培训17万人次。至1986年相继在南县、汉寿、沅江、大庸、浏阳等9个苎麻基地县,用快速无性繁殖新技术发展良种区域化苎麻45万亩,两年共实现产值达10亿元。由于及时提供麻纺厂优质原料,使湖南省苎麻产品出口创汇从常年的2 000万美元陡增到1987年的1亿美元,居当年全省工农业产品出口创汇首位。由他主持并参加完成的 “苎麻品种区域化及快速无性繁殖新技术的研究与推广” 项目被评为1985年湖南省十大科技成果之一,获1986年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积极为农村脱贫致富服务


李宗道经常下乡,对农民有深厚的感情。他常讲: “我们搞农业科技的,就应该为农村脱贫致富服务。” 1983年全国苎麻生产处于低潮,1984年各地发生挖毁麻田问题。这时他得到可靠信息: 国际市场上苎麻产品再度走俏,苎麻纱、苎麻布价格分别上涨3倍和7倍。他立即向省政府领导和有关部门汇报,给苎麻主产县领导写信,同时给电台、报纸写文章,反复宣传,呼吁各地麻区不要挖麻,要尽快发展苎麻。他还亲自深入麻乡,用快速无性繁殖新技术帮助麻农迅速扩种新麻。凡是按他的建议抓紧发展苎麻的地县都增加了收入,群众很快富起来。南县河口乡1984年人均收入就增加140多元,到1985年种麻的万元户占全乡的80%。沅江县1985年仅苎麻收入就达1.1亿元,居农业收入第一位,当年全县农民人均收入860多元,其中苎麻收入占600元。李宗道一时成了湖南麻区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麻农称他为 “财神爷”。
1986年中央和湖南省政府发出开发武陵山区的号召,他考虑当地的苎麻优良品种 “黄壳麻” 是纺织高档产品的好原料,发展黄壳麻是致富的好门路,就在湖南省大庸市召开的开发武陵山区的会议上提出在武陵山区建立优质黄壳麻基地、开发系列产品的建议,得到参加会议的农业部长和湖南省政府领导的赞赏。为了落实这个建议,他不顾74岁高龄,带领技术队伍,长途跋涉到龙山、永顺、大庸、慈利等县、市指导优质麻基地建设,并在大庸举办苎麻技术培训班,亲自上台讲课。
1988年中央和省政府决定开发湘南贫困山区,他是九三学社湖南省委成员,就组成湖南农业大学九三学社赴湘南科技开发工作组,同时联合苎麻研究所及其他协作单位,确定了9个科技开发项目,供湘南各地、县选择,促使这个地区尽快脱贫致富。

为发展苎麻产业化献计献策


李宗道认识到,苎麻生产的发展直接受纺织工业和外贸出口的制约。要使中国的特产苎麻在全世界大放光彩,仅仅关心苎麻种植业是不够的,必须使整个苎麻产业协调发展。
新中国成立初,中国苎麻以手工纺织夏布为主,技术设备落后,生产效率低,产品粗糙,市场有限。从20世纪50年代起,李宗道曾多次向湖南省政府有关部门建议: 苎麻纺织必须向以现代纺织工业为主的格局转变。该项建议得到了采纳。从60年代开始,湖南省相继建成株洲、益阳、洞庭三个现代化苎麻纺织印染厂,成为全国苎麻纺织业的三大支柱,使湖南的苎麻纺织业跃居全国首位。
1983年他又向湖南省政府建议设立纺织专科学校,为湖南培养麻纺人才。省政府很快作出决定,在湘潭基础大学的基础上成立省纺织专科学校,另设立苎麻技工学校一所,以满足需求。
李宗道一向认为苎麻纺织品不能过分依赖国际市场。当他了解到内销市场难以打开局面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税率过高 (达到18%),加上原麻流通中间环节加价太多,因而使麻织品销售价太高,群众难以接受时,他在1983年3月向湖南省原第一任省长、中顾委副主任王首道写了 “发挥湖南省苎麻纺织工业优势”的报告,提出降低苎麻纺织品税率和减少原料流通中间环节加价的建议。后经中央和湖南省政府研究决定,将苎麻纺织品税率降至3%,棉麻公司原麻交厂加价降至15%。这两个问题的解决,对苎麻纺织工业的发展起了很大促进作用。
湖南实行苎麻良种区域化后,李宗道考虑要使苎麻的原料优势变为商品优势,必须把苎麻行业的农、工、贸各方面加以协调以至联合起来。于是,他一方面建议在省政府成立协调机构,以便把苎麻行业农、工、贸各部门的工作统一在省政府的领导之下,省政府据此成立了湖南省苎麻系列开发领导小组,每年提供100万元专项经费; 另一方面,他多次向原纺织工业部、省政府领导、省计委、省科委、省纺织厅提出建立苎麻农工联合研究、开发机构的建议。1985年经国家科委和省政府批准,投资1 600万元,联合国工业开发组织资助100万美元,在长沙成立了面向全国的 “苎麻技术研究中心”,由湖南苎麻纺织研究所和湖南农业大学苎麻研究所联合组成,这对研究开发苎麻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及时沟通国内外信息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接着,1987年他又向主管工业的副省长提出大中型麻纺厂应建立自己的苎麻原料基地的建议,以保证原料来源和质量的稳定,不断提高麻纺织品的质量和档次。1990年根据他的建议在主产麻区南县成立了全国第一个农工商联合的苎麻产业协会,湖南省的洞庭、益阳等苎麻纺织厂和当地中、小麻纺厂分别与南县的一些乡签订合同,建立优质苎麻基地,实行厂、乡挂钩,有力地推动了全省苎麻产业化的进程。

