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人物研究

李伯航(个人资料简介_简历故事_成就贡献)

作者:主编 时间:2023年01月04日 阅读:109 评论:0

1926—


李伯航,农业教育家,玉米栽培学家。在玉米产量形成的生物学基础、器官建成与促控技术、矿质营养以及高产规律等研究方面有所进展; 在教学中注重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为培养农业科技人才和发展玉米生产作出了贡献。
李伯航,1926年3月15日出生于河北省乐亭县青坨乡琶琶河村。其父早年间曾去东北学徒,后与他人合伙经商,伪满时期因难以维持生计而回到家乡务农。李伯航7岁时开始读私塾,9岁即赴乐亭西区严坨完小住校读书,每周回家一次。这段经历使他从小就养成了独立上进、勤奋好学、顽强拼搏的性格。他13岁时考入乐亭私立进修初级中学读书,16岁在乐亭县新寨镇完小任教一年。1943年到北京弘达高中读书,1944年考入通县河北省立农业专科学校,1946年随校一起并入河北省立农学院(今河北农业大学)。在河北省立农学院学习期间,因刻苦努力,成绩一直名列前矛,深得师友敬重,1948年7月毕业并留校任教。
李伯航刚一留校就赶上解放保定的战役。当时南京国民政府开始将河北省立农学院迁往北平 (今北京市) 先农坛。学校教职员工陆续撤离校园,只剩李伯航等三名青年教师和两名职员一起留守,负责运送图书资料和仪器设备,后于1948年10月撤到北平。北平和平解放以后,于1949年4月随学校一起又迁回保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李伯航以饱满的革命热情积极投身到教学和科研工作当中,于1955年加入九三学社。“文化大革命”期间他和教师一样经历了风风雨雨,教学与科研工作不能正常进行。直到1976年粉碎 “四人帮” 后,李伯航才迎来了他科教生涯的第二个春天。
他曾先后担任河北省农学会副理事长 (1978—1996)、中国作物学会第三和第四届理事、北方玉米栽培研究会副理事长、《作物杂志》 和《玉米科学》 编委、农业部杂交玉米专家顾问组顾问 (1984—1996)、河北省人民政府经济技术顾问、河北省玉米专家顾问团团长 (1982—1995)、河北省科委顾问、河北省农委顾问、河北省农科院兼职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石家庄现代化研究所学术委员等职。

研究器官建成 明确主攻方向


50年代初期,中国的玉米生产水平还很低,栽培技术和田间管理基本上仍沿用旧的传统习惯。为了增强玉米栽培技术措施的科学性,1959—1964年间,李伯航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器官建成主次关系及栽培措施对器官促控影响的研究。通过这项研究,阐明了玉米在不同生长发育时期器官建成的主次顺序、生长发育中心及栽培管理措施对器官建成的促控作用,明确了不同生育时期田间管理的主攻方向。他提出,苗期阶段以根系的建成为中心,田间管理的主攻方向是“积极促进地下部生长,适当控制地上部生长,以达到根多、株壮而不徒长的苗相”。拔节至抽雄期是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阶段,一方面生殖器官强烈分化,另一方面茎叶等营养器官旺盛生长,此期田间管理的主攻方向是“正确处理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之间的关系,在保证一定的营养生长前提下,积极促进生殖生长”。抽雄至吐丝期,营养体生长基本停止,进入授粉、受精阶段,田间管理的主攻方向是 “调节棵间湿度,改善授粉、受精条件,提高籽粒结实率”。开花至成熟阶段以籽粒的建成和发育为中心,此期田间管理的主攻方向是“保证足够的养分和水分,防止叶片早衰,提高植株光合能力,减少籽粒败育,争取粒多、粒重”。
在蹲苗、中耕、追肥时期三个措施对玉米器官建成影响研究方面,明确了这些措施不同时期对玉米器官的促控影响,特别是明确了蹲苗对地上部营养器官具有强烈的控制作用,蹲苗解除后虽然玉米植株的生长呈现加快的趋势,但同时也使单株叶面积减小,抑制茎节的出现和伸长,干物质积累显着降低,籽粒产量下降。因此,他认为蹲苗只是稳产手段,而不是高产措施,并肯定了 “蹲黑不蹲黄、蹲湿不蹲干、蹲肥不蹲瘦、蹲壮不蹲弱” 的蹲苗原则。
器官建成主次关系及措施对器官促控影响的研究,为中国玉米田间管理水平的提高和栽培技术措施的合理运用奠定了基础。

