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人物研究

李永昌(个人资料简介_简历故事_成就贡献)

作者:主编 时间:2023年01月04日 阅读:156 评论:0

1930—


李永昌,土壤学家,农业教育家。70年代从事土壤调查理论与技术的研究,提出生产大队地块土壤图的测绘,农用土地生产力分级等理论方法和技术措施。80年代在山东农业大学创建了土地资源专业,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在任山东农业大学副校长期间,对科技成果的转化与推广、科技管理和行政工作的改革作出了贡献。
李永昌,1930年5月9日生于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南全福庄一个农民家庭。少年时代,正值抗日战争时期目睹同胞遭受日本侵略军的奴役。自幼就怀有对侵略者的强烈义愤和对穷苦农民的深切同情,抱着兴农强国的愿望求知苦读。1948年家乡获得解放,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有幸进入高等农业院校学习。他一方面如饥似渴地学习农业科学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积极参加学校的各项政治活动,自觉接受党的教育,逐步建立起正确的政治观、树立了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和世界观。1949年10月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就投身于学生活动,担任学生会主席、市学联委员、市各界人民代表、省和华东学生代表等工作。在农村经济调查及各项运动中,都受到好评或表彰。
1952年7月,在山东农学院农业化学系毕业,分配至农业部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从事农业教育工作。自己译编苏联土壤学教材,先后开出土壤学、农业化学、农田水利学等课程,深受学生的欢迎和领导的重视,并代任农业化学教研室主任职务。1955年调回山东农学院工作,任水利部土壤训练班主任,并担任专业课教学工作,积极辅助老教师开展教学与科研工作。1957年下放到农村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1958年根据需要又返回学校进行教学及从事盐碱土改良和水土保持等科研工作。每年除正常教学和科研工作外,还要用3~4个月的时间带领和组织学生深入农村进行生产实习、调查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等实际问题。在此期间,除对自己严格要求外,还对学生的学习、生产劳动和思想品德进行全面培养教育。提高了学生的群众观点、思想觉悟和专业工作能力。此间,还撰写和发表了 “高密黑土及鲁中烟区土宜研究” 的论文。
1960年他晋升为讲师,由于教学工作、社会实践等成绩,1964年遴选为山东省青年联合会第四届委员会委员。“文革” 期间,参加生产劳动和接受再教育。于1972年到福建、云南等地进行烟区土壤调查,编写教材,为我国培训援外烟草专业人员。1974年参加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的技术准备工作,投身于土壤普查理论、方法、技术手段等方面的研究,撰写多篇有关土壤普查的科学论着。并研制出土壤普查用的工具、仪器,后在土壤普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80年代初,为农业部培训农业遥感专业人才,应邀到北京、东北各省及内蒙古等地为土壤普查培训专业人员。1980年晋升为副教授,领导土壤学教研室工作。1983年晋升为教授,此间从专业设置到教学基地、实验室的建立,都做了许多新尝试和改革,教学质量和效果都有很大提高。1984年,任山东农业大学副校长,他边担任教学工作和指导硕士研究生,边分管科研、总务、开发等工作,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表现出他不仅具有渊博的学识、传授科学知识的教学本领,还显示了他的领导才华。
他在土壤学、土地科学方面的许多成就和作出的贡献,为国内同行们所熟悉。曾当选为第四、五、六、七、八届中国土壤学会理事,兼土壤分类与土壤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中国土地学会二、三、四届理事; 山东省土肥学会理事长; 山东省土地学会副理事长; 山东省农业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及山东省农业环保学会副理事长等。

为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作出积极贡献


李永昌教授长期从事土壤学的教学与研究,对作物生长发育过程及其产量、质量与土壤性状的密切关系有着深刻的了解。我国自1958年进行的第一次土壤普查已历时20余年,当时的土壤性状和农业生产条件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原来使用的一套施肥、管理方法,远不能适应变化了的土壤性质和农业生产发展。在这种情势下,他于1974年就对土壤普查方法、技术要求、土壤图幅测绘、成果汇总等一系列问题进行理论研究,先后在学术刊物上发表了 《关于生产大队土壤普查方法的商榷》、《生产大队土壤普查的制图工作》、《生产大队土壤图的绘制》、《为农田基本建设服务的土壤普查方法的探讨》等文章,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土壤普查的对象、任务、诊断方法、土壤图、土壤性状图的测绘及成果汇总。在当时全国尚无统一普查标准的情况下,根据当时的生产实际和农业生产发展的要求,他提出土壤普查应 “以生产大队为单位、以地块为基础、以生产问题为中心、以查明妨碍生产发展的障碍性因素为目标、以落实措施为成果”,应把土壤普查成果与土壤改良、培肥措施、土地利用和农田基本建设相结合,为明确土壤普查的目的、规范土壤普查技术方法奠定了理论基础。他为了解决当时土壤普查仪器和工具的缺乏,他创造性地研制出 “简易平板测绘仪”、“诊断取土钻”、“土壤水分测定箱”、“土壤物理诊断箱” 等普查工具,为土壤普查在技术手段上作了物质准备。其间,他还到北京、东北、内蒙和青海等省、市、自治区进行讲学、培养土壤普查技术人才。他所提出的理论、方法被编入 《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暂行技术规程》。他研制的工具、仪器在各地广泛应用和推广,深受技术人员的欢迎和好评。以上工作对胜利完成土壤普查任务,保证高质量的普查成果,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显示出他的学术造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才干,因而受聘为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技术顾问和华北技术顾问组副组长,并被评为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先进工作者。