顽强拼搏 教书育人


李宗道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有强烈的事业心。他选择苎麻作为终身事业后,立志要使中国的国宝——苎麻光耀全球,学术上世界领先,产品称雄国际市场。他虽经历坎坷,但从未放松对苎麻事业的追求。在逆境中,他一如既往,一心扑在科研上,条件困难,自己想方设法克服; 没有助手,把小女儿带着帮忙。收麻时最紧张,他清晨带两个馒头当午饭,一直干到天黑才回家。晚上又抓紧时间写书,将麻区群众几千年积累的苎麻种植经验和自己多年的科研成果和平时积累的资料进行整理、归纳和总结。可是,着作出版时又遇到了困难,他的专着 《麻作的理论与技术》 从开始写作到出版发行,就几经曲折,历时近30年,共写了三次。第一稿写成是在1957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已同意出版,不久他被错划 “右派”,出版社劝他不用李宗道这个名字出版,他不同意,书稿退了回来。到60年代,科学技术有很大发展,他将书稿又重写一次,学校仍不同意出版。这时中央派王震同志到湖南解决知识分子中 “右派” 的工作问题,李宗道在王震找他谈话时汇报了这本书的遭遇。王震说“右派不可能写这样的书”。湖南省委书记张平化看了书稿后批准出版。不料 “文化大革命” 开始了,出版社瘫痪,书又没出成。到70年代,他又将这本书再写一次,使这本专着内容更加充实,全书达60万字,既有理论又有技术,不久,他的右派问题得到彻底平反,这本书最终得以出版。他在逆境中共写了4部专着,120万字。
李宗道深深体会到,麻类事业的发展,只靠少数几个人孤军奋战是不行的,必须大量培养人才。他不满足于给农学专业上几节麻作课,决心培养大批专门麻作人才。“文化大革命” 前,由于他的争取,为农业部办委培班2次,为中南区农业局办委培班1次,为湖南省农业厅办委培班1次,共培养麻作技术干部800多人。不久农业部同意湖南农学院设置四年制、三年制麻作专业,共招收本、专科生两届,培养100余人。80年代以前全国各地麻作技术干部绝大多数是他的学生,并都已成为各省的专家和生产战线的骨干,对推动全国麻类科研、生产起了很大的作用。“文化大革命” 后,为把耽误的时间夺回来,李宗道于1987年不顾年事已高,毅然申请带博士研究生,至今他仍在为国家培养高级专业人才操劳。
李宗道治学严谨,教书认真,每堂课他都要提前作好准备,并自备一块小黑板,把要讲的重点事先写在上面,既便于学生记笔记、抓重点,又节省了课堂黑板书写的时间。为了搞好教学和科研,他每年都要用累计约3个月的时间泡在图书馆里,把当年国内外新的有关科技资料浏览一遍,掌握麻类作物与相关学科的最新成果和学术动向,因此每次讲课都有新内容,深受学生欢迎。
他培养本科学生和研究生,重点抓 “三基”,即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基本技能,使学生打下坚实基础。为了提高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的素质,他聘请基础理论课和有关学科的教授组成指导小组,对研究生进行多学科集体培养,以扩大基础理论知识面和提高综合运用各项技术的能力。他经常给研究生压重担,让他们承担高科技项目,安排他们下麻乡进行专题调查,要求毕业时不仅要拿出一篇高水平的论文,而且要拿出有份量的科技成果,使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农业中发挥更大作用。
李宗道是一位有贡献的农业科学家和教育家。他在回忆自己成长的历程时经常深情地说,他能够成为有所作为的苎麻专家,完全是党培养和教育的结果。一开始是党教育他走与工农结合的道路,不仅改变了立场、思想、感情,也帮助他进入了中国几千年形成的博大精深、丰富多采的苎麻知识的殿堂。困难的时候,又是党在关怀和支持他,给他创造了向科学进军的条件,从而更加激励他为事业拼搏的信心和勇气。每当他回想起1963年农业部电报通知他去北京参加中共中央召开的全国农业科学十年规划会议时,更是激动不已。当时他头上还有顶 “右派” 帽子,可是,党中央还是信任他。党的信任和关怀使他铭感肺腑,他决心把自己的一切献给党,献给祖国的苎麻事业。他现在虽已85岁,仍孜孜不倦地奋斗在教学、科研第一线,用他自己的话说: “要用加倍的努力和更多更大的成绩回报党和祖国”。