献身玉米事业 潜心学术研究


李伯航长期致力于玉米栽培科学研究,对待学术问题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特别注意科学研究的先进性和实用性。他认为科学研究应当体现三个 “严” 字,即 “严密的设计、严格的实施、严肃的态度”。对于未能按设计严格实施的试验,他宁肯将整个试验废掉也毫不姑息。
1983至1985年间,李伯航重点对玉米花、粒的发育及其对产量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明确了不同类型花 (总小花、完全花、不完全花、未受精花、退化花和败育花等) 的发育情况及其与成粒的关系,提出小花停止分化后5天是确定总花数的最终时期,而雌穗性器官形成期是退化花和畸形花形成的重要时期,高产的关键应当是保花而不是增花。通过对不同玉米籽粒类型 (正常粒和败育粒) 的发育情况及其与成粒关系的研究,提出早期败育(授粉后8~15天) 是玉米籽粒败育的主要类型。因此他认为,提高玉米的有效结实粒数有两条途径,一是提高雌穗不同部位小花分化的同步性,促使花丝集中在3~4天内吐出苞叶,并保证其良好的授粉、受精过程; 二是减少雌穗上籽粒的败育,促使晚期败育粒转化为有效籽粒。
粒重是影响玉米高产的另一个关键因素,李伯航在夏玉米籽粒胚乳细胞的发育及其对粒重的影响研究中发现,籽粒中胚乳细胞数目的多少是决定籽粒 “库容量” 的主要因素,胚乳细胞数目与籽粒体积、籽粒灌浆强度以及粒重之间均呈高度正相关关系;胚乳细胞数目在授粉后12天左右基本达到最大值,胚乳细胞分裂期间干旱、光照不足等环境条件对胚乳细胞数目和籽粒灌浆都有严重影响。因此他提出,籽粒形成期决定了粒重的 “潜势”,而籽粒灌浆期则决定了粒重潜势的实现程度。
通过对玉米产量构成因素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对产量贡献程度的研究,李伯航认为,具有不同生产性能的品种之间、同一品种不同种植密度之间以及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各产量构成因素对籽粒产量的决定作用不同,从而提出实现玉米高产可以有多条途径和方法。
随着玉米产量水平的不断提高,肥料的施用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1989至1992年期间,李伯航对不同株型夏玉米氮、磷、钾、钙、镁、硫、铁、锰、铜、锌等矿质养分在不同生育时期的吸收量、吸收强度以及在器官间的分配与转移等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同时对氮、磷、钾三种大量元素在不同肥料分配、不同品种类型和不同气候年型之间变化的规律进行了比较研究,为高产玉米肥料的施用提供了依据。
在玉米的高产栽培研究中,李伯航非常重视措施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及措施之间的调节作用,提出 “措施规律” 的研究是实现“应变栽培技术” 的关键,主张加强对不同生态区、不同品种类型、不同气候年型以及不同土壤条件下的 “栽培技术体系” 研究,以提高作物栽培管理的应变能力。
李伯航先后主持了 《河北省玉米模式化栽培研究》、全国七省市协作的 《紧凑型玉米高产理论与技术研究》、《夏玉米亩产700千克理论与栽培技术研究》等七项研究课题,分别获河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三等奖。在 《农业学报》、《作物学报》、《中国农业科学》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40多篇。主编了 《玉米》、《玉米栽培生物学基础》、《黄淮海夏玉米高产理论与技术》、《玉米高产理论与技术》、《河北玉米栽培》、《紧凑型玉米高产栽培的理论与实践》等七部着作,参加了 《作物栽培学》和 《作物生理学导论》等三部全国高等农业院校教材的编写,并参加了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 (作物卷) 词条和 《中国玉米栽培学》 的编、审工作。