为农业生产需要潜心研究土地科学


现任山东农业大学土地资源研究室主任的李永昌教授,在极左思想影响还相当严重的1974年,就开始了全国土地资源普查的研究工作。仅1979年就有11个月是在野外奔波,同年,他发表了 “土地生产力分级” 等重要论文,阐明了土地生产力分级原则、方法及土地资源图的编制等内容。他主持编制了1:50万山东省土地资源图,建立了山东省土地评价系统、土地八级分类及每级土地的分布和面积,填补了山东省空白。他与同行们一起,应用遥感技术、卫星图片,共同完成了1:100万中国土地资源图、黄淮海土地资源图,获得国家和中国科学院奖励。他率先在山东农业大学创建土地资源专业,开设土地资源和土地利用等课程,培养硕士研究生,并指导和参与山东省和许多市、县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被聘为山东省政府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领导小组成员、山东省土地管理局特邀顾问。他对土地科学的研究,始终从生产实际出发,处理好市场经济体制下出现的有关土地问题。他发表的 “山东省土地评价系统研究”、“山东省土地适宜性评价”、“山东省土地经济评价”、“土地生产力分级”,都为山东省乃至全国土地工作和应用所借鉴。他主持的 “2000年山东省人口、土地、粮食问题的预测及对策研究”、“山东省土地资源合理利用” 等专题研究,科学地分析和论述了土地资源质量、农用土地的耕殖率、土地资源合理利用途径,强调了在耕地面积日益减少的情况下,制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合理安排农业用地,处理好农用地和非农用地的关系,保护耕地资源、稳定粮田面积、建立基本农田保护区等科学观点,为农业部、国家土地局、山东省等各级领导所重视,并作为制定农业政策、规划的依据。面对我国城市化发展和对土地需求量的增加,以及城市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的情势下,他在 《城市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原则及措施》 的论着中,提出加强政府用地规划和管理,防止开发区、房地产过热和城市用地失控现象的发生,对促进城市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城市化健康、有序的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发挥了积极指导作用。他的有关这方面的许多论着,分别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为我国和山东省土地科技事业的发展,为土地科技人才的培养做出了积极奉献。

长期从事高等农业教育 成果人才双丰收


李永昌教授自1952年大学毕业后,开始了他的教学生涯。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后又走上领导岗位,任山东农业大学副校长,至今依然战斗在教学第一线。他勤恳奋进、严谨治学,先后开设9门课程,编写教材及实验 (实习) 指导书,制作3000余张多种系列教学幻灯片、图表、录像带、标本等。在学科建设、教学改革、教书育人的岗位上,从不知疲倦,总是朝气蓬勃、热情奔放、勇于探索,捷足于国家建设需要、生产发展需要的学科前沿,以他在土壤学、土壤调查与制图学、土地利用与规划、农业遥感等学科的多年教学实践和高深造诣,开展高新技术为农业生产服务的研究,不断更新学科和丰富学科内容,开拓土地科学新领域。近年来研究并开设 “土地资源评价”、“土地科学动态”、“土地利用工程”、“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城镇土地定级与估价” 等学科前沿课程。并撰写了 “山东省土地资源特征及利用战略”、“关于农业的出路问题” 等论着,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领导部门的重视。在教学改革中,除创立土地资源学等新课外,在建立教学基地及相关课程结合进行教学生产实习等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获山东省教委教学改革二等奖。
在教学中坚持党的教育方针,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与技巧。课堂上,以他丰富的教学经验、传授知识的高度艺术才华、形象流利的语言和深入浅出的教学方法,把每个学生的精力都吸引到聆听他对每个问题的精辟论述上,吸引到如何解决我国和山东省的实际问题上,概念清楚、印象深刻、针对性强,深受学生的欢迎与爱戴。他的治学态度、对农业科学的执着追求、对祖国农业的深情关心和热爱,通过他对学生言传身教的感染,使学生自觉树立起学农爱农,扎根农村,献身农业的专业思想和敬业观。多年来,他培养的学生、培训的学员遍布祖国各地,成为农业和土地部门的骨干和专业领导干部,为祖国的经济振兴和发展发挥重要作用。1983年他被评为山东省优秀教师和优秀教师代表。1984年他出任山东农业大学副校长职务,尽管有行政、教学和培养研究生的重任,他始终把教学质量放在第一位,工作有条不紊。为了推动农业科技快速发展,他狠抓科研成果的转化与推广,为了奖励中青年教师学术骨干,主持设立了 “青年科学基金”,制定科研管理制度。他还对学校的住房和总务管理制度进行改革,改善了教职员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提高和调动了大家工作的积极性,充分体现出他的领导才华,受到师生的称赞。
年近古稀的李永昌教授,如今仍在教学园地里耕耘,在学科前沿搏击,既要悉心指导硕士研究生,又与有关院校联合培养博士生和开展土地科学的研究工作。燃了近半个世纪的烛光,依然在教坛上光芒四射,在高等农业教育的征途上,继续阔步不息……。