简 历


1914年11月23日 出生于江苏省南京市。
1931—1934年 在上海光华大学附中读高中。
1934—1942年 在南京金陵大学农学院农艺系、农业经济系学习。
1943—1946年 任国民政府行政院善后总署农业委员会技正。
1946—1949年 兼任国立南京大学农学院农艺系副教授,教授。
1949—1951年 任上海光华大学农事试验场场长。
1951—1984年 任湖南农学院农学系教授。
1956年 参加九三学社。
1963—1984年 兼任湖南农学院麻类研究室 (农业部设置) 主任,教授。
1985—1992年 任湖南农业大学苎麻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1992—1998年 任湖南农业大学苎麻研究所名誉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导师。

主 要 论 着


1 李宗道.苎麻和黄麻.北京: 科学出版社,1957
2 李宗道等.苎麻阶段发育分析.农业学报,1957,8 (3): 347~360
3 李宗道.苎麻栽培生物学基础.长沙: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62
4 李宗道等.苎麻生长发育中一些生理规律的研究.作物学报,1962,1(3):293~302
5 李宗道.苎麻栽培技术与生理关系.中国农业科学,1962 (8) : 23~26
6 李宗道等.苎麻分株规律和控制途径的探讨. 中国农业科学,1963(6):41~44
7 李宗道.黄麻栽培生物学基础.北京: 科学出版社,1964
8 李宗道.麻作的理论与技术.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
9 李宗道等.苎麻组织培养及其快速繁殖上的应用.中国农业科学,1982(2):1~8
10 李宗道等.苎麻土壤微生物与纤维产量、质量关系的初步研究.微生物通报,1984,11 (4)
11 李宗道.苎麻高产栽培技术.长沙: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
12 李宗道,胡久清.麻类形态学.北京: 科学出版社,1987
13 李宗道.苎麻生理生化与遗传育种.北京: 农业出版社,1989
14 李宗道.苎麻品种区域化及快速无性繁殖新技术的研究与推广,湖南农学院学报,1989年增刊,83~90
15 李宗道.李宗道苎麻研究学术文集 (中英文版) .长沙: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16 卢浩然,李宗道. 中国麻类作物栽培学.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1993
17 钟爱平,李宗道.苎麻诱导无融合生殖及其胚胎学初步研究.作物研究 (增刊),1994(3):70~78
18 李宗道.苎麻生物技术研究进展.长沙: 湖南科技出版社,1996
19 陈喜文,李宗道等.苎麻原生质体培养及植株再生.植物学报,1996(2):118~122
20 熊兴耀,李宗道等. 苎麻原生质体再生植株及其影响因子的初步研究.农业生物技术学报,1996,4(2):147~152
21 王春桃、李宗道等.苎麻施钾效应的研究. 中国农业科学,1996 29(2):67~72
22 崔国贤,李宗道.苎麻不同基因型钾营养特性的研究.农业现代化研究,1995 (5):181~184
23 李宗道等.苎麻年循环光照阶段的分析.农业学报,1995 (4):407~415
24 李宗道.当代苎麻高产栽培.上海: 上海科技出版社,1997
25 李宗道等.走农、科、工、贸产业一体化之路.麻纺织技术,1997(3):41~42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renwu/20230146060.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