心系农业发展 服务生产实践


在繁忙的科研和教学工作之余,李伯航还时刻关心着河北和全国的玉米生产发展情况。他多次参加农业部举办的全国玉米高产栽培技术培训班,应邀到京、津、豫、冀各地区进行技术讲座,传授玉米高产栽培技术,培训农业技术人员。多年来,他累计培训农业技术人员3万多人次。学员们普遍反应,听李伯航先生讲课,既能提高理论水平、更新知识,又可学到新的技术。
新乐县 (今新乐市) 原是河北省的一个玉米生产落后县,该县的玉米单产曾在石家庄市列倒数第二位。自1983年起,李伯航长期深入该县,一方面指导生产,一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科学实验。经过他和当地政府及科技人员几年的共同努力,新乐县的玉米产量跃居全省第一位,1988年率先在河北省实现玉米千斤县,成为河北省玉米生产的一面旗帜,并跨入全国玉米生产先进行列。
根据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李伯航积极撰写文章,指导农业生产,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依据。他一贯提倡 “科学研究应当为农业生产服务,要解决实际问题”。自1978年以来,他先后针对河北省粮食生产中存在的 “夏高秋低” 问题、玉米上新台阶问题、吨粮县建设问题、吨粮田的经济效益、中国实现2000年玉米增产战略等开展了研究,撰写出多篇有价值的论文,均被有关领导部门所采纳。他还经常为省广播电台和报社撰稿,提出生产管理建议,介绍农业新技术。
由于对河北省玉米生产作出的突出贡献,河北省政府1989年授予李伯航 “河北省劳动模范” 光荣称号,农业部1994年授予他“推广玉米杂交种先进个人”称号。在担任农业部杂交玉米专家顾问组顾问期间,由于工作积极努力,1995年受到农业部的表彰。1993年他荣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教坛辛勤耕耘 注重素质教育


李伯航在农业科技教育讲坛上辛勤耕耘了40多个春秋,培养出一大批农业科技人才。对待教育工作,他一贯坚持“育人为本” 的原则。早在80年代初期他就意识到,当今世界上经济竞争已在很大程度上转变为科学技术竞争,科学技术竞争实质上是教育竞争,而教育的竞争则取决于人才竞争; 人才是综合国力的制高点。因此,他在教学以及对研究生培养的过程中,特别注重对学生进行知识、见识和能力的培养,培养他们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创造性实践的能力。
在培养研究生和青年教师获取知识的能力方面,李伯航把一个人 “学问” 的大小看作是吸收、记忆、掌握、积累各种知识与经验的数量和质量。一个人如果掌握的知识数量多、质量高,学问就大。他认为,向学生传授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固然重要,但更为关键的是要使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培养学生自我更新知识、适应性学习和批判性学习的能力。为此,他专门搜集有关资料并撰写文章,向研究生和本科生讲授如何进行知识的搜捕、贮存、筛选和浓缩,为同学们不断更新知识、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打下了基础。
对于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李伯航注重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对学生进行 “见识” 的培养,“见识” 是指一个人对所遇到的问题做出分析、判断或预测的正确程度。他常对学生们讲:“见识来自于学问而又不同于学问,没有学问是不可能有高超的见识,但光有学问也不见得必定有见识”。因此,他经常鼓励和支持学生多接触生产实践,多听多看,增长见识。只有见多识广才可能知识渊博,有知识和有见识是任何人成为有能力的人才的先决条件。二是注重对学生进行能力的培养。他认为,一个人的能力是指在对于文化教育、社会实践、经济建设、科学研究中的实际问题进行解疑、释难、解决、应变本领的大小。知识是能力发展的基础和前提,能力的培养不能离开知识进行。一个人能力的发展与知识水平密切相关,没有知识就不可能做出合乎逻辑的正确的思维、推理、论证和创造。能力是掌握、运用和发展知识的必要条件。
培养开拓和创新能力是李伯航对青年教师和研究生的一个基本要求。他认为,创造性素质是一个人最重要的素质,是人的各项素质的核心;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造力,唯有抓住了这个问题才能抓住素质教育的根本。为了培养青年教师和研究生的创造性素质,他专门撰写了 《如何培养科学研究基本功》一文,重点围绕如何选题、如何写论文、怎样创新和突破、如何培养科学创造性素质、明确创造原则和创造过程、掌握几种常用的创造方法等进行了精辟的论述。他还经常鼓励研究生和青年教师要广泛接触其他学者,博采众家之长,开拓思路,要敢于提出自己的学术见解,而不应围着导师转,避免思维能力单一化。他所培养的研究生现在大多已成为玉米栽培学科的骨干,其中有许多人已晋升高级职称,不少人在国外攻读学位。1990年,国家教育委员会授予他 “从事高校科技工作40年成绩卓着奖”。