学识渊博的社会活动家


李永昌不仅在学识上具有较深的造诣,他还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把自己的命运同祖国密切联系在一起。他以渊博的学识和兴农强国的志向,在政坛上献计献策、参政议政。他是全国政协委员、山东省政协常委、泰安市政协副主席; 他还是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九三学社山东省副主委、泰安市主委。他经常赴各地考察访问,围绕着农业问题,在各级政协和有关会议上,对农业、土地、粮食、水利、生态环境等问题,多次发表颇具远见和切合实际的意见和建议; 对粮食和经济作物的生产和建立正确的耕种比率,加大科技投入、稳定农业科技队伍、提高当代农民的科技素质等关系国家经济基础、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的建议,受到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并采纳。他对越权批占大面积土地、盲目发展开发区,导致耕地锐减以及江河湖泊被污染等严峻问题慷慨陈词,以主人翁的责任感,大声疾呼要严格遵守 “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的基本国策。但存方寸土、留与子孙耕。他语重心长的诤言良策,无不为听者所感动、所折服。年近七旬的李永昌,胸怀人民、心系大地,他的每项建议和意见,都是通过实地调查、认真分析而发表的。诸如: 在全国政协八届二次会议上发表的 “稳定粮食种植面积,粮食与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一般以7:3为宜”,“稳定和发展县以下农业科技队伍,为加快农业发展提供技术保障”,“发展民营科技组织、繁荣农村经济” 的三点建议; 政协八届四次会议上发表的 “加强农业投入、强化农业地位为 “九五” 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实现建立稳固基础” 的发言; 政协八届五次会议上发表的 “节水农业是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和 “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发展可持续农业” 的发言,以及在山东省政协七届五次会议上提出的 “山东省可持续农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和对策” 等,都具有时代特征和针对性。他的政见多次在 《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人民政协报》、《联合报》、中央电视台和山东电视台等媒体刊登或专题播放,充分体现了他对当代农业强烈的责任感,对子孙后代赖以生存的土地的关心。他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九三学社社员和知名学者、教授,堪称关心国家大事,参政、议政、勤政的模范。
李永昌还担任许多农学学科的学会领导工作。为了学科的发展,会员学术水平的提高,促进各学科为生产实践服务,活跃学会的学术活动,做了大量工作。在他的领导和参与下,有关学会深入开展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活动或各项咨询活动,推动了学科的发展,发挥了学术带头人的作用。
李永昌教授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学者,是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他自从走上工作岗位以来,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忘我奉献。他生活朴素节俭、克己奉公,每当向灾区捐献、向希望工程献爱心,他都带头响应。他关心别人胜于关心自己,待人和蔼,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尊重的良师益友。

简 历

1930年5月9日出生于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南全福庄。
1948年10月—1952年7月在山东农学院农业化学系学习至毕业。
1952年8月—1955年9月任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助教,代教研室主任。
1955年10月—1959年任山东农学院助教。
1960—1979年任山东农学院讲师,土壤改良学教研室主任。
1980—1982年任山东农学院副教授,土壤学教研室主任。
1983—1984年任山东农业大学教授,土壤学教研室主任。
1984—1991年任山东农业大学副校长,教授兼土地资源研究室主任。
1991年—任山东农业大学土地资源研究室主任、教授。
1980年—任中国土壤学会第四、五、六、七、八届理事兼土壤分类与土壤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1985年—任中国土地学会第二、三、四届理事。
1988年—任山东农业工程学会第一、二、三届副理事长。
1991年—任山东省土肥学会第五、六届理事长。
1992年—任山东土地学会第一、二届副理事长。
1994年—任山东省农业环保学会副理事长。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renwu/20230146054.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