正直无私奉献 风范光照后人


李伯航为人正直无私,虚怀若谷。进入80年代,中国在人事管理方面实行了岗位定编和离、退休制度。对于大多数面临即将退休的老教师来讲,离开自己所钟爱的工作岗位毕竟不是一件乐于接受的事情。但是老同志退休与否又直接影响到人员和岗位的定编情况。面对这一现实问题,李伯航出于对学科发展的关心和支持,主动给学校领导写信,坚决要求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他在信中表示: “学校今后的发展还要靠年轻的一代,不要因为我个人而影响学科的建设和青年人的发展前途”。他的这种豁达大度给全校教职员工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假期是教师在繁重的教学工作之后难得的休息时间,但对于李伯航来讲,假期则意味着更加紧张、更加艰苦工作的开始。暑期别人可以到山区度假、到海滨旅游,而他所眷恋着的是玉米试验田。寒假期间,别人回家与亲人团聚,而他则忙于整理试验结果,撰写论文,有时甚至连年三十和大年初一都不放过。中国农学会和上级领导曾多次安排他到桂林和北戴河等地去疗养,但都被他以 “科研工作忙” 为由而推辞掉。
李伯航在工作中坚持真理,实事求是。在“文化大革命”时期,他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从未屈服于任何压力而违心地写一些不符合事实的材料或不符合实际的证言。在职称评定以及成果验收、鉴定和评奖过程中,他不送人情,不怕得罪人,坚持按原则办事。他经常对大家讲: “我们都应当尽自己的所能来保住学术界这一片净土,一就是一,二就是二。”
在日常生活中,李伯航和蔼可亲、平易近人。每年他都收到许多来自基层向他请教的信件,有的农民甚至带着有问题的玉米植株样本找到他家。对于这些普通的老百姓,他从未因工作忙碌而推托,每次都是热情地为他们解答疑难。他公私分明,绝不占公家一点便宜,就连他撰写论文和编写着作所用的稿纸都是自己花钱从商店里购买的。他朴实节俭,从不乱花一分科研经费,每次因公外出都和年轻人一样挤公共汽车; 交通不便时,不得已才雇辆出租三轮车。他常教导年轻人 “经费来之不易,应该花在该花的地方”。他积极扶持年轻人,为他们的成长和发展甘当人梯;有好多合作完成的论文他都坚持不署名、不要稿酬。
李伯航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以后,仍然关心和支持学校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关心学校的教育改革和发展。他从1995年起担任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和学校教学督导组成员,继续为学校的发展和前途出谋划策、发挥余热。对待教学改革工作,他认真负责,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敢于提出批评意见。1992年,中共河北省科教工委、河北省教委、河北省高校离退休教育工作者协会授予他 “老有所为先进个人奖”。有诗为赞曰: 正直无私心地宽,淡泊名利自坦然; 豪气铮铮傲霜雪,为得稼穑富民间。

简 历


1926年3月15日 出生于河北省乐亭县青坨乡琶琶河村。
1944年7月—1946年6月 在河北省立通县农业专科学校学习。
1946年7月—1948年6月 在河北省立农学院农艺系学习。
1948年7月—1956年6月 在河北省立农学院任助教。
1956年7月—1979年7月 在河北农业大学农学院任讲师。
1979年7月—1985年9月 在河北农业大学农学院任副教授。
1985年10月—1991年1月 在河北农业大学农学院任教授。
1991年1月 退休。

主 要 论 着


1 李伯航.旱地玉米播种深度对保苗及产量影响的研究 .农业学报,1957,8 (1):66~72
2 李伯航.玉米.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1960
3 李伯航,冯光明,何文斌.玉米器官建成的主次关系的研究.作物学报,1962,1 (4):419~426
4 李伯航,冯光明,康伯龄等.中耕对玉米器官的促控作用和产量关系的研究.河北农业大学学报,1962,1 (2):19~30
5 张连桂,李伯航,冯光明等.玉米雌雄花序建成过程的研究.河北农学报,1962,1 (1):41~48
6 李伯航,冯光明,李诚等.蹲苗对玉米器官的促控作用和产量关系的研究.河北农业大学学报,1963,2(1):58~66
7 李伯航,冯光明 .关于玉米蹲苗问题的商榷.中国农业科学,1964(6):30~35
8 山东农业大学 (李伯航参编) .作物栽培学 (北方本) .北京: 农业出版社,1978
9 李伯航,冯光明,任雨玲等.河北省山麓平原秋粮低产原因及解决途径研究.河北农业大学学报,1980,4(1):1~18
10 李伯航,桑玉春.夏播玉米高产主次措施筛选研究.河北农业大学学报,1985,8 (2): 1~9
11 李伯航,桑玉春,余良甫.高产夏玉米产量构成主次关系研究.河北农业大学学报,1987,10 (1): 1~12
12 张训忠,李伯航.高肥力条件下夏玉米大豆间混作互补竞争效应研究.中国农业科学,1987,20 (2):34~42
13 李伯航,崔彦宏.夏玉米胚乳细胞建成与粒重关系研究.河北农业大学学报,1989,12 (4): 39~45
14 金善宝 (李伯航参编)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作物卷.北京: 农业出版社,1991
15 李伯航,崔彦宏.关于我国北方一年两熟区吨粮田建设问题的商榷.作物杂志,1991 (3): 32~33
16 李伯航,张训忠.发展河北省粮食生产的综合对策.见: 粮食问题的思考.北京: 学术书刊出版社,1989,40~43
17 佟屏亚,李伯航.黄淮海玉米高产理论与栽培技术.北京: 学术书刊出版社,1990
18 陈国平,李伯航.玉米高产理论与技术.北京: 农业出版社,1992
19 李伯航,郑丕尧主编.作物生理学导论 (全国高等农业院校教材) .北京: 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92
20 李伯航,张训忠,李金洪.浅析北方两熟吨粮田经济效益问题.玉米科学,1992,创刊号: 14~17
21 魏义章,李伯航.河北玉米栽培.石家庄: 河北科技出版社,1994
22 李伯航,崔彦宏.关于全国玉米生产发展战略问题的探讨.见: 2000年全国粮食论坛.北京: 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6
23 李伯航,陈国平.紧凑型玉米高产栽培的理论与实践.北京: 农业出版社,1996
24 王树安 (李伯航参编) .作物栽培学 (北方本) .北京: 农业出版社,1996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renwu/20230146040.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